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授課很受學生歡迎,是教學比賽提高了授課水平,並引發了對下一步教學的思考。」11月20日,剛剛榮獲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的理學院教師張會娜,開始整理歷時幾個月備賽中的經驗和收穫,「高水平專家評委的現場點評指出了存在的問題,為我今後進一步改進教學、站好講臺指明了方向。」
張會娜所說的教學比賽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堅持連續30年的一個教學大練兵,也是每位新入職青年教師三年內的「必修課」。近年來,學校以這項教學比賽等方式營造重視課堂教學質量的氛圍,有力促進了青年教師的教學素養和能力。
30年教學比賽不僅僅是一場比賽
從備賽到預賽再到決賽,張會娜在老教師的悉心指導下,一遍一遍的打磨課程,從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到板書與PPT,再到教態與儀表等,讓她深切體會到教學「需要積極飽滿的熱情,更需要嚴謹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
在2020年的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中,全校40位教師參與其中,從教案展評、課堂教學展示到教學反思等環節,歷練了教學過程中巧妙的教學案例、環環相扣的邏輯引導、氣氛熱烈的教學互動、引人入勝的課程思政……與其說是一次教學比賽,不如說是一場覆蓋全校一線的教學大練兵。為讓這一賽事在更廣的範圍產生影響和關注,今年的決賽進行了線上直播,持續8個多小時的直播中,2317人次關注,更多的教師在線上觀摩了一場精彩的教學示範課。
而這樣的教學比賽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從1990年至今堅持30年不間斷,並根據形勢和新的教學變化不斷進行完善。30年,累計345位青年教師獲獎,720多名教師參與其中。
「整個備賽的過程,歷時幾個月,既酸爽更收穫滿滿。」同樣獲得一等獎的外國語學院青年教師馬金芳說。馬金芳在備課期間幾乎「著了魔」,期間有經驗的多位教師給她傾囊相授,提出了很多實用的建議:同事鄭琳 對於她在激發學生興趣上,建議以學生熟悉的校園建築圖片為例,「深山藏古寺」,為學生獲取知識前先埋下伏筆;同事郭月琴提出在形式上進行創新,她們一起交流CLIL這一語言與內容相結合的理念,這一做法在比賽中獲得了評委的讚賞……「講課比賽不僅僅就是一次比賽。通過講課比賽既發現了自己在很多方面的差距,也明確了今後的教學工作目標與努力方向。」 馬金芳說。
30年堅持培養一批教學名師快速成長
「我很欣慰學校將重視教育教學和青年教師培養的優良傳統堅持了30年。」外國語學院教授孫秀麗是山東省教學名師,她在1992年參加學校的教學比賽並以第一名成績獲一等獎。28年過去了,她對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參加那次教學比賽的經歷對我的一生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和激勵。」
正如孫秀麗所言,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年教師教學比賽已成為弘揚教學藝術、更新教學理念、發現青年教學人才、引領教學創新發展的重要平臺。
馬克思主義學院葉立國教授在2011年參加比賽並獲一等獎。以此為動力,他先後獲山東省首屆高校思政課講課比賽二等獎,入圍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影響力提名人物,入選青島市教學名師和山東省首屆學校思政課優秀教師。他認為,比賽的經練讓自己對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熱愛教學,並為自己的教學人生打下堅實基礎。
像孫秀麗、葉立國一樣,30年來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師通過教學比賽這個平臺,教學基本功得到錘鍊,一步步成長為學校的教學骨幹和教學名師,並在教學中很好地發揮了教學引領和示範作用。
青年教師還通過學校比賽的歷練,在各種專業比賽中嶄露頭角。據統計,近10年該校青年教師在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基礎課程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全國大學青年教師地質課程教學比賽、外研社全國「教學之星」大賽、全國高等學校青年教師電工學課程教學競賽、全國基礎力學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等二十餘項賽事中獲獎近200人次。
30年注重青年教師一線教學站好講臺
多年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非常重視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並從制度上規定:新入職的青年教師第一年要參加系統的崗前業務培訓,三年內必須參加一次教學比賽,旨在以賽促教、以賽促練、以賽促學,全面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素養。
化學工程學院特任教授、博士生導師、32歲的馮翔,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先後獲國際化學反應工程青年學者獎、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青年獎、山東省優秀青年基金……而馮翔卻把教學比賽看得很重,今年他報名參加了比賽並獲得二等獎,「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三尺講臺是教師堅守的陣地。我不僅要搞好科研,更要上好每一堂課,教好每一名學生。」
「比賽已經成為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平臺,尤為重要的是,通過比賽強化了全校上下重視一線課堂教育教學的優良傳統和濃厚的育人氛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劉華東告訴記者,人才培養是大學的首要職能,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教師惟有不斷錘鍊教學基本功,提升教學能力和教學素養,才能站穩講臺、站好講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孫軍 通訊員 劉積舜 李貞剛)
作者: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