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讓工業催化劑不再「怕」一氧化碳

2021-01-10 科學網

 

■本報記者 甘曉 實習生 尚瓊潔

一氧化碳是一種讓人談虎色變的「無形殺手」——中毒後將危及生命。事實上,不僅人怕一氧化碳,工業上用的催化劑也怕它。微量一氧化碳導致貴金屬催化劑「中毒」,多年來一直困擾著化學工程界。

最近,《自然—納米科技》雜誌發表新研究成果稱,一種新型鉑—碳化鉬雙功能加氫催化劑,能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現象發生。該研究成果由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馬丁課題組、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科學學院研究員周武課題組與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溫曉東課題組合作完成。

催化劑中毒

在石油煉製以及一些高附加值化學品製備過程中,加氫反應用途廣泛。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石油中的不飽和烴通入氫氣後,使烯烴全部飽和、芳烴部分飽和,可以提高油品的質量。例如,我們日常喝的咖啡、吃的蛋糕中的人造奶油,就是由棕櫚油等植物油催化加氫製成。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用煤炭、天然氣等工業燃料製備的氫氣中,難免會攜帶一些含碳雜質。其中一氧化碳最致命,一丁點就會使理想中的加氫反應立刻「卡殼」。

周武解釋,一氧化碳吸附在貴金屬催化劑上,使催化劑的活性下降,甚至完全失去加氫活性。「特別是在100攝氏度以下的低溫環境下,濃度百萬分之一百至一千(100~1000ppm)的一氧化碳就能讓催化劑失活。」

十多年前,原石家莊煉油廠從國外引進了一套價值3億元的苯甲酸加氫生產工藝。開工不久,這位「洋先生」頻頻中毒罷工,每年給生產廠家增加兩三千萬元成本。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教授宗保寧在一次學術交流中講述了這個故事。

「一氧化碳導致催化劑中毒已困擾化學工程界多年。」宗保寧說,「目前我們只能通過把一氧化碳轉化為甲烷等方式來減少中毒現象發生,無法從根本上徹底解決這一難題。」

給催化劑找「朋友」

幸運的是,宗保寧的故事被有心人馬丁和周武等人記在了心裡。最常用的加氫反應催化劑金屬鉑成為他們思考的起點,他們開始琢磨:是否有一種物質可以同時滿足與鉑緊密連接並且「分擔」其對一氧化碳吸附力這兩個條件?

「如果能把這兩個性質結合在一起,或許我們就能發現一種『防中毒』的常用催化劑了!」周武告訴《中國科學報》。

那麼,這個「朋友」是誰呢?

當時,長期從事催化反應化學研究的馬丁正在對碳化鉬這一新型催化劑開展研究,發現碳化鉬能與負載在它表面的貴金屬產生強相互作用,相關研究成果於2017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新研究成果的發現,無意中也幫助他們發現了鉑—碳化鉬催化劑對一氧化碳的弱吸附作用。馬丁解釋:「碳化鉬可以使鉑變得不再是『鉑』——因為原來的鉑很怕一氧化碳中毒,但經過碳化鉬基底幾何結構和電子結構的調控,現在的『鉑』和一氧化碳的相互作用就會變得很弱;而同時,鉑還是『鉑』,因為它獨特的加氫性能得到保持。」

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並且克服了均一性等難題後,課題組最終在實驗室成功製備「鉑—碳化鉬雙功能催化劑」。

從實驗室到工廠距離仍遠

實驗結果顯示,該新型催化劑使得加氫反應中直接使用粗氫作氫源成為可能,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和有效產物比例,降低了生產成本。

「它的製作方法非常簡單。由於鉑和碳化鉬之間的高親和力,只靠簡單的浸製法一直碾磨,鉑原子就會慢慢呈原子級狀態分散在碳化鉬載體上。此外,這種催化劑失活後可以利用簡單的還原反應等,去除表面有機物汙染後再次使用。」周武表示。

