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學家站講臺50年
——記北京大學教授姜伯駒院士
新華社記者 李江濤
花白的頭髮,睿智的眼睛,這是北京大學數學學院教授姜伯駒留給人的第一印象。今年73歲的姜老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獲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他1957年畢業留校執教至今50多年,對工作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作為享有國際盛譽的大師、名師,他長期堅持在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課,直到3年前才因身體原因走下講臺。
姜伯駒是國際著名的拓撲學家,曾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還獲得陳省身數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等大獎。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大科學家,卻常說:「我首先是一名教師,其次才搞一些研究。」
學生們給姜老師講課總結出三個特點,其一是有學者風範,其二是平易近人,其三是教學方法由淺入深。他對自己的講授總是精益求精。有的課儘管他已講過許多次,但每一次都有新意。雖然上課用的講義是他自己編的,但課堂上他從不照本宣科,總是高屋建瓴,對所講的內容進行整理加工,表達敘述非常講究。每個概念的來龍去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深奧的理論經他講解既明白易懂,又不失深刻性。他還經常提出有趣的問題來激發學生思考。在他看來,教師一定要對教學內容融會貫通,還要能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情況把自己的體會傳達給他們。
北大數學學院03級的一位學生對姜老師課堂教學評價說:「清晰且具有條理的板書和講義,細緻而又生動的講授,深入淺出,易於理解。」一位本科生說:「姜老師是我們學院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我非常喜歡聽他的課。最令我們感動的是,姜老師身為院士,科研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堅持關注學生作業批改情況,目的是從中找出具有共性的問題,及時調整自己的講課方法。」
對於學生的很多問題,姜老師每次都非常耐心地解答。有一次,因為有些同學上課遲到,沒聽到前半部分,對後面講的幾個例子不太懂,下課後又去問了他一些問題。後來,他花了一節課重新講了一遍,令學生們感動不已。
姜老師俯首甘為人梯,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數學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培養了數十名碩士生、博士生,傾注了大量心血。對於學生,他最看重的是發現問題的能力和對數學的興趣。他培養人才不拘一格,非但不要求學生因循導師,還鼓勵學生另闢蹊徑,自主創新。他總是對學生的研究工作給予最寬鬆的環境和最無私的幫助。在他的幫助和影響下,一批青年學生赴美留學深造,並已取得較大成果。他們中的一些人,如他的學生王詩宬、段海豹、周青等已陸續學成回國。
王詩宬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教學和科研領域卓有成就。王詩宬談到姜老師時說:「姜先生做事一向認真,他把解答學生的疑問當作最大的問題來重視。上世紀80年代早期,有學生找姜先生請教,沒有聯繫上。他知道後,騎著自行車到學生宿舍去找學生。」五十載春風化雨,半世紀桃李滿園。這50年中,究竟發生過多少這一類的小故事,恐怕連姜老師自己都記不清了。
姜伯駒感到,中國數學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希望在下一代身上。「作為一名大學教師,培養出一批傑出人才比自己取得一兩項成果更有價值,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花大力氣培養好青年一代。」多年來,他在學生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花費大量時間悉心尋找體現最新思想和成果的材料,組織研究生學習,讓他們儘早走上研究工作的前沿,儘快趕上國際數學研究的新水平。
低維流形是拓撲學中最年輕的、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領域之一。姜伯駒首次訪美時,我國還無人涉獵。面對學習低維流形的好機會,他寧願少出論文,毅然把主要精力轉向低維流形。1980年夏,他利用回國開會的機會向北大學生介紹了這一理論,1981年他即開設了低維流形課。不久後,他指導研究生在低維流形方面取得可喜的進展。在他的影響下,一批學生在低維流形方面取得好成績,成為我國低維流形研究的骨幹力量。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