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院士張培震:紮根土地做科研,立身講臺吐芬芳!

2021-01-08 中國校園在線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校園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學術上成就斐然,是所在領域的領軍者。他們在教學上同樣嘔心瀝血,從本科生課堂到博士生實驗室,都有他們的身影。身為學術大師的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老師」!

近日,我們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培震老師,讓我們聽聽張培震院士的故事。

人物簡介:張培震院士,國際知名地震動力學家,1987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博士學位,先後在1992年、2003年和2006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同年入選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2003年被評為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2004年獲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先進個人獎,2005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同年獲第九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2007年當選中共十七大代表,2011年獲得「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201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9年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張培震院士接受採訪(攝影:葉梓琪)

鋪著滿是標註的地質、地球物理圖件的書桌,整齊碼放著專業書籍的書櫃,加上兩張迎客的沙發和兩臺開著工作文檔的電腦,張培震院士的辦公室沒有複雜的裝飾,一切都顯得樸實無華,卻又安靜而有力量。張培震院士見到我們來了,忙起身招呼我們坐下,「你們覺得在哪裡方便採訪,我就坐哪裡」,熱情、隨和,這是張培震院士給人的第一印象。

是科研選擇了我

張培震院士在地學領域深耕四十餘年,回看科研生涯中遇到的困難,他認為克服困難,尋求突破,有兩個辦法,一是持之以恆,二是懂得「跨界」,這點尤為重要。回國後,張培震院士開始關注氣候變化與地殼運動的關係,但一直沒有成果,甚至「一度到了擱置的狀態」。後來,他偶然地受到了古環境學者的啟發,終於有了新思路並解決了問題,文章也成為了Nature上的亮點論文。「現代科學的形態是多學科的交叉、滲透和相互影響,只有通過多學科交叉才能解決複雜的科學問題,所以知識面一定要廣」,張培震院士講述道,「這便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但跨界也不能亂跨」,他提醒,「如果亂跨,兩邊都可能荒廢」,首先要在原來的領域下足功夫,「腳跟站穩」之後才能「伸手去摘別處的果子」。

△張培震院士在考察途中

談起自己為何會選擇走學術之路時,張培震院士笑著說:「與其說是我選擇了科研,不如說是科研選擇了我。」1976年作為最後一屆「工農兵學員」,張培震被推薦到長春地質學院學習,那個時候在專業上沒有選擇餘地。1982年,被公派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他,在專業上雖然可以有很多選擇,但他還是堅持學習地球科學,因為「那個時候,國家給機會,培養我們出國深造,我們只能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發奮努力,學好指定的專業」。可以說,他的科研生涯是從「被選擇」開始的。

隨著對地球科學研究的深入,張培震院士漸漸體會到了地學的樂趣;同時,他也深知國家在地學領域人才需求迫切,而自己的成才離不開國家的培養,因此他打定主意,「一心往地學裡鑽」。那種「被選擇」的外在力量已然內化在他的心裡,成為了張培震院士做科研的一種內在驅動力,科研也就成為了他內在的使命。

△張培震院士與團隊討論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最初張培震院士更感興趣的是地球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但面對中國地震災害的嚴峻形勢,在碩士生導師的勸導下,他還是回到了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投身於地震科學的一線研究,一幹就是二十多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張培震院士擔任了綜合科學考察的總指揮,組織了長達半年的野外科學考察,為理解汶川地震的發生過程及災害機理作出了重要貢獻。「那時大家好像都覺得,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要去學什麼,因為我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人才。」責任促成了張培震院士的選擇,這種使命感與「不自覺」的力量,是因為他胸懷科研工作者的赤誠紅心。

談到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多樣化選擇,張培震院士認為這是教育進步的表現,在選擇過程中,關鍵在於「找到個人價值取向和國家需求的結合點」。他坦言,自己起初很想從事地球科學基礎理論研究,而國家急需的則是地震方面的研究人才,經過認真考慮,他在青藏高原向周邊擴展及其對強震的控制作用方向上找到了著力點,也憑藉豐碩的研究成果,於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從青藏高原研究到西氣東輸建設,再到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張培震院士用行動體現了「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國情懷。

