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校園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學術上成就斐然,是所在領域的領軍者。他們在教學上同樣嘔心瀝血,從本科生課堂到博士生實驗室,都有他們的身影。身為學術大師的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老師」!
近日,我們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培震老師,讓我們聽聽張培震院士的故事。
人物簡介:張培震院士,國際知名地震動力學家,1987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博士學位,先後在1992年、2003年和2006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同年入選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2003年被評為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2004年獲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先進個人獎,2005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同年獲第九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2007年當選中共十七大代表,2011年獲得「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201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9年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張培震院士接受採訪(攝影:葉梓琪)
鋪著滿是標註的地質、地球物理圖件的書桌,整齊碼放著專業書籍的書櫃,加上兩張迎客的沙發和兩臺開著工作文檔的電腦,張培震院士的辦公室沒有複雜的裝飾,一切都顯得樸實無華,卻又安靜而有力量。張培震院士見到我們來了,忙起身招呼我們坐下,「你們覺得在哪裡方便採訪,我就坐哪裡」,熱情、隨和,這是張培震院士給人的第一印象。
是科研選擇了我
張培震院士在地學領域深耕四十餘年,回看科研生涯中遇到的困難,他認為克服困難,尋求突破,有兩個辦法,一是持之以恆,二是懂得「跨界」,這點尤為重要。回國後,張培震院士開始關注氣候變化與地殼運動的關係,但一直沒有成果,甚至「一度到了擱置的狀態」。後來,他偶然地受到了古環境學者的啟發,終於有了新思路並解決了問題,文章也成為了Nature上的亮點論文。「現代科學的形態是多學科的交叉、滲透和相互影響,只有通過多學科交叉才能解決複雜的科學問題,所以知識面一定要廣」,張培震院士講述道,「這便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但跨界也不能亂跨」,他提醒,「如果亂跨,兩邊都可能荒廢」,首先要在原來的領域下足功夫,「腳跟站穩」之後才能「伸手去摘別處的果子」。
△張培震院士在考察途中
談起自己為何會選擇走學術之路時,張培震院士笑著說:「與其說是我選擇了科研,不如說是科研選擇了我。」1976年作為最後一屆「工農兵學員」,張培震被推薦到長春地質學院學習,那個時候在專業上沒有選擇餘地。1982年,被公派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他,在專業上雖然可以有很多選擇,但他還是堅持學習地球科學,因為「那個時候,國家給機會,培養我們出國深造,我們只能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發奮努力,學好指定的專業」。可以說,他的科研生涯是從「被選擇」開始的。
隨著對地球科學研究的深入,張培震院士漸漸體會到了地學的樂趣;同時,他也深知國家在地學領域人才需求迫切,而自己的成才離不開國家的培養,因此他打定主意,「一心往地學裡鑽」。那種「被選擇」的外在力量已然內化在他的心裡,成為了張培震院士做科研的一種內在驅動力,科研也就成為了他內在的使命。
△張培震院士與團隊討論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最初張培震院士更感興趣的是地球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但面對中國地震災害的嚴峻形勢,在碩士生導師的勸導下,他還是回到了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投身於地震科學的一線研究,一幹就是二十多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張培震院士擔任了綜合科學考察的總指揮,組織了長達半年的野外科學考察,為理解汶川地震的發生過程及災害機理作出了重要貢獻。「那時大家好像都覺得,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要去學什麼,因為我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人才。」責任促成了張培震院士的選擇,這種使命感與「不自覺」的力量,是因為他胸懷科研工作者的赤誠紅心。
