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關注:關於新冠病毒的五大「靈魂拷問」

2020-11-25 騰訊網

當前,新冠肺炎(COVID-19)的陰影還未散去,甚至仍在全球範圍內加速蔓延。隨著全球對新冠肺炎的研究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浮出水面。近日,《Nature》雜誌回顧過去六個月關於COVID-19的研究,並提出五個關鍵的「靈魂拷問」,包括感染病毒後的症狀差異、如何產生免疫、病毒新突變以及病毒來源等等

感染病毒後,為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

眾所周知,有些人感染病毒後,有明顯表徵且易發病,而另一些人似乎很健康,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卻是新冠肺炎患者。研究人員試圖尋找可能解釋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一個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約4000人的基因組,發現了與重症COVID-19的第一個重大的遺傳關聯。即與沒有疾病的人相比,發生呼吸衰竭的人更容易攜帶兩種特定基因變異之一

那麼,具體是哪兩種特定的基因變異呢?一種變異位於決定ABO血型的基因組區域;另一種變異是接近數個基因,其中一個基因編碼與病毒用於進入人類細胞的受體相互作用的蛋白質,另外兩個編碼與對抗病原體的免疫反應相關的分子。

如何對SARS-CoV-2免疫?可以持續多長時間?

這個問題的答案集中在「中和抗體」上。中和抗體主要由B淋巴細胞產生,可以中和毒素和阻止病原體入侵,而中和抗體滴度也與病毒特異性T細胞數量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表明了T細胞對長期免疫的具有重要性。但目前,研究人員仍不清楚再感染和減輕感染其他疾病所需的中和抗體水平。

此外,研究發現,SARS-CoV-2的中和抗體水平在感染後的幾周內保持在較高水平,之後通常會開始下降。病毒學家ShaneCrotty說:「其他冠狀病毒的研究表明,防止感染的『殺菌免疫力』可能僅持續數月之久,但預防或緩解症狀的保護性免疫可以持續很長的時間。」

循環的「普通感冒」冠狀病毒與SARS-CoV-2之間具有交叉反應性T細胞識別

該病毒是否真的已經產生突變?

所有的病毒在感染人類時都會發生突變,SARS-CoV-2也不例外。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計算生物學家DavidRobertson和他的團隊正在對SARS-CoV-2突變進行分類。此類突變可能通過改變抗體和T細胞識別病原體來降低疫苗的效果。但是,大多數突變只會增加病毒的流行性,而對病情的嚴重性似乎沒有太大的影響

研究人員正在爭論的焦點是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protein)中的一種突變。這種突變似乎在2月就已經在歐洲就已經出現了,大多數流行的病毒都攜帶這種突變。大量研究表明,這種突變使SARS-CoV-2病毒對培養的細胞更具感染性,但是不清楚該特性如何轉化為人類感染。

圖片來源:NIAID/NIH/SPL

研發的疫苗已經產生明顯效果了嗎?

許多科學家認為有效的疫苗是消除COVID-19的唯一途徑。目前,全球大約有200個疫苗在開發中,其中約20個在臨床試驗中。

來自動物研究和早期人體試驗的數據表明,COVID-19疫苗促使我們的身體產生有效的中和抗體,從而可以阻止病毒感染細胞。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抗體的水平是否足夠高以阻止新的感染,以及這些分子在體內持續多長時間。

病毒來源於什麼?

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SARS-CoV-2可能源於蝙蝠,特別是菊頭蝠(horseshoebats)。2013年,在中國西南的雲南省的中菊頭蝠(Rhinolophusaffinis)中發現了一個名為RATG13的冠狀病毒,其基因組與SARS-CoV-2的基因組96%相同。接下來,比較接近的是RmYN02,一種在馬來亞菊頭蝠(Rhinolophusmalayanus)中發現的冠狀病毒,與SARS-CoV-2的遺傳序列93%相同。研究還發現,穿山甲可以攜帶與SARS-CoV-2有共同祖先的冠狀病毒,但是沒有證據表明該病毒可以從穿山甲傳染給人。

新冠病毒vs蝙蝠vs穿山甲

結語

雖然新冠病毒疫情尚未被消滅,但是了解目前有關SARS-CoV-2的研究進展仍然是頭等大事,相信不久之後,我們將對其了如指掌並能成功將其一舉拿下。

End

參考資料:

