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覺得在寫作中,作者的文筆是最重要的,不少人在開始創作前,最擔心的恰恰是自己文筆。研習君常常看到有人在網上提問:「我文筆不太好,可以寫小說嗎?」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有時候在看故事的時候,尤其是一些古風故事,通篇看過去辭藻華麗,文字功底似乎很棒的樣子,可你偏偏就是看不進去故事,只能默默羨慕一番ta的文筆就退了出來。
這裡就存在一個側重點的誤區:以為文筆好就一定能寫出好的故事,卻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故事的變化感。好的故事一定是處於動態之中的,如果你的故事缺少了變化,那麼練出再優美的辭藻也只是徒勞。
那故事的變化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呢?
1.故事元素的動態組合
我們先從故事的源頭開始聊起吧。在開始創作之前,往往我們會擁有一些有意思、有亮點的元素,這些也是最初靈感的來源。
之前研習君採訪各位作者君的時候,也經常會問到這個故事的靈感從何而來,大家的答案也都不盡相同,有從新聞上看到的一個事件,有從電影裡看到的一個場景,有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個人。
德懷特·V·斯溫將故事的元素總結為5種,分別是:情景、人物、目標、對手、災難。
人物:故事中的焦點人物;
情景:焦點人物所處的背景,而這個背景能夠迫使ta做出一些反應;
目標:焦點人物想要獲得、想要避免或想要保留的事物;
對手:給焦點人物設置障礙,但對手不一定是人,可以是一個制度、一個心理障礙等等;
災難:能夠迫使故事發展到高潮。
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這些元素組合起來,產生一些「化學反應」,讓它們從靜態變為動態。
德懷特提供了一個有些刻板但卻有效的方法。你可以利用這些故事元素問自己一個問題:「焦點人物會擊敗對手、戰勝危險、贏得幸福嗎?」
具體來講,就是將這些元素組合為兩句話,一個陳述句,一個疑問句,它們可以讓你組合這些元素的思路更清晰一些。
句子1的元素:人物+情景+目標(陳述句)
句子2的元素:對手+災難(疑問句)
比如你想寫一個和災難有關的小說就可以這樣開始:
句子1(陳述句):
情景:城市突然出現嚴重的喪屍危機,
人物:小明
目標:試圖尋找到喪屍的源頭。
句子2(疑問句):
他能否成功發現線索,以免
對手:背後操縱者
災難:用喪屍群毀滅整個城市?
當然這裡研習君只是簡單舉個例子,大家可以盡可以按照自己的設定把元素寫得更具體和豐富一些~
2.衝突:情節變化的催化劑
給故事設置合適的衝突,絕對是讓你的故事擁有變化感的法寶。剛剛給故事元素所做的動態組合實際上就是設計了一個大的衝突,接下來就需要將衝突細化成為故事中的具體情節。
尤其是在開篇,研習君之前常說開篇一定要有衝突,這個建議不是沒有道理,它可以讓你的故事從一開始就處在動態之中。
德懷特也說過:「在遠離變化開始的地方開頭,可能讓讀者不耐煩。」因為大部分讀者是沒有耐心看上幾千字的抒情或者背景敘述的,所以這些東西都可以往後靠一靠,或者把這些內容以衝突的形式表現出來。
試想如果一個開頭是:小明一覺醒來後發現城市空無一人;另一個開頭是:喪屍爆發前,小明和家裡人平靜而又幸福的日常生活。這兩個開頭哪一個更能吸引你的目光呢?
3.刺激-反應單元
但如果只有故事的開頭有變化肯定也是不行的,德懷特將故事稱作「一連串的刺激-反應單元」。
事實上,相比於衝突本身,讀者更想看到的其實是衝突中人物的反應。所以在寫衝突情節的時候,一定不能只有「刺激」而沒有人物受到刺激時的「反應」。如果只有刺激,缺乏人物反應,就會像流水帳一樣無趣。
這裡的刺激可大可小,可以是別人的一句話,一聲巨響,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而人物的反應也可以是內心的反應、語言上的反應或者行動上的反應。
電視上在播放一則新聞(刺激),
小明看到後瞪大了眼睛(反應)。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刺激-反應」單元。
每一個完整的「刺激-反應」都是故事變化的助推器,能夠或轉折或遞進地幫助你推動故事的發展。
為了更直觀一些,研習君拿小說《餘罪》中的情節舉個例子(加粗的部分即為人物反應),這裡許平秋是正在給警校學員布置一個特殊訓練任務的情節,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刺激-反應」單元:
刺激-反應1:
「任務很簡單,就是生存下去,不管你們用什麼方式,規則是沒有外援,誰如果設法聯繫親戚朋友同學,出局!誰如果洩露此次訓練的任何信息,出局!誰如果向地方公安、民政機關尋求援助,出局!最後一條,如果誰洩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出局!」我靠,夠狠!這幾乎是逼著人鋌而走險。餘罪心裡暗道。他一時摸不清這位老警的意圖。其他人就兩眼抹黑了,一毛錢不給,不讓求援、不讓聯繫認識的人,那豈不是讓大夥像孤魂野鬼一樣遊蕩在這個幾千萬人口的城市?萬一有個意外,那可咋整?任務一出,問題一下子湧上各人的腦海裡,幾乎全是擔心。
刺激-反應2:
「不用擔心,這是個自願參加的試驗。」許平秋似乎看到了學員們的為難,他又說道,「你們分發的卡片機是德國的產品,太陽能充電,只要有信號,後援就知道你們在哪兒。除了手機可以定位,皮帶扣上也有定位裝置,如果誰覺得熬不下去了,撥個電話就會有人去救援你們,號碼手機裡有,至於結果你們也知道:出局。要提醒的是,這是經過改裝的卡片機,只能打那一個求援電話,其他號碼打不通。」站得筆直的學員們,左右側頭面面相覷著。但凡訓練,永遠都是按部就班,跟著教官來,這一回全部要自己發揮了,可把學員們給搞蒙了,而且這任務聽得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真是身無分文給扔在這座城市,那不得把哥幾個整成餓殍不成?
