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陰陽變化順!

2020-12-06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作者:金明立

自然之道靜:大自然的運行規律表現為靜。道:規律、道理。《荀子·天論》:「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而堅定不移,就是天也不能給人禍害)。」道家以「道」作為其哲學體系的核心,認為「道」是先於物質而存在的精神性的物質,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莊子·大宗師》:「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道是天地沒有產生之前就本來存在的)。」

天地之道浸:天地間的運行規律侵潤於萬物之內。浸:灌溉、浸潤、充滿之意,這裡指融入的意思。《莊子·天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使用這裡的一座提水機械,一天能灌溉一百畦田地,用力量很少)。

陰陽勝陰陽,推而變化順:通過陽陰勝過陽陰的狀況推斷變化的順序。陰陽:古代哲學概念。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家把在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範疇(如天、火、暑是陽,地、水、寒是陰),以陰陽的交錯變化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和發展。柳宗元《天說》:「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冷熱的變化,人們稱之為陰陽)。」唯心主義思想家則把陰陽變化說成是天的意志的表現。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陰陽》:「是故明陽陰入出實虛之處,所以觀天之志(因此了解陽陰進入出去和虛實變化的方面,用來觀察上天的意志)。」勝:主宰、統御,推為運行、轉化。

【白話】

大自然的運行規律表現為清靜自然,因此天地進入非常靜寂的狀態,就自然而然生成萬物;天地間的運行規律侵潤到萬物之中,於是陰陽變化的順序就會不斷地得到推進。

【要旨探究】

此句的要旨體現在這「靜」和「浸」字上。「靜」,即清靜自然,無為不爭。「浸」,有浸潤和融入之意。「天地」,指的是大自然。從「天地之道靜」可知,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是清靜自然的,不爭的,所以才能夠融入到萬物之中,進而推動陰陽順序不斷地變化前進。《老子》曰:「清靜為天下正。」清靜可以作為天下人的模範。意思是說,無論是聖人還是百姓,都應該保持心理上的寧靜狀態。本句的「正」,與「政」相通,指的是政治、政事,在這裡是模範的意思。由於大道的本質是靜,靜極生動,所以「道」在達到靜極之時就能「動」起來,進而在「動」的狀態中「有無相生」「無中生有」,產生出天地萬物。

知道了自然運行規律是清靜自然的,我們就會明白,自然界之所以能夠統御天地萬物進而相互轉化,是因為自然規律自始至終都是以服務和關懷萬物的生長、消亡而變化的。自然之陰達到極點就會生陽,陽達到極點就會生陰,而萬物的生長變化也會始終按照這個規律有序地生長著、發展著、變化著。所以《經》說:「天地之道浸。」「浸」,充滿和融入也。事實上,只有融入,才能關懷,才能發展。

作為人類,就是要掌握這個特點,運用這個規律,以清淨的態度對待萬事萬物,使其按照自身的規律有序地運行發展、相互轉化,以達到我們所需要的目的。假如違背「清靜為天下正」的規律,使自然之靜不能夠浸潤於萬物之內,那麼對於個人而言,一定會吃大虧的;對於執政者而言,必然會禍害他的臣民百姓。比如,一些把喝酒當做交易的特殊手段,或者為了達到升官的目的、或者為了達到一夜暴富的目的,就在酒桌上一股兒地「敬酒」、「先喝為敬」,雖然如願以償,卻有人過早搭上了自己的小命。某位旅遊公司的「總經理」還不到六十歲就因此而早早地離開了人世;接受「敬酒」的某位領導也已經「銷聲匿跡」、不見了在政壇上的身影!這樣的人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清靜」,不懂得「人生「清靜」的要義與妙道。還有一些嗜酒如命的酒徒,整天沉浸在醉生夢死之中,目的在於「借酒消愁」。且不論他喝得爛醉如泥,耍死狗,裝賴皮,醜態百出,單以他的目看,怎能如願以償?想「借酒消愁」者,直如「抽刀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想「酒逢知己千杯少」者,暫時的心願是達到了,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放縱行為,使他英年早逝,拋妻離子,讓白髮人傷心地送了黑髮人!其悲也夫,其悲也夫!這類人是蔑視了大自然「靜」的真理,最後才飽嘗到這樣的苦果。

