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之靈?我們是如何看待自身與自然的?

2021-01-10 澎湃新聞

保護科學是一門任務驅動性的學科,它也因此受制於大環境下潮流趨勢的變化與周期性。儘管許多基本的保護科學原則、自然保護組織以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倡議數十年來幾乎都沒有改變,保護科學的理論框架和目的已然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與如何看待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有關,並且對保護工作的科學基礎產生了影響。以下小象君編譯了一篇G.M. Mace等人2014年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評論。

達爾文進行其著名的博物學考察時所乘坐的帆船,小獵犬號(Beagle),那時的人們還在依靠採集和狩獵來獲得可以用於研究的標本。圖源:Wikipedia

保護理論框架之間的差異並不像它們看起來那麼突出。儘管「people and nature」非常關注人類,但實際上它可能與「nature for itself」非常相似。這兩種理論框架都可以包含人類對自己居住並留給後代的自然環境的希望和需求。「people and nature」具有更廣泛的關注點,因此對人類社會對自然的其他需求有著吸引力,與政策的聯繫也更好。然而,「people and nature」的任何實踐運用都可能面臨一種風險:即缺乏分析性的基礎。正是這種基礎使得先前的框架具有傳播能力與可衡量性。

希望在未來的幾十年中,「people and nature」的許多重要特性將繼續成為保護工作關注的重心。通過保持連貫的、包容的工作重點以及不斷發展相關科學,可以確保人與自然美好未來的實踐工具和決策也應當會漸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REFERENCES:

1. M. E. Soulé, Bioscience 35, 727 (1985).

2. K. H. Redford et al., Conserv. Biol. 27, 437 (2013).

3. W. M. Adams, Against Extinction: The Story of Conservation (Earthscan, London, 2004).

4. J. Hutton et al., Forum Dev. Stud. 32, 341 (2005).

5. S. L. Pimm, G. J. Russell, J. L. Gittleman, T. M. Brooks, Science 269, 347 (1995).

6. G. C. Daily,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Island, Washington, DC, 1997).

7. R. Costanza et al., Nature 387, 253 (1997).

8. A. Balmford et al., Science 297, 950 (2002).

9. R. K. Turner, G. C. Daily, Environ. Resour. Econ. 39, 25 (2008).

10.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ynthesis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2005).

