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鳥類協會秘書長趙雪冰介紹,國內外鳥類專家近十年來加強了影像記錄,這些鷗類的高清美圖得以呈現在讀者眼前。其中有些罕見的品種,比如黃嘴河燕鷗,前些年在滇池出現過,最近幾年觀測沒有看到它們的身影,2020年1月有攝影愛好者在德宏州盈江縣拍到3隻。他們希望市民和遊客觀鷗的同時也留個心眼,看看昆明是否有新的鷗種出現。
昆明鳥類協會副秘書長王智斌說:「每年10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是各類鷗鳥在昆明越冬的日子,近幾年的數量大約有4萬隻。它們喜歡來昆明越冬,除了自然氣候、環境和豐富的食物等因素,還和市民對鳥類的保護分不開,我們和它們一起生活在這片美麗的風景裡。」
01
紅嘴鷗
來昆明越冬的鷗類95%以上是紅嘴鷗,所以昆明人對它們最熟悉。
外形:體型和毛色都與鴿子相似,體長37~43釐米,體重200~350克。喙呈紅色,身體大部分羽毛白色,尾部羽毛為黑色,腳和趾赤紅色,冬時轉為橙黃色。
壽命:32年左右。
類別:旅鳥,在中國主要為冬候鳥,部分為夏候鳥。
食物:主要以小魚、蝦、水生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
遷徙:通常春季遷到北方繁殖地的時間為3~4月,秋季於9~10月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
棲息地:大量來昆明的紅嘴鷗棲息在滇池,白天出現在市區公園湖泊。
02
漁鷗
因為聲音聽起來像叫春的野貓,所以漁鷗又被稱做「海貓子」。
外形:一般體長63~72釐米,體重1500~2000克,體形大。嘴呈桔紅色,嘴尖稍彎,上下點綴黑斑。成鳥頭戴「黑帽」,背呈灰白色,腹及翼下白色,白眼圈,黑色的尾巴、黑色的翅膀。
食物:主要以魚、甲殼類以及蜥蜴為食。
棲息地:主要棲息於湖泊、大河及河流入湖口的河網地區,通常集群棲息繁殖。漁鷗擅長飛翔和遊泳,喜歡在淺水中倒立覓食。
觀察:這種鷗在來昆越冬的鷗群中發現過,但不清楚它是過鳥還是留鳥。
03
三趾鷗
數量極少,7年前趙雪冰在海埂大壩拍到這隻三趾鷗。
外形:中型海鳥,體長38~47釐米,體重310~500克。體色除了背部和翅膀是灰白色,翅尖為黑色外,全身羽毛都是雪白色,喙是黃色的,腿和爪是黑色。
食物:常成群活動,主要以小魚為食,有時也吃甲殼類和軟體動物。
遷徙:三趾鷗在中國為冬候鳥,10~11月遷來,4~5月離開。
觀察:由於對生活環境限制,所以三趾鷗在昆明並不常見,數量極少。
04
棕頭鷗
來昆明越冬鷗類數量佔比第二位,數量接近4%。棕頭鷗有時候會出現在鷗的先頭部隊中,它們的頭部顏色是棕色,比紅嘴鷗略大,容易發現與區分。
外形:中型水鳥,體長41~46釐米,體重450~700克。背灰,初級飛羽基部有大塊白斑,黑色翼尖具白色點斑。冬鳥眼後具深褐塊斑,夏鳥頭及頸褐色。與紅嘴鷗區別在虹膜色淺(看上去眼睛發白),嘴較厚,體型略大且翼尖斑紋不同,叫聲沙啞。翅膀部位有個特別醒目的白斑,是它和紅嘴鷗最大的區別。
類別:旅鳥,在中國主要為冬候鳥,部分為夏候鳥,與紅嘴鷗同屬種。
遷徙:通常情況下,棕頭鷗比紅嘴鷗早三四天、一周或十來天抵昆,可謂「先頭部隊」。
05
西伯利亞銀鷗
這是種大鷗,比兩隻紅嘴鷗加在一起還要大。這種鷗出現在滇池外海和草海,在海埂公園等地方能看到,每年的數量有幾十隻。
別名:黑背鷗、淡紅腳鷗、黃腿鷗、魚鷹子和叼魚狼等。
外形:銀鷗體長55~73釐米,體形大,體重一般在800~1700克,在鷗群中很突出。頭部平坦,夏羽頭、頸和下體純白色,背與翼上銀灰色,腰、尾上覆羽純白色,飛羽末端黑褐色,有白色斑點,嘴黃色,下嘴尖端有紅色斑點,冬羽頭和頸具褐色細縱紋。
食物:主要以魚和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啄食鼠類、蜥蜴、動物屍體,有時也偷食鳥蛋和雛鳥。
棲息地:夏季棲息於苔原、荒漠和草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澤以及海岸與海島上,冬季主要棲息於海岸及河口地區。
06
須浮鷗
這種鷗很少出現,今年4月份,王智斌在晉寧南滇池溼地拍攝到8隻。
外形:體長25釐米,腹部深色(夏季),尾淺開叉。繁殖期額黑,胸腹灰色。非繁殖期額白,頭頂具細紋,頂後及頸背黑色,下體白,翼、頸背、背及尾上覆羽灰色。
食物:主要食魚、蝦、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水生脊椎和無脊椎動物,也捕食雛鳥、鳥卵、昆蟲,食性較雜。
棲息地:近海海島的海岸、懸巖、海濱沙灘。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多在海面和巖礁上空飛翔。休息時多成群站在懸巖巖石或沙灘上。
