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詮釋地厚天高——吳東正作品中大地情結的解讀嘗試

2021-01-21 藝鄉微刊

用愛詮釋地厚天高

 

吳東正作品中大地情結的解讀嘗試

 

□寒橋

 

採訪慶陽市青年作家吳東正,是在他的長篇小說《地厚天高》獲得首屆「浩然文學獎」之後:四月底,慶陽市著名作家、評論家、《北鬥》執行主編李安平老師告訴我,吳東正的長篇小說《地厚天高》獲得了三河市為紀念當代著名作家浩然先生而設立的「浩然文學獎」優秀長篇小說三等獎,並囑咐我,可以採訪一下。

知道吳東正的名字,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因為身世的艱辛、性格的剛毅、人品的厚道、文筆的精彩,他的名字常常被編輯部總編李星元老師作為激勵員工的榜樣,在編輯部會議中提及。於是,便對他有了一個最初的印象。

著手採訪的第一件事,便是閱讀吳東正的作品。因為最初的印象只是一個大概的輪廓而已,以前並未深入閱讀過他的作品。於是我通過添加他的博客,經過十幾天的深入閱讀,才對他的文章及其個人經歷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並逐步走進了這位身殘志堅的作家的內心世界,體驗著他對腳下的這片黃土地和棲息於這片黃土地上的芸芸眾生所寄予的深深的愛意和眷戀,感受著他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每個人的感恩之情,體悟著他對人生、對生活、對生命的深沉思索……

 

 

人心之廣,不過厚土;人心之大,不過高天。惟有恩德,方濟天下。

——吳東正《地厚天高》

 

 

《地厚天高》,一部洋洋灑灑五十餘萬言的長篇小說,記錄了一段從苦難到強大的血淚交融的平民歷史。

捧讀《地厚天高》,無時無刻不被作者細膩的筆觸和處處滲透出的對腳下這片黃土地的赤子情懷所感動。厚重的地域文化,宏大的敘事背景,作者用豐富的想像、熾熱的敘述、真摯的情懷,刻畫了一位身患重病、以頑強的生命力和博大的胸懷靠乞討撫養子女(一個親生兒子,六個養子,一個養女)的偉大母親、一位幾十年來企盼回歸的臺灣親人和一個從逃荒落難到四世同堂的知恩圖報的大家庭,描寫了皇甫家族八十年的榮辱歷史,全面反映了董志塬從八十年前經歷戰亂到今天取得輝煌繁榮的演變過程,表現了民族之根的堅韌不屈和中華一家親的崇高情懷,可以說是一部感恩祖國母親堅強偉大的長篇力作和民族振興的百姓史詩。也正因為如此,作品被稱為「承載大愛、牢記使命的永恆信念和精神食糧,樹立正能量和復興中國夢的靈魂關照」。

掩卷遐思,是什麼力量促使作者創作這樣一部震撼人心靈的長篇大作的?我一直在內心深處思索著這個問題。

其實,細細讀來,不唯《地厚天高》,吳東正的每一部集子,甚至幾乎每一篇文章,無不表達著作者的大地情懷。我們不妨挑一些句子細細品味:

 

我叩問皇天,那位站在隴東慶陽厚土之上已模糊了影子的人,是否我的祖先?郊外茫茫的田野裡,古老鋤頭與現代機械共同耕耘著文明歷史裡的點滴思想與聲音。(《慶陽,那片心靈的土地》

 

就是在這片面積不大的黃土高原地域的一座半山腰,我的祖輩在那裡安了家。從此,我便走走停停出行在這片既充滿野古荒蠻色彩又蘊含著鄉民悲壯生活圖景的地理間,為它的生生死死而心靈虔誠地頂禮膜拜。(《好好活著,或寫給隴東的信》

 

在甘肅省版圖東部的隴東,她不僅佔據了地理學上的些許優勢,也締造了我個人情感認識上的大地情結,使我長久產生著對她的頂禮膜拜和生存希望。(《董志塬》

 

假如那一天來臨,我就得去和大地第二次赴約了。第一次是生,第二次才是死。這個規律,每個人也都一樣。謂之:生生死死,都在和大地約會。(《大地之約》

 

……

不必再一一列舉了吧!類似這樣的心靈對話和泣血吟唱,在吳東正的筆下,真是太多太多了。透過這些或沉痛亦或憂傷、似浩嘆又似低語的文字,我們品咂出的是一位的生於斯長於斯的作家對給予他生存養料的黃土大地的深情表白。