由上而看,大自然「靜」的法則,是千萬不可以恣意違背的。如果不違背這個的法則,則「靜」就能侵潤萬物,幫助萬物按照陰陽變化的順序不斷地有效推進,促成萬物的成長和變化,從而為人類幸福創造有利條件。就農民耕種來說,若能做到以敬畏之心、用「靜」的態度選擇良種,精心播種、除草、澆灌,多施土家肥,少使用化學肥,不使用化學除草劑,不大水漫灌,就像愛護自己小孩一樣用心「伺候」,那麼,到收穫季節定能夠獲得豐收。就人類如何對待動物而言,仍然需要按照「靜」的態度,以敬畏之心把動物當做人類的朋友,愛護動物、善待動物,而不要為滿足自己的一時口福而濫肆捕獵,盡興殺戮。那麼,各類動物就會得到自然繁殖,成為地球上應有的一員,獲得生存發展的應有尊嚴,陪伴人類在同一個球上快樂地生活著。作為人類自己,也應當尊重「靜」的法則,拒絕種種禍害自身安寧、健康的誘惑。謹記道祖「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有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的教誨,真正做到「為腹不為目」,如此,福祿壽三星自然會與你終身相伴。

相關焦點

  • 道家《太平經》中「天人相應」觀點:萬物都是陰陽相合的產物
    宇宙萬物有自身的規律,人在生存過程中,必須與宇宙規律相適應,這就是「天人相應」。「道者,乃天地所常行,萬物所受命而生也。」道,是指生物與自然變化相適應的內在規律。元氣是種原始的物質,是萬物生成的根源,把客觀自然規律概括為「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元氣歸留,諸穀草木吱行喘息蠕動,皆含元氣"。總結出的意思,是說由元氣而生萬物。對於「一」,可以解釋說:「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氣所起也;一者,天之綱紀也。」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生滅有綱紀,陰陽平衡歸本原。方寸丹田有宇宙,身似鼎爐自修煉。內外表裡氣相通,陰陽平衡心神安。經脈律動奏天音,陰陽五行自循環。五調角徵宮商羽,五臟五音流水線。十二經脈十二律,五穀精氣五味變。道法自然守綱紀,五味養生食為天。寒熱溼燥四季風,五味失調五色亂。治病治本治五氣,因果還報雙循環。
  • 陰陽 ▎ 走進「陰陽」(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中國古代哲學家門認為:(陰陽)「二炁[qì]交感,化生萬物」(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萬物的化生源於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哲學思想始自先秦諸家,如《荀子·禮記》說:「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又說:「天地感而為萬物化生」從而指出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變化和根本條件,其中的「合」,「接」,「感應」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之意。
  • 中醫養生|一分為二——陰陽學說,天地之道陰陽的基本概念
    一分為二——陰陽學說陰陽,是古人從大自然獲得靈感後總結出來的一對概念。地球自轉一周即為一天,出現白天黑夜的交替。白天氣溫較高,能見度較強,象徵著光明;夜晚氣溫較低,能見度弱,象徵著黑暗;黑白之分非常明顯,屬於自然的陰陽之說由此而生。人類順應這個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陰陽生萬物,還是「和」生萬物?一篇文章說明白道家宇宙觀
    《老子》第四十二章開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後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是對前面幾句話的具體化闡釋,是對「三生萬物」的「萬物」之不斷再生繁衍過程及狀態之描述。向陽,是萬物之本能本性。這說明老子觀察事物極其精細,用詞十分精當。這一句,也是老子對「二」的解釋。他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的「二」,指的是「陰陽」,而不是《易》所說的「太極生兩儀」的「天地」。其實,天地也是陰陽二氣和合而成。《說文》曰:「沖,湧繇(通搖)也。」「沖氣」,並不是指的一種氣體,而是指陰陽二氣鼓蕩、湧搖相沖。沖作動詞。
  • 中醫認為房室乃陰陽之道
    祖國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裡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即是說,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要以陰陽為法則來分析和認識,房室活動,即人們的性生活亦是如此。事實上,房室活動是最好體現了一個陰陽整體的觀念。長沙馬王雄竹簡《十問》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堯問於舜曰:『天下孰為貴』?舜曰:『生為貴』。堯曰:『治生奈何』?舜曰:『審乎陰』」。
