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退潮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
這句資本市場的名言同樣適用於文化市場,在熱潮逐漸退去之後,一個又一個名流大師走下神壇。前幾日,咪蒙註銷旗下公號,以一種無聲的方式告別自媒體夢工廠。她從第一網紅到全民公敵,短短兩年而已。
隨著咪蒙的離場,中國網際網路世界的另一位知識型女網紅似乎也受到牽連,並再次走入大眾視線。她就是陳果,復旦大學的一名哲學博士、資深思修課教師。
近十年前,一段「復旦大學女教師上課」的視頻刷爆了朋友圈,視頻中,一位美麗的女老師著裝優雅、神採飛揚、妙語連珠……很快,陳果以「復旦女神老師」的稱號走紅網絡。
很長一段時間裡,在學校之外,陳果的講課片段、金句頻繁出現在網絡媒體上,連央視《開講啦》欄目也邀請她做演講嘉賓;在學校裡頭,陳果的課獲得熱情追捧,以至復旦的學生曾這樣說,「陳果老師的課比雙十一還要難搶。」
至今,我們仍然能夠隔三差五地在某個網頁的角落裡看到這樣的標題:《復旦女教授陳果: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復旦女神陳果: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陳果又火了,她好像一提筆,就寫下了最理性的愛情》……
原因無它,在自媒體時代,陳果那些片段式的內容產出被情感類公號奉為圭臬,成了吸引流量百試不爽的招牌。
但是,時代的情緒變化莫測,樓起樓塌轉瞬之間。
突然,雞湯文成為眾矢之的,網友們不再活在絮絮叨叨的情感文章裡,陳果的人設也隨之變得微妙,她被推到了另一個令她本人都尷尬的位置上——象徵著雞湯的力量,象徵著對理智的反叛。
進入2019年以來,這個速度明顯加劇。網上不時冒出陳果價值觀的質疑者乃至攻擊者,有人說她的講課空洞無物,有人說她的走紅暴露了這個時代人們普遍精神匱乏的問題,甚至有人將她和於丹、咪蒙並列稱為「這個時代的三碗毒雞湯」或「三毒女」,認為她的思想在毒害青年,「等待她的只會是一隻臭鞋」,呼籲復旦學生像當年北大學生對待於丹那樣,將陳果哄下講臺。
這不由讓人想到,當年,蘇格拉底也正是因「腐蝕青年思想」之罪名被判處死刑,而他做的也不過是天天遊蕩在雅典城邦的廣場上拉著身邊的人談美德、談勇氣、談虔誠、談民主……2000多年過去後,蘇格拉底已被奉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他說的那些「腐蝕青年」的鬼話已成為了現代西方哲學尋根溯源的寶藏。
當然,筆者不是說陳果會成為下一個蘇格拉底,而是想說明「毒害青年」是一個非常危險、非常輕佻、非常莫須有的罪名。任何被扣上這樣一頂帽子的人都百口莫辯,因為沒有人能夠確保自己一生中說過的某句話不被年輕人拿去佐證自己做過的荒唐事。
一個站在講臺上傳道的老師,更是如此。
而且,陳果的走紅與於丹、咪蒙有著根本上的區別。她的走紅是被動的,她沒有像於丹那樣直面公眾、四處走穴,也沒有像咪蒙那樣不擇手段地販賣情緒。是流出的視頻片段讓這位復旦教授成為網紅。除了她的學生,人們聽到的也大多只是她的隻言片語,只是一些能夠引起共情的話,談不上成體系的思想。
顯然,以此來斷定一個人是有失公允的。進一步講,即使她的表達有機巧之處,思想也乏善可陳,但在思政課的講臺上,她依然是一股清流,為當下死氣沉沉的學院派教學帶來了生機。上過大學的人都知道,思政課這類無關痛癢的公共課程,很多老師都是拿著課本和考勤表渾渾噩噩的上完的。
話說回來,當今社會,聲名和影響力越來越與個人的質量、才能和成就無關,一夜爆紅、一夜汙名的人太多太多。任何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在網絡上被迅速擴大,並最終獲得錯位的意義。
成名也罷,汙名也罷,不過是一顆流星。但就危害而言,這樣一種反智的傾向或許比毒雞湯更值得警惕。
上一個網絡時代的佼佼者,在新興網絡時代裡的角色總是略顯尷尬。
那麼,當今天的網際網路主流用戶愈發不能接受作為情感女神的陳果,我們又該以何種心態面對作為復旦教師的陳果呢?真的要把她趕下講臺,才算勝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