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時間總會聯繫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本文不談他的學說,也不牽扯任何關於時間的學說。如果說有相似之處,就算是彼此呼應吧。
時間究竟是什麼?
時間就是物質運動後所呈現的結果與運動前的差異。地球自轉和公轉所呈現的晝夜和四季就是這種運動後呈現的結果,前後間的差異讓人感覺到的就是時間。一個人從這裡到那裡,其前後狀態的差異讓你感到一種變化,那就是時間。
說到時間,很容易聯想起衰老,多麼希望青春永駐。「隨著時間的流失,漸漸老去」,這是多麼耳熟能詳的話。但事實上,你的老不是因為時間,而是你機體組織的內部運動後所呈現的結果。為什麼同樣的歲數,有些顯老,有些就不那麼明顯?就是因為運動的差異。這個運動不是指體育活動,而是機體組織的內部運動。
運動之後,至少空間位置發生了變化,個體間的距離發生了變化。我們知道,分子的不同排列會呈現出不同的物質形態。這裡簡單假設,物質元素排列的變化導致了物質的變化。那所謂的時間就是指排列的變化。
如果我從上海去了北京,空間的變化意味著時間的流逝。但如果又回到了上海,回復了原來的位置,那是否意味著時間又倒流回來了呢?或者說時間根本就沒有流逝呢?
這其實都是自己的感覺。如果忽略了你前後的移動,一切如初,那就是時間沒有流逝。如果你在意去和回的所帶來的變化,那就是時間在流逝。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時間不過就是一種體驗或感覺。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解釋。事實上我們的世界牽扯到的物質太多,不是所有的物質都能運動後復原,也不會那麼巧,所有的物質都能在某一點上復原。這就是為何,我們認為時間是不可逆的。
其實,時間無所謂前進還是後退,只是物質的排列在不斷變化而已。如果你能讓物質恢復到原來的排列,那就是所謂的時間倒轉了。
雖然白天黑夜,一年四季在輪替,但其他物質的輪替並不都遵從這個規律,有的甚至根本沒有輪替,所以,我們的感覺和印象總是一去不復返。假如某一時刻,某地的地貌,建築,人等元素都復原了,是不是回到了過去?
這麼說吧,時間前進容易理解,時間後退就看物質的運動能否有這個復原的概率了。
說到這裡,那人是不是也可以返老還童了呢?理論上是可以的,只要機體組織的排列恢復到原來的排列,原來沒有的物質自行離去,原來有現在沒有的能回來。但這個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不是所有的物質個體都願意回到原來的位置,這要靠外力去幹涉,比如醫療。而這個外力是有限的。
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原理還是很有說服力的。一個系統內部總是從有序走向無序,最後滅亡。就是說內部的那些個體原本都是處於一種受控的排列下,但出於個體的需要或意願都在不同程度地抵制這種排列而運動。這種運動在不斷累積,最終徹底打破原來的束縛。
由此可見,物質排列要復原需要強大的外力,這是目前做不到的。所以,代表了運動後排列差異的時間也只能給人一去不回頭的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