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被重新編輯?美國自然雜誌:基因編輯或使人進化升級!

2021-01-20 紫財經

美國的科幻超能力電影吸引我們的不僅僅是他們超酷炫的特效製作,同時這類型電影給我們呈現的超級英雄同樣領我們著迷,其中也誕生了各種超能力人物,包括蜘蛛俠、鋼鐵人、X戰警、黑衣人、綠巨人、透明人、心靈穿越者等。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以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A. Doudna博士獲得,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中的「魔剪」CRISPR/Cas9技術,該技術能夠對生物基因組中的特定基因片段進行編輯,在具有治療、延伸壽命潛力的同時,甚至可能賦予超能力!

基因編輯技術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富有神秘色彩,在劉慈欣的小說中,有這樣的技術通過編輯人類的基因,使得人類能夠以草木為食。而在現實生活中,基因編輯技術經過五十年的發展已經在一些疾患治療中得到應用。

目前,諾華製藥多個基因編輯療法獲得美國FDA批准,但基因編輯的治療成本卻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得起。例如不久前獲批的諾華製藥基因編輯療法Zolgensma其單次治療費用就高達200萬美元,不少人認為該種療法獲得更能得到一些富豪的青睞,他們希望通過基因編輯「一勞永逸」地實現壽命長度的延伸。

在科學發展的這條康莊大道中,被賦予延伸壽命期望的可不止是基因編輯技術。

2015年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在《自然》子刊上發文證實換血療法能減輕衰老導致的認知能力下降等問題,而Paypal創始人彼得·蒂爾就是這一療法的忠實粉絲,他曾親口承認自己每月都會花費數萬美元進行換血,被人戲稱為「吸血鬼」並成為一部電影人物的原型。但基於換血療法的CRF6019仍處於臨床二期實驗,臨床三期實驗需要未來幾年才能開展。對於消費者而言,成本和安全性仍然是該療法不可避免的問題。

其實早在7年前即2013年,美國哈佛醫學院就曾經在《自然》子刊上發文證實提升人體內NAD+含量能夠幫助延緩衰老。該物質作為一種輔酶在人體細胞及基因各方面的活動中均扮演重要角色。由於NAD+分子太大不能很好地吸收,因而科學家發明了口服NAD+前體補劑萊特維健β-煙醯胺衍生物的方法。

其實,在這類抗衰老產品問世之前,就有不少名人富豪通過私人渠道以實驗製劑的名目天價獲取服用,成為早一批「小白鼠」。

年逾九旬的巴菲特、李超人等更是表現出年齡不符的身體狀態,更是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1月1日李超人被媒體拍到和孫子一起祭拜過世髮妻。儘管92歲但身體依舊強健,穿著羽絨服和運動褲,自己登山不用別人攙扶。見到記者拍照還微笑著打招呼,狀態非常好,完全顛覆了高齡老人在人們心中的印象。

繼大衛·辛克萊爾之後,華盛頓大學今井真一郎教授也通過實驗取得重大成果:年輕動物血液中存在一種名叫eNAMPT的酶,基於該分子使用一種簡單的技術成功延伸暮年小鼠2倍以上的壽命,並且使小鼠獲得更為年輕的生理容貌,而該酶恰恰能夠合成β-煙醯胺衍生物。

該項研究成果的發現使得科學家猜測eNAMPT酶有無替代β-煙醯胺衍生物的可能,但從目前的研究進度來看,口服β-煙醯胺衍生物仍然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的主流地位不會改變。雖然被萊特維健商業化的β-煙醯胺衍生物每月服用成本接近兩千,但並不影響普通高淨值收入人群對它的熱情,通過口服的方式滿足健康衰老、壽命延伸的需求,顯然是人們更樂意接受的。

