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影響,北半球複合極端高溫事件呈上升趨勢

2020-12-05 澎湃新聞

《自然-通訊》2月12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影響下,複合極端高溫事件將顯著增加。到本世紀末,北半球人口暴露於這類事件的頻率或比2010年代高4-8倍。複合極端高溫事件指的是,夏季某一天的晝夜溫度均處於該日歷史高溫前10%之列。

圖1 觀測到的夏季極端高溫的變化。估算了1960-2012年期間夏季極端高溫頻率和強度的線性趨勢,涉及複合極端高溫(a,b)、日高溫(c,d)和夜高溫(e,f)。

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東亞區域氣候-環境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英國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研究中,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陳陽與合作者分析了北半球1960年至2012年的溫度數據,表明在此期間平均每十年約增加一天的複合極端高溫,而且溫度平均每十年增加0.28°C。統計分析證實,這種增加主要是由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

圖2 夏季極端高溫的預測

論文作者還展示了相關氣候模型結果,研究了在兩種排放場景下,複合極端事件未來有何變化。他們提出,在中度溫室氣體排放場景(RCP4.5)下,複合極端高溫事件的發生頻率將增加4倍,每個夏季達到32天;在重度排放場景(RCP8.5)下,將增加8倍,達到69天左右。

為了對未來氣候作出評估,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了四個溫室氣體濃度情景,即RCP(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代表性濃度路徑),按低至高分別為RCP2.6(低)、RCP4.5(中低)、RCP6.0(中高)和RCP8.5(高)。

