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昨天報導,濁水溪在春節期間變清了,民間傳聞這意味著將有大事發生。
相信對大部分人來說,這類消息往往顯得荒誕不經,有相當多的迷信成分。不過,由於濁水溪變清常常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聯繫在一起,因此,這次河水變清,又讓很多人覺得這種天象應是對人類的警示。
康熙年間編撰的臺灣方志《諸羅縣誌》上有明文記載:「濁水溪清,則時事有變。」此前,濁水溪共有3次變清:第一次是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後,溪水變清時間長達3個月;第二次是二戰結束後,臺灣擺脫了日本殖民統治;第三次是2000年選舉期間,臺灣實現了第一次政黨輪替。這種說法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很多臺灣人對此深信不疑。
濁水溪全長186公裡,是島上最長河流,由於河水夾帶泥沙,常年渾濁,故名濁水溪。該河流為臺灣的天然分界線,溪南為熱帶氣候,溪北為亞熱帶氣候。
濁水溪不僅是地理上的分界,而且具有特殊的政治含義。一般認為,濁水溪以南擁護民進黨的較多,以北則擁護藍營的居多。由於早期的大陸移民以及鄭成功的反清復明,都以臺灣南部為基地,使得南部居民始終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臺灣人。
不過,歷史上河水的3次變清,只是碰巧趕上重大事件而已。本公眾號查詢到的信息顯示,2003年3月,濁水溪也曾經變清。當年,雲林縣舉辦「觀光文化節」並邀陳水扁參加,陳最後取消了行程,據說是因為「不想親眼看到濁水溪變清」。不過,隨後他又改變主意,趕去參加了閉幕式,因為雲林剛剛下了場大雨,把濁水溪攪得一片混濁,「這讓他感覺很安全。」
這個案例顯示,濁水溪的清與濁確實很容易被從特定角度解讀;而這個案例同樣也顯示,人事代謝、朝代更替等與河水的清與濁,穿鑿附會的可能性更大。臺媒在報導中也採訪了相關專業人士,認為濁水溪變清不外是雨量少、徑流量小,河床泥沙未受擾動而已。
不過,中國人善於用天意與人事交感相應作為解釋災祥的依據,並把天人感應作為知識論斷與經驗判斷,用於虛構或者釋放政治壓力。若從這個角度把濁水溪變清與臺灣出大事聯繫在一起,倒也有點意思。
臺媒在評析時就從濁水溪的清濁想到了兩岸關係,認為「臺海兩岸的關係一定要找到平衡點,否則擦槍走火,恐怕是禍國殃民、在劫難逃!」在facebook上,很多人在這條消息後的留言中,也把濁水溪變清與兩岸關係緊密相聯,認為「大不了被統,沒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