刺激-反應3:
「最後強調的一點是,不要覺得我是在逼你們鋌而走險,生存的方式千變萬化,我相信你們在餓肚子的時候會學得很快,不一定非要違法犯罪。」許平秋道,似乎就是針對餘罪而說。他盯了餘罪一眼,話鋒迴轉,臉上似笑非笑地說道,「當然,違法犯罪也算一種,坦白地講,濱海的犯罪率全國最高,很多是生存條件逼迫所致。你們如果迫不得已選擇這種方式的話,我表示理解,不過要是被地方公安揪著,刑事責任可得自己負啊。注意你們的身份,是學員,不是在籍警察,好好處理。」這回學員們的精神幾乎到壓垮的臨界了,忍不住又竊竊私語著:「能行嗎?怎麼辦?熬得過去嗎?」
刺激-反應4:
等了片刻,許平秋又叫著安靜,淡淡地說著:「還要告訴大家一個消息,今年省廳刑事類招聘全部由省廳刑偵處負責,我很負責任地講,我的手裡有三十多張聘任書,除了高等學院對口進籍,以及不得不留出的名額,還有不到十張聘任書,我希望你們中間最少淘汰一半,那樣的話,我就好操作多了。」好大的一個桃子,學員們傻眼了,留在省城夢寐以求的理想比任何時候都離自己更近,而且憑著許平秋的身份,學員們知道假不了。於是乎竊竊私語消失了,大家都熱切地看著許平秋,似乎都想迫不及待地表明:我行。
可以看出,雖然這裡的情節處於同一場景,卻時刻處在變化狀態中。
許平秋的每一段話都是一個外部刺激,而每一個刺激後面都緊跟著餘罪以及其他學員的反應。這一個個「刺激-反應」單元則推動著情節的發展。
大家可以嘗試一下把這些加粗的人物反應統統刪除掉,那麼這裡就變成了單純地交代任務信息,對於讀者來說,閱讀體驗肯定就會下降很多。
4.人物的變化:人物弧光
另外故事的變化感除了情節上的變化外,人物也需要有一定的變化,也就是研習君之前也提到過的「人物弧光」。
人物弧光」,顧名思義就是人物從出場到結束,擁有一條變化的弧線,比如人物的成長或者黑化。而這樣變化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讓人物立起來,避免故事中的人物顯得扁平。
比如電影《我不是藥神》中,主角程勇的身上就擁有很明顯的「弧光」。
起先程勇販賣仿製藥品完全是為了錢財。他在發現了這個商機後,將印度買來的便宜卻有效的藥物偷運回國,加價賣給那些買不起正版藥卻渴望活下去的白血病患者。後來通過與病人們一系列的接觸,程勇的心態開始逐漸改變,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藥神」。
不過這種變化一定要循序漸進,不然讀者會覺得很突兀。看上面研習君說的關於《我不是藥神》的介紹,如果是沒看過電影的人一定會覺得很假,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怎麼突然就成了為病人著想的無私的人了呢?
但如果是看過電影的人,肯定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在影片中,程勇需要錢,是因為他上有臥病在床的父親,還有兒子要養;中途他又經歷了白血病患者呂受益的死、黃毛的死,以及遇到了其他更唯利是圖的假藥商人。這些讓程勇更加同情患者,觀眾通過這些鋪墊也能看到到程勇變化的過程和緣由,所以最終的轉變也就不會讓人覺得突兀了。
總之,好的故事一定要有變化,一成不變的生活都會讓人覺得無趣,何況是故事呢?如果有讀者覺得你的故事讓他們難以有讀下去的欲望,不妨看看你的故事是不是缺少了上面說的這些變化感呢~
【關注「故事研習社」,讓你的寫作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