[1] Six months of coronavirus: the mysteriesscientists are still racing to solve

[2] Targets of T Cell Responses to SARS-CoV-2 Coronavirus in Humans WithCOVID-19 Disease and Unexposed Individuals

[3] Probable Pangolin Origin of SARS-CoV-2 Associated With the COVID-19Outbreak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相關焦點

  • 中國在實驗室中製造新冠病毒?外交部:借疫情對中國汙名化
    中國在實驗室中製造新冠病毒?外交部:納瓦羅應回答國際社會的「靈魂拷問」中新網北京7月6日電 (記者 張子揚)對於美國白宮國家貿易和製造業政策辦公室主任納瓦羅近日發表的相關言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6日在北京稱,納瓦羅應回答國際社會的「靈魂拷問」:美政府關閉德特裡克堡生物基地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基地關閉與「電子菸疾病」、大流感和新冠肺炎之間有什麼聯繫?美方何時邀請世衛組織或國際專家組赴美調查疫情起源?
  • 澳前外交官"靈魂拷問":為什麼針對中國?
    澳前外交官"靈魂拷問":為什麼針對中國?最初,澳大利亞不理智地討好川普,要求美國調查新冠病毒的起源;之後又實施了若干明顯針對中國和中國企業的「國家安全」舉措。霍格還提及:我們關注中國的涉港和涉疆問題,但是選擇性忽略了其他國家出現的問題。「為什麼針對中國?」作者問。美國只會在口頭上支持澳大利亞,繼續鼓吹澳大利亞支持美國幹涉中國事務,僅此而已。
  • Nature|新冠病毒水解酶結構!多種病毒抑制作用小分子!
    依賴RNA聚合酶)被認為是新冠病毒的兩大重要靶點。饒子和院士團隊在疫情發生以來通過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楊海濤等組成的新冠病毒應急公關團隊就利用前期抗SARS藥物研究積累的經驗,開展抗2019-nCoV藥物研究。
  • 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駁斥「新冠陰謀論」 引全球關注
    CGTN專訪武漢病毒所所長駁斥新冠病毒陰謀論 引全球主流媒體關注)截至北京時間5月26日0時42分,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已超過530萬例,死亡病例超過34萬例。世界各國本應在這個特殊時期團結一致抗擊疫情,美國總統川普和國務卿蓬佩奧卻一再宣稱,他們懷疑新冠病毒是以某種方式從研究所的實驗室洩漏出來的。關於病毒起源、疫情蔓延的陰謀論層出不窮,不斷擾亂大家共同抗疫的陣線。
  • Nature人類行為:評估新冠病毒帶來的「信息流行病」
    >導語在蔓延2020一整年的新冠疫情中近日Nature Human Behaviour 期刊在線發表一篇論文,研究者基於全世界162個國家在新冠大流行的早期(1月22日-3月10日)的1億條推特信息,研究了與流行病流行相伴而生的「信息流行病」現象。
  • 關於新冠病毒的一點猜想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引出我最近關於新冠病毒的一個猜想。從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新冠病毒的數據明顯分為湖北和非湖北兩個部分。湖北地區無論傳染性還是致死性,都明顯超越了非湖北地區。從道理上來說,病毒面前人人平等,逮到一個傳染一個,不會因為是不是湖北人而主動改變傳染性和致死性。
  • 關於新冠病毒變種 目前我們知道些什麼?
    原標題:關於B.1.1.7新冠病毒變種 目前我們知道些什麼近日,英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被稱為B.1.1.7的新冠病毒變種,引起世界一片譁然。《科學》雜誌刊文稱,變種病毒傳播能力要比原始毒株高70%左右,而倫敦最近新冠感染病例超過60%都來自變種病毒。
  • 姜世勃 Nature子刊:借鑑過去,關注新冠疫苗的未來
    自2019年12月以來,新冠病毒(SARS-CoV-2)在全球迅速傳播,給世界各地的公共衛生系統和全球經濟帶來巨大壓力。因此,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藥物是當務之急。疫苗可以以相對較低的成本保護大量人群,因此是緩解COVID-19疫情的有力工具。
  • 鍾南山提出:關注新冠病毒「環境傳人」新課題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自7月起,全國各地本土散發疫情「烽火四起」,形勢複雜。
  • 從「五個家族」到「兩個亞型」 新冠病毒變了嗎?
    (抗擊新冠肺炎)從「五個家族」到「兩個亞型」  新冠病毒變了嗎?  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題:從「五個家族」到「兩個亞型」 新冠病毒變了嗎?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從被比喻為「五個家族」,到被分析出「兩個亞型」,連日來圍繞新冠病毒的諸多研究背後是一個核心問題:新型冠狀病毒變了嗎?
