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可以不正經,但天氣預報還是要精準

2020-12-06 中國網科學頻道

近期,新聞報導英國政府將撥款12億英鎊,用於研發新一代超級計算機,以便在2022年獲得全球性能最強的天氣預報超算。消息一經發出,便迅速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網友紛紛評論表示疑問:計算機種類這麼多,為啥只獨寵超算一人?超算和八竿子打不著的天氣預報有啥關係呢?

在搞懂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超算是什麼。其實超算指的就是能夠執行一般個人電腦無法處理的大量資料並進行高速運算的電腦。與普通的計算機相比,超算具有極大的數據存儲容量和極快速的數據處理速度,所以它可以在多種領域執行人類或者普通計算機無法實現的工作。

不難想像,航天、勘探、生命科學等各種「高精尖」的領域都離不開超算。不過,超算也有最貼近生活的一面,天氣預報就是超算應用最廣泛的領域之一。

現代天氣預報有五大組成部分——收集數據、數據同化、數值天氣預報、輸出處理以及展示:

氣象數據來源於地面觀測站和氣象衛星;

數據同化是指將採集到的數據與預測模型結合在一起,對當前大氣狀態——溫度、溼度、氣壓、風速、風向等——進行氣象分析;

數值天氣預報則是超算大顯身手的環節。它將當前大氣狀態的數據作為已知條件,運用一組涉及到物理學和流體力學的複雜方程組,求解未來的大氣變化。這個方程組有多複雜呢?只有超算強大的數據處理和高速運算,才能夠在短時間內執行這一工作!

事實上,在氣象事業發展之初,天氣預報以天氣圖為主要工具,填圖員需要把數以萬計的數據一個個填在天氣圖上,再進行手工分析,這種預報在精準度和時效方面都受到了極大限制。在1950年計算機模擬出現之後,數值天氣預報才進入了一個具備現實意義的階段;而隨著超算的不斷升級,更加智能化的數值天氣預報為預報員提供了重要參考。

我國的天氣預報事業也離不開超算的助力,從上世紀80年代最初的水平解析度300公裡精確到現在水平解析度3公裡,一個日益智能化、精確化的預報系統正在逐步形成。

輸出處理則是運用統計學的原理、結合其他模型來減少預測的誤差;

展示——這就到了我們日常能夠讀懂的天氣預報界面了。

儘管天氣預報還受觀測數據的質量、模型本身的準確性等限制,但隨著超算不斷提升計算能力,也許能夠輔助解決這些問題。

國內超算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是聯想集團。它在這一領域積累了長達10多年的豐富經驗,擁有齊全的產品線和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具備超級計算機研製和生產的堅實基礎。據2019年11月19日,TOP500組織發布的最新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榜單中顯示,在全球浮點運算性能最強的500臺超級計算機中,聯想集團製造的超算入圍174臺,數量遠超其他廠商,再次名列全球高性能計算提供商份額第一名。榜單中同時顯示,在全球最強10臺超算中,聯想集團研製的超算「SuperMUC-NG」位列第九,實力可見一斑。

藉助超算技術優勢,聯想也正在加速與行業的融合。目前,聯想已為科研、航天、氣象、汽車、生命科學等多個領域提供了解決方案。在載人航天領域,聯想超算曾為「神舟十號」和「神舟十一號」等載人航天發射任務提供了強大的技術保障,穩定、高效地承載了大量重要的計算任務;在智能製造領域,聯想超算為長城汽車提供了從前端到後端的完備保障,實現了資源最充分利用,保障研發與生產效率,推動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

在氣象領域,聯想超算還為馬來西亞的氣象局提供了技術與設備的支持。如今,馬來西亞氣象局可在三小時內以1公裡的解析度運行該模型進行七天的天氣預報,這意味著它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在發生熱帶氣旋、龍捲風、閃電和暴雨洪災等惡劣天氣或自然災害時發出預警,為居民的安全出行上了一條「保險槓」。

伴隨著超算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也許就能根據一個月之後的天氣狀況制定出遊計劃,航天發射也足以準確找到合適的時間,無論身在地球的哪個角落,天氣預報都可以實時「讀懂」我們周圍的溫度。