奉獻於三尺講臺

來中山大學之前,張培震院士一直在研究所進行科研工作,花甲之年的他卻選擇到中山大學,開啟自己的教師生涯。他說,教師這一身份,同自己頗有淵源,「我的父母都是農村小學教師出身,所以我與教師這個身份是有些緣分的」。從小家庭環境的薰陶讓張培震院士覺得教師這個職業意義非凡,他自小就認為,成名師而育高徒是一種莫大的成就,「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也是他潛藏於心的願望。而論及為人師者最重要的品質,張培震院士認為「做老師,最重要就是要熱愛,熱愛這份工作,熱愛他的學生」。

張培震院士的這一觀念來源於自己的切身體會,在他的求學階段,同老師的關係就相當密切,「老師們都把我們當自己的孩子一樣,有什麼問題我們都會到老師家裡面去請教」。在他的求學、科研道路上,熱愛本職的老師們給了他太多的幫助和影響,「我的老師們是我的榜樣,讓我知道了師者父母心」。

在榜樣的作用下,張培震院士自己也成為了父母一樣的「師者」。學生在學習、生活乃至家庭上有任何問題,他都會主動去了解情況、主動去幫忙,「我的愛人經常說我,關心學生比關心自己的孩子都多」,說出這句話時他開心地笑了,笑容裡滿是自豪。而談到近日獲得的「全國優秀教師」稱號時,張培震院士則說,「首先我感到很榮幸,這是對我工作上的肯定,但我做的還很不夠,這項榮譽對我來說更是一種鼓勵和鞭策」。

△張培震院士在課後為學生答疑解惑

「我2015年來中山大學,那年剛好是六十歲,對於我來說,六十到七十歲這十年,是我最後的『黃金年齡』了。」說這話時,張培震院士神色坦然,他身穿灰色polo衫和黑西褲,大概是常年在野外活動的緣故,已六十四歲的他依然顯得很年輕。相比於繼續在一線奮鬥,上山下海地進行野外考察,張培震院士認為自己在講臺上能更大程度地實現人生價值。「我想在繼續做科研的同時,把我這輩子學到的知識、經驗和方法都傳授出去,讓年輕人能少走些彎路」,他認為:「當老師,就是要將自己奉獻給三尺講臺」。他覺得,最近十年,人民教師這一身份更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腳踏實地,篤定前行

現在回想起學生時代,張培震院士仍然能清晰地回憶起初到異國求學時的各種困難。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第一堂課上,張培震院士「幾乎沒聽懂一句話」,他深知克服語言問題的重要性,於是夜以繼日地在收音機上聽新聞,以求適應美國口語,「幾乎是睡覺時也在聽」。支持著他堅持下來的是一個堅定的信念——為國爭光。「那個時候只有極少數學生被國家選派出國攻讀博士學位,我覺得一定不能給國家丟臉,所以學習非常努力」,張培震院士說到,「那時一心想的就是不能輸給別人,一定要對得起國家的栽培。」

△張培震院士在實地考察

談及成功的經驗,張培震院士認為,首先就是要勤奮,再聰明的人,不努力就無法取得成功,「聰明只有和勤奮作伴,才會如虎添翼」,這也是他對如今青年學生的寄語。同時,他希望學生們能有事業心。「我常跟學生說,以後如果是做快遞員,也要做最優秀的快遞員」,在他看來,所謂事業心就是事事都要做到最好、最優秀。對於優秀,他認為「不一定要成為獲得各種成就的大家,只要在各自所處的行業裡做得比其他人好,就叫優秀」。

除了一些成功必須要具備的品質,張培震院士還常跟學生講很多具體的學習方法。他一直告訴學生,「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學會讀書,把別人的知識、別人的思想變成自己的,「要擁有自己真正的能力,而並非鸚鵡學舌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截至目前這個研究領域的經典論文吃透、悟透,這樣才有可能像大師那樣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張培震院士的學生時代是帶著對科研的熱愛與執著度過的,他希望新時代的青年學子也能不忘初心,懷揣夢想,篤定前行。

△腳踏實地,篤定前行

談到這裡,張培震院士說自己見證了學校近年來的快速發展,看到了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各種優質資源。他說,「中山大學有這麼深厚的底蘊,新的領導班子又帶來了一些新的思想與活力。這幾年學校發展快速,也是厚積薄發的結果。」他認為,每一個中大人都是幸運的,同時也更應該刻苦努力,追求卓越。

