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女性,因「咳嗽、咳痰2個月餘,加重伴胸悶氣促2天」入院。曾自服「感冒藥」治療,咳嗽、咳痰症狀仍有反覆發作。患者入院以來接受抗感染治療未能奏效。檢測胸腔積液CEA和脫落細胞學,結合肺部影像學特徵,最終確診。
【病史摘要】
患者,女,75歲。因「咳嗽、咳痰2個月餘,加重伴胸悶氣促2天」入院。患者於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夜間明顯,每天2~3次,無發熱、胸悶、氣促、胸痛、咯血等不適,未予重視,自服「感冒藥」治療,咳嗽、咳痰症狀仍有反覆發作。2天前患者自覺咳嗽咳痰較前明顯加重,平躺、夜間時咳嗽劇烈,影響睡眠,發作頻繁。咳嗽劇烈時可感胸骨後及右季肋區疼痛不適,伴胸悶氣促,平靜狀態下即可出現,夜間需端坐呼吸。無腹痛、腹瀉、噁心、嘔吐,於2011年8月8日急診入當地醫院,查癌胚抗原>951μg/L,胸片:右下肺佔位性病變;考慮右側少量胸腔積液。CT:右下肺周圍型肺癌並右側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右側肺門區支氣管變窄,考慮受浸潤可能性大;右側胸腔積液。為進一步診治來院,門診擬「右肺佔位性病變」收入科。自起病以來,患者精神、飲食可,大便每天2~3次,小便正常,體重無明顯變化。患者否認肝炎、結核、傳染病病史,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
體溫:36℃,脈搏:9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158/104mmHg。左側頸部可捫及一約1.5cm×1.5cm腫大淋巴結,質韌,壓痛明顯,邊界清楚,與周圍無粘連。右下肺叩診濁音,呼吸規整,右側呼吸音減弱,雙側肺未聞及幹、溼性囉音,無胸膜摩擦音,餘無異常。
入院檢查結果:非小細胞肺癌相關抗原19.31ng/ml,小細胞肺癌相關抗原27.97ng/ml,癌胚抗原476.87μg/L,超聲示:右側胸腔積液(多考慮為稠密性液體)。8月11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8.53×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3.92×109/L,血小板計數308×109/L,血紅蛋白138g/L;血生化:谷丙轉氨酶11U/L,穀草轉氨酶19U/L,肌酐45μmol/L,尿素氮3.5mmol/L。入院第3日胸腔積液脫落細胞學可見大量腺癌細胞。
患者入院第3日訴便秘,監測血壓190/96mmHg,給予治療高血壓和便秘的藥物。患者使用頭孢孟多酯鈉10日,咳嗽、胸悶、氣促症狀較前無明顯改善,換用氨曲南粉針劑進行抗感染治療。入院第10日監測血壓控制在140/85mmHg左右。根據患者病史、症狀、體徵及輔助檢查結果,患者「肺腺癌」診斷明確,建議患者行常規化療,患者及家屬堅持拒絕行常規化療,要求予「厄洛替尼片」靶向藥物治療。
【診斷】
①右下肺腺癌;②右下肺阻塞性肺炎;③高血壓2級。
【藥物治療】
藥學監護要點
1﹒抗感染與鎮咳治療監護
監測患者抗感染和止咳治療48~72小時咳嗽咳痰的症狀,評價頭孢孟多和氨酚雙氫可待因片的治療效果。頭孢孟多含有甲硫四氮唑側鏈,因此患者使用頭孢孟多酯鈉期間,禁與含乙醇的飲料或藥物同用,以免引起雙硫侖反應,可表現為噁心、嘔吐、頭痛、面紅、低血壓及呼吸困難等。頭孢孟多酯鈉幹擾維生素K在肝中的代謝,導致低凝血酶原血症,因此需關注患者的凝血功能。氨酚雙氫可待因片長期或過量使用可引起肝損害,應密切關注患者的肝功能。應告知護士每1g氨曲南至少用注射用水3ml溶解,再用適當輸液(0.9%氯化鈉注射液、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林格注射液)稀釋,氨曲南濃度不得超過2%。