作者提出,相較於全球升溫1.5°C,若全球升溫2°C,可能導致每年的複合極端高溫事件額外增加5天,溫度額外上升0.5°C。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白+黑」複合型極端高溫事件增長因何迅猛?
    過去的0.5℃的全球變暖已使東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複合型極端高溫事件增加了2-5倍。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氣候變暖使得複合型極端高溫事件的頻次和強度都將顯著增長,此類事件也將成為未來最常見的極端高溫類型。這有可能導致本世紀末北半球人口暴露度較2010年代水平高4-8倍。
  • 四大洲同現極端高溫天氣 中國連續22天發高溫預警
    研究顯示,氣溫上升速率呈不對稱性,北方升溫速率高於南方,今年夏天北方高溫的極端性明顯高於南方。同時,最低溫度的上升速率高於最高溫度的上升速率,夜間溫度不返涼,加重了炎熱程度。艾婉秀說,入夏以來,北極地區氣溫異常偏高,冷空氣「龜縮」,向南擴散的活動明顯偏弱。
  • 極端高溫天氣「烤」驗四大洲 北極圈一些地區超30℃
    世界氣象組織7月26日和27日接連發表聲明:全球多地高溫、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接連發生,乾旱和高溫加劇了北半球野火災情。這些極端天氣給人類健康、農業、生態系統等帶來了巨大的不利影響。  極端高溫天氣為何肆虐北半球?世界氣象組織認為,極端天氣頻發與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有關。近期極端天氣頻發雖然很難簡單歸因於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但從長期來看,極端高溫增多的趨勢由氣候變化所引起。  「2018年正在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年份之一,許多國家都有新的高溫紀錄,這並不令人意外。
  • 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主因
    世界氣象組織報告說,2018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約為14.68攝氏度,比1850年至1900年的工業化前基線高出近1攝氏度,是有氣溫記錄以來的第四熱年。報告說,受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的2016年仍是史上最熱年,比工業化前基線高1.2攝氏度;2017年和2015年的全球平均氣溫均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1攝氏度,這兩年幾乎難分伯仲,差異小於百分之一攝氏度。
  • 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原標題: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21世紀末,北半球將出現24小時的熱浪,無法避免
    全球變暖導致世界多地在2019年打破了高溫紀錄,然而,根據一項新研究,到本世紀末,北半球炎熱的天氣和24小時的熱浪發生的可能性將增加4至8倍。氣候科學家警告說,即使全球變暖得到控制,無情的熱浪也會炙烤北半球。眾所周知,極端天氣,尤其是在最熱的季節,會對社會和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 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跨650年地球系統模型表明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瞭望》文章:極端氣候事件的全球責任
    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12艘船隻失事或遇險,有4艘沉沒,其中3艘斷成兩截,超過3000噸重油洩入海中,7000噸硫磺沉入海底;此外,至少有3人喪生,23人失蹤,12公裡長的海岸線受汙染,3萬隻海鳥死亡……11月11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強風暴「光顧」了連接黑海與亞速海的刻赤海峽,造成近5年來世界上最嚴重的海上生態汙染事故。
  • 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不下降,歐洲境內極端乾旱頻率可能上升
    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6日發表的一項氣候變化研究,科學家通過全球氣候長期數據分析與計算機模擬預測發現,歐洲境內極端乾旱的發生頻率將上升——如果溫室氣體預估排放量不會下降,那麼到本世紀末,像2018—2019年中歐乾旱那樣的破紀錄兩年期乾旱,發生頻率將大幅上升。
  • 《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發布 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
    原標題: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人與自然·數據)   本報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劉毅)根據中國氣象局9日發布的《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2013年青海瓦裡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監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3種主要溫室氣體年平均濃度分別升至397.3ppm(ppm為濃度單位,即每百萬個幹空氣氣體分子中所含該種氣體分子數)、1886ppb
  • 溫室效應加劇導致極端氣候頻繁 將是未來發展趨勢
    人民網8月8日北京電 (歐興榮)今夏,高溫天氣持續「燒烤」江南地區,不少地方紛紛打破百年高溫紀錄,與此同時,華北、東北、西南、華南等地卻暴雨不斷。氣候如此兩極分化,對此,氣象專家認為,全球變暖,對流層的變暖尤其顯著,隨著水循環加速,極端的旱與澇都易出現。這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極端氣候可能會愈發頻繁。
  • 溫室氣體濃度不斷上升 2015-2019或是史上最熱五年
    溫室氣體濃度不斷上升 2015-2019或是史上最熱五年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  2019-06-30 新華社發據新華社電世界氣象組織28日說,當前全球溫室氣體濃度仍在不斷上升並導致氣溫升高和海洋酸化,2015年至2019年很有可能成為有氣溫記錄以來的最熱5年。世界氣象組織當天發表聲明說,剛剛過去的4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4年。這種全球變暖趨勢在2019年延續,沒有減弱跡象。今年前5個月的氣溫是有記錄以來同期氣溫的第三高。
  • 國際最新研究: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針對這一結果,團隊鼓勵其他研究人員使用不同模型進行探究。
  •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
    中國氣象網訊 11月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溫室氣體公報》 (報告全文見文末),2014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次突破記錄,其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397.7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二氧化碳濃度上升與水汽互相作用放大溫室效應。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記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2015年可能是歷史上最暖年份,海洋表面溫度也達到監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5年極有可能超出1℃的臨界值。」WMO秘書長米歇爾·雅羅說。
  • 極端高溫肆虐全球,連北極都30度了!
    世界氣象組織7月26日和27日分別發表聲明稱,全球多地高溫、乾旱、災難性降水等極端天氣事件接連發生,其中,乾旱和高溫還加劇了北半球野火災情。這些極端天氣給人類健康、農業、生態系統等帶來了巨大的不利影響。7月27日,人們在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噴泉中避暑。(圖片來源:新華網)北極也熱了!
  • 「致命高溫熱浪」將使華北平原不再宜居?專家這樣說
    不可否認,未來在不同的氣候變化情景下,華北平原的平均氣溫將進一步升高,極端高溫事件增多,這主要還是由於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的溫室效應造成的,這篇論文在本質上與之前的氣候變化預估研究沒有太大區別,但由於作者使用了溼球溫度作為熱浪指標,而灌溉對於空氣溼度又有更加直接的影響,所以作者得出了灌溉顯著增加熱浪強度的結論。
  • 北極圈現超30℃高溫 全球多地「高燒」引關注
    在她看來,全球氣溫上升速度呈不對稱性,一方面是北方升溫速率高於南方,這表現在今年夏天,北極地區高溫的極端性要高於低緯度地區;另一方面是,最低溫度的上升速率,要高於最高溫度的上升速率。  以我國為例,儘管今年我國的高溫日數是1961年以來的第三位,但最低溫度卻是1961年以來最高的——最低溫度高意味著,夜間溫度不返涼,加重了炎熱程度。
  • 北極圈驚現超30℃高溫 全球多地「高燒」引關注
    在她看來,全球氣溫上升速度呈不對稱性,一方面是北方升溫速率高於南方,這表現在今年夏天,北極地區高溫的極端性要高於低緯度地區;另一方面是,最低溫度的上升速率,要高於最高溫度的上升速率。  以我國為例,儘管今年我國的高溫日數是1961年以來的第三位,但最低溫度卻是1961年以來最高的——最低溫度高意味著,夜間溫度不返涼,加重了炎熱程度。
  •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次將增加
    從7月開始一直到8月中旬的高溫導致俄羅斯歐洲國土部分爆發大規模的山林大火,有害氣體影響了數以千萬計的人。 不管是俄羅斯熱浪還是巴基斯坦洪災,都和發生在北半球大氣流的「阻塞事件」有關,它讓天氣模式保持靜態,令熱量和溼氣都不能散開。 在中國許多地方,高溫打破了歷史極端記錄,因此中國有了史上最熱的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