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諾貝爾各大獎項陸續公布,首先,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由哈佛醫學院癌症研究所的【William G. Kaelin】、牛津大學的【Peter J. Ratcliffe】和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Gregg L. Semenza】,這三位科學家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同時可以分享900萬瑞典克朗(人民幣647萬元)的獎金。這三位科學家的主要研究貢獻方向,是人和大部分動物細胞對氧氣的適應、感知作用機制。發現了一種關鍵性分子,這種分子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的了解,動物細胞面對氧氣變化是如何應對的。三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在在未來可能幫助人類更好的對抗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
諾貝爾獎是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先生在去世前設立的一個獎項,貝爾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諾貝爾獎,分為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及和平獎5種獎金(1969年瑞典銀行增設經濟學獎),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
下面給大家盤點一下近幾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正是有這些科學家的努力,曾經的許多不治之症也漸漸有了治癒的可能。
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Jeffrey C. Hall), 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麥可·楊(Michael W. Young)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控制晝夜節律機制的發現。
2016年,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榮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其在研究自噬性溶酶體方面作出的貢獻。
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Satoshi ōmura)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獲獎理由是「發展了一些療法,這對一些最具毀滅性的寄生蟲疾病的治療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這是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在越南戰爭時期瘧疾曾經肆虐北越軍隊,因此向中國求助,當時該項目始於1967年5月23日,代號523項目,參與者眾。屠呦呦38歲。他們找來了很多中藥的古方,梳理了半天,開列了有808個中藥的單子,其中有烏頭、烏梅、鱉甲、青蒿等。軍事醫學科學院用鼠瘧模型篩選了近百個藥方,最終發現了青蒿具有較高的抑制率。
相信隨著科學、醫學的不斷進步,有著這些前人的經驗累積,許多不治之症也漸漸有了被治癒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