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納米技術精準給藥,可否對抗低生存率的腦瘤?

2020-12-04 陳根

文/陳根

精準醫療作為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在疑難雜症的治療上被學界看好。實現精準醫療有兩種手段,一是使用機器人的物理手段,精準去除異常細胞;二是利用微控和生物手段,精準投放藥物以達到治療效果。

利用微控和生物手段的精準醫療對準癌症,顯示出了具有潛力的未來臨床應用希望。近日,美國化學學會在ACS Nano上就報導了一項基於納米醫學的膠質母細胞瘤(GBM)化學免疫治療(CIT)策略。

該策略由日本川崎市產業振興財團「納米醫療創新中心」和東京大學聯合開發,可使極其微小的膠囊攜帶藥劑進入癌細胞,讓藥劑集中於患部。目前已在小鼠實驗中證實了治療效果,將於幾年後開始進行臨床試驗。

研究團隊以腦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母細胞瘤(GBM)為研究對象:膠質母細胞瘤進展極快,預後差(5年生存率:10.1%)。尤其是作為癌症抑制基因之一的PTEN基因異常的患者,對當前可用的療法具有高度抗性,具有極大的醫療需求。

通常,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被認為對GBM無效,因為GBM具有低T細胞浸潤的免疫抑制作用。而在本此提出的方法中:研究小組用高分子將用於治療急性白血病和胃癌的藥物「表柔比星」(Epirubicin)包裹起來,製成直徑約50納米(1納米為10億分之一米)的膠囊。這種膠囊很難被正常細胞吸收,僅在癌細胞中釋放藥物,因此,可以進行有效治療。

研究小組在患有膠質母細胞瘤的鼠類身上嘗試了同時使用膠囊和癌免疫治療藥物的療法。結果顯示,載有表柔比星的納米膠束處理的所有小鼠存活超過70天,生存時間顯著延長。而對於磷酸鹽緩衝溶液(PBS)的對照組均未存活超過30天。

此外,與以往的藥物膠囊技術相比,過去的藥物膠囊存在膠囊過大、被肝臟分解的問題,且副作用大。此次研發的膠囊縮小後不會被分解,可有效到達患處的癌細胞,與直接用藥相比,膠囊藥物到達患處的藥量增至165倍。

使用含有表柔比星和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的組合的納米膠束的化學免疫治療(CIT)策略,對膠質母細胞瘤的抗腫瘤顯示出可行的希望,在未來的臨床試驗中或許將帶來更多令人驚喜的成績。

