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頭箍進校園:是教育利器,還是智商收割機?

2020-12-07 騰訊網

儘管智能頭環距離成為教學利器的一天還尚遠,但我們也不需要被視為洪水猛獸。腦機接口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而便攜版的智能頭環完全可以以有益的方式進校園。

智能頭箍走進校園,圖片來自新京報

撰文 | 李莘莘(帝國理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責編 | 葉水送

前一段時間,有一些關於智能頭箍的新聞,引起網友哀嚎遍野:黑鏡的世界要來了,這些沒良心的技術人員,連小朋友都不能放過嗎?這些看起來有點像「黑科技」的頭箍究竟是什麼技術?能不能監控注意力?是不是真的會把我們心裡的小九九發送給班主任?我們是不是妖魔化了一項前景可觀的技術,冤枉了相關的研發人員?接下來讓我們把這些問題逐個擊破。

這麼簡單的頭箍就能採集腦信號?

頭箍或頭環就是一個測量腦電波的傳感器,本質上跟我們去醫院測心電圖貼的連著電線的電極片和能測心電的小米手環、Apple Watch沒有本質區別。商用的腦機接口傳感器大部分都是類似的頭箍或頭環形狀,只有幾個電極和研究用的20~40個電極的全頭式傳感器在外觀上雖然區別很大,但仍舊是實打實的腦信號採集系統。

實驗用的腦信號傳感器是「溼電極」,需要把一種特殊的膠水注射到頭皮和電極之間增強導電性。有頭髮的朋友想像一下滿頭都是膠水,捂在一個不透氣的尼龍口袋裡有多難受,所以這種溼電極是很難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以商用的頭環往往都是乾電極,但沒有膠水作為頭皮和電極之間的橋梁,乾電極數據質量可能就無法保證。

現在部分智能頭環的核心技術就是它「半乾不溼」的凝膠電極,比完全乾的乾電極信號質量要好,同時避免了溼電極擠膠水的不便。

即使是使用全溼的實驗電極採集腦信號,為了保證信號質量也會儘可能讓電極貼緊受試者的頭皮,在腦機接口實驗中,實驗對象被勒得頭太痛需要終止實驗的情況時有發生。

所以,有報導提到了「有學生說帶上頭環會痛,也有學生覺得帶上之後感覺額頭上有個印緊緊的壓在頭上」,說明這種新型的凝膠電極存在使用時間太長會引起不適的問題 [1]。

我們的小九九已經瞞不住了嗎

比起擔心頭箍 「不好使」,公眾的擔心更多集中於頭箍「太好使」,如果頭箍把小心思實時傳輸給老師和家長,那麼小朋友的隱私如何保障?我們的思想意識無處遁形的一天是不是已經來到了?

當然,對於任何監控類的技術,對其背後的倫理考量都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就目前腦機接口技術的水平來看,我們還不必過於恐慌。

近年來走進公眾視野的腦機接口技術很多,比如腦電波控制無人機或者小老鼠走迷宮,這些研究被冠以 「意念控制」 的名頭。但目前腦機接口技術可能與我們心中的或科幻作品描繪的 「意念控制」 還有很大區別。讓我們以2016年央視《挑戰不可能》節目中浙江大學科研團隊的腦機接口操控小老鼠走迷宮的技術為例。節目中,來自浙江大學的黃同學戴著「頭箍」,利用腦信號給小鼠發送指令,遙控小老鼠通過了迷宮。完成任務之後,黃同學和董卿的一段對話正好反映這項技術和我們想像的 「意念控制」 的不同。

正如董卿所問的,黃同學並不是在想像具體小老鼠該怎麼走,而是通過想像左手和右手的運動,讓小老鼠左轉或右轉。至於向前走,則是利用眨眼產生的眼部活動電流——其實這已經算「作弊」了,畢竟眨眼已經是一個肌肉動作而不是僅存在於腦海裡的意念。

前幾年火遍全網的腦機接口控制無人機的技術也是類似,直升機向左和向右飛行靠的是左手右手的運動想像,向上飛行靠的是想像兩隻手同時握緊,向下則是放鬆狀態。

簡單地總結一下,就是小鼠或者無人機的指令雖然來自腦信號,但卻是幾個特定的腦部活動產生的腦信號。我們並不能靠心裡默念著「小老鼠往左走吧」,就讓小老鼠就往左走,默念 「飛機向上飛」,就讓飛機向上飛。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技術算不算意念控制?以鋼鐵俠託尼·施塔克的標準來看:不是。

