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學家站講臺50年

2020-12-05 中國青年報

大科學家站講臺50年

——記北京大學教授姜伯駒院士

新華社記者 李江濤


    花白的頭髮,睿智的眼睛,這是北京大學數學學院教授姜伯駒留給人的第一印象。今年73歲的姜老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獲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他1957年畢業留校執教至今50多年,對工作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作為享有國際盛譽的大師、名師,他長期堅持在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課,直到3年前才因身體原因走下講臺。

    姜伯駒是國際著名的拓撲學家,曾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還獲得陳省身數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等大獎。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大科學家,卻常說:「我首先是一名教師,其次才搞一些研究。」

    學生們給姜老師講課總結出三個特點,其一是有學者風範,其二是平易近人,其三是教學方法由淺入深。他對自己的講授總是精益求精。有的課儘管他已講過許多次,但每一次都有新意。雖然上課用的講義是他自己編的,但課堂上他從不照本宣科,總是高屋建瓴,對所講的內容進行整理加工,表達敘述非常講究。每個概念的來龍去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深奧的理論經他講解既明白易懂,又不失深刻性。他還經常提出有趣的問題來激發學生思考。在他看來,教師一定要對教學內容融會貫通,還要能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情況把自己的體會傳達給他們。

    北大數學學院03級的一位學生對姜老師課堂教學評價說:「清晰且具有條理的板書和講義,細緻而又生動的講授,深入淺出,易於理解。」一位本科生說:「姜老師是我們學院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我非常喜歡聽他的課。最令我們感動的是,姜老師身為院士,科研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堅持關注學生作業批改情況,目的是從中找出具有共性的問題,及時調整自己的講課方法。」

    對於學生的很多問題,姜老師每次都非常耐心地解答。有一次,因為有些同學上課遲到,沒聽到前半部分,對後面講的幾個例子不太懂,下課後又去問了他一些問題。後來,他花了一節課重新講了一遍,令學生們感動不已。

    姜老師俯首甘為人梯,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數學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培養了數十名碩士生、博士生,傾注了大量心血。對於學生,他最看重的是發現問題的能力和對數學的興趣。他培養人才不拘一格,非但不要求學生因循導師,還鼓勵學生另闢蹊徑,自主創新。他總是對學生的研究工作給予最寬鬆的環境和最無私的幫助。在他的幫助和影響下,一批青年學生赴美留學深造,並已取得較大成果。他們中的一些人,如他的學生王詩宬、段海豹、周青等已陸續學成回國。

    王詩宬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教學和科研領域卓有成就。王詩宬談到姜老師時說:「姜先生做事一向認真,他把解答學生的疑問當作最大的問題來重視。上世紀80年代早期,有學生找姜先生請教,沒有聯繫上。他知道後,騎著自行車到學生宿舍去找學生。」五十載春風化雨,半世紀桃李滿園。這50年中,究竟發生過多少這一類的小故事,恐怕連姜老師自己都記不清了。

    姜伯駒感到,中國數學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希望在下一代身上。「作為一名大學教師,培養出一批傑出人才比自己取得一兩項成果更有價值,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花大力氣培養好青年一代。」多年來,他在學生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花費大量時間悉心尋找體現最新思想和成果的材料,組織研究生學習,讓他們儘早走上研究工作的前沿,儘快趕上國際數學研究的新水平。

    低維流形是拓撲學中最年輕的、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領域之一。姜伯駒首次訪美時,我國還無人涉獵。面對學習低維流形的好機會,他寧願少出論文,毅然把主要精力轉向低維流形。1980年夏,他利用回國開會的機會向北大學生介紹了這一理論,1981年他即開設了低維流形課。不久後,他指導研究生在低維流形方面取得可喜的進展。在他的影響下,一批學生在低維流形方面取得好成績,成為我國低維流形研究的骨幹力量。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

    