  • 新冠疫苗怎麼打?病毒是否在變異?張文宏回應八大關注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對近日大家關注的新冠疫情相關問題予以回應。目前考慮病毒變異導致二次感染為時過早關注1:近日,全球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超過40萬例,是什麼原因?張文宏稱,最近國際疫情持續蔓延,證明新冠病毒獲得了非常強的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的能力。很多流行病學專家一致同意,它已經成為一個常駐病毒,就像大家熟知的流感病毒一樣。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疫情發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了解病毒入侵機理,研究破解之道。疫苗以及抗體作為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經取得很大進展。除了這些手段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有效遏制新冠病毒?ACE2三聚體蛋白,其中T-ACE2與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親和力達到KDpan>也就是說,這個聯合研究團隊製造了一個ACE2假體蛋白「迷惑」病毒,並且它對病毒的「吸引力」比ACE2本身要高1000倍以上。
  • 石正麗向nature正式提交新冠病毒源頭補充材料
    該病毒來自2012年到2015年該課題組對雲南省墨江縣通關鎮礦井的採樣(相關研究請參考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51-z)。新冠病毒可能的來源研究報告,初步揭示了
  • 關於新冠病毒到新冠疫苗,50個問題幫你一次性解決!
    由於近期針對防疫有相關要求(涉密,我沒看過所以也不多說),因此在全國培訓之後很多單位在提前進行籌備工作,因此近期很多人都私信我諸如「最近在統計新冠疫苗的接種人數,可以打嗎」此類的問題,我也明白大家最關注的就是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那麼我鬥膽針對新冠疫苗進行一次集中答疑,希望可以解決大家的部分問題
  • ...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是怎麼回事 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是什麼意思
    近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新冠病毒是一個新型冠狀病毒,目前所有科學證據都表明新冠病毒源於自然,而非人為製造。針對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的言論,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再次重申,世衛組織相信科學和證據,目前所有論文均顯示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根據以往關於從動物傳染到人的病原體的研究經驗,確定其動物源和中間宿主需要一定時間,需要進行非常詳盡的調查。如果不知道其源頭和中間宿主,就有可能再次傳播給人類。
  • 當 相分離 遇上 新冠病毒 ......
    一、新冠病毒的蛋白能形成相分離隨著SARS-CoV-2的基因組及相應蛋白的解析,研究人員近期對SARS-CoV-2病毒相關蛋白展開了大量研究,其中就包括有病毒蛋白的相分離相關的研究。二、新冠病毒的靶向藥物能參與相分離2020年06月19日,來自美國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的Richard A.
  • 47條關於新冠病毒的謠言與常識乾貨
    新冠病毒的肆虐,讓每一個人都小心翼翼。但是,疫情期間不斷出現的各種謠言也開始擾亂視聽,既有顛覆常識、毀三觀的個案,也有博眼球、騙流量的情況,更有藉機推銷產品的例子。無論是什麼性質,謠言傷害的始終是普通老百姓。《消費者報導》特別為大家整理出36條關於新冠病毒的熱點謠言以及11條必備的常識乾貨,讓你安穩渡過抗疫期。
  • 鍾南山:關注新冠病毒「環境傳人」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指出,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冷鏈外包裝的病毒會不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
  • 關於「新冠病毒不是源自實驗室」的科普
    前幾天寫了篇博文《新冠病毒不是源自實驗室》,寫完之後被各路朋友吐槽到體無完膚。 最最嚴厲的批評就是:說好的通俗易懂、詼諧幽默哪兒去了?於是,有了下面的科普版本。
  • 找到新冠病毒死穴,快速戰勝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會給人類製造多少災難和傷害,眾說紛紜。自始至今,新冠病毒四處遊蕩,飄忽不定,時強時弱,時緊時松,善於製造拉鋸戰。在人類發展史上,人類曾經戰勝許多極其狡猾的病毒和細菌。所以,人類實現戰勝新冠病毒目標,或者讓先行動者先戰勝,完全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