11. K. H. Redford, W. M. Adams, Conserv. Biol. 23, 785 (2009).

12. S. R. Carpenter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6, 1305 (2009).

13. E. Ostrom, Science 325, 419 (2009).

14. M. Soule, Conserv. Biol. 28, 637 (2014).

15. S. H. M. Butchart et al., Science 328, 1164 (2010).

16. B. Fisher et al., Ecol. Appl. 18, 2050 (2008).

17. B. J. Cardinale et al., Nature 486, 59 (2012).

18. G. M. Mace et al., Trends Ecol. Evol. 27, 19 (2012).

19. UN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Strategic Plan for Biodiversity 2011–2020 (Montreal, 2010).

20. D. J. McCauley, Nature 443, 27 (2006).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5/6204/1558

編譯 | Dule

喜歡鳥類和進化論

編輯:王柳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有人說:人為萬物之靈,又為萬物之賊。那麼何為靈?何為賊?
    比如在中國,人是萬物之靈,就源自周武王的一句豪言壯語。公元前1048年,商紂王暴虐,周武王姬髮結盟伐紂。他召集各路人馬會盟,發表了一篇檄文,這就是《尚書》中記載的《泰誓》,周武王說: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
  • 人為萬物之靈還是萬物之賊呢?
    人為萬物之靈:說的是人是萬物最有智慧的,最頂端的。人為萬物之賊:說的是當人膨脹了,他的手伸向了不該的地方,就成了盜賊一般。我們人是萬物之靈,我們有思想,也有悟性。我們的本性為善,我們擁有其它物種沒有的德能,我們有判斷對於錯的能力,有惻隱之心的能力,我們有謙讓的能力,更有愛人的能力。當我們來到了這個世界,隨即伴隨著我們這些,我們就開始著人的節奏。每天我們可以思考,想想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我們也可以領悟到大自然的奧秘。我們還有一個就是懂得知恩、感恩。這就是我們被稱為萬物之靈。
  • 「萬物有靈·四川之夜」亮相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李尚壕 攝中新網倫敦12月9日電 (李尚壕 王淵欣)以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形象為標誌的「萬物有靈·四川之夜」活動9日晚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行,此為四川文化主題活動首次在世界頂級博物館舉辦。李尚壕 攝此次「萬物有靈·四川之夜」活動現場呈現的古蜀文明數字展,通過文字、圖片、視頻、VR等方式,打破時空界限,通過信息化手段,讓英國觀眾一覽文物全貌,了解文物蘊藏的信息。同時,通過大熊貓形象、大熊貓故事和古蜀文明,為世界帶來中國文化獨到的詮釋和見解。
  • 「我抒我讀」投稿|萬物有靈平凡自然
    賈平凹先生的《萬物有靈》一書,通過對自然深情的抒寫,以文學的方式還原生命的純粹與本真以及對萬物生靈的思索。莊子在《齊物論》中道,「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先生著眼於自然之中的一花一葉一砂礫,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與萬物溫柔共處,用自己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他眼中的生靈萬物,揭示自然奧妙,也從中讓我們窺探到他所體會的人生百味,真正使「萬物與我為一」。萬物有靈正是在於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渲染。
  • 楊絳:萬物之靈與人生實苦
    1.我們很不必為了人世的不合理而沮喪。不論人世怎麼不合理,人類畢竟是世間萬物之靈。人類已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和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卓然不同了。世界各國的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所儲藏的哲學、科學、文學、政治、經濟、歷史和藝術等書籍,以及工藝品、美術品等文物,不都具體證明人是萬物之靈嗎?
  • 曾仕強:為什麼說人是萬物之靈?
    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大魚吃小魚,就覺得小魚很可憐,大魚很可惡,沒有這回事。因為像這種價值判斷,只有人才有,動物是沒有的。就是根據這種現象,所以周武王才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人為萬物之靈。人禽之辨所以孟子才大聲地說,我們要重視人禽之辨,人跟禽獸一定要好好看清楚。
  • 人類為何成為萬物之靈?
    Human by Michael S.Gazzaniga Ecco 2008年7月版人類為何成為萬物之靈與有些學者面對萬物時的謙卑態度不同,伽贊尼加為自己是人類一員而自豪。他告訴讀者,要懂得對自己先天獲得的一切感恩,同時鼓勵讀者對自己神奇的腦部構造要引以為傲。伽贊尼加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生物構造角度來講,人類同很多動物的先祖有著共同之處,但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大腦發生了某種「變異突進」,使人類從此走上了與其它動物完全不同的發展軌跡。
  • 如果人類是萬物之靈,那么女人就是人中之靈
