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科學家通過長期研究,發現了「人體內如何調節並適應氧濃度的『開關』」。
▲獲獎的三位科學家。圖片來自新京報。
文 | 陶短房
歐洲中部時間10月7日上午11時45分,2019年諾貝爾獎的第一個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研究院(Karolinska Institute)受諾貝爾委員會委託發布。
美國科學家威廉·卡埃林(William G. Kaelin)、格雷格·西門薩(Gregg L. Semenza)和英國科學家小皮特·拉特克裡夫(Jr,Peter J. Ratcliffe)三人因「在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供氧環境變化」方面的決定性研究成果和巨大貢獻,獲得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分享總計900萬瑞典克朗(約合91.8萬美元)的獎金。
卡埃林教授和西門薩教授分別任職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哈佛大學,而拉特克裡夫則是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研究員。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研究院在敘述三位獲獎者貢獻時指出,他們的研究成果「對生理學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並為人類探索對抗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療法、新思路鋪平了道路」。
諾貝爾委員會稱,人體內氧濃度各不相同且處於隨時變化中,人體細胞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是將氧氣轉化為人體所需的養分,且在此過程中,細胞和組織對氧的利用率在不斷變化,三位科學家通過長期研究,發現了「人體內如何調節並適應氧濃度的『開關』」,這一發現「極大擴展了人類對生理反應如何使存活成為可能的知識」。
一些醫學專業人士指出,人體內氧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是幾乎與近現代醫學同時為醫學界所認知的醫學常識,1938年比利時科學家柯乃爾·海門斯曾以「發現竇和主動脈機制在呼吸調節中所起作用」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首位因「氧對人體的作用」獲獎的科學家。但儘管如此,在上述三位獲獎科學家取得突破性成果前,人類對人體如何適應氧分子的變化這一點,仍然是懵懂無知的,正因如此,此次對三位科學家成果的褒獎才具有特別意義。
專業人士們指出,了解「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供氧環境變化」這一點,對治療從貧血到癌症、從簡單的外傷創口癒合到心肌梗塞等許多疾病和傷患,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大多數專業人士認為,儘管這一研究成果尚處於實驗室階段早期,但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有助於更多科學家循此路徑,探索更多控制人體內氧濃度「開關」的方式和藥物,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治療某些頑症。
但也有專業人士擔心,這項研究也可能被某些不軌機構和個人用於叵測目的——臭名昭著的興奮劑「生血針」,就是通過注射EPO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如果這些不軌機構、個人掌握了人體內的「氧濃度開關」,反興奮劑機構將不得不面對更嚴峻挑戰。
據瑞典公共廣播電臺(SR)和專業科學媒體《科學與未來》等介紹,今年負責評選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的卡洛琳斯卡學院共獲得世界各地專門機構多達633個生理學及醫學獎提名。
SR此前曾預測,最熱門獲獎人選為在引發腦部疾病的Mecp2基因突變研究方面獲得關鍵性成果的黎巴嫩裔美國人胡達·佐格比(Huda Zoghbi),而在預測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方面擁有良好紀錄的《達根斯尼赫特日報》(DN)則認為,在治療類風溼關節炎方面有所突破的澳大利亞免疫學家馬克·費爾德曼(Marc Feldmann)和英國醫學家拉文德·邁尼(Ravinder Maini),以及發現與遺傳性乳腺癌有密切關係的BRCA1基因的美國科學家瑪麗-克萊爾·金(Mary-Claire King),是今年最熱門的獲獎人選。
去年準確預測出獲獎者的生物學家謝特澤(Jason Sheltzer)則認為,發現關鍵性DNA——CRISPR-Cas9的兩位女科學家、法國人艾曼紐·夏蓬蒂(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人珍妮弗·杜德娜(Jennifer Doudna)最有可能獲獎,最終的結果可謂爆了個不大不小的冷門。
卡洛琳斯卡醫學研究院諾貝爾委員會書記佩爾曼(Thomas Perlmann)稱,他已電話通知了三位獲獎者,但在聯繫卡埃林時遇到一些小麻煩——因不知道其電話號碼,他不得不先聯繫卡埃林的姐姐,結果這位姐姐第一次卻稀裡糊塗地給了個錯誤的號碼,「但無論如何,獲獎者聞訊後十分高興」。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狄宣亞 校對: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