作者何以能創作出如此之多的寄情大地的文字?已經不必再問。通過閱讀吳東正的文字,我逐漸一點一點地明白了,這一切都是源於愛,源於作者對腳下這片黃土地的摯愛。正如《地厚天高》中所說:「一切都因緣於一種刻骨銘心的感恩情懷;一切都凝聚著一種深深的永遠也不能分割的愛。」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1995年開始文字塗鴉,小說集《太平日子》沒有太平之意,《紅太陽下的白土地》實際是太陽照不到的『黑』土地;散文集《上路者》只是一個人在路上;報告文學集《接上維納斯的雙臂》與殘疾人朋友們共勉;好在《地厚天高》是一片心靈的寄託。」在吳東正的博客裡,他這樣介紹自己的文學之路。

貌似平淡的言語表述,實則包含著太多的悲苦與淚水——這其實是一條坑坑窪窪的不平之路。關於這條路的崎嶇坎坷,吳東正在其部分文章中都有透露,並且有很多的新聞媒體作過報導。這裡,我們不妨只截取其中的一些片段,以此了解這位作家不平凡的足跡。

1976年,龍年。在這一年「龍抬頭」的日子裡,吳東正出生在慶城縣土橋鄉西掌村一戶貧苦農民家裡。這本是一個快樂幸福的家庭,不料厄運卻早早地降臨。就在他七歲生日那天,因為貪玩,在隨祖父探親的路上遭了難,被變壓器電殘了雙手。「這之後,我的生活開始變得一塌糊塗,儘管為了學點知識我四處求借,並度過了一段沿街乞討的非常困難的人生況境,但在我的心底裡,始終對隴東這個地名和在隴東生存著的家鄉父老們懷著深深的感恩之心。我深知,要不是有這樣一個地方,有這樣的鄉親們,我的人生道路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吳東正的文字中,我們沒有讀到他對不幸遭遇的哭泣和對多舛命運的哀嘆,相反,我們讀到的是他對幫助過他的鄉親和養育過他的故土的感恩。正是靠著這種感恩之心,他學會了用筷子吃飯,學會了用筆寫字,學會了用鍵盤、滑鼠創作,學會了用相機快門捕捉靈感……總之,他學會了獨立生活,並且生活得有聲有色。他後來為自己散文集《上路者》親筆題寫的書名中那三個蒼勁有力的毛筆字,就是他憑藉艱辛的努力而結出的果實,也是他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最好見證。

自1995年中專畢業到2000年,吳東正曾先後三次離開家鄉隻身來到西峰尋找打工機會。然而因為身體殘疾,屢次遭拒。在那種沒有飯吃,只能餓肚子;沒有地方住,只能睡馬路的日子裡,他所受的苦,別人根本無法體會。他曾在《有關一些臺階的備忘》一文中,回憶了自己睡臺階的艱苦往事:「十年前我曾經用自己的身體和它們有過長達十多天的零距離接觸。準確說,我實際上就是以坐或躺的姿勢在它們的身上度過了十多個不眠之夜。」那時,他沒有什麼工作可幹,就是以一個乞丐的身份,在左右碰壁、處處冷落、無人接納的境遇裡,才寄身於這些並不具備人類情感的冷漠的石頭臺階。然而,他在文章中繼續寫道:「可是樓簷會伸出大手擋住雨,牆壁會用厚實的身子攔住風,臺階會出讓它最寬廣的胸懷,任我東南西北自由選擇我認為能夠化解掉疲憊身心的最佳睡姿。就這樣,我白天四處探尋賴以生存的機遇,晚上與臺階為伴,相偎相依,用充滿文學理想化的手法泅渡著人生的這一個段落,並在心裡把這個過程確定成為一直教育我自己的備忘教材。」是的,我們不必再為吳東正曾經遭受的苦難而黯然傷神了。因為,從他這種貌似有些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背後,我們已經看到了他的剛毅、樂觀與感恩;因為,那些本來堅硬冰冷的臺階,實質上已經成了他「暫時棲息的療養地」,成了他「避開塵世紛亂的思索空間」,成了他「久違的老友」。

