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三尺講臺 播種愛和希望

2020-12-06 中國航空新聞網

「飛機用英語怎麼說?」被點名回答問題的女同學站了起來,只是尷尬地笑了笑,沒能說出馬丁心中期待的那個正確答案。

在站上寧夏西吉縣什字中學八年級的講臺前,畢業於南航的馬丁是中國商飛復材中心的一位員工。現在,他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第二批大飛機支教團的一員。來之前,馬丁對於自己能不能教好學生有過一些擔心,但他未曾想到,孩子們的英語底子實在單薄。

第一堂課從講大飛機開始

選擇支教,有人是為了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有人是為了幫助邊遠山區的學子,有人是為了從小就有的教師夢……2019年的夏天剛剛開始,中國商飛正在招募第二批大飛機支教團,到寧夏西吉縣支教一年。

出身農村的馬丁,曾在學校和社會的幫助下完成艱難的求學之路,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於是毅然報了名。通過嚴格的面試選拔,在完成為期兩周的教學培訓之後,8月29日,大飛機支教團一行15人踏上了前往寧夏西吉的旅途。馬丁的身份也變成了什字中學八年級的英語老師,兼第二批大飛機支教團團長。

對於大部分支教團成員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西吉。這個位於寧夏南部、地處黃土高原地帶的西北縣城,有著中國首個「文學之鄉」的美稱。作為回族聚居區,地方風俗文化既有對阿拉伯風俗的傳承,也有對其他民族風俗的汲取。而與這些不相稱的,是「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以及匱乏的教育資源。

回想起第一次來到興平中學時的場景,來自上飛公司C919事業部的王志心裡還有點發憷:「那時我坐在大巴車副駕駛的位置上,我們沿著盤山公路一路向前。路很窄,會車的時候,我看到自己腳下就是懸崖,當時就很驚恐,甚至想,以後再也不坐大巴車副駕駛了。」

上飛公司項目管理部馬瑞鵬8年前曾在大學時期,作為大學生支教團的一員來過西吉短期支教。與之前支教不同的是,大飛機項目管理員的身份為他的教學拓寬了思路。作為興平中學七年級的語文老師,他的第一堂課,是從講大飛機開始的。

「一點不緊張那也不可能,但因為準備得比較充分,站上講臺的那一刻就釋然了。」馬瑞鵬發現,把大飛機知識作為興趣課堂融入到語文等主課的教學當中,能吸引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尤其是通過一些圖片和視頻,能瞬間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事實上,這也是承襲了第一批大飛機支教團的做法。「我們把航空科普作為我們支教團的特色課程,給學生們講基礎的航空知識,激發他們對科技知識的興趣。這是我們與這裡的老師不同的地方。」

課45分鐘,備課三小時

除了帶去大飛機科普知識,支教團還關注著學校的硬體設施改善。在來到西吉之前,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學校的用水尤其是洗澡的問題。當第一次走進興平中學教職工宿舍,看到獨立淋浴間時,王志鬆了口氣。而作為支教團團長的馬丁所到的什字中學條件就差了很多,不僅洗澡沒那麼方便,連最基本的飲水都是個問題。

原來,什字中學常用水源取自井水,水質偏硬,一個新的燒水壺,沒燒幾次,壺底就已經結滿了白垢。馬丁決定上報縣裡。在中國商飛派駐西吉掛職幹部張哲幫助下,什字中學開始實施「淨水工程」,學校的飲水問題逐步得到了改善。

「隨著國家扶貧力度的不斷加強,這裡的人口素質以及學校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與8年前相比,馬瑞鵬能直觀感受到西吉在變得越來越好。

但最讓支教團隊員們擔心的還是學生的學習問題。

在出發前的交流培訓會上,第一批支教回來的「前輩」們曾告誡過他們,當地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千萬要調整好自己的教學心態。但在正式任課之前,大部分支教團成員都不能理解他們所說的「基礎薄弱」意味著什麼,直到現實給他們「上了一課」。

第一次月考結束,馬丁所帶的兩個班平均成績20.5分。很多學生只蒙選擇題,作答題一個字也不寫,甚至有學生只按「ABCD」的順序寫完了所有的選擇題。「看到卷子的那一刻,我的心真是哇涼哇涼的。」此時他才認識到,來之前的那些目標和設想該調整了。

已經有過心理建設的馬瑞鵬也很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這裡的孩子很難跟得上。」他只能根據班級的學習情況適當調整授課內容和上課節奏。現在,45分鐘的課,他必須足足備課3小時才敢站上講臺。