相關焦點

  • 30年堅持換來教師站穩講臺站好講臺
    11月20日,剛剛榮獲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的理學院教師張會娜,開始整理歷時幾個月備賽中的經驗和收穫,「高水平專家評委的現場點評指出了存在的問題,為我今後進一步改進教學、站好講臺指明了方向。」張會娜所說的教學比賽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堅持連續30年的一個教學大練兵,也是每位新入職青年教師三年內的「必修課」。
  • 是科學家,更是老師的張乾二: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依舊心系講臺
    他曾說:「科學家必須熱愛他的工作。如果一個科學家不為探求真理,只為求名求利,在科學方面就不會有什麼成就。」1928年,張乾二出生在福建省惠安縣崇武的一個中醫世家,他的父親張國琛是當地名醫。他的父親一直希望兒子可以繼承自己的事業成為一名醫生,所以從小便對張乾二嚴加管教,6歲的時候就把他送到了私塾讀書。小學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集美中學。
  • 國科大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四十年:讓學生站在巨人肩膀上學習
    78歲的他在臺上站著講了90分鐘,臺下的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學生,把教室前三排坐得滿滿當當……「科教融合」是國科大獨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在國科大「科教融合」的40年間,無數像李家春一樣的一線科學家走上講臺,把一批批學生送出校園,他們中不少已成長為國家科技的中堅力量。
  • 四川失去四肢女教師教書12年,戴著義肢站上三尺講臺
    四川失去四肢女教師教書12年,戴著義肢站上三尺講臺 唐菱霞 胡甦 鄒立楊/@中國新聞網 2020-11-01 21:50
  • 讓學生站在巨人肩膀上學習
    78歲的他在臺上站著講了90分鐘,臺下的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學生,把教室前三排坐得滿滿當當……「科教融合」是國科大獨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在國科大「科教融合」的40年間,無數像李家春一樣的一線科學家走上講臺,把一批批學生送出校園,他們中不少已成長為國家科技的中堅力量。
  • 80後付巧妹,和姚期智、施一公院士坐一排,從小學講臺走向世界
    還有一位是北京化工大學的特聘教授戴偉,是外籍科學家代表,來自英國。這對當下激勵科研人員無疑具有特殊意義,付巧妹成為7名科學家之一,無疑成了破除「四唯」的代表性人物。逃離小學講臺開啟精彩人生說起付巧妹的經歷,很有一些傳奇色彩。
  • 初二女生公然在講臺上睡覺,臥姿實在太銷魂
    初二女生公然在講臺上睡覺,臥姿實在太銷魂或許對每一個成年人來說,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回到校園裡面。如果真的給我這樣一個機會的話,那我肯定會好好學習。都說知識改變命運,雖然這句話並不一定在每個人身上都應驗,但多掌握一分知識將來就有一絲將來改變的可能性。尤其是當我們走向社會之後,才會發現自己與同學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究其原因還是對待學習的態度上有所不同。
  • 走上三尺講臺 播種愛和希望
    被點名回答問題的女同學站了起來,只是尷尬地笑了笑,沒能說出馬丁心中期待的那個正確答案。在站上寧夏西吉縣什字中學八年級的講臺前,畢業於南航的馬丁是中國商飛復材中心的一位員工。現在,他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第二批大飛機支教團的一員。來之前,馬丁對於自己能不能教好學生有過一些擔心,但他未曾想到,孩子們的英語底子實在單薄。
  • 科學家警告:亞馬遜大草原將在50年內出現!
    一項最新研究得出,亞馬遜雨林和全球其他大型生態系統正在面臨崩潰,這個地球之肺可能在50年內消失,未來替代雨林的可能是熱帶草原型生態系統!被砍伐的雨林一旦生態系統崩潰帶來的後果可能是人類難以承受的,而現代人類的活動正在試探地球這個超級大生態的底線,比如北極凍土帶的消失,南極溫度有史以來達到最高而使微生物大量繁殖出現了西瓜雪
  • 除了馬雲,還有一些深藏不露的名人也曾站在講臺上
    事實上,除了馬雲,還有很多「深藏不露」的名人也曾經站在三尺講臺上教書育人,他們甚至在全球享有極高的聲譽。唯一不同的是,多數老師們堅守崗位一輩子,而他們則在執教數年後實現了華麗的轉身。
  • 復旦大學的陳果被北大學生趕下講臺,怎麼會呢?