相關焦點

  • 為天氣預報不準確幽默道歉,可以有
    當日上午,中國氣象臺官方微博為此向市民道歉,請求市民原諒,並發布溫馨提醒,稱雪是好雪但「風不正經」,提醒市民不要穿裙子,以防被風撩起。(11月21日澎湃新聞網)  天氣預報中的雪雖然來了,但是暴雪卻未如期而至,網友紛紛開啟曬圖模式,並發出疑問「北京初雪沒有失約,但說好的暴雪在哪裡呢?」
  • 更精準的天氣預報是這樣「煉」成的
    探測中心數據質量室業務首席李肖霞說,「利奇馬」在北上移動過程中,給途經省份帶來了較強的風雨影響,除了常規雨量監測外,天衍系統中的組合風場產品、GNSS/MET水汽產品、雨滴譜產品,再次印證了這個颱風的非比尋常。漫天濃霧何時消散?旅遊出行堵在路上了怎麼辦?雷暴天氣過程實況如何?天衍系統成功反饋天氣過程的例子不勝枚舉,彰顯實力。
  • 全北京都在等雨,天氣預報「不那麼精準」的原因是啥?
    精準預報有多難?「預報是眼,減災是腿。」減少氣象災害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破壞,是天氣預報的重要功能之一。然而,儘管「觀雲識天」的相關技術近些年取得長足進展,但天氣預報「有時不準」,尤其夏季強對流天氣「短時預報結果」與現實有時存在誤差。「不那麼精準」的原因是什麼呢?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今年7月,受連續降雨影響,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潘坪村突發山體滑坡。滾滾泥沙瞬間衝毀了道路,造成數棟民房坍塌。所幸山體滑坡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原來,依靠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布的橙色預警,當地居民早已提前撤離。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入應用,天氣預報預警變得越來越精準。
  • 這套精準天氣預報系統有多厲害 預報網格細至500米 溫差不超2℃
    這些技術創新正讓北京的天氣預報服務越來越「貼身」。1 夏季氣溫預報誤差不超2℃2005年起,隨著聚焦0-12小時短時臨近天氣預報能力的提升,北京開始發展睿圖模式體系,逐漸破解準確預報強對流天氣的難題。前者每10分鐘更新一次預報產品,主要關注未來2小時內天氣,是氣象預報員對雷暴等災害性天氣做出臨近預警的重要參考;後者重點關注未來2-12小時,是短時天氣預報預警的重要參考。陳敏說,數值天氣預報系統的引進及建立,並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後期需要進行很多技術的研發創新工作,同時要有一流的天氣觀測網絡和強大的高性能計算資源,才能更好地讓系統為北京的天氣預報所用。
  • 墨跡天氣APP:預報更精準,安心出行每一天
    從程小姐的經歷可以看到,不準確的天氣預報,會給人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一系列困擾,而若是能夠做到精準預報,則完全可以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精準預報呢?作為國內領先的氣象服務平臺,在精準預報方面,墨跡天氣交出了一份優質的「答卷」。
  • 「數據+算法」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省氣象臺「加密觀測」應對雪情「數據+算法」讓天氣預報更精準本報訊 實時更新的氣象大屏、作業區一體化平臺以及推進中的精細化預報系統……記者近日在省氣象臺看到,多種科技手段正輔助著「科學預報」,為氣象專家提供著更智能化的決策參考
  • 天氣預報不再靠眼力 風雨欲來看雲圖
    郭金蘭說,為了精準預報,氣象部門成立了專門的服務團隊,把歷史同期北京的主要降水過程都做了統計,還進行了專門的典型案例分析。「這個時間段北京可能出現的各種極端天氣,我們都做了深入了解,提前做好了應對準備。」郭金蘭說,當時每個比賽場館都配備了天氣預報員,哪個場館幾點幾分開始下雨,哪個場地風力超標……這些都能夠在精細化的奧運天氣預報中提前知道。
  • 自動化觀測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不知您發現沒有,如今的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了。摸透老天爺的「暴脾氣」,先得觀察清楚老天爺的習性,其中最基礎的手段便是觀測。不久前,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實現自動化的消息被人們廣泛關注。那麼,是什麼催生了自動化氣象觀測?
  • 掩星探測將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歐洲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分析表明,如果全球天氣預報初始場數據有3%來自GNSS掩星探測資料,對數值天氣預報的誤差減小的貢獻率是8%。」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孫越強表示。孫越強介紹,通過基於GNSS的掩星探測技術和反射信號技術,掩星探測儀作為衛星上的有效載荷,獲取的大量數據可作為數值天氣預報的初始場數據進行應用。  這些數據包括大氣溫度、溼度、壓強等大氣參數,以及海面風場等參數。藉助掩星探測儀獲取的數據,將實現全球覆蓋、高精度、長期穩定、實時的地球大氣立體探測。這對於數值天氣預報、全球氣候監測和空間天氣預報等具有重大的意義。