談到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多樣化選擇,張培震院士認為這是教育進步的表現,在選擇過程中,關鍵在於「找到個人價值取向和國家需求的結合點」。他坦言,自己起初很想從事地球科學基礎理論研究,而國家急需的則是地震方面的研究人才,經過認真考慮,他在青藏高原向周邊擴展及其對強震的控制作用方向上找到了著力點,也憑藉豐碩的研究成果,於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從青藏高原研究到西氣東輸建設,再到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張培震院士用行動體現了「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國情懷。
奉獻於三尺講臺
來中山大學之前,張培震院士一直在研究所進行科研工作,花甲之年的他卻選擇到中山大學,開啟自己的教師生涯。他說,教師這一身份,同自己頗有淵源,「我的父母都是農村小學教師出身,所以我與教師這個身份是有些緣分的」。從小家庭環境的薰陶讓張培震院士覺得教師這個職業意義非凡,他自小就認為,成名師而育高徒是一種莫大的成就,「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也是他潛藏於心的願望。而論及為人師者最重要的品質,張培震院士認為「做老師,最重要就是要熱愛,熱愛這份工作,熱愛他的學生」。
張培震院士的這一觀念來源於自己的切身體會,在他的求學階段,同老師的關係就相當密切,「老師們都把我們當自己的孩子一樣,有什麼問題我們都會到老師家裡面去請教」。在他的求學、科研道路上,熱愛本職的老師們給了他太多的幫助和影響,「我的老師們是我的榜樣,讓我知道了師者父母心」。
在榜樣的作用下,張培震院士自己也成為了父母一樣的「師者」。學生在學習、生活乃至家庭上有任何問題,他都會主動去了解情況、主動去幫忙,「我的愛人經常說我,關心學生比關心自己的孩子都多」,說出這句話時他開心地笑了,笑容裡滿是自豪。而談到近日獲得的「全國優秀教師」稱號時,張培震院士則說,「首先我感到很榮幸,這是對我工作上的肯定,但我做的還很不夠,這項榮譽對我來說更是一種鼓勵和鞭策」。
△張培震院士在課後為學生答疑解惑
「我2015年來中山大學,那年剛好是六十歲,對於我來說,六十到七十歲這十年,是我最後的『黃金年齡』了。」說這話時,張培震院士神色坦然,他身穿灰色polo衫和黑西褲,大概是常年在野外活動的緣故,已六十四歲的他依然顯得很年輕。相比於繼續在一線奮鬥,上山下海地進行野外考察,張培震院士認為自己在講臺上能更大程度地實現人生價值。「我想在繼續做科研的同時,把我這輩子學到的知識、經驗和方法都傳授出去,讓年輕人能少走些彎路」,他認為:「當老師,就是要將自己奉獻給三尺講臺」。他覺得,最近十年,人民教師這一身份更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腳踏實地,篤定前行
現在回想起學生時代,張培震院士仍然能清晰地回憶起初到異國求學時的各種困難。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第一堂課上,張培震院士「幾乎沒聽懂一句話」,他深知克服語言問題的重要性,於是夜以繼日地在收音機上聽新聞,以求適應美國口語,「幾乎是睡覺時也在聽」。支持著他堅持下來的是一個堅定的信念——為國爭光。「那個時候只有極少數學生被國家選派出國攻讀博士學位,我覺得一定不能給國家丟臉,所以學習非常努力」,張培震院士說到,「那時一心想的就是不能輸給別人,一定要對得起國家的栽培。」
△張培震院士在實地考察
談及成功的經驗,張培震院士認為,首先就是要勤奮,再聰明的人,不努力就無法取得成功,「聰明只有和勤奮作伴,才會如虎添翼」,這也是他對如今青年學生的寄語。同時,他希望學生們能有事業心。「我常跟學生說,以後如果是做快遞員,也要做最優秀的快遞員」,在他看來,所謂事業心就是事事都要做到最好、最優秀。對於優秀,他認為「不一定要成為獲得各種成就的大家,只要在各自所處的行業裡做得比其他人好,就叫優秀」。
除了一些成功必須要具備的品質,張培震院士還常跟學生講很多具體的學習方法。他一直告訴學生,「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學會讀書,把別人的知識、別人的思想變成自己的,「要擁有自己真正的能力,而並非鸚鵡學舌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截至目前這個研究領域的經典論文吃透、悟透,這樣才有可能像大師那樣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張培震院士的學生時代是帶著對科研的熱愛與執著度過的,他希望新時代的青年學子也能不忘初心,懷揣夢想,篤定前行。
△腳踏實地,篤定前行
談到這裡,張培震院士說自己見證了學校近年來的快速發展,看到了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各種優質資源。他說,「中山大學有這麼深厚的底蘊,新的領導班子又帶來了一些新的思想與活力。這幾年學校發展快速,也是厚積薄發的結果。」他認為,每一個中大人都是幸運的,同時也更應該刻苦努力,追求卓越。
採訪結束時已是傍晚,張培震院士和我們道別後,又回到桌前,繼續伏案工作。走出門外,暖色的夕陽撥開了逸仙路上的樹枝,輕灑在銀色門牌上,讓「院士辦公室」這幾個字更加熠熠生輝。
來源: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山大學黨委宣傳部 作者:唐清旺、鍾燁朗、劉千瑜、郝俊攝影:葉梓琪編輯:周宏燁責任編輯:郭金文初審:趙現廷審核:陳詩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