    春回大地萬物蘇,大江南北綠意濃。奼紫嫣紅百花開,女人如花花似夢。如果說人類是萬物之靈,那么女人就是人中之靈。是啊,女人就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在風吹雨打的日子裡,陪我們一起看世事無常,滄桑變化。女人如水,溫婉純淨。她們有水的堅韌,有水的清靈,有水的溫柔,有水的寧靜。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女人何嘗不是如水般,宛如清泉,靈動似溪流。有靜觀世事的山湖優雅,有廣納百川的大海豪情,仿佛到哪,都塑造出自己的優美品格。
  • 人是萬物之靈,然而,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有人說:「世界上如果存在神那麼神便是天上的主宰,而人類則是世間萬物的主宰。」自然,世上並沒有神的存在,那些所謂的神明論,也只是人們自己虛構出來的。那麼人類就是萬物的主宰嗎?人類是最高等的動物沒錯。人有思想,有感情有著低等動物沒有的智慧。
  • 小師父新品上市|螞蟻雖小,奇力無窮;大千世界,萬物有靈
    小師父原創設計珠寶,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微觀萬物,細品生活,用珠寶藝術表達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螞蟻力量吊牌 /設計理念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能,這種能量爆發的時候可以克服一切困難,當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合力做一件事的時候,便可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創造奇蹟!螞蟻很小但力量很大,眾人拾柴火焰高!
  • 「萬物有靈——任戎作品展」亮相莞城美術館
    12月10日,「萬物有靈——任戎作品展」在莞城美術館展出。展覽展出了德籍華人藝術家任戎的72件水墨拓印作品,為東莞市民帶來了別具一格的藝術享受。萬物有靈,生生不息本次展覽的作品主要為任戎近年所創作,分為「創世紀」「萬物有靈」「天圓地方」和「江山」四個系列呈現。前兩個系列體現了人物、植物和動物互聯共融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只見雲朵漂浮、百花盛開、魚翔淺底、河流奔騰浪花……各種生命體自由生長,如同一幅宇宙萬物和平共處、欣欣向榮的創世圖景。
  • 人是萬物之靈,女人是人之靈
    如果說人是萬物之靈,那么女性,就是人類之靈。輕風細雨喚醒了沉睡於冬的種子,它們爭先恐後破土而出,或美麗、或青翠、或鵝黃,如初生嬰兒的萌態,好奇地探出頭,懵懂卻又充滿力量地生長著,蘊藏著無限生機,而每個女孩都是被上帝吻過的一名天使,落於塵世,孕育著無數希望與夢想。
  • 萬物皆有靈,天地不可欺,方便是修真——覺悟傳統文化興時態
    【萬物皆有靈,天地不可欺,方便是修真】——覺悟傳統文化興時態一、萬物皆有靈大自然是神聖不可冒犯的,人類只有敬畏、尊崇自然,才可避免大災大難。《史記·禮書》中曰:「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陰陽變化順!
    從「天地之道靜」可知,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是清靜自然的,不爭的,所以才能夠融入到萬物之中,進而推動陰陽順序不斷地變化前進。《老子》曰:「清靜為天下正。」清靜可以作為天下人的模範。意思是說,無論是聖人還是百姓,都應該保持心理上的寧靜狀態。本句的「正」,與「政」相通,指的是政治、政事,在這裡是模範的意思。
  • 萬物有靈—保護生物多樣性藝術作品展在昆明開展
    雲南網訊(記者 李悅春)11月29日,萬物有靈—保護生物多樣性藝術作品展在昆明市雲紡博物館美術廳開展。萬物有靈—保護生物多樣性藝術作品展在昆明市雲紡博物館美術廳開展。萬物有靈—保護生物多樣性藝術作品展在昆明市雲紡博物館美術廳開展。
  • 萬物皆有靈,宇宙可能是一個或多個超級大巨人!
    「萬物皆有靈」,中國古語一語道破量子力學,根據量子理論,一切物質均由基本粒子構成,每個粒子都存在能量,這個能量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靈」。靈指的就是能量。根據量子理論,萬物皆有靈一點都沒錯,也是很科學,很嚴謹的,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迷信。
  • 萬物皆有靈,宇宙可能是一個或多個超級大巨人!
    「萬物皆有靈」,中國古語一語道破量子力學,根據量子理論,一切物質均由基本粒子構成,每個粒子都存在能量,這個能量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靈」。靈指的就是能量。根據量子理論,萬物皆有靈一點都沒錯,也是很科學,很嚴謹的,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迷信。
  • 這本《動物有靈》給了最好答案
    後浪出版社的這本《動物有靈》就是教孩子認識自然、了解萬物的最好教材。《動物有靈》是西班牙藝術家巴布洛·薩爾瓦赫的作品。出生於塞維亞的他擅於通過油印版畫的形式講述身邊自然萬物的故事。代表作《動物有靈》已經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廣受好評。
  • 萬物之靈論
    反過來人心就是天意,人心好,天意就好,人心惡天意就惡,人心惡就會有自然災害產生,人世間想要活得好,全世界的人們就應該有個好心,人心惡就表示人間需要惡,於是天就會按照人心製造惡事,在這個意義上說,人心就是自然。電變成電磁力統一場就是立體的,在人體就是腎,腎藏精志,精是八極,志是心的十方合一。精志,精轉化生成魂,魂是電磁力釋放運動的漩渦,三魂,木氣。
  • 美國中情局測謊專家研究成果:「萬物皆有靈」 是真的嗎?
    小編薦語: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誠實的人,做一個有慈憫心的人——因為萬物皆有靈,舉頭三尺有神明。美國中情局資歷十分深厚的測謊專家克裡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 於1966年2月在無意中用測謊儀發現的「巴克斯特效應」證實了植物和其他生命體都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