07
鷗嘴噪鷗
這種鷗不成群,每年混在其他鷗群中出現,數量只有3~5隻。
外形:中型水禽,體長31~39釐米。夏羽額、頭頂、枕和頭的兩側從眼和耳羽以上黑色。背、肩、腰和翅上覆羽珠灰色。後頸、尾上覆羽和尾白色,中央一對尾羽珠灰色。尾呈深叉狀。冬羽頭白色,頭頂和枕綴有灰色,並具不明顯的灰褐色縱紋。眼前有一小的黑色條紋,耳區有一菸灰色黑斑。後頸白色。
棲息地:不喜歡植物茂密的水體。成對或成鬆散的小群營巢。巢多置於沼澤中有稀疏鹽鹼植物的土丘上,或河流與湖泊岸邊裸露的沙灘上。
食物: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蜥蜴和小魚為食。也吃甲殼類和軟體動物。
08
紅嘴巨鷗
這是一種中大鷗,比紅嘴鷗大,一般單獨活動,鳥類專家在滇池只發現記錄過1隻。
外形:大型水鳥,體長47~55釐米。夏羽前額、頭頂、枕和冠羽黑色。後頸、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尾呈叉狀。背、肩和翅上覆羽銀灰色。眼先和眼及耳羽以下頭側白色。頦、喉和整個下體也為白色。冬羽和夏羽大致相似,但額和頭頂白色,具黑色縱紋。有些頭全為白色,僅耳區有黑色斑。
棲息地:海岸沙灘、平坦泥地、島嶼和沿海沼澤地帶。也棲息於河口、內陸平原和荒漠中的湖泊與河流中。常成小群在一起營巢。
09
黑尾鷗
這是一種很漂亮的大鷗,在昆明有記錄,幾年前出現過,近兩年未發現。
外形:中型水禽,體長43~51釐米。頭、頸、腰和尾上覆羽以及整個下體全為白色,背和兩翅暗灰色。翅上初級覆羽黑色,其餘覆羽暗灰色,大覆羽具灰白色先端。冬羽和夏羽相似,但頭頂至後頸有灰褐色斑。常成群活動。
食物:主要在海面上捕食上層魚類。
棲息地:通常營巢於人跡罕至的海岸懸崖峭壁的巖石平臺上,也營巢於海邊小島和海岸附近內陸湖泊和沼澤地中的土丘上。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
010
白額燕鷗
多年以前在滇池有記錄。
外形:體長22~27釐米,體重55~60克。夏羽頭頂、頸背及貫眼紋黑色,額白。冬羽頭頂及頸背地黑色減少至月牙形。
類別:是鴴形目鷗科的鳥類,在臺灣為留鳥,在大陸為夏候鳥。
食物:常集群活動,以魚蝦、水生昆蟲為主食。
棲息地:為中國常見的夏季繁殖鳥,從東北至西南及華南沿海和海南以及內陸沿海的大部分地區均有繁殖。棲居於水域附近的草叢、葦叢及灌木叢中,以及沿海海岸、島嶼、河口和沿海沼澤與水塘等、淡水水體中,近海無人島礁等處。
011
白翅浮鷗
這種鷗在滇池只發現過1隻。
類別:鷗科、浮鷗屬下的一種小型水鳥。
外形:夏羽嘴暗紅色,腳紅色。頭、頸、翕和下體黑色。翼灰色,翼上小覆羽白色,腰、尾亦為白色,飛翔時除尾和翼有部分白色外,通體黑色。冬羽嘴黑色,腳暗紅色,頭、頸和下體白色,頭頂和枕有黑斑並與眼後黑斑相連,且延伸至眼下。背和兩翅灰褐色,翅尖暗色。
食物:主要以小魚、蝦、昆蟲、昆蟲幼蟲等為食。
棲息地: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河北北部。
012
海鷗
這種鷗在昆明多次出現。
外形:體型中等,長約45釐米。腿及無斑環的細嘴綠黃色,尾白。初級飛羽羽尖白色,具大塊的白色翼鏡。冬季頭及頸散見褐色細紋,有時嘴尖有黑色。虹膜黃色,嘴綠黃色,腳綠黃色。
棲息地:分布於內蒙古、黑龍江、遼寧、河北、河南、雲南、海南、臺灣。
013
黃嘴河燕鷗
鳥類專家多年前曾在滇池觀察並有記錄。這隻鷗拍攝於德宏州盈江縣。
外形:中型水禽,體長37~43釐米,體重為134~170克。嘴型較長,呈黃色,腿呈紅色或橘黃色,尾深叉而形長。上體、腰及尾深灰,外側尾羽白,翼尖近黑。夏羽的前額、頭頂、枕部,包括冠羽和眼下緣至耳區的整個頭頂部為黑色,並且具有綠色的金屬光澤,與鷗屬和浮鷗屬種類明顯不同。越冬的成鳥嘴端黑色,額及頭頂偏白、冬季成鳥頭頂及上體褐色,胸兩側沾灰,下體白色。
類別:黃嘴河燕鷗為留鳥。
棲息地:常棲息於淡水水域,偶爾出現在沿海小型河口。常單獨或2~3隻小群活動,頻繁地在江河上空飛翔,很少停息。
觀察:在中國很罕見,留鳥分布在西藏東南部、雲南西部及西南部,近年來出現在盈江縣,今年種群恢復到13隻。
紅嘴鷗大部隊歸來,昆明2020年觀鷗季開啟了。因為紅嘴鷗紅紅的喙,昆明人對它最熟悉。據專家多年觀察記錄,和紅嘴鷗一起來昆明越冬或遷徙路過的鷗類,不止紅嘴鷗一種,據《雲南鳥類名錄2020.1》記載,滇池流域共出現過13種鷗類。
(來源:雲南網)
原標題:《生態雲南 | 鳥類專家多年追蹤記錄 滇池有13種海鷗 你看到過幾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