對這一研究成果,宗保寧表示:「該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抗一氧化碳中毒貴金屬催化劑新的理論和知識,是新型催化劑和新技術的增長點,有潛在的應用價值。但該項技術目前仍屬於理論上的新技術,距離產業化生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未來,周武課題組將進一步探究鉑和碳化鉬之間強相互作用力的微觀結構原因,馬丁課題組也會繼續推廣鉑—碳化鉬新體系,尋找其他更多避免一氧化碳毒化的新的應用場景。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5-019-0366-5

《中國科學報》 (2019-03-18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抗一氧化碳毒化的高效選擇性加氫鉑基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催化加氫過程是現代工業的重要過程,是清潔燃料和高階化學品生產中的關鍵步驟。經估算催化加氫在整個化學工業體系中的佔比超過30%。在催化加氫工業過程中,雖然使用成本低廉的粗氫作為氫源具有工業裝置簡單、經濟性高等特點,但是粗氫中含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從幾百到幾千ppm量級)會造成加氫催化劑的快速毒化。
  • 新催化劑變二氧化碳為一氧化碳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房琳琳)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雜誌網站15日報導,該院化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催化劑材料,可將二氧化碳(CO2)轉化成一氧化碳(CO),這是將CO2轉化為其他燃料的關鍵初始步驟。新成果為從主要溫室氣體CO2中製取液體燃料提供了思路。
  • 新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和氧氣
    如今,美國研究人員報告說,通過開發出一種能夠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和氧氣的多孔材料,他們已朝著這一目標邁出了第一步。研究人員指出,新材料不但能夠清潔我們的天空,還可能成為製造源自可再生能源的燃料的新起點。幾十年來,化學家們一直試圖用二氧化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但二氧化碳是一種非常穩定且不易起化學反應的分子。
  • 打開催化過程「黑匣子」顯催化劑的真實活性表面—新聞—科學網
    因此,如何準確獲取催化劑在催化過程中的真實狀態是一大挑戰。而發展原位方法,可以在反應中像看電影一樣直接觀測催化劑的變化過程,打開催化過程的「黑匣子」。即便催化劑結構發生變化,研究人員也能對其進行實時追蹤,精確地構建其結構和性能間的構效關係。 研究人員基於原位透射電鏡以及特殊設計的毫巴級負壓定量混氣系統,研究了鎳金雙金屬納米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結構演變過程。
  • 新催化劑變二氧化碳為一氧化碳 CO2變燃料或成真
    (原標題:新催化劑變二氧化碳為一氧化碳 CO2變燃料或成真)
  • 垃圾填埋氣脫氧催化劑一氧化碳脫氧催化劑,鈀脫氧劑-新譜環保
    垃圾填埋氣脫氧催化劑一氧化碳脫氧催化劑,鈀脫氧劑-新譜環保 將載體瀝乾,經乾燥、煅燒,載體內表面上即附著一層所需的固態金屬氧化物或其鹽類。
  • 納米催化劑可耐受燃料電池中的一氧化碳,將不純氫轉化為電能
    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高性能的納米催化劑,可以耐受燃料電池中的一氧化碳,為零排放車輛開闢了新的廉價途徑。 紐約厄普頓—為了利用氫作為未來的清潔燃燒燃料,尋求完美的催化劑-增強化學反應的納米級機器。科學家必須調整原子結構,以實現反應性,耐久性和工業規模合成的最佳平衡。
  • 科學家發現「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新聞—科學網
    即使已發現的單元素氧化物,如三氧化二鋁,四氧化三鐵(合成氨工業諾貝爾獎催化劑),五氧化二釩等,通常單元素的原子數很難超過五個。 為了合成多個單元素原子氧化物,在餘焓等人提出「無機配體配位/支撐金屬催化劑」新概念的基礎上,研究人員以簡單廉價的無機鹽為研究對象,分別在水中一步合成了六個釩原子和六個鉬原子的兩種氧化物,可以在空氣中溫度存在。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團隊通過合作,實現了原子級分散銅催化劑有效催化乙炔高效選擇性加氫
  • 科研人員提出無機配體配位/支撐催化劑新概念—新聞—科學網
    科研人員提出無機配體配位/支撐催化劑新概念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催化技術因其能夠將化合物高效、綠色、經濟地轉變為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和燃料等,而被廣泛應用於化工、醫藥、食品、生物、材料、能源和電子等各個領域。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化學生產過程都離不開催化。 傳統的「金屬絡合物催化劑」理念1964年由英國化學家G. Wilkinson提出,開啟了有機金屬絡合物催化的新時代。