    近日,對於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復旦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任課教師陳果有兩則「新聞」在受到人們的議論:一則是她被「北大學生轟下講臺」,另一則是陳果被復旦大學停課了。真的假的?難道曾經深受人們喜愛的「網紅」陳果老師真有這麼慘了嗎?
  • ...6年前,女航天員王亞平登上最高「講臺」,完成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科技日曆|6年前,女航天員王亞平登上最高「講臺」,完成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olivia chan • 2019-06-20
  • 我們該不該把復旦女教授陳果趕下講臺?
    進入2019年以來,這個速度明顯加劇。網上不時冒出陳果價值觀的質疑者乃至攻擊者,有人說她的講課空洞無物,有人說她的走紅暴露了這個時代人們普遍精神匱乏的問題,甚至有人將她和於丹、咪蒙並列稱為「這個時代的三碗毒雞湯」或「三毒女」,認為她的思想在毒害青年,「等待她的只會是一隻臭鞋」,呼籲復旦學生像當年北大學生對待於丹那樣,將陳果哄下講臺。
  • 失去手掌腳掌女子執教12年 不屈命運,帶著義肢站上了三尺講臺
    失去手掌腳掌女子執教12年 不屈命運,帶著義肢站上了三尺講臺時間:2020-11-22 00:31   來源:中國新聞社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失去手掌腳掌女子執教12年 不屈命運,帶著義肢站上了三尺講臺 近日,一段#失去四肢女教師教書12年#的視頻引發眾多網友關注。
  • 外交部發言人講臺有提詞器還是小電腦?官方揭秘來了
    站在幕後的是「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團隊。發言人每天都要和這個團隊共同討論研究當天的熱點輿情,設想記者可能的提問角度並且認真準備好每一條答問口徑。我們不能保證全覆蓋,但我們一直在全力以赴。此外,外交部其他各司局以及其他部委也是我們的強大後盾。正是發言人及其背後團隊和整體機制的高效運轉,才能確保發言人在前臺「百問不倒」。
  • 尋找大科學家
    ……這些知識,如今都可以在短視頻平臺上,由科學家們進行解答。在人們固有的觀念裡,大科學家們通常都是高冷嚴肅的,而包羅萬象的科學知識也往往晦澀難懂。但在抖音上,這些頂級科學專家卻變得親切可愛,而那些看似與我們相距甚遠的科學知識也變得與我們息息相關,總有一些人,正在將科學知識轉化為有趣的短視頻分享給用戶。他們就是「大科學家來了」。
  • 日本海溝出現斷層移動50米?科學家:超級大地震或300年一遇
    文/行走天涯日本海溝出現斷層移動50米?科學家:超級大地震或300年一遇若說到世界上地震發生率最頻繁的國家,那麼日本肯定是首當其衝的。不過據相關數據顯示,日本的地勢板塊運動幅度越來越大,日本很可能會經歷一次史無前例的超級大地震。特別是有一項數據顯示,日本的海溝已經開始出現了50米範圍內的斷層移動。這意味著日本很有可能會發生一場300年難得一遇的大地震。級別將很可能超越2011年3月11號發生在日本東北部的9級大地震。一旦地震發生,可顯而知將會給日本民眾帶去多麼大的傷害了。
  • 科學家警告:亞馬遜熱帶雨林正逼近「臨界點」,50年內或變成乾旱的...
    科學家們於本周二稱,亞馬遜熱帶雨林正在逼近一個臨界點,一旦越過這個臨界點,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將在半個世紀內變成乾旱的大草原科學家們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的論文稱,另一個主要的生態系統——加勒比海珊瑚礁——如果越過了自己的「不歸路」,可能僅在15年內就會滅絕。他們警告說,每一次所謂的「系統更迭」都會給人類和其他與我們共享棲息地的物種帶來可怕的後果。在這兩種情況下,不可逆轉變化的臨界點都是由全球變暖和環境破壞造成的——亞馬遜雨林的森林砍伐,以及珊瑚的汙染和酸化。
  • 【青島驕傲】唐元生:電焊工走上高等學府講臺
    今年50歲的唐元生說,做焊工是他一生要堅持的事業。首席技師是怎樣練成的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後,唐元生用「想不到」概括了自己一路走來的那些「偶得」。2004年初,一位人力資源的前輩鼓勵他說:「有時間多看看書,爭取早日考上焊接技師。」後來,一位前輩給了他一本焊工比賽的試題庫。
  • 如何模擬真實課堂環境 優派智能講臺技術揭密
    憑藉五大系統以及融合的多項領先技術,優派智能講臺為教育用戶帶來了全數位化互動教學新體驗。而在實現全數位化教學這一過程中,優派智能講臺憑藉其搭載的獨有電磁屏技術,在數字教學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可實現「原筆跡」又為教師模擬出了真實的課堂環境。讓教師在能夠體驗全數位化教學帶來的便捷、高效的同時,紙張般的書寫體驗又可讓教師不失絲毫授課靈感。那麼優派電磁屏技術是如何實現「原筆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