2﹒抗高血壓藥物監護
患者使用抗高血壓藥物後,應監測血壓控制效果。使用厄貝沙坦,應監測患者腎功能和電解質平衡。提醒患者厄洛替尼片可持續用藥,但需定期來院複查肺部CT,評估治療效果。如果無明顯疾病進展,可繼續使用。
3﹒厄洛替尼的用藥監護
定期複查,評估厄洛替尼片對患者肺癌的治療效果,以求進一步治療方案的制訂。厄洛替尼片在進食前1小時或進食後2小時服用,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皮疹和腹瀉,3/4度皮疹和腹瀉的發生率分別為9%和6%。對患者進行厄洛替尼片不良反應的用藥教育,告知如果出現相應的皮疹或腹瀉症狀,請及時聯繫藥師。患者服用厄洛替尼期間,如增加新的藥物品種,應向醫師或藥師諮詢。
總結分析
該患者入院以來存在咳嗽咳痰症狀,右側少量胸腔積液。經頭孢孟多酯鈉治療7天後,咳嗽胸悶氣促症狀較前無明顯改善,更換為窄譜的氨曲南。該患者體溫正常,血象不高,未作病原學檢查,因此感染證據不充分。氨曲南對大多數需氧革蘭陰性菌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屬於窄譜抗菌藥物,患者的抗感染治療未能奏效,而從廣譜抗菌藥物換為窄譜抗菌藥物欠妥。
該患者檢測胸腔積液CEA和脫落細胞學,結合肺部影像學特徵,確診為「右下肺腺癌」,使用厄洛替尼片口服治療。此患者目前適用於厄洛替尼的優勢有:老年患者,女性,無吸菸史和腺癌。但是患者未經檢測EGFR和K‐ras基因,因此直接使用厄洛替尼片進行治療無充足依據。厄洛替尼為新近上市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它選擇性作用於EGFR受體,抑制EGFR胞內酪氨酸激酶磷酸化,阻斷EGFR信號通路而發揮抗腫瘤的作用。根據2011年NCCN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診療指南,晚期或轉移性NSCLC患者的全身治療使用厄洛替尼作為一線治療的適用人群,為EGFR活化突變或基因擴增者(1類)。根據回顧性研究報導,使用厄洛替尼後腫瘤緩解的患者大約90%攜帶EGFR突變基因,而未緩解者無突變。此外,K‐ras突變狀態也是EGFR‐TKIs的療效預測指標,K‐ras突變患者的緩解率在化療加厄洛替尼組為8%,單用化療組為26%。因此,將厄洛替尼加入到K‐ras突變患者的治療方案中療效不佳。
被確診為肺癌的患者超過40%年齡在70歲以上。老年患者對於細胞毒藥物的化療耐受性低較為常見,這可能是本例患者堅持使用分子靶向治療的原因。對於厄洛替尼作為一線治療藥物用於未經選擇的患者,目前尚缺乏Ⅲ期臨床試驗的數據。根據2006年Giaccone等人的研究結果,單藥厄洛替尼作為一線治療藥物的Ⅱ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客觀有效率為23%,中位TTP為84天,中位OS為391天,耐受性良好。但是此臨床試驗的人數僅53人。
患者入院以來經過止咳、控制血壓治療後,現生命體徵平穩,咳嗽、咳痰症狀減輕,無胸悶、胸痛及氣促等,血壓和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現給予厄洛替尼片每日1次口服。出院後繼續服用厄洛替尼片進行治療。出院後仍需關注患者的咳嗽症狀和血壓控制情況,並提醒患者密切關注厄洛替尼可能引起的皮膚反應和腹瀉,如果出現嚴重皮疹或腹瀉,應及時就醫。
(環球醫學編輯:丁好奇)
來源:《藥學服務案例解析叢書——腫瘤分冊》
作者:杜光
頁碼:30-33
出版: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