調整好心態後,支教團除了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給學生們補一些拼音、算術、音標等基礎知識,還自發成立了「商飛課外提高班」,利用休息時間,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進行針對性提高訓練。

在今年疫情的特殊時期,支教團還第一次做起了「網上直播教學」。「有些家庭的孩子有6個甚至10個,而家裡只有一部手機能用,只能幾個孩子一起聽課,或者輪流用。」來自上飛院飛機設計支持工程技術所的朱健峰帶的是九年級畢業班,對於孩子們在疫情期間落下的課程很是擔心。直到3月25日九年級學生複課,他才一點一點把課補了回來。

一座1800多公裡長的「心橋」

除了日常教學,家訪也是支教團了解學生情況的重要途徑。

王志和同是大飛機支教團的許鐵瀝膽子大,家訪那天,兩人一早就從學校出發,路上順手攔了輛車,司機一聽說是支教的老師,便熱情地讓他們坐上了車。中途下車,邊走邊攔,好不容易搭車坐到學生家所在的村口,繞著崎嶇的山路走到學生家還花了一個多小時。「我們去的是比較偏遠的地方,如果不搭車,估計到晚上都回不來。」回來路上,他們「幸運」地搭到了一輛載著貨的「三蹦子」,兩人一路蹲著回到了學校。

而馬瑞鵬去的地方近些,靠著兩條腿,他走了一天做完家訪。「收穫很大,通過與家長的深入交流,了解了他們對於孩子學習的支持態度,也了解了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於之後開展教學很有幫助。」

在支教團成員們看來,支教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通過他們的教學去幫助孩子們獲得知識、提升成績,更重要的是教育這一代人認識大山之外的世界,教育這一代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一點一點、循序漸進地去扭轉和改變人們的觀念。

「他們現在還小,可能意識不到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但是等到他們長大,為人父母之後,回想起我們現在說的這些,可能就會去鼓勵和教育自己的子女通過學習這條路走出大山,一代就會比一代強。」對於西吉的未來,支教團隊員顧家翊充滿希望。

如今,一年的支教生活已經過了大半,再過一個多月,這一批大飛機支教團的隊員們就要離開西吉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首批大飛機支教團團長胡嶽雲也和記者分享了這一段特殊旅程帶給他的成長與收穫。現在的他每隔一段時間還會收到學生來自遠方的問候,每隔一段時間他也會集中檢查自己班班長馬小燕的英語課文背誦情況。「選擇支教,選擇與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圓了我的一個夢想,同時還有那麼一兩個學生記得,我很滿足。」

通過支教,大飛機支教團隊員和1800公裡之外的西吉孩子建起了一座「心橋」,播下愛和希望的種子。

「飛機用英語怎麼說?」被點名回答問題的女同學站了起來,只是尷尬地笑了笑,沒能說出馬丁心中期待的那個正確答案。

在站上寧夏西吉縣什字中學八年級的講臺前,畢業於南航的馬丁是中國商飛復材中心的一位員工。現在,他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第二批大飛機支教團的一員。來之前,馬丁對於自己能不能教好學生有過一些擔心,但他未曾想到,孩子們的英語底子實在單薄。

第一堂課從講大飛機開始

選擇支教,有人是為了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有人是為了幫助邊遠山區的學子,有人是為了從小就有的教師夢……2019年的夏天剛剛開始,中國商飛正在招募第二批大飛機支教團,到寧夏西吉縣支教一年。

出身農村的馬丁,曾在學校和社會的幫助下完成艱難的求學之路,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於是毅然報了名。通過嚴格的面試選拔,在完成為期兩周的教學培訓之後,8月29日,大飛機支教團一行15人踏上了前往寧夏西吉的旅途。馬丁的身份也變成了什字中學八年級的英語老師,兼第二批大飛機支教團團長。

對於大部分支教團成員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西吉。這個位於寧夏南部、地處黃土高原地帶的西北縣城,有著中國首個「文學之鄉」的美稱。作為回族聚居區,地方風俗文化既有對阿拉伯風俗的傳承,也有對其他民族風俗的汲取。而與這些不相稱的,是「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以及匱乏的教育資源。

回想起第一次來到興平中學時的場景,來自上飛公司C919事業部的王志心裡還有點發憷:「那時我坐在大巴車副駕駛的位置上,我們沿著盤山公路一路向前。路很窄,會車的時候,我看到自己腳下就是懸崖,當時就很驚恐,甚至想,以後再也不坐大巴車副駕駛了。」

上飛公司項目管理部馬瑞鵬8年前曾在大學時期,作為大學生支教團的一員來過西吉短期支教。與之前支教不同的是,大飛機項目管理員的身份為他的教學拓寬了思路。作為興平中學七年級的語文老師,他的第一堂課,是從講大飛機開始的。

