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6到1940年,法國陸軍的高級將領們曾無數次按照預案推演過在對德戰爭爆發後贏得最終勝利的路徑,而這一切最終在1940年夏天德軍的「鐮刀切割」面前化為泡影。
但那道固若金湯的東部防線的確存在,並且從未被徹底攻破:到6月25日法德停戰時為止,德軍僅僅摧毀或佔領了5個小型要塞,主體結構仍然完好如初。它就是馬奇諾防線!
【背景】
1932年死於傷寒的前陸軍部長安德烈·馬其諾有理由為他的創造物感到驕傲:正是他說服國民議會在財力相對寬綽的1929年撥款33億法郎,花費將近10年築成了這件軍事工程學上的傑作。
其實馬其諾防線從來都不是法國軍政領導人最心甘情願的選擇。在20年代初,他們曾經滿懷主動性地探討先發制人摧毀德國核心工業區的可能,並把建立和比利時以及東歐國家的軍事同盟設定為優先目標。他們認為打敗德軍易如反掌,不需要這一防禦性工程!
然而,自從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戰爭的摧殘和法國在人口結構上的弱點使其無法承擔長期維持一支進攻型部隊所需的財政和社會代價;再加上歐洲集體安全體制的崩潰與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同時到來,既顛覆了戰後最初10年已然規劃完整的攻防戰略的基礎,又使法國無法單靠自身力量對抗希特勒的鋒芒。在這種背景下,原本僅是一種次優選擇的單純防禦戰略,以及作為其實現平臺的馬其諾防線,意外成了1940年唯一具有確定性的戰略工具。
【堅不可摧的堡壘】
嚴格說來,存在兩個意義上的馬其諾防線:廣義者,指的是北端延伸到法國—比利時邊境盡頭的敦刻爾克,南端觸及法國和義大利交界處尼斯的一整條邊境防禦線,涵蓋了法國和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五國的全部陸上邊界。狹義者,則是指以梅斯西北50公裡處的隆吉永為起點,沿萊茵河方向環繞阿爾薩斯—洛林突出部,最終抵達瑞士貝爾福附近的390公裡東北前沿防線。
與一般概念上的「防線」不同,馬其諾防線本質上是一道縱深巨型火力網,位於邊境線後方5—10公裡處,某些核心區段的縱深超過20公裡,由450公裡長的道路聯結,土方工程量高達1200萬立方米,用去水泥150萬立方米、鋼材15萬噸。每一防線正面最前方皆有一系列偵察用的哨所和小型碉堡,接著在縱深5—10公裡處並列多排由鐵軌改制而成的反坦克路障,隨後才是由半沉式炮塔和要塞群構成的防禦工事主體。炮塔是一種由雙層鋼筋混凝土堡壘半埋入地下形成的防禦工事,也是整條防線上最重要的防禦火力平臺。其內牆厚1米左右,外側覆蓋有2米以上厚度的鋼筋混凝土,可抵禦240毫米炮彈的直擊。每個炮塔內可容納15到30人不等的守備隊,在各個方向上擁有2到4個不等的射擊孔,可根據需要安裝單管或雙聯機槍、25毫米反坦克炮、50毫米迫擊炮等武器。每個炮塔外側有3米深的壕溝提供保護,頂部有1到3座不等的鋼盔形小碉堡和探照燈,並有獨立的通風裝置隔絕毒氣。
【如今的現狀】
安德烈·馬其諾在1932年病逝,來不及看到他的創造物完全建成。1936年,在德國出兵進入萊茵蘭的同一年,馬其諾防線的東北部主體終於宣告完工。但用來和它相搭配的龐大機動兵力,始終不曾組建。法國就在兼有茫然和猝不及防的心理狀態下進入了戰爭……
如今的馬奇諾防線光鮮不在,雜草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