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領域最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民促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一公布,立即引發教育界集體震蕩,以學歷教育集團為主的港股板塊遭受重挫。
近期國務院又發布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劍指校外輔導。相比較而言,避開學歷教育、課外輔導的STEAM教育,似乎蓬勃發展,生機盎然。而今,又一巨頭——好未來按捺不住心緒,近期發布了學而思編程課,正式加碼STEAM賽道。擁擠的STEAM教育賽道,前景幾何?
好未來有何如意算盤
好未來的加碼,顯然是看到了STEAM賽道的諸多利好。
所謂STEAM教育,其實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人文(Arts)、數學(Mathematics)的縮寫,主要以機器人教育、少兒編程教育、3D列印教育為主。因其打破學科界限、鍛鍊學生綜合素質等而被教育界廣為推崇。
去年7月份,國務院出臺《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要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更是進一步提升了STEAM教育的重要性。
近期國務院新發布的《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則進一步增強了STEAM賽道投資人、創業者的信心。中信證券就曾指出,《意見》反映出政府對素質類培訓的支持,未來素質類機構、尤其是到校服務類的素質教育機構會獲得更多的業務機會和經費支持。
資本的反應也最能說明問題。
在一級市場,藍鯨教育曾整理統計,2018年上半年STEAM教育領域投資共有13起,總涉及金額超過6.75億(不包含未公開數據),融資金額普遍在千萬級以上。這在資本寒冬即將到來的今日,足見其賽道火熱。
在二級市場,藍鯨教育觀察發現,從中期財報來看,跨界進入STEAM賽道的上市公司業績良好,甚至部分實現了盈利。
以盛通股份為例,其於2016年收購了韓國樂博教育在中國的代理商北京樂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切入STEAM教育賽道。2017年樂博教育實現業務的穩定增長。2018年中報顯示,其教育培訓業務主營業務(也就是樂博教育)收入8781.17萬元,同比增長22.48%。更為值得關注的是,樂博教育半年實現淨利潤879.05萬元,同比增長34.12%。
而另一家上市公司達內科技的教育板塊業績也不俗。達內科技於2015年底推出了少兒編程產品 「童程童美」。並且,達內教育集團CEO韓少雲曾對 媒 體表示,未來3-5年,達內「童程童美」將趕超成人業務,成為達內的主要業務增長板塊。從最近一季財報看,這一目標實現起來並不困難。據「童程童美」2018年Q2季度財報顯示,其實現營收2940萬元。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童程童美」招生近萬人,同比增長將近500%,其業務覆蓋了39個城市99家學習中心。然而,這些利好的現象是否意味著,STEAM教育整個賽道業已跑通了?機構可以實現規模化盈利?
跑馬圈地的背後,產品同質化缺乏自主研發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部分上市公司STEAM教育板塊的業績良好,其實並不能代表整個行業。具體來看,盛通股份收購的樂博教育其實是韓國樂博在中國區域的代理。而「童程童美」的快速發展,與其成人培訓的IT課程研發能力,雙師授課能力密不可分。儘管「童程童美」營收快速增長,且招生人數增長近五倍,但其獲客成本高昂,目前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事實上,儘管眾人對於STEAM教育皆持樂觀的態度,但市場魚龍混雜,諸多痛點尚未得到解決。 「大家都在跑馬圈地。」一位業內人士向藍鯨教育表示。
以盛通股份和達內科技為例。盛通股份在財報中解釋稱,樂博教育有著強大渠道拓展能力,其採用直營與加盟兩種方式,在25個省及直轄市設立了98家直營店和218家加盟店。達內教育創始人兼總裁韓少雲在分析師會議裡曾表示說,公司在K12業務上保持積極擴張的策略,本季度新建K12中心15家。顯而易見,兩家公司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快速擴張的模式。
瑞安基金的投資經理薛瑞介紹說:「首先,這個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不高。」 與此同時,市場競爭又比較激烈。目前有將近6000-7000家STEAM教育機構,但是真正拿到A輪融資的也就100多家,真正拿到B輪的,也就幾十家,拿到C輪的公司,寥寥無幾。
而國內大部分的STEAM教育企業或是在賣硬體,或是在賣課程。賣硬體的機構,普遍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硬體水平較低,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嚴重,這也就意味著利潤較低很難實現盈利。而部分賣課程的產品也缺乏完備的課程體系,多照搬翻譯國外的課程體系,與此同時STEAM教育非應試科目,家長的認知不足,獲客成本高昂,盈利也遙遙無期。在如此背景下,STEAM教育機構目前能做的便是通過直營和加盟的方式,收取代理費、培訓費,快速搶佔市場。這其實也暴露出了整個行業的痛點——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自主研發能力。除此之外,更讓業內人士頭痛的一點在於,STEAM教育沒有一個很好的輸出埠。「家長們帶著孩子學了STEAM教育,能得到什麼好處呢?是得了證書?還是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總之,目前STEAM教育沒有一個良好的評測體系讓家長看到效果。」薛瑞指出。目前更多的是一些各大機構都在積極舉辦一些賽事來確立標準,比如盛通股份收購中鳴數碼就曾參與或主辦了國內多項全國性機器人競賽活動。
什麼樣的機構有望勝出
根據東吳證券研究所2017年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STEAM教育市場規模約為96億元,潛在市場空間可達520億元。市場廣闊而競爭激烈,人人都想分得一杯羹。「然而要想做大做強,有兩大核心無法避開,一個是課程,一個就是有把這個課程教好的人,即師資。」薛瑞表示。
在課程方面,目前市場尚無統一的課程體系,亟需的便是國家出臺完整的STEAM課程體系,以及相應標準的評測體系。而在師資方面,由於STEAM教育尚屬新興領域,師資儲備嚴重不足。
「長久的辦法是國家新設立一個有關STEAM教育的專業。」薛瑞表示,「但是在短期來看,企業要想解決師資的難題,第一,必須建立自己的培訓體系,這樣企業可以招聘一些在職的大學生兼職做STEAM課程的教師;第二可以和我們國內大專院校、高等院校進行產教融合;第三,可以培養公立校的計算機老師、物理課老師,這些老師可以最快接受STEAM課程,把這些人培訓起來,也可以解決公立校一部分師資短缺的難題。」
在薛瑞看來,如今已看到至少三大類型的公司有望在這場競爭中實現領跑:第一類是有大股東倒流支持,比如說寓樂灣憑藉新東方在線和中文在線的支持,背靠大樹好乘涼;第二類是專注於課程內容研發比如上海STEM雲中心;以及專門針對某一垂直領域做大做深的教育機構,比如火星人俱樂部。
「最好的策略便是,或者有自己的課程體系,或者研發能力較強,然後從B端或者說G端(也就是公立校)切入,因為B端可以最先觸及客戶群體,減少獲客成本,再慢慢試水C端,畢竟C端市場廣闊。」薛瑞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