相關焦點

  • 納米技術精準給藥,可否對抗低生存率的腦瘤?
    納米技術精準給藥,可否對抗低生存率的腦瘤?精準醫療作為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在疑難雜症的治療上被學界看好。實現精準醫療有兩種手段,一是使用機器人的物理手段,精準去除異常細胞;二是利用微控和生物手段,精準投放藥物以達到治療效果。當利用微控和生物手段的精準醫療對準癌症,顯示出了具有潛力的未來臨床應用希望。近日,美國化學學會在ACS Nano上就報導了一項基於納米醫學的膠質母細胞瘤(GBM)化學免疫治療(CIT)策略。
  • 陳根:納米技術精準給藥,可否對抗低生存率的腦瘤?
    文/陳根精準醫療作為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在疑難雜症的治療上被學界看好。實現精準醫療有兩種手段,一是使用機器人的物理手段,精準去除異常細胞;二是利用微控和生物手段,精準投放藥物以達到治療效果。當利用微控和生物手段的精準醫療對準癌症,顯示出了具有潛力的未來臨床應用希望。近日,美國化學學會在ACS Nano上就報導了一項基於納米醫學的膠質母細胞瘤(GBM)化學免疫治療(CIT)策略。
  • 陳根:研究開發納米粒子,助力癌症治療對抗化療耐藥性
    文/陳根時至今日,癌症依然是一類讓我們感到畏懼的疾病。儘管現代醫學的進步使得更多療法顯示出巨大希望,但對於目前,化療仍然是現代醫學治療癌症的最佳方法之一。然而,令人沮喪的是,癌細胞可以對這些藥物產生耐藥性,這也是癌症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
  • 陳根:研究開發納米粒子,助力癌症治療對抗化療耐藥性
    文/陳根時至今日,癌症依然是一類讓我們感到畏懼的疾病。儘管現代醫學的進步使得更多療法顯示出巨大希望,但對於目前,化療仍然是現代醫學治療癌症的最佳方法之一。然而,令人沮喪的是,癌細胞可以對這些藥物產生耐藥性,這也是癌症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
  • 5年生存率不足5%致命腦瘤,迎來免疫治療曙光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常見的一種腦瘤,也是當之無愧的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平均生存期僅1年,五年生存率不足5%。對於這種腫瘤,目前沒有任何治癒方法,治療很困難,主要是因為以下五個原因。
  • 陳根:基因編輯入場癌症治療,可使癌細胞永久失活
    文/陳根近年來,分子靶向抑制劑和免疫療法極大地改善了癌症反應,降低了毒性和不良反應。然而,大多數類型癌症的高復發率和耐藥性的發展依舊突出了對新治療方式的需求。大多數癌症藥物需要重複給藥,這增加了治療相關的毒性和治療成本,並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CRISPR-Cas9基因編輯由於有可能永久破壞腫瘤存活基因,被寄予克服傳統癌症療法的重複給藥限制,提高治療效果的希望。
  • 裡爾大學化學家:納米技術改造現有抗病毒藥或能對抗新冠肺炎
    化學世界網站援引美國化學會消息,納米抗病毒藥提供了對抗冠狀病毒的新方法,但治療仍處於起步階段。裡爾大學化學家表示,我們現在應該對此進行投資,因為病毒將在21世紀成為一個永久問題。從技術上講,病毒不是活的生命體,它們是RNA或DNA封裝,只能通過劫持其宿主的遺傳機制來複製。抗病毒藥物不會破壞這些封裝,它們是旨在阻止病毒進行複製,從而在免疫系統處理它們的同時減少了症狀和傳染性。不幸的是,由於病毒依賴宿主的DNA複製機制來尋找靶向,並結合特定病毒蛋白而非宿主細胞蛋白。缺乏特異性,意味著通常需要大劑量的抗病毒藥劑才能達到所需的效果。
  • 脊髓灰質炎病毒竟使晚期腦瘤生存率提高4倍【NEJM】
    顯著改善2年生存率:21%對比14%,提高近1倍,自治療第二年,兩組OS曲線開始明顯分離,PVSRIPO療法優勢顯現。 3年生存率優勢更加明顯:21%對比4%,提高了4倍,隨時間推移OS曲線進一步分離,PVSRIPO療法優勢進一步顯現。
  • 腦瘤專家高允旺提醒:低級別腦膠質瘤,引發的癲癇要重視
    在臨床工作中將WHOⅠ-Ⅱ級的星形細胞起源、少突膠質細胞起源及混合性膠質瘤稱為低級別膠質瘤。低級別膠質瘤約佔膠質瘤的15%-25%。癲癇發作是低級別膠質瘤最常見的症狀,約三分之二的患者發生癲癇,有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現頭痛及肢體乏力,其他症狀如視乳頭水腫、智力損害及失語等症狀較為少見。 中樞神經系統的腫瘤是難治性癲癇的一個重要病因。
  • 陳根:癌細胞內溶解的納米顆粒,將免於化療副作用
    2020-12-23 10:48:27 來源: 陳述根本 舉報   文/陳根
