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17歲少年:中國最年輕的初級飛機駕駛員之一

2020-11-10 格物致學

像鳥兒一樣,張開雙臂,遨遊藍天,或許我們很多人都做過這樣一個夢

但是在現實中,夢想總有實現的地方。

這不,重慶就有一個年僅17歲的少年,通過初級飛機駕駛員執照評估,成為國內通航史上最年輕的初級飛機駕駛員之一。


一次航展,讓他與飛機結緣

這位少年名叫陳國強。

初中的時候,因為去看了一場航展,認為通航這一塊是一個新興的行業,未來必然大有可為,是一個「潛力股」,所以就想學駕駛飛機。

小格覺得,當時他作為一個初中生,就能有這樣的認知,實在是不簡單。

等到第一次上飛機的時候,陳國強還是非常激動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到畢業的時候,他一共飛行了32個小時,起落224次。

這樣的成績,以至於坐在後面的教練員都誇他技術非常老練。

為學飛機,花光壓歲錢

有人說,學習飛機駕駛,花費一定非常高昂,這個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的,所以就認為陳國強的家庭一定不一般,說得直白點,就是家裡「有礦」。

但是陳國強卻不這麼認為,其實初級類飛機的學習費用據他說一般在5萬到11萬。而且他學習駕駛飛機的學費,基本上就是靠自己的壓歲錢,並且他一口氣花光了所有的壓歲錢

小格想說,壓歲錢都如此豐厚,看來他的家庭真的不一般。而且他之所以能夠有機會實現這個夢想,部分原因也是由於父母的資助。總的來說,他自己的個人花費在7成,父母資助佔3成