而回到前面說到的基因療法,雖然該療法具有延伸壽命的潛能,但成本以及當前的發展速度阻礙了它的普及應用,通過基因療法將體內eNAMPT酶穩定在某個水平,提高β-煙醯胺衍生物的療法還需等待十幾年,屆時相比萊特維健β-煙醯胺衍生物的方法可能更值得期待。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的平均壽命以及生存質量已經有了明顯提升,但對於「永生」的追求卻從不停歇。諸如萊特維健等口服β-煙醯胺類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100億美元,到2025年將達到6000億美元,已經成為大健康產業投資熱點。可以預見的是,以幹預衰老、延伸壽命為導向的科學技術未來仍會受到廣泛追捧,而十年二十年之後,基因「編輯」壽命的技術或許成為又一個「奇點」。

相關焦點

  • 從「生命解碼」到「基因編輯」,「完美人類」會誕生嗎?
    新一輪方興未艾的基因研究浪潮中,湧現不少中國面孔,中國「基因剪刀手」正在集體崛起。人類將編寫「生命天書」什麼技術,三次入圍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雜誌評選的年度十大突破,更成為《科學》和《自然》雜誌雙雙關注的焦點?什麼技術,興起僅三年就風靡全球生物醫學研究機構,成為人類可能改造自身的利器?
  • 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文/陳根基因編輯是當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前沿與研究熱點,近二十年來基因編輯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新技術的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生物學研究邊界,更是引起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大變革。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文/陳根基因編輯是當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前沿與研究熱點,近二十年來基因編輯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新技術的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生物學研究邊界,更是引起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大變革。其最直接的風險和倫理問題就是對自然進化規律的嚴峻挑戰,表現為「技術人」研究對生物「進化論」的倫理挑戰,編輯「完整超人」對人類「自決權」的強行幹預,「自定義基因」對人類「基因庫」的隨意操縱。首先,是「技術人」對「進化論」的挑戰。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文/陳根基因編輯是當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前沿與研究熱點,近二十年來基因編輯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新技術的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生物學研究邊界,更是引起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大變革。基因編輯的研究對象也從非人類基因擴展到人類基因,與此同時,伴隨著的人們是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質疑。
  • 韓春雨提交基因編輯新數據 《自然》雜誌怎麼說
    (原標題:韓春雨提交基因編輯新數據 《自然》雜誌怎麼說)
  • 基因編輯成進化發育生物學領域「殺手級」技術—新聞—科學網
    提塔利克魚模型與化石,該過渡期化石有助於解釋魚類如何開始長出四肢。
  • 重寫生命的「剪刀」——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這兩名科學家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做出了突破性貢獻,她們的獲獎研究成果是「基因剪刀——重要生命秘密的工具」,之所以說是「重寫生命」是因為兩位獲獎人發現了基因技術裡面最犀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但這個獎拿的可是有些坎坷,不僅面臨著大眾對基因編輯技術的質疑,還與我國的張峰就專利歸屬和誰該拿這個諾貝爾獎起了爭議。
  • 基因魔剪升級為「瑞士軍刀」?新型基因編輯工具CasX來了
    日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ennifer Doudna作為通訊作者之一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發表一項最新研究:CasX是細菌和人類細胞中一種有效的基因編輯器。這是時隔7年之後,Doudna再次開發出新型基因編輯工具,或可和此前的Cas9形成有力競爭。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在進化發育生物學領域掀起熱潮
    這種名為CRISPR–Cas9的精確、有效的基因編輯技術已經開始在全球多個生命科學研究實驗室開始風靡,如今該技術已經席捲了整個發育生物學領域,研究者們也試圖去解釋進化適應性背後所發生的發育改變。而這正是研究者們在Nature雜誌上所報導的,他們利用CRISPR技術來幫助解釋魚類足部發育以及開始行走的奧秘,而其他研究者則利用這種技術來確定蝴蝶如何進化出敏銳的色覺以及介蟲如何獲得爪子。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