假如鋼鐵俠想向左飛行的時候都需要花十秒鐘想像一下左手握拳的動作嗎,那麼鋼鐵俠需要左手握拳揍綠巨人的時候,你讓他想什麼好呢?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現階段腦機接口技術手上的牌實在太少了,算法成功解讀人類主動調控的大腦活動非常有限,因此左手跟右手一個運動想像和專心發呆時的alpha 波變化,這幾種識別成功率較高的腦部活動只能被反覆利用,在看似五花八門的應用場景下轉換成不同的指令,但其實是打來打去還是那幾張牌。

對於想成為鋼鐵俠的小朋友來說這或許是個壞消息,但對於戴著頭箍上課的小朋友來說畢竟還是個好消息,你們大可不必擔心上課的時候在心裡默默吐槽老師的內容被同步推送到老師和爸爸媽媽的手機上。

那麼,智能頭環是教學利器嗎?

既然我們現在還不用擔心智能頭環會監控小朋友們的想法,那麼智能頭環是否真的能成為父母或老師的教學利器呢?

智能頭環的核心是神經反饋技術,也就是通過分析頭環採集的腦信號實時檢測用戶是否注意力集中,然後利用信號燈或者視頻遊戲的方式把信息實時反饋給用戶,以達到督促用戶的目的。神經反饋其實已經不是什麼新技術,有很多研究表明神經反饋在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治療上不錯的效果 [2]。

但針對 ADHD 兒童的治療效果顯然不能和普通的健康兒童的課堂表現混為一談。因為針對 ADHD 兒童神經反饋治療目標很單一,就是讓用戶把注意力集中在實驗中的某個遊戲或某個任務上的時間越長越好。

但小學課堂是更加複雜的環境, 老師會讓小朋友們站起來回答問題,或者讓小朋討論,不同任務的切換讓頭環注意力檢測的可靠性下降,或者不那麼具有參考價值。

更重要的是,目前的腦機接口技術雖然可以檢測用戶是否注意力集中,但是很難區別用戶的注意力集中在什麼地方。假如學生上課高度集中注意力地看漫畫或是沉浸式的發呆,甚至於昏昏欲睡,頭環都可能誤認為用戶注意力高度集中。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的三位研究人員曾經發表過一項基於48個實驗對象的研究,研究表明頭環技術可以提高實驗對象的課堂表現,這篇文章也經常被用來作為智能頭箍課堂效果的證據 [3]。

但這項研究依舊存在同樣的問題,實驗設置聽課環境十分簡單和單一,研究者讓實驗對象獨自觀看教學視頻,這是一種互動較少的聽講座的形式,與小學課堂大不相同。

除了環境極其簡化和樣本數量不足之外,這項研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研究人員沒有提供合理的對照組,所以頭環可以提高用戶課堂表現的證據從目前來看是非常薄弱的。

儘管智能頭環距離成為教學利器的一天還尚遠,但我們也不需要被視為洪水猛獸。腦機接口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而便攜版的智能頭環完全可以以有益的方式進校園。

如果我的孩子所在學校採購了這款頭環,以科技課之類的方式讓孩子參與到這些神經反饋遊戲中,我是贊成的;甚至於如果學校和相關研究機構通知我,是否願意讓孩子作為實驗對象的參與研究,在實驗設計合理情況下以及孩子同意的情況下,我也樂於讓孩子參與,無論她被分配到實驗組還是對照組。

但前提是,家長應被充分地告知智能頭環的局限性。

在育兒焦慮當道的今天,如果學校和相關商家在向家長介紹的時候把這款頭箍介紹成改善孩子注意力和提高學習成績的利器,大部分家長都會樂於讓孩子體驗這樣的產品,並且迫於怕孩子落下了的壓力,有可能會後續購買類似的產品。然而,類似的體驗案例可能又會被商家包裝成產品的買點,用於未來說服更多的學校、學生和家長選擇這款產品,構成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論證陷阱。

