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相親」的單身會員活動(前排左五為創辦人曾克)。 (江東/攝)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莫蘭 徐旭
目前,中國單身人口的數量已超2億,這一數據不禁引人深思:究竟人類找到理想伴侶的概率有多大?英國沃瑞克大學經濟學教師巴庫斯根據計算外星人存在概率的「德瑞克方程式」得出的結果是1/28.5萬,簡直微乎其微。但在「今日相親」微信公眾平臺的創辦者曾克看來並不然,愛情並沒有那麼難覓,你與理想伴侶之間,或許僅僅隔著六個人而已。
熟人「背書」模式的回歸
為什麼是六個人呢?作為清華大學的「學霸」,曾克自有其理論依據——六度人脈理論。這一理論在1929年由匈牙利作家弗裡傑什·卡林西首次提出,並於1967年被美國社會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實驗證實。
「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就是『今日相親』的六度人脈介紹模式。」曾克向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舉例說明道:「假設已通過身份驗證的紅娘或會員是A,A說認識鄰居B,B說C是他同事,C說D是他同學,D樂意保薦E來找對象,是OK的。」
曾有不少會員抱怨這種熟人關係層層擔保「太麻煩」,但原則問題上,曾克「寸土不讓」:「朋友推薦朋友,保證每一個相親者的材料100%真實和人品可靠——如果人品差,別人也不肯推薦。」
事實上,早在十幾年前,資深月老曾克就已在實踐中運用了這一理論。曾克的老家江西宜春有一個風俗,一輩子至少得說媒成功一對,成功三對就算功德圓滿。他小時候常看父母和長輩給人介紹對象,耳濡目染,「覺得幫人忙,挺好玩的」,所以,從單身時就愛管別人終身幸福的「閒事」。2007年到2016年任職於IBM公司期間,他也當過IBM的工會主席,IBM中國當時有3萬人,工會主席是大家投票競選的,所以,他算是當時公司的名人了,也是著名的好心人,很樂意為同事們找對象。那時候,他的電腦裡存著一張表格,詳細記錄了300多位相熟的或者熟人介紹的單身人士的檔案,是小有名氣的免費月老。
2015年,微信開始流行,有同事找到曾克,給他提了個建議:「你幫人介紹對象可以用公眾號的形式。」於是,就有了「今日相親」微信公眾平臺。
平臺壯大以後,曾克仍堅持當初的理念。「平臺的管理機制相當嚴格:如果被投訴又有證據,根據嚴重程度予以警告、勸退或全網實名通報。如果被兩名以上的會員投訴相同行為,不管有無證據,直接勸退。」曾克引述了「破窗效應」予以說明:「一幢有破窗的建築如果不被修理好,可能會有更多的窗被破壞。環境會約束人的行為。有人喜歡在垃圾場或沒人看見的地方吐痰,但走在大學校園裡就不會吐了。當你營造了一個真實、真誠而又嚴格的環境,人們自然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包括整個婚戀行業也是如此,整體大環境向善,違法亂紀行為就會減少。」
曾有投資人要求曾克把「保證真實靠譜程度100%」調整為80%,說「八成就夠了,這樣好賺錢」。他斷然拒絕,在他看來,良好的行業生態需要每一位從業者的自律。
「愛情就是聊得來,婚姻就是過得去」
隨著城市生活成本的日益高漲和生存壓力的逐漸加劇,社會上擇偶先看硬體、重物質不重感情的功利婚戀觀有所抬頭,認為「貧賤夫妻百事哀」,有錢才會幸福。這樣的結果就是感情基礎薄弱,婚姻容易走向破裂。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今日相親」平臺一直在單身青年群體中倡導這樣的價值觀:看重愛情和價值觀,淡化對物質、外貌、身高、年齡、戶口、婚史的要求,因為「愛情就是聊得來,婚姻就是過得去」。紅娘們不斷地告誡會員,不要去看對方的房產、收入,你每年能掙100萬元,但你找的對象不一定掙這麼多,愛情和婚姻跟能掙多少錢沒什麼關係。會員們對此非常認可,不斷修正自己的擇偶觀。
正是在這種純粹的愛情理念影響下,從2016年1月1日至今,「今日相親」平臺已成就946對確定戀愛關係的有情人。
1981年出生的深圳單身媽媽菲菲(化名),離婚時寶寶還不到3歲,很長時間都走不出婚姻破裂的陰霾。加入平臺第二天,她就說要退群,因為覺得自己沒希望。曾克跟她聊天,鼓勵她:只要樹立一個目標,努力去做就有可能實現。
菲菲聽進去了,變得很積極。她性格樂觀開朗,也頗有文採,一位未婚的北京男生覺得她很有意思,很快加為好友,開始追她,相約見面。從北京到深圳其實並不遠,只是一張機票的距離。不到兩周,菲菲宣布脫單,創造了平臺最快脫單紀錄,這段戀情也得到了家長的首肯。
只有剝離物質與其他條件的束縛,讓愛回歸本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這種健康向上的婚戀觀,其實正是當下最應該提倡的。
「擇偶難,難擇偶」,到底難在哪裡
美國人史登·佰格曾有過這樣的比喻:「要尋找一段理想的愛情,等於在一間黑屋子裡尋找一隻黑貓。」「擇偶難,難擇偶」,到底難在哪裡?