「一點不緊張那也不可能,但因為準備得比較充分,站上講臺的那一刻就釋然了。」馬瑞鵬發現,把大飛機知識作為興趣課堂融入到語文等主課的教學當中,能吸引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尤其是通過一些圖片和視頻,能瞬間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事實上,這也是承襲了第一批大飛機支教團的做法。「我們把航空科普作為我們支教團的特色課程,給學生們講基礎的航空知識,激發他們對科技知識的興趣。這是我們與這裡的老師不同的地方。」

課45分鐘,備課三小時

除了帶去大飛機科普知識,支教團還關注著學校的硬體設施改善。在來到西吉之前,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學校的用水尤其是洗澡的問題。當第一次走進興平中學教職工宿舍,看到獨立淋浴間時,王志鬆了口氣。而作為支教團團長的馬丁所到的什字中學條件就差了很多,不僅洗澡沒那麼方便,連最基本的飲水都是個問題。

原來,什字中學常用水源取自井水,水質偏硬,一個新的燒水壺,沒燒幾次,壺底就已經結滿了白垢。馬丁決定上報縣裡。在中國商飛派駐西吉掛職幹部張哲幫助下,什字中學開始實施「淨水工程」,學校的飲水問題逐步得到了改善。

「隨著國家扶貧力度的不斷加強,這裡的人口素質以及學校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與8年前相比,馬瑞鵬能直觀感受到西吉在變得越來越好。

但最讓支教團隊員們擔心的還是學生的學習問題。

在出發前的交流培訓會上,第一批支教回來的「前輩」們曾告誡過他們,當地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千萬要調整好自己的教學心態。但在正式任課之前,大部分支教團成員都不能理解他們所說的「基礎薄弱」意味著什麼,直到現實給他們「上了一課」。

第一次月考結束,馬丁所帶的兩個班平均成績20.5分。很多學生只蒙選擇題,作答題一個字也不寫,甚至有學生只按「ABCD」的順序寫完了所有的選擇題。「看到卷子的那一刻,我的心真是哇涼哇涼的。」此時他才認識到,來之前的那些目標和設想該調整了。

已經有過心理建設的馬瑞鵬也很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這裡的孩子很難跟得上。」他只能根據班級的學習情況適當調整授課內容和上課節奏。現在,45分鐘的課,他必須足足備課3小時才敢站上講臺。

調整好心態後,支教團除了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給學生們補一些拼音、算術、音標等基礎知識,還自發成立了「商飛課外提高班」,利用休息時間,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進行針對性提高訓練。

在今年疫情的特殊時期,支教團還第一次做起了「網上直播教學」。「有些家庭的孩子有6個甚至10個,而家裡只有一部手機能用,只能幾個孩子一起聽課,或者輪流用。」來自上飛院飛機設計支持工程技術所的朱健峰帶的是九年級畢業班,對於孩子們在疫情期間落下的課程很是擔心。直到3月25日九年級學生複課,他才一點一點把課補了回來。

一座1800多公裡長的「心橋」

除了日常教學,家訪也是支教團了解學生情況的重要途徑。

王志和同是大飛機支教團的許鐵瀝膽子大,家訪那天,兩人一早就從學校出發,路上順手攔了輛車,司機一聽說是支教的老師,便熱情地讓他們坐上了車。中途下車,邊走邊攔,好不容易搭車坐到學生家所在的村口,繞著崎嶇的山路走到學生家還花了一個多小時。「我們去的是比較偏遠的地方,如果不搭車,估計到晚上都回不來。」回來路上,他們「幸運」地搭到了一輛載著貨的「三蹦子」,兩人一路蹲著回到了學校。

而馬瑞鵬去的地方近些,靠著兩條腿,他走了一天做完家訪。「收穫很大,通過與家長的深入交流,了解了他們對於孩子學習的支持態度,也了解了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於之後開展教學很有幫助。」

在支教團成員們看來,支教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通過他們的教學去幫助孩子們獲得知識、提升成績,更重要的是教育這一代人認識大山之外的世界,教育這一代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一點一點、循序漸進地去扭轉和改變人們的觀念。

「他們現在還小,可能意識不到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但是等到他們長大,為人父母之後,回想起我們現在說的這些,可能就會去鼓勵和教育自己的子女通過學習這條路走出大山,一代就會比一代強。」對於西吉的未來,支教團隊員顧家翊充滿希望。