  • BNCT硼中子俘獲如何一步步殺滅腦瘤細胞?附臨床療效匯總
    實際上,還有一種比質子更為精準、副作用更低的放療黑科技可惠及更多癌症患者,也就是大家可能已有耳聞的硼中子俘獲(BNCT)。儘管該技術近幾年都處在臨床試驗階段,但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BNCT之於腦腫瘤及其他一些癌症的有效性。
  • 新型納米機器人有助眼底精準給藥
    新華社華盛頓11月3日電(記者周舟)一個國際團隊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開發出一種納米機器人,首次實現讓機器人繞過眼球表面抵達視網膜且不對組織造成損害,未來有望用於精準給藥領域。這種表面潤滑的螺旋形磁性納米機器人直徑僅為500納米,不到頭髮絲粗細的兩百分之一,它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從眼球玻璃體中心位置到視網膜的可控運動。論文作者之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研究員丘天對新華社記者說,常規的眼科藥物遞送主要依靠滴藥或血液運輸完成,但這些方法受到多重生物屏障的阻礙,難以實現向眼球後部(如視網膜黃斑區域)的藥物遞送。
  • 科學子刊發表首個CRISPR抗癌動物實驗結果 生存率提高80%
    利用CRISPR-Cas基因組編輯系統,現在可以對細胞中的基因進行精準地切割、修復甚至替換,這一技術已為治癒一系列罕見的遺傳疾病開闢了新的可能論文中指出,利用CRISPR-Cas9技術治療癌症,需要克服兩個主要障礙:腫瘤編輯效率低和現有遞送系統的潛在毒性。為此,這支研究團隊採用了一種新方法,以脂質納米顆粒(簡稱LNP)作為遞送工具,把編碼Cas9的信使RNA以及靶向特定基因的嚮導RNA包裹在內。通過特殊的化學修飾,這些RNA分子可以在脂質納米顆粒中保持穩定。
  • 全球醫權威報導:腦瘤併發症多、復發率高,質子治療是「治癌神器」嗎?
    以脊索瘤為例,美國癌症研究所的數據顯示,1973年-1995年400例脊索瘤患者中位生存期為6.29年,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別為67.6%和39.9%。質子治療的出現,為患脊索瘤這類頑疾的患者帶來了希望。
  • 瑪拉項目的目標是使用新的基於DNA的納米技術來對抗細菌
    然而,抗生素的不當使用也導致了所謂的多藥耐藥(MDR)的發展,細菌改變它們對這些藥物的反應,活得更久。 據世衛組織稱,抗生素耐藥性是當今對全球健康、糧食安全和發展的最大威脅之一。這讓專家們深感困擾,而許多企業和社會普遍對此並不擔心。與腫瘤學(癌症治療)相比,在尋找新的抗生素上投入的資金相對較少。
  • 科學子刊發表首個動物實驗結果 生存率提高80%
    利用CRISPR-Cas基因組編輯系統,現在可以對細胞中的基因進行精準地切割、修復甚至替換,這一技術已為治癒一系列罕見的遺傳疾病開闢了新的可能。因發現CRISPR基因組編輯系統的兩位科學家也在今年榮獲諾貝爾獎化學獎。這項技術的應用範圍還在不斷突破。
  • 陳根:細菌發光新技術,助力更新抗生素開發管道
    文/陳根抗菌素耐藥性被認為是全球健康的一大威脅,青黴素剛出現時,幾十單位就可以救命,而現在可能幾百萬單位也很難產生效果;曾被稱做「抗生素最後一道防線」的萬古黴素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鈍化,在超級細菌 MRSA 面前已有明日黃花的勢頭。
  • 低級別膠質瘤能惡化成高級別膠質瘤嗎?
    低級別膠質瘤是由WHO分級系統劃分為I級和II級的原發性腦瘤,主要發生於兒童和年輕人。較常見的低級別膠質瘤是WHOI級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和WHOII級瀰漫性星形細胞瘤(包括纖維細胞、星形細胞和原生質變異)、少突膠質細胞瘤和混合型少突星形細胞瘤。此種膠質瘤患者有良好的預後,患者的生存中值是5至10年,而惡性膠質瘤患者只有14個月(GBM)。
  • 兒童腦瘤有治了!科學家完成首個大規模蛋白質基因組分析
    一些兒科腦瘤類型的預後很差,5年生存率不到20%,例如高級別膠質瘤和非典型畸胎樣橫紋肌樣腫瘤。改善患兒的治療策略迫在眉睫。「儘管在過去的十年裡,基於基因組學的精準醫學研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基於基因組信息的兒科腦瘤靶向治療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成功。」她說,「因此,我們希望深入蛋白質『世界』,對這些腫瘤有新的認識,而這在本研究之前一直是一個缺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