  • 雲技術支持 未來天氣預報可精準到街區
    今後,當天氣預報報導「局部地區有雨」,觀眾也許再也不用追問,「局部地區」是什麼地區。基於智能網格的新一代超大城市精準預報提供技術支撐,實現包括智能感知、精準預報、智慧服務等,可以讓大眾體驗「兩小時內、一平方公裡範圍」的個性化精準貼身氣象服務。精準氣象預報需大量算力支撐氣象是飄在天空中的「雲」,華為雲可以提供海量計算能力的「雲」。這兩朵雲的結合,將擦出怎樣的火花?
  • 手機看小區天氣精準預報
    如今,在本市一些社區只需輕刷手機即可查看未來24小時內小區裡的天氣狀況。近年來本市實施氣象惠民工程,先後推出氣象防災減災網格化管理入社區等項目。  「今天小區晴間多雲,最高氣溫2℃,最低氣溫-6℃,有西北風2-3級。你看,現在只要輕點手機就能查看社區天氣狀況,可方便了!」家住南開區華苑街日華裡小區的郭師傅,每天用手機看天氣預報已成為習慣。
  • 墨跡天氣:颱風暴雨來襲,精準天氣預報護航出行
    隨後,第5號颱風「薔薇」、第6號颱風「米克拉」陸續登陸,超強颱風、雷暴、暴雨等極端天氣輪番上陣,給沿海地區人們的交通出行造成嚴重影響。此時,精準的天氣預報服務顯得尤為重要。如今,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天氣類APP早已成為人們生活出行不可或缺的必備指南,幾乎每部手機中都安裝了墨跡天氣這類天氣APP。
  • 【科技日報】掩星探測將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歐洲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分析表明,如果全球天氣預報初始場數據有3%來自GNSS掩星探測資料,對數值天氣預報的誤差減小的貢獻率是8%。」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孫越強表示。  作為大會主席,她在9月6日舉行的第一屆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遙感及其探測資料應用國際研討會間隙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做了這番表述。
  • 3號颱風森拉克廣東最新消息天氣預報:風雨天氣逐漸增強
    今後三天,廣東風雨天氣逐漸增強,部分地區有大暴雨現身,公眾需注意關注預報,注意安全。  受到南海熱帶擾動雲系影響,昨天,廣東東部沿海出現了短時強降水,其中陸豐累積降雨量達62.2毫米、汕尾37.2毫米。
  • 機場天氣怎麼樣?春運期間看看這裡的氣象員是如何預報的
    「春運期間航班量增大,冬季氣象變化也比較大,北方經常會出現大霧等特殊天氣,我們要實時監控,第一時間與各個單位溝通。」楊思祥說。耐力與毅力的考驗想要成為一名民航氣象預報員究竟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欒曉輝說,這是在天氣情況一切正常的情況下的工作,一旦出現特殊天氣情況,他們辦公室就變得「熱鬧」起來了。反應最強烈的當屬氣象預報室的電話,當遇到特殊天氣時,氣象預報員一天能接幾十個電話,實時變化的氣象數據也是一項耐力與毅力的考驗,「值班期間我們必須保持大腦高速運轉,精神高度集中。」楊思祥說,雖然沒有太多的體力消耗,但一天工作下來他們還是會筋疲力盡。
  • 天氣預報「不靠譜」?有可能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將這錯綜複雜、千頭萬緒的種種因素搞清吃透並在模擬運算中精準詳盡的描述幾乎不可能,也可以說我們還不能完全真實全面地模擬大氣演變,只能做到近似地、無限接近真實地對其進行模擬,因此不免存在誤差。比如說,在氣象監測中,一個觀測站的數據要代表一片區域的情況,因此,在預報中,觀測到某一站點有雨,就可以預報這一站點代表的這片區域有雨,但這片區域的天氣情況顯然不會是一模一樣的。 「東邊日出西邊雨」,即便僅隔一條馬路,天氣情況也可能各不相同。
  • AI加持的精準天氣預報將從深圳開始:兩小時內,一平方公裡範圍
    如果天氣預報 APP 能告訴你兩個小時後,一平方公裡面積內的天氣是什麼樣的,我們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完全不一樣了。如何讓天氣預報變得更準確一直是個世界性難題。事實上,現代氣象預報的準確度遠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
  • 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25歲破解世界級氣象難題,為如今的天氣預報技術奠定基礎;44歲「夠格」領取國家津貼,與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同在第一檔」;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出了科學界,聽說過曾慶存的人不多。一次到北京友誼賓館參加國際會議,車門打開,先出來一頂破草帽。門童悄聲向同車者打聽,聽到「國際著名科學家」時,大吃一驚。  1935年出生的曾慶存,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 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董瑞豐 海報: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慶存 新華社發 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