在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網際網路影視峰會上,《我和我的經紀人》和《這!就是灌籃》獲封「年度精品網絡綜藝」,打造出這兩檔節目的日月星光傳媒易驊團隊摘得「網絡綜藝年度創意團隊」獎項。
在頒獎的第二天,娛樂資本論的矩陣號河豚影視檔案(id:htysda)採訪了日月星光傳媒的創始人、董事長易驊。從《極速前進》、《非凡搭檔》、《看你往哪跑》這一系列過往成功節目走來,日月星光傳媒並沒有局限於「戶外競技」等某一個具體的優勢品類,而是不斷開拓新的題材類型,並且很好地適應了網絡綜藝的表達語境。
「當什麼東西火了的時候,我們就一般不會再去做那個題材了,因為那只是在別人的肩膀上做事。」易驊給日月星光傳媒的定位是「不僅是製作公司,也是創意孵化公司」。
《我和我的經紀人》已經收官,但第二季的內容設計已經在針對第一季的缺憾進行改進;《這!就是灌籃》完結半年多,《我要打籃球》又即將帶著去年的思考重新出發,開啟一檔全新的籃球競技真人秀。創新不是「一錘子買賣」,拒絕跟風的日月星光傳媒站在了自己的肩膀上攀登。
《我和我的經紀人》:
「也許不完美就是一種完美」
《我和我的經紀人》在上線後引起的那些熱點爭議,其實在節目籌備期就初現端倪。
「當時會議室就跟炸鍋了一樣。」易驊回憶起自己去騰訊視頻提案《我和我的經紀人》這個項目那天,現場討論的氛圍可以用火熱來形容。
「一派說很難拍出真實感,另外一派覺得做出來可能會有關於行業的洞察、時代的共性。」後來,其他參會人告訴易驊,《我和我的經紀人》是那天提案會上討論度最高的案子。
這本來是日月星光做觀察類真人秀的一個嘗試,選擇經紀公司作為觀察對象是因為它具備所有公司的特點,同時又因為在影視圈內、與藝人相關而具備更好傳播的屬性。雖然經紀人這個行業本身沒有曝光過,但臺前的工作成果卻是大家都看得到的,這就讓節目有機會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最開始並沒有那麼清晰,只是覺得要從一個創新的角度、選擇一家特殊的公司去切入對一群人的觀察。對這些人的觀察包括工作事業和生活,還有成長的煩惱。在跟騰訊討論的過程中,我們更加清晰地定位成一個青年職場文化,去挖掘更多素人的故事。」
從騰訊視頻公布這個項目到節目做完,花了20個月,而在向騰訊提案前,日月星光已經籌備了半年時間,當時甚至連韓國的《全知幹預視角》都還沒有面世。但在這麼充足的準備下,節目在拍攝時仍然面臨過危機。
去年底,節目組曾經開過一次緊急會議,原因是當時素材太零散細緻,沒有能夠拎出來的故事線。易驊表示,導演組在策劃階段的想像是更偏電視劇式的,希望能夠展現類職場電視劇的質感。但是實際拍攝中會發現,幾個月的時間對於一家經紀公司來說,不足以呈現出完整的工作周期,難以組織出足夠有說服力的故事線。
最後,調整方向後的《我和我的經紀人》把重心放在了素人與用戶之間的情感共鳴上。白宇的宣傳經紀琪仔就是那個典型人物:90後,職場成長遭遇瓶頸,由工作侵入生活的心理壓力……可以說,節目前期的高話題討論度與琪仔這個人物的出彩是分不開的。。
在節目中後期,不斷有飛行嘉賓的加入,每期參演的藝人和經紀人並不完全固定,因此有些觀眾質疑這可能是節目內容向藝人曝光的需求妥協。但在與易驊的交談中,娛樂資本論的矩陣號河豚影視檔案(id:htysda)發現這依然是節目拍攝周期與節目內容連貫性之間的矛盾造成的。
「本來中間就是有飛行嘉賓的,因為我們是跟著經紀公司的經營一塊拍,有誰我們就拍誰。」但由於拍攝周期的限制,很多飛行嘉賓的故事線沒有辦法持續地「追」下去,只能片段式地在節目中展示。延長拍攝周期也不現實,「這個節目是有時效性的,不可能把半年前的東西或者是一年前的東西在這裡播。」
