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6月15日清晨,西什庫附近的居民被一陣陣嘈雜的吶喊聲驚醒。原來,聚集在此多日的義和團拳民,要向西什庫教堂發起進攻了。
隨著義和團運動的不斷蔓延,自6月8日起,在北京的外國人和中國教徒開始向東交民巷使館區、美國美以美會教堂和西什庫教堂集中。據《北京天主教堂之圍》統計,當時北堂聚集了30名法國軍官和海軍陸戰隊隊員、10名義大利人、13名法國神父、20名修女和3200多名本地教徒。後來,中國教徒劉品一在《西什庫被圍紀略》裡回憶:「(義和團)至西什庫大街前,將某家棚鋪點著。火光沖天,風借火勢,火助風威,加以殺喊之聲,實令人驚心動魄。此時餘等自忖必死無疑,人人面孔煞白,坐以待斃。」
1860-1864年之間,在蠶池口教堂原址南側的屋頂上向南偏東拍攝,可見原教堂區域入口大門。
1871年約翰·湯姆遜在遊覽北京期間拍攝的1866年落成的蠶池口教堂正立面。
集體衝鋒遭遇洋人火槍的反擊,很快停止。幾日後,清兵調來火炮,轟掉了西什庫教堂頂部的十字架。對教堂威脅更大的是義和團、清軍挖的地道和埋的地雷,地雷共爆炸了四次,西什庫教堂大堂旁邊被炸出了一個大坑。不過,直到8月16日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城,義和團與清兵最終沒能攻下西什庫教堂。
1901年,《辛丑條約》籤訂後,西什庫教堂開始著手重建,恢復了原來的規模。其實,這座教堂最早並非建於西什庫,而是建在中海西側的蠶池口,也就是今天國家圖書館文津館斜對面。教堂名為救世主教堂,因為地名蠶池口,也俗稱蠶池口教堂。
1873年託馬斯·查爾德拍攝的蠶池口教堂正立面,門口可見第一代蠶池口教堂遺存的路易十五所贈石座鐵球。
1871年約翰·湯姆遜在遊覽北京期間拍攝的1866年落成的蠶池口教堂內景。
1901年時任德國公使穆莫相冊中的一張蠶池口教堂照片,拍攝於1900年夏末庚子事變結束之後不久。
1901年法軍攝影師拍攝的蠶池口教堂。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5月的一天,正值盛年的康熙皇帝感到身體時冷時熱,十分不適。御醫雖然著急,卻也束手無策。幸虧此前康熙皇帝曾與法國耶穌會教士洪若翰討論過西醫西藥,危急時刻,他想起了身在廣州的洪若翰。洪若翰接到聖旨後,立即將法國多羅神父寄來的金雞納霜送到京城。經過多次試驗後,皇帝服下他進呈的金雞納霜,不久就痊癒了。為了表示感謝,皇帝將蠶池口的一塊地賞賜給洪若翰建教堂。1703年12月正式開堂時,康熙皇帝還贈送了一方匾額、一副長聯以及一首律詩表示慶賀。
後來,清政府禁教,蠶池口教堂於道光七年(1827年)被查封。不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蠶池口教堂又原址重建,建築頗為高大華美。
1901年法軍攝影師在熱氣球上航拍的蠶池口教堂全景。
1890年前後,啟用不久的西什庫教堂。
1900年夏,西什庫教堂的上面插了各聯軍國的國旗和一個大十字架。
可是,蠶池口距三海很近,站在教堂高聳的鐘樓上,可以輕易看到皇家禁苑。這一直是清皇室的一塊心病。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廷借著擴建中南海的機會,有意將教堂納入皇家範圍,把教堂遷到了不遠處的西什庫。
西什庫原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倉庫,因有十個庫房,又在皇城西北角,所以叫西什庫。教堂佔去了西什庫南段的八個倉庫,成為當時北京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據記載,當時西什庫教堂的主體建築是主教座堂,俗稱大堂;大堂南邊有兩道門,裡面是公門,外面是大門,大門就緊鄰西安門大街了;大堂西側由北向南是四間主教公署,西南角是印刷所;東側由北至南依次有小修院、大修院、神學院;大堂正北方緊挨著的是圖書館;再往北一條小路之隔是仁慈堂,仁慈堂兩側分別是兩個孤兒院。
1901年法國人的航拍照片,可以看出西什庫教堂前根本無險可守。
1918年11月13日,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陸徵祥、參議院院長梁士詒等人與各國公使來到西什庫教堂,參加慶祝一戰勝利的活動。
1901年,西什庫教堂重修完畢,原有的教堂鐘樓加高了一層,被炮火摧毀的主教公署、修道院和育嬰堂也修補完好。
如今,蠶池口的老教堂早已不見蹤跡,西什庫的新教堂也歷經風雨,日漸斑駁。現在,西什庫教堂門口大樹上張貼著正在修繕中的公告,想必不多日,修葺一新的教堂會以年輕的面貌迎接來往的人們。
來源:北京日報新媒體舊京圖說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