就目前的技術水平,智能頭環和類似的商用腦機接口設備就像樂高、遊戲手柄或者手環,以及大量編程類益智遊戲一樣,可以成為有興趣且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一個寓教於樂的選擇,而不是「教育軍備競賽」中利用父母育兒焦慮的智商稅收割機。

參考資料

1. https://www.qbitai.com/2019/10/8514.html?dt_dapp=1

2. Brain-computer-interface-based interventionre-normalizes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 topology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Xing Qian, Beatrice Rui Yi Loo, Francisco Xavier Castellanos, Siwei Liu, Hui Li Koh, Xue Wei WendyPoh, Ranga Krishnan, Daniel Fung, Michael Chee, Cuntai Guan, Tih-ShihLee, Choon Guan Lim, Juan Zhou),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8(1), 2018

3. Nataliya Kosmyna, Utkarsh Sarawgi, and Pattie Maes.2018. AttentivU: Evalu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Biofeedback Glasses to Monitorand Improve Atten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ACM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and 201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vasive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and Wearable Computers (UbiComp '18). ACM, New York, NY, USA,999-1005. DOI: https://doi.org/10.1145/3267305.32741.

相關焦點

  • 「2020球類運動進校園教育論壇」在徐舉行 合力推動「三大球進校園」
    眾所周知,球類運動在人類運動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在中國,無論是桌球、羽毛球等「小球類」運動,還是足球、籃球等「大球」運動,都深受大家的歡迎。11月8日到11日,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衛藝研究所、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指導,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體育教學》編輯部主辦,徐州市銅山區人民政府、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體育名師教改聯盟承辦的「2020球類運動進校園教育論壇」在銅山區隆重舉行。
  • 2020年球類運動進校園教育論壇在銅山區盛大開幕
    為積極落實教育部提出的「三大球進校園」及加強學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切實促進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集體性球類運動在學校課程中的教育性和實效性,促進青少年學生動商發展,推動「三大球」與優秀民族體育球類項目在校園中發展,以及學校體育特色項目建設,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衛藝研究所、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指導,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體育教學》編輯部主辦,徐州市銅山區人民政府、全國學校體育聯盟
  • 自然教育丨神農架國家公園開展多場科普教育進校園活動
    自然教育丨神農架國家公園開展多場科普教育進校園活動 2020-12-07 14: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全文化】法制教育進校園 保護身邊你我他
    【安全文化】法制教育進校園 保護身邊你我他 2020-11-30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遵循教育規律,構建多層次非遺教育體系教育部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9852號建議【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全面加強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勞動教育】答覆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大力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
  • 藍色教育進校園 探索李滄特色的「五個一」海洋教育模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尚青龍 李滄區教育和體育局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發展,推進藍色海洋教育進校園工作,積極探索出具有李滄特色的「五個一」海洋教育模式,提高學生對海洋的認知水平,激發學生熱愛海洋、保護海洋、探索海洋奧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培養新型海洋人才奠定基礎。
  • 【體育進校園】包頭市青少年發展中心特色籃球進校園
    特色籃球進校園  陽光體育進校園活動  2020年11月,包頭市青少年發展中心為響應國家體育發展戰略,推進「體教結合」政策,積極開展了陽光體育走進呼得木林幼兒園活動,將美國體智能、輪滑、籃球、足球、花樣跳繩、桌球、西洋棋等課程帶進校園,引領青少年兒童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並在體育競技中體驗到勇敢與頑強、勝利與失敗、挫折與勇氣、拼搏與成功帶來的興奮與快樂。