1997年的冬天,懷揣文學夢想的吳東正躺在一間窄小陰暗又沒有窗戶玻璃的屋子裡,經受著凌厲的寒風與肆虐的大雪的雙重洗禮。就在那又冷又餓最為難熬的日子,他遇到了人生中的恩師——慶陽地區文聯的《北鬥》副主編賈治龍先生。賈老師實在不忍心這樣一個好苗子因為生活的困窘而中斷對文學的執著追求,讓吳東正住在了自己的家裡,而且這一住就是一年半。因為恩師的資助與提攜,吳東正逐漸打開了交際圈子,並常與賈老師外出採訪,採訪中「每接觸一個新的單位,特別是對方領導在場,恩師都不忘要把我推介一番,使我丟棄自卑,也能人模人樣地同坐一席。」1999年,文聯組織策劃出版一套「北地風」文學叢書,吳東正也將自己創作的中短篇小說整理成一部集子《太平日子》,並在賈治龍、陳默、馬步升等眾多老師和慶陽地區文聯主席張改琴、殘聯理事長鍾文錄等眾多領導的幫助下得以順利出版。2001年,在地區殘聯領導的努力下他正式參加了工作,成了地區殘聯的一名工作人員。2004年末,恩師賈治龍還為他主持了婚禮。此後,在各位老師的幫助下,他的小說集《紅太陽下的白土地》、散文集《上路者》、報告文學集《接上維納斯的雙臂》相繼出版。

「我感謝父母,感謝他們給予了我堅定頑強的意志!」

「我感謝資助和扶持過我的好人,是他們讓我順利地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我文學創作道路上的每一次收穫,都是與領導的照顧和幫助分不開的。別人是站在巨人肩上成名,我則是受領導資助成長!」

感恩!感恩!感恩!在吳東正的文字中,有太多太多這樣流溢著對身邊每個人的感恩之情的句子。他時時處處提醒著自己,永永遠遠不能忘記這些幫助過自己的恩人。

是的,吳東正的人生充滿了太多的苦難。但是,正是因為擁有這樣一顆感恩的心,這些苦難才變成了他文學創作的不竭源泉,才讓他創作出豐富的文學作品;正是因為擁有這樣一顆感恩之心,他才走出了厄運的陰影,走向了文學的平坦大道,走出了的人生的颯爽英姿。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我愛這土地》

 

吳東正曾在《好好活著,或寫給隴東的信》一文中提到這樣一件事:五年前,他家翻修廈房的時候,前來幫工的對門已經十七歲的劉家軍娃,張著缺了門牙露風的嘴大咧咧地給眾人說:「我爸去世後,有人給我媽介紹男人,我說,誰要娶我媽,先給我拿來三千塊錢!」

這則故事,讓人讀來心中有種打破五味瓶的感覺。是「哀其不幸」嗎?是「怒其不爭」嗎?面對這些「一成不變地固守著貧瘠的土地、荒涼的大山,用他們惟一別人永遠也達不到的絕對忍耐延續著一代又一代古老的生存模式」的鄉鄰們,吳東正的內心其實是異常複雜的。他並沒有半點貶低鄉鄰們的意思,這從文章中我們看得出。他只是平淡語言的敘述而已,但是,在平淡語言的背後,我們讀到的卻是「震撼」二字。

董志原,一片廣袤而博大的土地,我們常用「八百裡秦川,比不上董志原邊」來讚美她的富饒,我們也常用「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來讚美她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推進城市化整體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現代機械與古老的鋤頭自然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撞擊。一方面,面對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生於斯長於斯的鄉親們依然忠實地廝守著這一方曾生我養我的故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為我的父老鄉親們在面對生存抉擇時的愁腸百結而深深慨嘆」。另一方面,在現代文明豐碩物質成果的誘惑下,年輕的一代無奈地選擇了離開這一片「窮鄉僻壤」,尋求出路,從而拋棄了生我養我的土地。「為什麼?為什麼我們那麼仇恨土地?以致於再也不忍看它一眼?我們所苦苦追求的幸福真的與大地無緣嗎?」

「我望著破敗不堪、被濃濃柴火黑煙燻得烏腥骯髒的窯牆,內心裡充滿了比我的先人們更為憂傷的憂慮和焦急。」一方面是對老一輩「固守土地」的憂慮,另一方面又是對年輕一代「遠離土地」的憂慮。面對著這片黃土地,作者的憂慮和焦急不能得到化解,從而只能陷入深深的思索。

