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燕紅、李德賢
案主:小樂(化名)
社工:江門市蓬江區恆愛社會工作綜合服務中心 張燕紅
督導:伍建新博士、李德賢
一、我是「怪人」?
11歲的小樂在學校裡一直被公認為是「怪人」。她在學校拒絕參加任何教學活動,一上課就睡覺或跑到教室外面,自從10歲那年知道自己是被收養之後,一不開心就繞著操場拼命地跑,累了就自己縮在角落,一整天都不與人說話,同學不愛跟她玩,因為她經常動手打人,老師軟硬兼施還是效果不明顯,學校非常重視甚至請了心理專家進行輔導,但小樂仍然不愛學習,除了語文其他兩門科目成績都是20分,而且這些「行為問題」也沒有得到改善。在有了學校社工服務後,學校將小樂轉介給了社工。
二、我希望有同伴。
社工接觸到小樂後,首先運用同理心與小樂建立關係,和小樂一起閱讀她喜歡的讀本,了解她內心的真實想法,原來她也很苦惱自己的情緒和學習問題,她希望像讀本裡最喜愛的主角一樣「無憂無慮,沒有束縛,擁有一個懂自己的有默契的同伴」。而家長對小樂的缺乏照顧和溝通,遇到問題就打罵的教育方式使問題更加惡化。於是社工定期與小樂面談,並一同制定輔導計劃:運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協助小樂減輕情緒不安,陪伴小樂一起經歷了她飼養的小寵物的開心與傷心,讓小樂學習情緒管理,邀請她參加430學堂和人際交往小組,還讓她和家人參加親子活動,給家長提供教育指導,改善親子關係。
三、我得了「天才病」!
經過1個學期的個案輔導之後,小樂的行為問題與情緒爆發頻率雖然下降了,但並沒有得到更有效的解決,社工對小樂的個案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後,初步判斷小樂的行為有可能是受「亞斯伯格症」的影響,於是說服家長帶同小樂到醫院檢查,結果與社工的設想一樣,醫院診斷的各項結果分數還非常的高。
於是,社工針對亞斯伯格症,重新調整小樂的個案服務計劃,陪同小樂及家長、老師一同認識患有亞斯伯格症的小朋友的特點,協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教導家長合適的教育方式,並協助小樂了解自己的情況,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處理情緒的方法。
小樂一開始不太接受自己得病,但在社工的引導下,她接受了自己得病的事實,並且還很樂觀地說:「我得的是天才病!」
四、我終於有朋友了!
再經過一個學年的陪伴與共同努力,小樂各方面有所改善,基本能適應校園生活,逃離教室及攻擊行為基本停止,開始有固定的朋友和小夥伴一同玩耍,也慢慢找到了情緒控制的辦法。特別是學校老師和同學的包容和支持,是小樂能夠適應校園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至於學習,小樂開始找到學習數學的方法,開始正常上課聽講,交作業,融入正常的學校生活。
五、社工的話
按照國際數據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小朋友每一百人就有7個。亞斯伯格症是其中的一種,還有諸如多動症、讀寫障礙、自閉症等等,以亞斯伯格症為例,這些小朋友通常智力正常甚至是智力超常,有社交及溝通困難、行為刻板、興趣狹窄等特點,在某一方面會特別有天賦,像愛因斯坦和達爾文等就是患有亞斯伯格症的偉人。
對於這類型的小朋友,一方面,我們需要多專業合作,教師團隊需要有「特教老師」為他們提供特別的教學方法和培養方法;醫生團隊為他們提供診斷及訓練;社工團隊幫助他們做自我認識和人際關係上的輔導和訓練;同時,家長要把小朋友放在「適合的起跑線上」,給予適當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學校、家庭給予他們更包容的環境,切忌把他們當成是「怪人」,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一片天,關鍵是我們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