如今,一年的支教生活已經過了大半,再過一個多月,這一批大飛機支教團的隊員們就要離開西吉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首批大飛機支教團團長胡嶽雲也和記者分享了這一段特殊旅程帶給他的成長與收穫。現在的他每隔一段時間還會收到學生來自遠方的問候,每隔一段時間他也會集中檢查自己班班長馬小燕的英語課文背誦情況。「選擇支教,選擇與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圓了我的一個夢想,同時還有那麼一兩個學生記得,我很滿足。」

通過支教,大飛機支教團隊員和1800公裡之外的西吉孩子建起了一座「心橋」,播下愛和希望的種子。

相關焦點

  • 失去手掌腳掌女子執教12年 不屈命運,帶著義肢站上了三尺講臺
    失去手掌腳掌女子執教12年 不屈命運,帶著義肢站上了三尺講臺時間:2020-11-22 00:31   來源:中國新聞社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失去手掌腳掌女子執教12年 不屈命運,帶著義肢站上了三尺講臺 近日,一段#失去四肢女教師教書12年#的視頻引發眾多網友關注。
  • 是「園丁」也是逆行者:從三尺講臺到抗疫前線
    草場街小學突擊隊隊員每天負責核對信息等工作,幾天下來,他們互相加油打氣、盡心盡責,集中精力把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位,用情用愛做好服務,傳遞戰「疫」必勝的信心和力量。從三尺講臺到抗疫前線,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責任擔當,為健康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來源:河北新聞網
  • 四川失去四肢女教師教書12年,戴著義肢站上三尺講臺
    四川失去四肢女教師教書12年,戴著義肢站上三尺講臺 唐菱霞 胡甦 鄒立楊/@中國新聞網 2020-11-01 21:50
  • 楊光富 三尺講臺 一生追求(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
    就這樣,楊光富登上了母校的三尺講臺。楊光富是農藥化學研究所第一個從外引進的博士,次年憑著紮實的科研成果他被破格評為副教授,3年後破格晉升教授,那一年他31歲。2002年學校整合化學系、農藥化學研究所等組建化學學院,楊光富被推舉為院長。化學學院組建以後,基本運轉經費困難,師資和科研都沒有人氣,一時人心浮動。
  • 三尺講臺,擇一事,終一生;行走在科學與藝術之間的英語老師
    過去二十幾年我一直在重複這兩件事,當年的學生如今都已成家立業、為人父母,而我仍然樂守三尺講臺,不同的是,那時教室裡坐著一群稚氣未脫的孩子,而今講臺下的英語老師仿佛當年的自己。許多和我一樣在國內高校取得英語教育文憑的老師都知道,嚴格意義上講,國內的英語教育專業只是英語語言和通識教育兩個知識體系的組合,而非融合,專門針對語言教學特別是實踐技能方面的課程很少,以至於大多數老師上崗後要經歷相當長的入門期,教學實踐主要依賴於「師傅」傳幫帶的原始模式,如果有一個科學、系統的英語教學知識框架,每位老師就能實現自我驅動的
  • 「深山紅燭」向宏佳——二十四載堅守三尺講臺
    他經常對學生們說:「品行和習慣,比知識更重要。」  向宏佳最難忘的,是24年前走上講臺的第一堂課。在那堂課上,他遇到了「問題男生」小剛(化名)——留著長長的頭髮、兩隻腳很不文雅地放在板凳上,「東張西望就是不看黑板」。  這一幕,深深地觸動了向宏佳。他打定主意,「就從他開始,讓山裡娃娃轉變。」
  • 逐夢高原:守望三尺講臺 讓青春之花在五千米雲端綻放光彩
    惡劣的自然環境令很多人望而卻步,來自山東的杜安東和曹曉花夫妻卻紮根於此,守望三尺講臺,讓青春之花在五千米雲端綻放出絢麗光彩。一路向西,帶著愛情逐夢高原雙湖縣面積約12萬平方公裡,人口僅1.4萬餘人。坐落於縣城的雙湖縣中心小學,是附近四個鄉鎮唯一一所完小,方圓100多公裡範圍內的孩子大都就讀於此。
  • 輕鬆一笑:剛入學的時候,全班做自我介紹,男同學走上講臺……
    【輕鬆一笑】「你怎麼不再和阿黃下棋了呢?」妻子問阿呆。「你願意和一個贏了棋就趾高氣揚,輸了棋就要罵人的人下棋嗎?」「當然不願意。」妻子搖搖頭。「他也不願意和這樣的人下。」阿呆說。【輕鬆一笑】女同事對我說:「我這人脾氣倔,你說什麼我都想反駁你!」我靈機一動回答:「我認為你不可能會喜歡我。」
  • 國科大:多位院士從科研一線走上本科講臺—新聞—科學網
    其實,在國科大,像袁亞湘院士這樣從科研一線走上講臺的院士不止一位。目前,包括袁亞湘在內,中國科學院大學一共有4位院士給本科生上課,另外3位分別是教授線性代數的中國科學大學副校長席南華院士、教授熱學的歐陽頎院士和教授普通化學原理的李永舫院士。這些院士不僅完整地為本科生上完其主講的課程,而且部分院士同時還擔任學業導師,進一步為學生的學術研究進行輔導。
  • 【青島驕傲】唐元生:電焊工走上高等學府講臺