「它不是劇本、不是一個電視劇,但是我們創造了這樣的一個場,讓大家在這樣一個職場環境裡面去關照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對於節目存在的一些遺憾,易驊說,「也許不完美就是一種完美。我沒有辦法去導演很多不會發生的故事,如果你要去可以製造一個特別大的矛盾,這個不是我們最開始做這個項目的初衷。」
節目的呈現或許不那麼完美,但至少守住了真實這個底線。
從《這!就是灌籃》到《我要打籃球》:
不斷精進年輕態題材的表達
儘管《這!就是灌籃》去年11月就已經收官,但提起這檔節目,易驊仍然很興奮。
「我們真的是一路痛心,因為一些明明很有潛力的選手沒有走到最後。」《這!就是灌籃》在節目中段將球員分成「龍騎士」和「J-Team」兩隊,對抗賽中的輸隊必須淘汰球員,會產生不少落選的遺珠。
在復盤中,易驊認為《這!就是灌籃》的另一個缺憾在於真人秀部分和賽事部分的融合。事實上,去年節目組也拍了大量的宿舍生活素材,用於賽事呈現之外的補充。但由於這部分素材與整季節目所呈現的競技故事關聯度不大,剪不到正片裡,因此被大量捨棄。
在今年日月星光傳媒與騰訊視頻合作的新節目《我要打籃球》中,易驊希望能夠彌補去年的這些遺憾。一方面,《我要打籃球》的賽制會更有靈活性,儘可能地保住有實力和潛力的球員;另一方面,在真人秀的設計上也會與賽事結合得更加緊密。
《我要打籃球》的真人秀部分會緊緊圍繞著賽事和挑戰展開,易驊認為這會更真實地展現選手的個性、記錄他們的成長,「當你把真人秀的故事貫穿起來,會發現賽場的每一個節點都是有懸念的。(真人秀內容)主要其實還是為了鋪陳他在賽場上的表現,還是為賽事、為整個競爭挑戰來服務的,不會脫離這個主線。」
這種選擇體現了《我要打籃球》的明確定位:「我們不是一個賽事。我們是一個故事,是團隊的故事,每個領隊的故事和每個球員的故事。」這種圍繞人而又不脫離籃球本身的敘事方法,既保證了節目口碑、不至於損傷賽事的專業度,又避免了綜藝特性不明顯、淪為降級版專業賽事的尷尬。
無論是切入經紀公司的觀察類真人秀,還是籃球競技真人秀,日月星光傳媒始終都在探索市場上尚未有人涉足的領域。
「在一張白紙上畫畫是特別難的。」易驊表示,把節目做出來、呈現在觀眾面前、再獲得市場反饋,創新題材經歷的這個過程會特別長。但一旦走出了第一步,再回頭去復盤,這些收穫也會輻射到以後的創新中。
目前,《我要打籃球》就正在被《這!就是灌籃》的探索滋養著。在今年選角時,節目組已經不需要再苦苦證明自己的認真與專業,就能夠獲得球員們的信任。
「他們覺得你是一個懂籃球、認認真真了解籃球、又能夠讓籃球這個事情變得好看的一個團隊,所以今年在溝通上容易很多。」許多去年還在觀望或者因為時間錯不開而沒有參加節目的球員,這一次都表現得非常積極。
易驊向娛樂資本論的矩陣號河豚影視檔案(id:htysda)透露,日月星光傳媒目前正在籌備的節目除了《我和我的經紀人》第二季和《我要打籃球》,還有一些全新題材的項目,其中也有的項目在提案時就重現了《我和我的經紀人》曾面對的熱議。
是觀察還是競技、是棚內還是棚外,在易驊看來,這些都不是創新的重點。「內容,也就是題材模式很重要。至於你用什麼製作方式,那都是方法和技術問題。」
日月星光傳媒目前發力的重心在年輕化的題材上,由此易驊歸納出三個方向:一是關乎年輕人的生存狀態,包括職場和情感,二是注目年輕人的學習和成長,三是會關注年輕人獨特的態度表達。
正如《我和我的經紀人》在情感觀察類節目還未泛濫時就開始研發,率先開啟了職場觀察的先河;也如日月星光傳媒在長達三年的籃球領域調研後,讓全新打造的《我要打籃球》與籃球大年2019年相遇——日月星光傳媒的創新之所以能夠一次次成功,依賴的是對受眾需求的預判和洞察。
「這個洞察應該是前瞻的,連受眾都不能那麼明確地表達出『我要什麼』的時候,你得比他更先知道他要什麼,或者是能很好地總結和梳理出他內心的需求。然後我們提供一個好的故事背景,讓你去獲得共情,獲得一種滿足。 」
文章轉自:河豚影視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