曾克認為,一言以概之,就是「誰也看不上他/她,他/她誰也看不上」。他分析道:「那些已婚者中各種職業、條件的都有,可見,找不到對象與條件無關,還是與自身期望是否客觀或者是否花時間去找有關。所以,一是要提高自身條件;二是要調整期望;三是多花時間去找。只要期望不是離譜到天上,那幾億單身人士中總有一個會被你打動。三者做到其一即可,做到兩個就一定找到了,做到三個保證你半年之內能找到。」
會員陳先生(化名)與和王女士(化名)認識一年多,彼此相處起來很舒服,逐漸從朋友發展成情侶。他們又是改群名片,又是曬情侶照,甚至還建了個專門分享甜蜜瞬間的「狗糧鋪子群」,毫不擔心「秀恩愛,散得快」。
回憶起相處的點滴,彼此都非常感動。陳先生習慣晚睡晚起,卻早早起來,送王女士上下班,她出差,不管早晚他都會去機場接送。有一天早上,陳先生隨口說了句有些胃疼,晚上,王女士就說要吃臊子麵,拉著他去麵館。其實,她並不喜歡吃麵,但是,她知道面更養胃。
「讓婚戀回歸感情,重要的是兩個人在一起開心,條件啊收入啊地域啊其實都沒那麼重要。」陳先生感慨道。
去年「十一」長假,他們自駕去山東蓬萊旅遊,原定9小時的車程足足開了13個小時,但兩個人輪換開車並未感到很累。因為「兩個人的路,比一個人走輕鬆多了」。
「兩個人吃人均20元和人均200元的飯同樣開心,這是簡單。把對方展示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時是自豪的,這是欣賞。我們在彼此的手機錄下了對方的開機指紋,這是信任。很小的事情也願意去和對方商量,這是依賴。」他們真摯樸實的愛情宣言感動了許多人,堅定了用心尋找真愛的勇氣。
「今日相親」平臺的回訪結果表明,80%的脫單朋友找到的對象與他(她)加入時寫的擇偶條件並不一樣。這說明,單身人士不要對未來對象預設太多條件。重點是,要花時間去聊,去了解對方,相互接觸。如果看了簡介,就pass掉對方,或者在擇偶條件裡列很多要求,連對方微信都不加,較難找到。
事實上,每位會員剛來時,所有的紅娘都會勸道「你的標準太高了」,但大部分人都不會同意。但是,每次活動有30個人參加,你去追了10個,對方都不同意,但追你的10個你又看不上,現實會告訴你,你的標準偏高了。
「哈佛大學有一個『37次相親成功』說,即見了37個異性就能找到合適的對象。這跟蘇格拉底的尋找理想的伴侶如同摘麥穗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穿越一片麥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回來,但不能走回頭路,而且只能摘一次。看了前面1/3,你知道什麼麥穗是大的好的;看了中間1/3,你知道怎樣的麥穗適合你;最後1/3你就摘吧。不一定是因為第37個一定符合標準,而是最後定下來的對象是你不停地碰壁、撞車、提高自己、降低期望的結果。」曾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