  • 科學網—新型催化劑攻克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難題
    ,攻克了新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的關鍵難題:解除氫燃料電池一氧化碳「中毒休克」危機,延長電池壽命,拓寬電池使用的溫度限制,確保其在寒冬也能正常啟動。但氫燃料電池的發展面臨許多挑戰,其中一個關鍵難題是燃料電池鉑電極的一氧化碳「中毒」問題。 目前,氫主要來源於甲醇、天然氣等碳氫化合物的蒸氣重整和水煤氣變換反應,由此產生的氫通常含有0.5%~2%的一氧化碳。作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心臟」,燃料電池鉑電極容易被一氧化碳雜質氣體「毒害」,導致電池性能下降,壽命縮短,嚴重阻礙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
  • 為何需要檢測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最危險的危險之一是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在通風不良的環境下,燃氣鍋爐之類的東西產生的氣體 。  進化未能設法使我們警覺到一氧化碳,但人類的創造力已發展出可以做同樣事情的聰明小工具——一氧化碳傳感器。
  • 化學家在新催化劑中用鐵代替金將二氧化碳轉化成一氧化碳
    這一突破是一種將溶解的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的高效催化劑。一氧化碳是合成燃料、塑料和其他材料的基本成分。研究人員說,他們的新工藝和以前的技術一樣高效,但有一個主要的好處。過去,催化劑使用的是貴金屬原子,如金。新的催化劑用鐵作為催化劑取代了金。
  • 萬能生物催化劑全長晶體結構獲破解—新聞—科學網
    這對了解P450的結構及完整機理提供了重要指導,且對P450酶在醫藥和工業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價值。 萬能生物催化劑 細胞色素P450是一種酶蛋白,最早於1955年在老鼠的肝臟細胞中發現,因為其與一氧化碳結合的還原態吸收光譜波長約在450 nm而得名。
  • 千噸級煤基合成氣制低碳醇工業側線試驗完成—新聞—科學網
    然而,傳統合成方法中,高溫、高壓的苛刻合成反應條件或使用貴金屬催化劑的高成本工藝導致其規模化生產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最近,在中科院「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關鍵技術與示範」先導專項和科技部「863」課題的支持下,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與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千噸級煤基合成氣制低碳醇工業側線試驗。
  • 科學家發文探討碳一分子溫和條件下催化轉化—新聞—科學網
    甲烷、一氧化碳、甲醇等碳一分子的催化轉化在碳基能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分子電催化二氧化碳至甲醇獲高轉化率—新聞—科學網
    二氧化碳在被還原的過程中,會首先還原為一氧化碳。此時,如果催化劑與一氧化碳結合能(CO結合能)太弱,則一氧化碳容易離開催化劑表面,成為主要的反應產物;而如果催化劑的CO結合能太強,CO的進一步還原變的困難而需要更負的電位,這時候往往水分解產生氫氣會佔主導。
  • 納米級銅立方體反應器 將一氧化碳轉化為乙酸
    納米級銅立方體反應器 將一氧化碳轉化為乙酸2021-01-12 20: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萊斯大學的工程師們開發了一種新的反應器,可以將一氧化碳轉化為乙酸。
  • 大連化物所實現電還原一氧化碳直接制乙烯
    央廣網大連12月20日消息(記者賈鐵生 通訊員陳瑞雪 高鶴華)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鄧德會研究員團隊成功實現電催化一氧化碳高選擇性直接製備乙烯,為高選擇性、低能耗地通過一氧化碳製備乙烯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石腦油催化裂解是工業上製備乙烯的主要方法之一,該方法通常需要8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還會產生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等廢氣,帶來環境汙染的問題。近年來,研究人員也發展了非石油路徑。
  • 科學網—新型光解水制氫助催化劑研製成功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熊宇傑課題組設計出一類具有原子精度殼層結構的助催化劑,在降低貴金屬鉑助催化劑用量的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