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中國的外企巨頭,每年狂賺1600億,卻被當成國產品牌

2020-12-08 騰訊網

俗話說「名以食為天」,在日常生活中,食用油自然是不可缺少的。而說起食用油的選擇,大家可能都會想到金龍魚,畢竟在電視廣告或者是各大超市裡,這個品牌十分常見,可以說在國內的知名度很高了。

我們平時在超市裡能見到很多名字聽著就像國產的品牌,比如哈爾濱啤酒、中華牙膏等,因為名字十分中國化,這些聽起來像是國內本土的品牌,但是很多品牌早就已經被外國企業收購,也就變成了外國品牌,而金龍魚也是如此,雖然在糧油市場佔據領先地位,每年從中國賺走1600億,但其實是「藏」在中國的外企,很多人誤以為是國產。

金龍魚是「益海嘉裡」的一個旗下核心品牌,但同時「益海嘉裡」又是早已在新加坡上市的「豐益國際」子公司,所以這樣來看,我們平常吃的金龍魚算是一個外國品牌。

益海嘉裡公司的分布在我國也是十分廣泛的,光是企業就超過了100家,而且涵蓋了35個城市,旗下還有16個糧油品牌,而金龍魚是這些品牌中賣得最火的一個品牌。

在糧油市場中,中糧集團的福臨門和金龍魚一直是彼此的競爭對手,而在最開始的時候,兩家公司還是合作關係,因為雙方都出了資金一起建立了油脂廠,但其實實際控制權還是在益海嘉裡手上。

漸漸的,益海嘉裡在中國糧油行業穩住了根基,還擴大了自己的生產規模,建立了7個和中糧集團沒什麼關係的新廠。於是中糧集團便想著和益海嘉裡斷掉合作關係,自己做品牌,之後便誕生了「福臨門」這一品牌。

於是,金龍魚和福臨門的競爭在糧油市場漸漸變得激烈起來,不過目前金龍魚依然佔著上風,福臨門緊追其後,不過,益海嘉裡金龍魚於今年的10月15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市值已突破3000億,不得不說金龍魚無疑是「食用油一哥」。

值得一提的是,益海嘉裡背後還有一個母公司,是世界五大糧商之一的豐益國際,這個公司的來歷不小,它是世界五大糧商之一,在多個國家擁有超過900家工廠,全球的員工總數超過9萬名,並且產品暢銷超過50個國家。在今年的《財富》世界500強中,豐益國際排在第285位。

說起豐益國際,不得不提起它的實際掌管人,他就是郭鶴年,是馬來西亞的首富,1923年出生於福建福州,在香港擁有大量酒店、豪宅、商場等資產。而且還以128億美元的財富值排在2019年的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104位。

除了香港有資產外,在大陸也有屬於郭鶴年的商業版圖,在20世紀80年代,北京急需建立一個國際貿易中心,很多國外的財團表示對這個項目感興趣,但是由於提出的條件苛刻,導致項目遲遲沒有進展。

於是郭鶴年便接手了這個項目,但時間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後來的國際貿易中心已經成為北京重要地標建築群,同時也是中國首個中央商務區。當時郭鶴年花了5.3億美元建成北京國際貿易中心,而如今,國貿每年能收回超50億的租金。

總的來說,我國還有很多品牌都讓我們誤以為是國產品牌,但實際上是外國企業,不過這些外國企業入駐國內品牌一方面是對國內品牌起了一定的激勵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是不斷壓縮國產品牌的市場份額,給國產品牌無形之中造成了壓力,這樣的情況是好是壞?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嗎?