採訪結束時已是傍晚,張培震院士和我們道別後,又回到桌前,繼續伏案工作。走出門外,暖色的夕陽撥開了逸仙路上的樹枝,輕灑在銀色門牌上,讓「院士辦公室」這幾個字更加熠熠生輝。

來源: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山大學黨委宣傳部 作者:唐清旺、鍾燁朗、劉千瑜、郝俊攝影:葉梓琪編輯:周宏燁責任編輯:郭金文初審:趙現廷審核:陳詩詩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培震受聘吉林大學雙聘院士—新聞—科學網
    【吉林大學新聞網記者 薛松泰報導】4月27日,中國科學院張培震院士受聘吉林大學雙聘院士聘任儀式在吉林大學朝陽校區舉行。
  • 中大開講第一課:廣州、珠海校區隔空對話,院士、大咖分享故事
    中山大學校領導陳春聲、羅俊、孫冬柏、國亞萍、李善民、餘敏斌、馬駿、楊清華、王雪華、蘭平、邰忠智,教師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王復明,中國科學院院士計亮年、陳新滋、張培震、呂達仁等出席開學典禮。書記寄語:在拼搏中前行,在砥礪中成長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致辭歡迎2019級新同學的到來。
  • 國科大:多位院士從科研一線走上本科講臺—新聞—科學網
    然而,摘下院士、數學家頭銜,在國科大,同其他教授、研究員一樣,袁亞湘也是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而他的授課對象正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招收的首屆本科生。 其實,在國科大,像袁亞湘院士這樣從科研一線走上講臺的院士不止一位。
  • 中國地震局張培震院士團隊獲得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張培震院士、鄭德文研究員、鄭文俊研究員、張會平研究員、王偉濤副研究員等完成的「青藏高原及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與形成過程」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張培震院士國家自然科學獎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公民。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
    這正是他做學問搞科研不變的初心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 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軍從皖北大地到珞珈山下,從大洋彼岸到自然資源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今年6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與測繪科學打了半輩子交道
  • 著名不對稱合成化學專家陳新滋院士受聘中山大學
    科技日報訊(杞人)「我一直都覺得中山大學就是我的家」,53年前曾在中山大學附中讀書,2002—2007年間曾兼任中山大學藥學院首任院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陳新滋,日前正式受聘為中山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在受聘儀式上,陳新滋深情感嘆,「回中大有種回家的感覺」。
  • 培養出3位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創下多個國際"第一",捐出500萬畢生積蓄
    60多年前,一位年輕人為了國家的重工業建設,從南方來到東北,從此紮根黑土地,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化學研究和教育事業。他首開我國無機合成化學課程,建立了無機合成化學博士點及首個無機化學國家重點學科,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學家和優秀專業人才,其中有三位中科院院士……他就是我國著名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徐如人。
  • 64位院士做導師,教授才能上講臺,這樣的大學讀本科是什麼感受?
    首屆本科生開學儀式其次,有院士做學業導師制,教授才能上講臺給本科生授課。說到中科院大學,就不能不說到中科院的院士,據中科院大學有關負責人說,目前64位院士在給本科生上課和做導師,給本科生授課的全部是正教授。不僅僅是老師很牛,更重要的是,中科院大學的本科生是實行學業導師制,你一定很疑惑,幾乎所有大學都有導師,這個導師有什麼不一樣呢?
  • 無機化學家計亮年院士:桃李滿天下此生已無憾—新聞—科學網
    他養成了高效利用時間的習慣,勤奮、堅韌的品格也貫穿了他的科研學術生涯。 在山東大學的四年裡,他未曾離開過學校。每個寒暑假,計亮年都在圖書館裡苦讀。畢業後,他先後被選拔到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進修,師從國內、國際學術大師。1975年,計亮年到中山大學工作。1982年至1983年,計亮年被公派到美國西北大學,師從有「無機化學之父」、時任美國化學會主席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巴索羅。
  • 廣東省醫學領域5大院士:鍾南山院士領銜,中山大學僅佔1人
    目前,廣東省醫學領域院士在職僅有5人,這一數據遠不能與北上兩大醫療、教育中心相比,就是與身後看似醫療、教育水平普通的山東、浙江省也無明顯差距甚至還不如。據統計,山東省也有在魯醫學兩院院士5人,浙江省更有醫學兩院院士8人,其中浙江大學醫學院5人,杭州醫學院2人,溫州醫科大學1人。院士數量,比較起來廣東並不佔優。