是啊,數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延續著一條恆定不變的規律,保持著同一種姿態,講述著同一種話題。面對歷史,面對現實,吳東正又能怎麼樣,我們又能怎麼樣?「歷史真的會遠去。」他只有這樣的感嘆:「我相信,歷史的前進足跡必定有它的自然規律,任何發展都遵循著自然法則。我腳下的土地也一樣,它用它的『厚度』推動了一場場人類史上的心路歷程。」


 

 

尾聲

 

對大地的深情,並不是一味的溢美之詞,對她的貧瘠、偏僻、落後的刻畫、描寫,其實也是對她的愛,深深的愛,那種「兒不嫌家貧」的愛。在吳東正看來,董志原就像一位年老的母親,包容了一切滄桑輝煌的風雨歷程,又流露著世態萬象締造的一切磨難遺存。而他,就是這片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黃土娃」,是接受過這片黃土地的滋潤養育的,這裡有他的衣食父母,這裡有他的無數恩人。

「我將行吟,我將感念蒼生們的種種賜與;我將祈禱,我將為某種精神畢生追逐……」所以,在他的筆下,永遠有寫不完的故土情深。讀著這一行行發自肺腑的文字,我們就不難理解他對腳下這片黃土地的赤子情懷:「她締造了我個人情感認識上的大地情結,使我長久產生著對她的頂禮膜拜和生存希望。」同時,也就不難理解他在《董志塬》一文中發出的這樣的吶喊:「董志塬就是我心目中欽定已久的神聖的原。」



吳東正簡介:

    吳東正,男,漢族,中共黨員,現為慶陽市殘疾人就業中心職工。系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會員。曾多次在全國、省、市級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封面攝影」中獲獎,並被國家人社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016年3月,作為中國選手代表前往法國波爾多市參加了第九屆國際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

    他自1995年開始文學創作,曾主編長篇報告文學集《接上維納斯的雙臂》,出版有小說集《太平日子》《紅太陽下的白土地》、散文集《上路者》、長篇小說《地厚天高》。2016年3月至4月,《地厚天高》先後獲得慶陽市第八屆李夢陽文藝獎一等獎和全國「浩然文學獎」三等獎。