    國家首批「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松陽洲教授團隊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並認為基因編輯技術將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為戰勝疾病提供全新的有效工具。  2015年4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軍就及其同事完成了全球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的遺傳性致病基因的修復實驗,引發全球科學界和社會的關注。
  • 《自然》雜誌預測2019年科技界10大事:基因編輯後果高位入榜
    《自然》雜誌預測2019年科技界10大事:基因編輯後果高位入榜在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的如今,科技界的革新關係到每個人今後的生活,在不久前,著名的科技雜誌《自然》雜誌預測了將會在2019年發生的10件大事,預測中的很多事情已經在今年開始有了苗頭。
  • 基因編輯損傷上萬RNA!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誕生
    讓裁剪「生命天書」的基因編輯技術變得更安全,在這一全球激烈競爭的領域,中國科學家已開始領跑世界。北京時間今晚11點,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研究員楊輝研究組的論文:他們不僅發現現有基因編輯技術在修改DNA的同時,會大量「誤傷」核糖核酸(RNA),還發明了不會產生誤傷的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從而使基因編輯更加安全、高效,為其進入臨床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 基因編輯-是否會改變人類的進化之路?
    據人民網報導,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爭議。
  • 精準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進展
    自2012年,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系統被首次發現之後,國內外的研究者對於其優化升級和應用一直沒有停息過——為了獲得一種更精準、更便捷和更經濟的基因組編輯工具而不斷探索和實踐。我們都知道,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工作原理是Cas9蛋白切割目標基因形成雙鏈缺口,然後進行目的修復,從而達到修改基因片段的目的。但是這種修復帶有不確定性,引入隨機的插入和缺失。
  • 從「基因編輯嬰兒」到「完美人類」還有多遠?
    這篇題為《基因編輯抗HIV雙胞胎的誕生》的論文長達4699字,作者正是中國生物物理學家賀建奎,一年前,舉世矚目的雙胞胎女孩基因編輯就是由他進行完成的。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稱,兩份草稿是賀建奎在2018年11月底編輯提交給《自然》和《JAMA》這兩本雜誌的,並沒有被發表。
  • 基因編輯-進化的必然?
    今年11月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深圳誕生,如果消息屬實,如非學術造假,這事件毫無疑問將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最大的突破性事件。當前人類掌握的科技已經到了一個零界點:在生物學方向,愛滋病能夠從基因編輯入手形成免疫,那麼十年、百年後的癌症與衰老呢;在物理學方向,幾代科學家對核聚變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突破,十年、百年後人類獲將獲得太陽一般永恆能源;在計算機科學方面,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每幾年翻一倍,人工智慧已經在多個領域戰勝人類,十年、百年後我們是否無需工作...
  • 基因編輯的倫理難題解決了嗎
    生命科學發展的內在需求推動著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為了真正解決致病原因,我們也迎來了基因編輯的登場。單鹼基基因編輯開啟了精準基因編輯的大門,也被《科學》雜誌評選為2017年年度突破之一。雖然已經向精準基因編輯邁了一大步,但是單鹼基編輯法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單鹼基編輯能夠對點突變進行「微調」,但卻不適合修改大段的基因。此外,將一個鹼基更改為另一個鹼基的方法有12種,而這套單鹼基編輯方案只能進行4種修改(比如不能把T變成A)。
  • 賀建奎手稿曝光:從「基因編輯嬰兒」到「完美人類」還有多遠?
    「基因編輯嬰兒」的餘波仍在繼續。 去年11月底,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一時間引發軒然大波。 一年後的今天,《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披露了賀建奎投給國際頂尖期刊《自然》和《JAMA》的部分論文手稿,揭露了當時的一些研究細節,其中不乏令人震驚的信息。
  • 基因編輯是什麼意思?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是生命進化歷史上,細菌和病毒進行鬥爭產生的免疫武器,簡單說就是病毒能把自己的基因整合到細菌,利用細菌的細胞工具為自己的基因複製服務,細菌為了將病毒的外來入侵基因清除,進化出CRISPR系統,利用這個系統,細菌可以不動聲色地把病毒基因從自己的染色體上切除,這是細菌特有的免疫系統
  • 眾望所歸:兩位女科學家因為基因編輯獲化學諾獎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
    實際上,人們第一次發現CRISPR序列是在1987年,由日本分子生物學家石野良純(Yoshizumi Ishino)在大腸桿菌中偶然發現,但是第一次證明CRISPR/Cas9可以進行基因編輯,是美國分子生物學家杜德納和瑞典于默奧微生物研究中心的法國微生物學家夏彭蒂耶在《科學》雜誌發表的第一篇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