  • 哈佛教授在家向中國校長喊話:智商測驗和教育考試只能評價7種智能...
    「人類智能至少有7種。」作為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者,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20日「現身」中國上海金茂大廈。他從位於美國麻省的家中,向參加2020金茂未來教育論壇的中國校長們喊話:智商測驗和教育考試只能評價這7種智能中的前兩種。
  • 元分析(meta-analysis):教育能提高智商嗎?
    今天推薦的這篇文章2018年發表在心理學旗艦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上,探討的問題是教育對智商的影響。一個比較重要的結論就是,每增加一年的教育可以增加智商分數1-5分,這種影響在整個生命周期都存在。
  • 呼瑪縣林草局野生動物保護宣講教育進校園
    為進一步加大候鳥等野生動物保護力度,提高全社會自然生態保護意識,日前,呼瑪縣林草局緊扣全省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活動主題,組織資源林政股執法人員來到縣第一小學開展了野生動物保護宣講進校園活動
  • 強化國防教育 激發愛國熱情——北師大集寧附中開展國防教育進校園...
    我們要加強全民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凝聚強大力量。」近年來,北師大集寧附中的國防教育工作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旋律,深入貫徹《國防教育法》和《全民國防教育大綱》,認真落實《教育部關於加強新形勢下學校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把學校國防教育工作納入學校教育的總體系,統一協調,注重實效,成績顯著。
  • 氣象科普進校園的意義
    20世紀 30年代初,經我國氣象科學的一代宗師竺可楨先生倡導,將學校小型氣象站引進了中小學校園。建國後 ,黨和國家非 常重視對青少年進行科學素質教育,在全國中小學校建立了 很多校園氣象站 ,便於學生在課外活動時開展氣象科普活動。
  • ...全國政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網絡...
    11月27日,全國政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在北京召開。除了主會場的全國政協機關視頻會議室,還有天津市政協、山東省政協、湖南省政協三個分會場,參會人士包括長期關注議題的全國政協委員,分會場所在省、直轄市政協負責人,部分地方政協委員,群眾代表,以及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有關負責同志。
  • 勐梭派出所:積極參與法制教育大課暨衛生健康教育進校園活動
    12月30日,西盟縣人民檢察院、西盟縣公安局勐梭派出所、勐梭鎮衛生院等部門,到西盟縣民族中學為全校1900餘名師生員工開展法制教育大課暨衛生健康教育進校園活動,增強廣大師生的法制意識和疫情期間自我保護意識。
  • 「基層動態」「三減控三高」健康教育進校園
    健康山東宣傳號有高度 有深度 有溫度關注「三減控三高」健康教育進校園「阿姨,我平時很喜歡吃這種罐頭日前,汶上縣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走進汶上縣第一實驗小學和第二實驗小學校園,為同學們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三減控三高」健康教育課,生動的有趣的互動方式,讓同學們在歡快的氣氛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在課堂上,工作人員使用生動活潑的PPT展示形式,運用通俗易懂、貼近孩子們生活的語言講解關於減鹽、減油、減糖的健康知識。
  • 「天龍地龍水龍」進校園 上海大中小學特色「龍教育」五育並舉
    龍文化進校園還要破解哪些難題?昨天下午,在市教委指導下,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和新民晚報社聯合舉辦「上海市學生龍文化研討會」。與會專家和教育界人士表示,深入開展龍文化教育也是為文化自信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都是「龍的傳人」華東師大非遺傳承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教授說:「作為中國文化代表的龍文化,一般被認為主要起源於北方地區、中原地區。
  • 首屆MEET教育科技創新峰會啟動 匯聚全球大咖共探智能教育未來
    與上述情形鮮明對照的是,近段時間以來,「動輒數萬元、一分鐘可閱讀上萬字量子波動速讀培訓」等種種收割「智商稅」的偽教育科技類產品,也層出不窮,引發教育與科技融合的諸多爭議和反思。教育科技的本質和邊界是什麼?科技如何真正助力教育,促進技術與內容有機融合?教育信息化如何加速實現教育個性化、公平化和智慧化?
  • 深航開展航空知識進校園活動
    民航資源網2020年10月21日消息:10月20日,深航開展「航空知識進校園」活動,走進深圳市寶安機關幼兒園,深航女孩示範組乘務員們與小朋友圍坐在一起,共同閱讀航空安全讀本,為小朋友們講解航空安全小知識
  • 頭箍女孩用永生花傳遞愛
    &nbsp&nbsp&nbsp&nbsp28日,在廣東公益恤孤助學會舉辦的第九屆「結善緣·救病童」義拍義賣慈善會上,「頭箍女孩」李睿婷(詳見本報8月24日A1版報導)捐贈的永生花《吉祥之花》,以6萬元的全場第二高價拍出。
  • 以智慧校園建設為藍圖,哈職大步邁向教育現代化發展之路
    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是關鍵路徑和有力支撐,促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全過程,助力教育教學、管理和服務的改革發展,這也是《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的發展方向。教育信息化是順應教育發展環境的必然選擇,並已掀起一股教育信息化變革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