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精準醫療作為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在疑難雜症的治療上被學界看好。實現精準醫療有兩種手段,一是使用機器人的物理手段,精準去除異常細胞;二是利用微控和生物手段,精準投放藥物以達到治療效果。
當利用微控和生物手段的精準醫療對準癌症,顯示出了具有潛力的未來臨床應用希望。近日,美國化學學會在ACS Nano上就報導了一項基於納米醫學的膠質母細胞瘤(GBM)化學免疫治療(CIT)策略。
該策略由日本川崎市產業振興財團「納米醫療創新中心」和東京大學聯合開發,可使極其微小的膠囊攜帶藥劑進入癌細胞,讓藥劑集中於患部。目前已在小鼠實驗中證實了治療效果,將於幾年後開始進行臨床試驗。
研究團隊以腦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母細胞瘤(GBM)為研究對象:膠質母細胞瘤進展極快,預後差(5年生存率:10.1%)。尤其是作為癌症抑制基因之一的PTEN基因異常的患者,對當前可用的療法具有高度抗性,具有極大的醫療需求。
通常,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被認為對GBM無效,因為GBM具有低T細胞浸潤的免疫抑制作用。而在本此提出的方法中:研究小組用高分子將用於治療急性白血病和胃癌的藥物「表柔比星」(Epirubicin)包裹起來,製成直徑約50納米(1納米為10億分之一米)的膠囊。這種膠囊很難被正常細胞吸收,僅在癌細胞中釋放藥物,因此,可以進行有效治療。
研究小組在患有膠質母細胞瘤的鼠類身上嘗試了同時使用膠囊和癌免疫治療藥物的療法。結果顯示,載有表柔比星的納米膠束處理的所有小鼠存活超過70天,生存時間顯著延長。而對於磷酸鹽緩衝溶液(PBS)的對照組均未存活超過30天。
此外,與以往的藥物膠囊技術相比,過去的藥物膠囊存在膠囊過大、被肝臟分解的問題,且副作用大。而此次研發的膠囊縮小後不會被分解,可有效到達患處的癌細胞,與直接用藥相比,膠囊藥物到達患處的藥量增至165倍。
使用含有表柔比星和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的組合的納米膠束的化學免疫治療(CIT)策略,對膠質母細胞瘤的抗腫瘤顯示出可行的希望,在未來的臨床試驗中或許將帶來更多令人驚喜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