相關焦點

  • 「藏華」32年,一年賺走1600億,卻被國人一直當成國產品牌
    其中,金龍魚、魯花、福臨門等糧油品牌可謂家喻戶曉,但在裡面金龍魚最為出名。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金龍魚品牌最初被中國消費者視為一個中國品牌。然而,通過對金龍魚歷史的了解,我們知道它是一種"假冒的國產產品"。據了解,金龍魚品牌由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的豐益國際旗下的益海嘉裡集團所有。雖然益海嘉裡的總部在北京,但卻是外國品牌。
  • 日本最暢銷的飲料:每年在中國撈金65億,卻被誤認為是中國產品
    眾所周知,中國市場一直以來都是被公認最有潛力的市場,細數一下世界各個行業的巨頭,從來沒有繞開中國市場,就連飲料業也是如此,目前中國飲料市場上銷售最好的並不是中國本土企業,而是日本以及美國的飲料巨頭。隨後,乳酸菌飲品便馬上風靡中國,上到80歲老人,下到3歲兒童,沒有不喜歡這款飲料的,而乳酸菌賣得最好的就要數養樂多了。大家第一次聽到這樣品牌,認為是國產品牌,加上功效對人們身體好,於是不少民眾都十分青睞養樂多,甚至成為家庭常備飲品。不過你們知道嗎?養樂多並不是我國的自主品牌。
  • 價格僅2.2元的酸奶,卻年賺40億,這家日本飲料被誤認成中國品牌
    目前國人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很多外國品牌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企圖分得一杯羹。不過,並不是每一個國外品牌都能在國內市場獲得成功,文化差異讓不少海外知名廠商在與國產品牌競爭中相繼舉起白旗。當然,也有部分廠商成功地進行了本土化改造,並且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
  • 金龍魚年賺4000億,卻進外國人的口袋!壟斷中國市場的品牌有哪些
    然而,我們天天吃的金龍魚,卻不是一個國產品牌。它壟斷了中國40%的市場。在2018年,金龍魚就賺走中國4000多億,相當於每天就賺了11億。事實上,金龍魚這個品牌是益海嘉裡投資有限公司旗下的,其歸屬於新加坡豐益集團和美國ADM公司。益海集團還參股了中糧旗下魯花等品牌的糧油加工,可以說我們買的每一桶食用油,這兩家公司或多或少地拿走一部分錢。
  • 史上最魔幻品牌:靠貼牌一年狂賺13億,市值超580億
    這個神操作讓一家生產消費產品的企業在沒有一間工廠和代工廠的情況下,年收入高達39.1億元,2019年更是狂賺12億元。不得不說,「城會玩」的南極人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最魔幻的消費品牌。GMV,是指南極人經銷商(南極共同體)在電商平臺銷售該公司品牌產品的成交總額。南極人每年按每家店鋪GMV的3%-6%抽成,即品牌服務費。南極共同體GMV從2016年72.06億,增長到2019年的305.59億元,三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62%。
  • 中國兩大化工巨頭合併如箭在弦,外企在拆分,國企在合併,why?
    本月,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寧高寧在國新辦的發布會上透露:「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兩家企業的合併正在進行中」。相較於國企的不斷合併,外企卻在不斷拆分,中外趨勢為何如此不同?我們會積極推動這個(合併)事情。
  • 一瓶賣2.2元的酸奶,沒電商也能年賺40億,很多人以為是國產品牌
    當年還小的時候,一直以為美特斯邦威是一個外國的牌子,後來也有很多網友表示,從小到大他們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國產品牌。其實,被名字欺騙的產品有很多,比如小時候我們以為康師傅是中國的品牌,後來才發現是日本的。現在又有一個名字被大家發現,它並不是國產的飲料,它便是養樂多。
  • 一瓶酸奶2.2元,這家外國公司卻年賺40億,很多人以為是國產品牌
    一瓶酸奶2.2元,這家外國公司卻年賺40億,很多人以為是國產品牌 hello,我是你們的小編囧囧,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關於養樂多的事情,說到養樂多,很多小夥伴可能都會覺得這是個國產品牌,畢竟他瓶身上的字就是漢字,而且還是繁體的,但大家知道嗎,養樂多其實是外國品牌。
  • 全球農機巨頭ACGO1億美金押注中國農業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童琳 全球農機巨頭美國愛科集團 (紐交所:AGCO,下稱「愛科」)將眼光盯住了中國農民,首次攜重資進軍中國。而需求增長的另一個矛盾在於,中國城鎮化的進程加快,農村人力越來越少,中國擁有世界上20%的人口,卻僅佔有11%的農用耕地,所以農業機械化十分有必要。在Hubertus看來,愛科選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政府支持是核心因素,「2008年中國政府對於農機的補貼為40億,而2009年這一數字達到了130億。」Hubertus如是說。
  • 又一國產汽水崛起:年營收超3億,汽水市場將迎來新挑戰?
    來源:九個頭條眾所周知,中國乃至全球碳酸飲料市場均由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大美國品牌主導。目前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共佔據近80%的中國碳酸飲料市場份額。實際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國產汽水才是中國碳酸飲料的主導,例如北京北冰洋、重慶天府可樂以及廣州亞洲沙示等地方汽水品牌。