  • 科研唯利天下 育才哪為聲名——追記張俐娜院士
    恰如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於可訓的唁電所說,張俐娜院士一生懷揣科研報國夢,言傳身教育英才,展現了一位當代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追求。執著科研 愛國為民  少時成績優異的張俐娜,1963年7月從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
  • 科研唯利天下,育才哪為聲名——追記張俐娜院士
    「我不怕做小事。做每一件小事都認認真真,而且我也非常喜歡做實驗,幾乎到廢寢忘食。」調回武大的張俐娜從不拒絕被分配的工作,無論是做實驗、帶學生,還是校對別人的書稿。1985年5月至1986年7月,她前往日本大阪大學做客座研究員,從事高分子溶液理論研究,從此深耕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領域。
  • 80後付巧妹,和姚期智、施一公院士坐一排,從小學講臺走向世界
    9月11日的科學家座談會備受關注,在7位發言的科學家中,有一位女性、非兩院院士,還是一位80後,格外引人注目。大家不僅要問,這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付巧妹是誰?她何以能和徐匡迪、姚期智、施一公等知名院士坐在一排?
  • 中山大學科研論文 | 周延風教授發表一A重要核心期刊論文(一)
    秉承「融匯中西管理智慧、培養創業創新精神、踐行服務社會責任、作育商界管理精英」的使命,我院紮根於中國情境,致力於管理理論創新及管理實踐的研究。近年來,中大管院科研成果豐碩,高水平論著持續湧現。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微信公眾平臺將陸續推出中大管院2020年科研力量系列文章,向大家展示管院近期的科研成績單。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走進管院科研世界。
  • 艾克拜爾•伊拉洪院士:左手科研、右手扶貧
    中國科技新聞網5月22日訊  初見艾克拜爾•伊拉洪院士,沒有覺得他是一位科學家,倒覺得他真的是一位新疆的農民大叔。皮膚稍顯黝黑,身材高大。如果他站在庫爾勒的果園、吐魯番的葡萄架下,你覺得他是一位果農;如果他站在麥田、瓜田和棉花地裡,可能你會覺得他是一位農民。對,他就是和土地打交道的人,一位地地道道的「土」專家。
  • 講臺春秋 桃李芬芳|優秀教師黃富致:點燃孩子們心中希望的火種...
    講臺春秋 桃李芬芳|優秀教師黃富致:點燃孩子們心中希望的火種 照亮未來的人生路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09-16     來源:這裡仁和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 用無盡的熱情去追逐夢想
    近日,在觀看廣州越秀區文德路小學的學生展示無線電測向等科技項目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讚許不已。&nbsp&nbsp&nbsp&nbsp走進文德路小學,陳新滋以《讓夢想燃燒》為題,跟孩子們分享了自己的求學和科研經歷。「你們是祖國的未來,你們有夢想、有才學、有能力,國家就會變得更富強。」
  • 中山大學物理教授業餘唱搖滾:科研與音樂不衝突
    操起吉他,他是暗瘡樂隊主唱何廣;拿起粉筆,他是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教授何廣平。 五六歲就開始聽搖滾 2017年秋季學期已經開始,何廣平忙活起來,他要在這學期教研究生「凝聚態物理學」。若不是親眼看到他文質彬彬地站在講臺上授課,很難將扎著一頭長髮的他跟「物理教授」這四個字聯繫起來。
  • 廣東新增兩位院士 中山大學宋爾衛、戴永久當選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央廣網廣州11月22日消息(記者鄭澍)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19年增選院士名單。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我國著名的乳腺外科專家宋爾衛教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戴永久教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
  • 【中國夢·踐行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紮根研究:解碼雜交稻 育...
    ,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教授當選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這是華南農業大學培養的第12位院士。劉耀光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當選院士更是對自己的鞭策,要繼續努力探索,爭取科研新發現。 劉耀光是恢復高考後的首批大學生,他在華南農大開始大學生涯,在國外求學工作幾年後回到華南農大。多年來,他紮根植物育性發育的分子遺傳基礎和基因工程研究,相當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雜交水稻為何能在生產上成功利用雜種優勢背後的原因。 隨著劉耀光當選院士,華南農業大學「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開始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