  • 易以道陰陽——陰陽是中國文化的基石
    陰陽消長萬物遷。前面幾篇文章分別介紹了易經萬物生成模型中的無極和太極,今天我們來繼續介紹太極所生的兩儀,即陰陽。首先我們來了解什麼是陰陽。提起陰陽,立刻出現在我們腦子裡的,可能是一個頭頂瓜皮帽、戴著黑墨鏡、扛著卦幡、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的形象,或者是穿著八卦道袍、手拿金錢寶劍、口中念念有詞的捉鬼除妖的遊方道士和風水先生。
  • 走進「陰陽」(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中國古代哲學家門認為:(陰陽)「二炁[qì]交感,化生萬物」(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萬物的化生源於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哲學思想始自先秦諸家,如《荀子·禮記》說:「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又說:「天地感而為萬物化生」從而指出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變化和根本條件,其中的「合」,「接」,「感應」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之意。
  • 陰陽交替,萬物相生,簡單易懂的二十四節氣與八卦關係
    復卦復卦卦象上,外卦為坤卦,內卦為震卦,震為雷、為動;坤為地、為順,動則順,順其自然。乾為天,坤為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陰陽交合,萬物的生養之道暢通。泰為通,泰象徵通泰。即安泰亨通。通泰之時,陰者哀而往,陽者盛而來,所以既吉祥又順利。三個陽爻在下,三個陰爻在上,三陽開泰,意味著萬物萌發出生機。陽氣上升,有陰氣覆護;陰氣下沉,有陽氣承託。陰陽交感,上下互通。
  • 《道德經》05章,告訴我們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運作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沒有偏愛的,任憑萬物按照自己的自然去發展。仁,兩人相親相愛;不仁,指沒有偏愛。芻:餵牛羊的乾草;芻狗,指祭祀用的草做的狗,用完之後,沒有人管。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應該是中醫關於健康長壽最早的總結。內經認為,長壽的人,會少生病,為什麼會少生病,因為他們「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 05帛書《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提示:[論道] 道是宇宙的本源 陰陽對立統一 守恆 [論德] 損抑均衡 [修身] 守柔【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簡說陰陽(四)——了解陰陽交感
    在此前的介紹中,我們已經講了陰陽關係中的陰陽平衡、陰陽對立。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陰陽交感。 所謂交感,就是陰與陽相互感應與交合,通俗地說就是陰和陽相互交流,相互配合。陰陽交感是陰陽運動形式的一種,也可理解為陰陽運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陰陽學說認為這是萬物生成和化育的源頭。
  • 古代哲學的核心是陰陽五行
    人類文化的創造,就是意顯現為象,象著明為言,任何文化之象,都有一個核心,天,便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因為,不知天,便不能洞悉中國文化的表象的生生體驗,有德者,受天命,失德者,天降喪。由於是萬物之理,人則受命於天,因而人必須「法天」。無論是八個經卦還是六十四別卦都是陰陽爻組成,但陰陽和五行的來源比較複雜。
  • 八卦與陰陽的關係
    無級生有極,有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 宇宙觀上: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 家庭觀上:乾父也,坤母也,震長男,巽長女,坎中男,離中女,艮少男,兌少女。
  • 天地萬物磁場失去了生命的磁場能量和磁極的吸引力
    還有衛星信號的失調,星系脫軌,宇宙膨脹,維度的重疊,都是失掉天地萬物磁場生命的能量信息,所導致的幹擾和破壞。還有人心的失調,世間萬物的失調,都是因為生命磁場能量信息,和自己吸引力的減退造成的後果。比如:風火雷電的陰陽錯亂,時空隧道陰陽法道逆轉而行,都是因為天地萬物磁場,失去了生命的磁場能量和信息,造成的磁極和吸引力的衰敗,導致的陰陽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