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周率已經算到小數點後31.4萬億位,各國仍未停止計算,為什麼?
「3.1415926...」是大多數人對圓周率的認知,至於小數點後的多少位,對普通人就是未知區域了。關於圓周率,人們都不會陌生,因為在九年義務教育裡就曾經接觸過,雖然沒有深層次學習,但是在考試中也會提到。在中學生考試中,圓周率通常都會用「3.14」一筆帶過,一般來說,精確到「3.14」其實已經夠用了,一能方便計算,二是節省時間。
雖然說平常圓周率可以用「3.14」來「縮寫」,但是,目前各國仍未停止對圓周率的計算,並且,目前圓周率已經被精確到31.4萬億位以上,目前這個數值仍然在不斷增加。那麼,問題來了,很多人對一直計算圓周率很不理解,為什麼一定要一直算下去呢?
首先來說一點,圓周率的運用範圍還是非常廣泛的,就那「軍工」方面來說,就經常能用到圓周率,一旦出現疏忽情況的話,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關於圓周率最初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古巴比倫的一塊石匾上,這塊石匾上清楚地記載著:圓周率=28/8=3.125,同一時期的古埃及也對圓周率有所記載,而古埃及的算法更接近今天的數值,這個數值為:3.1605。
雖然說古代時期已經對圓周率已經有所記載,但是計算方法並不精確,說起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要等到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出現後才迎來。中國古代的《周脾算經》中記載:徑一而周三,中國古代人倒是比較乾脆,乾脆就不取整數後面數值,直接就將圓周率記載為「3」。到公元263年時期,劉徽利用「割圓術」將圓分成了「無限多邊形」,思路還是十分接近現代,可是,畢竟是古代時期,再加上沒有科學的計算方式,因此,劉徽到死也只能將圓周率算在:3.1416上。
繼劉徽之後,數學家祖衝之出現,他直接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後面7位數,在此後的900年間,沒有誰能超越祖衝之,得出比祖衝之更精確的圓周率數值。不過,在15世紀初期,阿拉伯的數學家卡西打破了祖衝之的記錄,僅僅過了百餘年,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范·科伊倫又將圓周率精確在了小數點後35位。
進入近代、現代後,由於有更先進的算法與精良的設備,圓周率便開始不斷突破。當計算機問世後,人們只需要將圓周率的算法輸入計算機,那麼計算機就會一直算下去,而如今的圓周率已經被計算到了小數點後面31.4萬億位,這個記錄還未保持便立即被刷新。
其實,說到底,算圓周率的原因很簡單,還是因為人們對未知領域的好奇探索。如果說算到底後發現,圓周率其實是一個有限循環小數的話,會推翻當今許多定論,對世界重新定義。往大了說,可能在圓周率算完之後還會讓人們對整個宇宙有新的認知也說不定,如果說圓不一定是真的圓,那麼圓是否是一個多邊形呢?
其次,一直算圓周率的話,也是可以順便測試一下計算機的強度,畢竟,要想將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後幾十萬億位的話,一般的計算機是無法勝任的,必須要當今時代最先進的計算機才可以,因此,測試計算機的能力也是一直算圓周率的原因。
另外,截止到目前,既然已經算到了小數點後幾十萬億位,如果突然放棄的話,是不是有點可惜,畢竟,已經算了這麼多年,或許再算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新的結論,因此,現在每一個小數點後的小數都是「決勝」的關鍵,或許就因為一直在算圓周率,一個國家因此「強大」也說不來,已經努力了這麼久的時間,沒有誰會隨隨便便放棄目前的成果。
說一個細思極恐的事情,如果有一天,圓周率被科學家算盡的話,或許周圍的一切都將會發生巨大改變,這種改變絲毫不亞於「核武器」的發明對世界造成的改變,一個圓周率影響世界也是極其可能會發生的事。「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既然圓周率被世界各國如此看重,自然有看重的道理,圓周率所能產生的作用,常人也是難以想像,只有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題,才能在科研上有所新突破,圓周率雖然只是一個數值,但是得出的結果卻足以影響世界。
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