歡迎關注寒橋詩詞

微信公眾平臺:hanqiaoshici

個人微信帳號:hanqiao1981


相關焦點

  • 地厚天高慈母愛
    對聯專輯點評:這個出句「地厚天高慈母愛」是將兩種愛凝結到了一起,一種是世上的母愛,還有一種是聖母對人類的愛,前者是鋪墊,後者是升華,將慈母深厚的愛意表達出來。這組對句中也是從兩方面來應對的,「山明水遠故鄉情」講述的是想起來母親的慈愛,憶起了故鄉,因為只有故鄉才有兒時濃濃的母愛之情,雖然長大之後遠走他鄉,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但故鄉存留下的母愛永難忘懷。「冬溫夏爽孝兒心」這個對句是從我們如何孝敬父母來應對的,讓父母能夠冬暖夏涼,吃飽穿好,這是作為兒女對父母養育之恩最基本的回報。
  • 經典詮釋的新嘗試
    該書對《道德經》的章節次序進行了重新編排,全面反映了它的思想體系和內在邏輯結構,特別對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作出了許多富有新意、有說服力的闡釋、解讀。本書認為,文本結構是文本意義的直接存在方式,它的變革影響著文本意義的內涵和彼此關聯,故文本結構的研究,應當是意義解讀的重要前提。因此,作者大膽採用超越舊學的文本結構之「重構法」,對《道德經》的文本結構作出了重新建構的新嘗試。
  • 地厚天高,不知所畏:一個木作研習所裡的格物致知和鐵骨柔情!
    借用《禮記‧大學》這段話開頭,略說他們的地厚天高,不知所畏,也略說他們的格物致知和鐵骨柔情。|   地  厚  天  高   |他剛想著開木作工作室的時候,我只說他不知地厚天高,創業是那麼簡單的事嗎?基哥是那種一包檳榔都要計較的人,卻可以把省吃儉用的錢全部用來做自己喜歡的事。他說服家人拿出一部分拆遷款來,然後帶著老婆孩子住進了租的房子裡,還滿臉的笑,說那是個帶院子的兩層小樓,改造後特別舒服,你嫂子可歡喜了。我只說他不知地厚天高。
  • 北京人的電影情結,從100年前的廠甸土地祠開始
    北京人愛看電影,那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的。北京,誕生了中國第一部電影北京和電影其實有著非常深刻的緣分。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誕生。導演任景豐,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黃忠。這部電影是在豐泰照相館拍的。
  • 黃大軍||虛構的權威與詮釋的遊戲
    他於1962年所寫的《開放的作品》就是這樣一部鼓吹文本無限開放的著作。然而,肯定讀者在解讀中的積極作用固然是一種貢獻,但將其推向極端就是一種荒謬。艾柯認為這種讀者中心批評經過幾十年的畸形發展,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絕境。那些令這類批評家所津津樂道的詮釋宣言,譬如:正確的解讀就是誤讀,讀者的反應決定文本的存在,作者出示語詞而讀者提供意義等等,都只能證明讀者中心詮釋觀已誤入歧途而積重難返。
  • 山野(李昊瀚)新歌《賊拉拉的愛你》首發詮釋愛
    日前,華語樂壇集音樂金牌製作人、歌手、演員、影視導演及主持人五重標籤於一身的山野(李昊瀚)推出全新音樂作品時光追溯至2012年,首檔國內頂級真人秀節目《中國好聲音》成功燃爆整個暑期檔螢屏,在全國引發超高關注度,催生了金志文、山野(李昊瀚)等眾多原創音樂人,而相識多年的這兩位音樂人也合作過多首音樂作品,這其中就有一首日久彌新的音樂作品《賊拉拉的愛你》,而這首歌曲由金志文,山野(李昊瀚),丁於共同作詞作曲,歌曲就像是夢想留給青春的印記,記錄下三位唱作人的音樂夢想和摯友情誼。
  • 大自然中尋找色彩和詩意——王根油畫作品解讀
    現為《寫生中》中國油畫寫生俱樂部常務副主席、聯合媒體總編,紐約《世界藝術研究院-現代油畫院》院士、研究員。油畫作品被世界各地多家美術館及收藏家收藏。1992—2018年,裝飾藝術作品在美國、歐洲等20多個國家博覽會參展,100多件藝術作品刊登在法國《ART&Decoration》、德國《stil&markt》等歐洲藝術類雜誌,並多次作為歐洲最大的德國法蘭克福春季、秋季博覽會會刊登封面發行。
  • 李宇春雙數字單曲MV首發 詮釋「愛的對立面」
    此次音樂作品與英國獨立先鋒音樂廠牌PC Music合作,以「二元對立」為核心概念,打造出兩首相互對立而又相互呼應的電子風格單曲,詮釋「愛的對立面」。李宇春包辦兩首歌曲中文作詞,並專程赴倫敦由國際團隊打造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先鋒MV大片。
  • 堅定希望謀幸福 《希望的大地》傳遞時代正能量
    原標題:堅定希望謀幸福 《希望的大地》傳遞時代正能量   目前,時代燃情巨製《希望的大地》在央視一套黃金檔已經播出過半,劇中,馬塵(楊錚飾)、吳蔚然(印小天 飾)、吳欣然(姜妍 飾)、柳瑩(菅紉姿 飾)、田慶豐(林江國 飾)、董望春(宗峰巖 飾)、柳誠(徐佳 飾)等一群堅韌勇銳、熱愛生活的「小人物」,在改革開放這一歷史轉折時期,奮勇拼搏、與時代同行的勇氣與決心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為何日本動漫與遊戲作品愛用機甲設定?