  • 多家巨頭外企與中國名企籤署戰略協議
    慧聰化工網訊:隨著各巨頭化企紛紛公布了2018年的業績報告後,不難發現各化工巨頭對於2019年發展的規劃都紛紛瞄準了亞洲這片「風水寶地」!    根據英國品牌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發布的「2019全球最有價值的10大化學品牌」排行榜中,化工巨頭巴斯夫、陶氏及沙特基礎工業位列前三。
  • 日本科技巨頭 沒有存在感 只靠小小的馬達 每年賺超過100億人民幣
    你眼裡的科技巨頭是什麼樣的?是在最尖端的晶片領域,還是在最精巧的程序設計開發?這麼多年來,其實被我們忽略的還有精密儀器製造領域。日本電產尼得科就是這樣一家我們不太了解的科技巨頭,那麼它究竟是靠生產什麼,賺走了中國超過百億的人民幣呢?
  • 中國小夥辭職創業,靠3毛錢的生意一年狂賺22億,壟斷半個地球
    大家都知道中國在中國有一句話叫積少成多,那麼其實這也是一句非常勵志的一句名言,很多人都在用這句話來激勵著自己,也堅信這句話的人,有也有很多人,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真正能做到的少之又少,而有一個人真正的做到了那我們來聊一聊,這個人他靠著三毛錢的生意一年狂賺22億壟斷了近百個國家,那現在她怎麼樣了呢
  • 靠一瓶2.2元的酸奶,年賺40億,很多中國人卻誤以為是國產
    自從2002年進入中國市場之後就相當受歡迎,從每天銷售近6萬瓶,到2018年這個數據已經上漲到750萬瓶,差不多每分鐘有5200瓶養樂多被買走。由於瓶身小巧,而且使用的還是繁體字很多中國人都誤以為這是一個國產品牌,但其實它卻是一個真真正正的日本品牌。
  • 國產保險套品牌離杜蕾斯還有多遠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人年使用保險套數量已突破100億個。這樣一個贏得飲食男女使用需求的產品,未來中國市場的穩增潛力超乎想像。據中國報告大廳研究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保險套行業以每年15%的增量增幅。按照透明市場研究(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預測,到2024年,中國保險套製造工業還能有每年大約12%的增幅。
  • 又一國產彩電巨頭成功崛起!衝擊全球第一:書寫中國電視品牌新時代
    眾所周知,隨著中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和崛起,越來越多的手機、PC、電視等廠商都紛紛開始進軍海外市場,我們所能夠看到華為、小米、OPPO、vivo、聯想、海信、TCL、海爾等眾多中國企業,都不斷地在海外市場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而最近幾年,最受國內網友們所關注的便是華為,由於受到了一些
  • 700億工廠被關閉!世界第3大晶片巨頭敗北,中國公司成接盤俠?
    導讀:700億工廠被關閉!世界第3大晶片巨頭敗北,中國公司成接盤俠?眾所周知,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也極大地促進了整個社會的向前發展。雖然說現在手機很方便人們使用,而且人們也越來越依賴手機了,但是在手機生產的過程中,有一個必不可少的零部件卻是國產科技企業發展的短板,而這一零部件就是晶片,在晶片領域,國產手機廠家一直以來都是依賴於從國外進口,這也導致我們國產科技企業的發展很容易被人「卡脖子」,像華為被打壓就是最好的警醒!
  • 糧油巨頭集中上馬「米糠油」
    包括北大荒(600598.SH)、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儲糧)、中糧集團在內的多家糧油巨頭都在近期不約而同地上馬米糠油加工項目,試圖通過「變廢為寶」,以緩解目前國內糧油生產對進口大豆的依賴。中國糧油學會副會長王瑞元表示,水稻胚芽、玉米胚芽、小麥胚芽一直以來在國內都是被當成廢棄物或作飼料,如果拿來榨油,將緩解食用油大量依靠進口大豆的狀態。根據理論估算,全國水稻和玉米胚芽如果全部利用,產油量將達到600萬噸,約相當於3000萬噸大豆,益海嘉裡等糧油巨頭正加緊進行穀物胚芽資源的產業化嘗試。
  • 即使沒了三星,照樣每年從中國賺數千億
    中國每年進口晶片的金額超過原油,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很大一部分錢流入韓國企業的腰包,主要是三星和SK海力士腰包。在2017年,三星在中國銷售晶片獲得的收入635.7億美元,SK海力士為282.4億美元,兩家合計為918.1億美元,基本都是買半導體存儲的錢。相比之下,日本東芝僅有158.7億美元,美光為203.2億美元。
  • 中國「鞋王」崛起,強勢成為全球第三大運動品牌,阿迪慌了!
    作為國產品牌,安踏發展成全球第三大運動鞋品牌,正在對耐克和阿迪達斯發起強勢衝擊,未來安踏能否成為全球第二甚至全球第一,大家拭目以待,想必此刻「千年老二」阿迪應該如坐針氈吧。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我國的體育產業迅猛發展,一大批知名體育品牌湧現,李寧、安踏、特步、鴻星爾克等等,但是經過多年發展,這些國產品牌的發展慢慢出現兩極分化,曾經因周杰倫代言紅極一時的德爾惠,於去年宣布破產。發展好的品牌如李寧、安踏則走上了國際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