    2009年後,他找到了克服職業倦怠和迷茫的方法,那就是寫論文、搞研發,向焊接領域的縱深探索。103篇論文,13項專利,2項集團公司工法和那些參編的行業標準是他沉澱自己的成果。電焊工走上高等學府講臺2006至2017年,唐元生連續6次擔任中石化集團公司參加全國焊工大賽集訓的教練;3次執裁國家級賽事,8次執裁省部級賽事。做教練、當裁判這些年,他對焊接人才培養,有了清晰的思路。在組織全國比賽集訓過程中,他感覺很多教練和學員的日常訓練水平很高,但是,比賽時卻發揮失常。
  • 西城殘聯27名殘疾人走上講臺 展示不一樣的創業夢想
    大賽雖然將近不多,但無論是自閉症患者、重度肢體殘疾患者還是需要手語翻譯的聾啞朋友,都勇敢地走上了講臺。作為大賽評委,記者是聆聽者也是參與者。在這期《社會守望》中,幾位殘疾朋友向我們口述了他們的夢想。這些夢想是既是他們溫暖彼此的故事,也是自我挑戰的心路。
  • 講臺春秋 桃李芬芳|優秀教師黃富致:點燃孩子們心中希望的火種...
    講臺春秋 桃李芬芳|優秀教師黃富致:點燃孩子們心中希望的火種 照亮未來的人生路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09-16     來源:這裡仁和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三尺講臺寄深情——記大連理工大學鍾萬勰院士
    腿腳不便,也不麻煩別人,自帶個「小墩子」,放在講臺旁,方便上下。  鍾萬勰講授的課程是「經典力學『辛』講」。「辛」是1939年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赫爾曼·韋爾在運用數學進行動力學分析時,在國際上首次建立的「辛幾何」體系。而鍾萬勰講授的這個「辛」,是挑戰這個盛行西方半個世紀的「辛幾何」而創建的「辛代數」體系。
  • 願你收穫美好,播種希望!
    願你收穫美好,播種希望! 風吹麥成浪蟬鳴夏始忙今天12時58分我們將迎來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 種」在古人看來「芒種」的標誌性物候有三:此時梔子花開,麥黃梅熟舊糧將收,新谷既種我們已正式進入仲夏時節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芒種」二字諧音「忙種」一頭連著收,一頭接著種此時正是農人播種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收穫最美家庭丨仁懷市火石鎮...
    我叫蔡兵,今年33歲,自2013年從教師轉行,加入到火石鎮脫貧攻堅戰以來,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和節假日,都「扎」在扶貧這場戰役中。我的妻子何永茂,也是一名教師。為支持我扶貧工作,她不僅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還時常陪我下鄉扶貧。
  • 30年堅持換來教師站穩講臺站好講臺
    11月20日,剛剛榮獲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的理學院教師張會娜,開始整理歷時幾個月備賽中的經驗和收穫,「高水平專家評委的現場點評指出了存在的問題,為我今後進一步改進教學、站好講臺指明了方向。」張會娜所說的教學比賽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堅持連續30年的一個教學大練兵,也是每位新入職青年教師三年內的「必修課」。
  • 走出汶川地震、親歷湖北疫情,大學生走上思政課講臺講述抗疫精神
    11月16日上午,謝譽作為「青年有責·同心戰疫」宣講團成員,和她的同窗潭禕煒、呂煥以及學校老中青三代名師一起走上了思政金課的講臺。  兩周以來,圍繞《我在湖北》抗疫精神思政金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多次組織教研研討,不斷調整和優化課程內容,充分利用《我在湖北》書中湧現的生動故事和先進事跡,深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不斷增強師生「四個自信」。思政課教師與宣講團學生進行集體備課,圍繞青年學子的愛國主義情懷和使命擔當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和醞釀。
  • 我愛學生,學生愛我,就非常高興
    他們像園丁一樣,不計個人得失,把全部的愛都灑在三尺講臺,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人才。他們功不可沒,利及千秋。《論語》中有句話,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這是對他們最好的讚譽。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孩子們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