看來,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想實現這樣的夢想,對於普通人還是挺難的。


但是,小格認為學習飛機,並不一定要走這條路。其實你也可以走高考這條路,或者去參加空軍招飛,這些都可以實現你翱翔藍天的夢想。

相關焦點

  • 18歲才能開車,他17歲能開飛機
    在剛剛過去的 17 歲周歲生日上,重慶渝西中學高二學生陳國強收到人生最難忘的一份生日禮物———通過運動類駕駛員執照(初級飛機)評估。不僅如此,他還因此成為國內通航史上最年輕的初級飛機駕駛員之一。年僅 17 歲的陳國強已經展現出略顯成熟的心智。陳國強的夢想和規劃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在選好培訓公司後,陳國強用自己多年積攢的零花錢作為學費報名參加執照培訓。
  • 全球最年輕:26歲當民航女機長
    同年,中國也有兩位26歲的年輕女飛行員晉升民航客機機長。這幾位女性中的佼佼者,是全球最年輕的客機女機長。  從一名初學者,到戴上了「四道槓」,伍倩玉用9年時間讓自己成為成都航空首位女機長,甚至也是全球最年輕的女機長
  • C919,飛向藍天
    《C919,飛向藍天》以程不時、張慶偉、金壯龍、賀東風、吳光輝、李東升、劉衛平等人物為主線,精彩地還原了人類飛翔結,中國飛機夢,以及中國商飛從無到有,C919從研討到設想,從設想到案頭圖紙、從案頭圖紙變地面實物、再從地面實物到一飛沖天艱難的研製過程,和所經歷的曲折坎坷。
  • 散文《首次登機.飛向藍天》董凱
    6月6日上午10時15分,我們乘中國民航5137班機,從首都北京國際機場啟程,抵達泉城山東。  當我的那雙腳板,踏上飛機的舷梯時,心中的欣慰之情難以言表,有生以來,我還是第一次乘上銀燕飛向藍天。  走上飛機,機艙內寬敞明亮,乘客們井然有序地坐在座席上,身穿藍色制服的航空小姐,那熱情周到的服務,給我們留下了令人難忘的美好印象。
  • 翱翔藍天 飛向太空
    飛向藍天,遨遊太空,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與期盼。藍天、白雲、繁星、皓月,從古至今,有多少人曾經為之心馳神往,夢繞魂牽。當人類的文明之火,託舉探索太空飛船時,當躍進的「神舟」號陸續飛向太空時,我們欣喜地歡呼:龍的子孫,上天入地的期冀,終於再遙不可及
  • 「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95後「天才少年」曹原
    他還登上了2018年Nature年度人物榜,並被一些報導稱為「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那麼,這位「天才中的天才」到底有多牛?曹原成為通訊作者,表明他是論文的主要創意貢獻者之一。這也讓曹原在2018年登上了Nature年度十大科學家之首,這是該雜誌創刊149年歷史上年齡最小的入榜者。曹原也成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該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學者。Nature在年度文章中介紹他為:「開創了一個全新研究領域的傑出科學家」。
  • 「海嘯級後浪」中國22歲少年或將成為最年輕諾貝爾獎得主
    在最新一期發行的Nature雜誌中,有一位中國少年一次性連發了兩篇論文。這位少年被稱為「海嘯級後浪」。他就是曹原。1996年出生的曹原,14歲就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併入選嚴濟慈物理英才班。畢業後又赴美國MIT攻讀博士學位。
  • 世界上最年輕的機長,年齡才只有13歲,26歲的時候已經是機長
    飛機應該是目前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交通工具,不知道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也認為我們所能乘坐的飛機也是遙控的呢?其實飛機也是需要人駕駛的,當然了駕駛飛機不光要有技術,還有多方面的要求。今天要和大家說的是世界上最小的飛機駕駛員,像是我們國家能夠駕駛飛機的人大多數都在30歲左右,而在國外有一個年齡只有13歲的人就已經學會了開飛機,並且在26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機長
  • 歷史上十大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最小17歲...
    諾貝爾獎是世界上最享有聲望的科學獎項之一,1895年,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遺囑中將自已大部分財產設立化學、
  • 他12歲考入中科大,31歲成為哈佛最年輕教授,看尹希的開掛人生
    有這樣一個人9歲,他連跳N級考進了智力超常實驗班,學著很多大學生都不一定看得懂的微積分;12歲,他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為當時該校年紀最小的新生;17歲,他完成中科大的五年制本科畢業,他放棄了耶魯、哥大、芝大等多所世界名校,選擇了哈佛,他獲得了哈佛大學2萬多美元的全額獎學金,赴哈佛大學碩博連讀;31歲,他正式成為哈佛大學正教授,一舉創下哈佛最年輕華人正教授的記錄。
  • 17歲進入哈佛,31歲成哈佛最年輕教授後加入美國國籍,令人惋惜
    今天要大家介紹的這位科學家,他17歲進入哈佛大學,31歲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教授,隨後卻加入美國國籍,他就是天才少年尹希。從小天資聰穎的尹希,年僅17歲便被保送進美國哈佛大學尹希出生於1983年的尹希在一個知識份子的家庭中成長,他的雙親都是在中國地質大學畢業的人才,或許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
  • 綠色天空:混合動力客機將飛向藍天
    據澳洲《先驅太陽報》報導,目前航空工程師正在研發一款混合動力的民航飛機,該飛機將由電力、提取自藻類的生物燃料以及風力共同提供動力。  空中巴士公司母公司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以及航空發動機製造商羅羅公司( Rolls-Royce)聯合起草了這款新型民航客機的計劃。
  • 年僅24歲的他,卻是中國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才少年
    今天,就由小編來帶著大家來認識認識這位年僅24歲的「天才少年」。曹原,1996年出生,2010年,僅僅14歲的他,因為成績突出而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錄取2014年,曹原榮獲中國科技大學的郭沫若獎學金。2018年3月5日,曹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石墨烯領域的論文,成為能在這個知名期刊上面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學者。
  • 中國22歲天才科學家,5G技術「最年輕」研發者,21歲成博士
    一百年前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梁啓超,曾說過一句讓人振聾發聵的話:「少年強則國強。」老一輩的革命先烈用熱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而年輕一輩的翹楚則承載著我們國家在未來的發展希望。在如今的十四萬萬中國人中
  • 中國22歲天才科學家,5G技術「最年輕」研發者,21歲便成了博士
    一百年前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梁啓超,曾說過一句讓人振聾發聵的話:「少年強則國強。」老一輩的革命先烈用熱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而年輕一輩的翹楚則承載著我們國家在未來的發展希望。
  • 30年前,第一駕飛機從西雙版納的土地上飛向藍天
    1990年4月7日—2020年4月7日西雙版機場已經30歲生日了(西雙版納知青)那時候版納的人們也渴望走出自己的地域,學習更多先進的知識和技能,去衝破雨林峽谷,望廣闊無垠的藍天挖土建造,從沒近距離看過飛機沒坐過飛機的版納人
  • 神童尹希17歲是哈佛大學的博士生,他原本是中國的一名物理學新
    八歲的時候,我開始在書櫃裡讀大學的微積分課本,還在實驗室裡努力尋找神奇變化的原理。在別人眼裡還不到十歲的小「神童」進入北京第八中學實驗班,雖然他是尚小,但在時間裡的一兩年裡,他從全班16名上升到了第一名。實驗只學了三年,他就參加了高考,當時,年僅12歲的尹希以572分的成績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初級班。
  • 「侶行夫婦」開中國飛機去南極:去世界最遠的地方
    新華網北京11月29日新媒體專電(記者 呼濤)10歲那年,張昕宇向青梅竹馬的小夥伴梁紅「求婚」,約定長大一起玩。當時,8歲的小姑娘有個願望是「想去全世界最遠的地方」。於是,他們決定長大去南北極——因為老師告訴他們,世界上最遠的地方是南北極,南極還要更遠些。
  • 諾貝爾獎得主年齡盤點:最小才17歲,楊振寧35歲獲獎,最大的96歲
    古語有云,天才出少年。諾貝爾獎是被公認為科技界當今世界上含金量最高的一個獎項。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無一不是相關領域的開拓者和巨擘,比如愛因斯坦、楊振寧、居裡夫人……他們在人類科學的發展歷史上都寫了下重重的一筆。
  •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最年輕的天才張亞勤清華大學任教,能否助力清華
    張亞勤12歲時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錄取,並成為班上最年輕的大學生。 18歲那年,他進入喬治華盛頓大學學習無線電通信。他在23歲時獲得了學校歷史上唯一獲得滿分的博士畢業論文。他在31歲時成為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的院士,並且成為一個世紀以來該學會最年輕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