    原標題:為何日本動漫與遊戲作品愛用機甲設定? 日本的科幻發展可以說就是日本近代史的縮影,伴隨著陣痛,迷茫,低谷,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科幻水平和深度都在亞洲首屈一指的原因。而說到日本的科幻動漫,就離不開機甲,事實上,日本對機甲,特別是巨大化的機甲有著幾乎偏執的熱愛,這要從頭說起。
  • 楊娜新歌《愛呀呀》出擊 詮釋相思無奈
    傻傻的愛只有默默的等待,傳遞的是當愛上一個人後默默等待時的交集內心獨白。傻傻的愛不能默默等待,這個春天楊娜的這首新歌《愛呀呀》傾情出擊。  作品的歌詞平仄押韻,主人公羞澀的內心情感與演唱的完美結合,詮釋的是相思的無奈,相思成災愛何在?
  •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海子詩歌中的鄉土情結
    以往對海子詩歌的解讀大多是側重於其精神層面的峨冠博帶或語言表述的光怪陸離,很少有人觸及到海子詩歌深處的那些溫情脈脈的鄉土情結。它們像是淋漓的血液一般的流動在海子詩歌的骨髓裡,使得一具穿梭於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疲憊軀體,即刻血肉豐滿起來。惟是深層次的理解了海子詩歌中飽蘸的鄉土情結,我們才能更縝密的觸摸到其詩歌肌理的片羽吉光。
  • 從科學怪人到「奧創」 好萊塢電影中的「弗蘭肯斯坦情結」
    簡而言之,奧創,就是一個弗蘭肯斯坦情結的產物▌源起 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說       1818年,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創作了一本叫做《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的小說。講述了一個叫做弗蘭肯斯坦的年輕科學家利用自己的知識,在科學欲望的驅動下,製造出了一個類人生物。
  • 中多控股:以愛為名,詮釋百變「麂皮絨」
    其中,中多控股有限公司攜手全國十佳設計師王玉濤在「融化自由·時尚」主題環節,聯合發布了多套流行服飾,向現場觀眾展現了麂皮絨面料的百變魅力,同時傳遞出企業精益研發、引領時尚趨勢的創新態勢。「此次發布秀主推四個系列,主題『以愛為名』,旨在通過服裝與模特的完美演繹,全面解讀現代女性在愛、激情、承諾中任意穿行,對自己所熱愛事物的勇氣,以及表達自我,挖掘美好的個性主張。」
  • 【文化朝陽】朝陽人的化石情結
    這些崇拜被民俗學家稱為「崇拜情結」(亦言崇拜結)。可以說,崇拜情結,隨著人的出現,進步和繁榮,是人類,特別是遠古人類的心靈雞湯,精神家園,情感慰藉。時到今天,很多崇拜已經退出了人類的眼帘,被封存在歷史的記憶中,但一些新的崇拜,又進入我們的視野,化石崇拜就是其一,至少是我,還有很多愛石人,有識人的崇拜。
  • 16種直逼潛意識的IP情結定位
    02 懶的情結「懶」是另一種很基本的人性潛意識情結,人天性就有不想動、坐享其成的屬性,而這個不是能靠看勵志片、喜歡勵志角色就能去掉的,人們會出自天然、不可抵禦地看一些和「懶」有關的作品,喜歡上代表「懶」的角色。懶是一種最本能的情感,一種和安全、休息、保護有極大關係的爬蟲腦+哺乳腦需求。加菲貓的「懶」其實投射的是人的本身,是人性潛意識的投影。
  • 致敬母親節:看大師如何用作品詮釋母愛
    母親,是愛的代名詞,「女子本弱,為母則強。」她們溫存似水孕育生命,又同樣堅強而有力用一生去呵護與滋養。母親節之日,讓我們追隨藝術家的足跡,在歷代作品中去感受大海一樣的母親,陽光一樣的母親,星河一樣的母親們吧:致敬生命,致敬每一位平凡又偉大的母親,節日快樂!
  • 母性的放逐與重構——淺析蕭紅作品與生命中的母親形象
    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讓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打得是著點狠了,打昏過去了。可是只昏了一袋煙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澆過來了。是打狠了一點,全身也都打青了,也還出了點血。可是立刻就打了雞蛋青子給她擦上了。也沒有腫得怎樣高,也就是十天半月地就好了。這孩子,嘴也是特別硬,我一打她,她就說她要回家…因此我也用燒紅過的烙鐵烙過她的腳心。
  • 心靈手巧,創意無限——手工作品比賽精彩展示
    我校前期舉行了手工作品比賽,各班級在校團委的組織號召下,積極參賽。參賽作品外觀精美,做工細膩,創意獨到,很好地詮釋了本次活動的主題。此次活動不僅展示了我校學子的創意思維,也提升了其動手實踐能力。作品說明: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我們與你同在。希望就在前方,勝利必將屬於我們。
  • 嶺南古琴,戀的情結與「記憶場所」的空間意義
    他在著作《戀地情結:環境觀念、態度與價值的研究》中,明確提出了「戀地情結」這一概念,它不強調客觀環境本身,強調人在心理上對地方積極的情感依附,是人對地方的愛。這種情感包括「短暫的視覺快樂,觸覺快樂,對親密熟悉之地的情結,對值得美好回憶的家之愛,對引發驕傲和自豪之感的地方之愛,看到健康和活力之物時的快活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