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為疫情,有誰會注意到靠肉聯廠維生的人們?/《我的天才女友》
當病毒汙染侵入食品加工廠,我們的飲食還有安全可言嗎?
發生在生鮮供應鏈上的感染,幾乎同時在全球各地暴發,讓我們也不得不思考起這個問題。
6月13日暫停營業的新發地市場,已不見往日的熱鬧。/圖蟲創意
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4月至今,全球至少曝出近20起肉企工廠工人聚集性感染事件,涉及西班牙、德國、英國、荷蘭、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多個國家。
德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通尼斯17日發表聲明稱,德國肉聯廠657名員工感染新冠病毒。
英國最大的雞肉供應商兩姐妹食品集團,在威爾斯的家禽加工廠暴發疫情,共發現58例確診病例,200多人處於自我隔離狀態。該企業亦與肯德基籤有供應合同。
在英格蘭北部的克萊克希頓,科博肉類加工廠的165名工人被檢測出新冠肺炎陽性,而他們專門為英國大型連鎖艾斯達超市供應培根製品。
從海產到肉禽再到零食,病毒似乎無孔不入。看起來,即便限制住了外來的人,也很難擋住搭載在食物上被運輸而來的危險。
生鮮加工廠,病毒培養皿?
肉禽水產等食品供應鏈頻頻暴雷,令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瞬間提高到120%。
為防病從口入,國家衛健委更新了防護指南,要求消費者不要在水龍頭下直接衝洗生的肉製品,可用器皿裝水清洗,以防濺灑汙染。同時,處理完生肉之後,要用肥皂水和流動水洗手至少20秒。
除了「生肉不能衝水,那洗澡該怎麼辦」之類的調侃,人們更關心的是:為何肉類加工廠及冷鏈,會成為病毒蔓延的新溫床?
從今以後,做飯又要多一道工序。/圖蟲創意
關鍵在於食品加工廠的環境。
為保證食物的新鮮度,避免被食源性疾病的病原體汙染,加工廠內往往會保持低溫,而這偏偏就是新冠病毒繁殖的一大利好條件。
另外,工人會在處理的過程中不斷用水噴灑生肉,這一操作勢必會生成大量氣溶膠,這就為新冠病毒提供了一大「優秀」的傳播途徑。
同時,工廠中的處理機器、操作臺等設備,大多都是用塑料和不鏽鋼等材料製成,而新冠病毒在這些材料的表面存活時間最長可達三天。這便是病毒最「好」的棲身之所。
那麼病毒從何而來呢?
要知道,工廠一般會通過強力通風系統實現對空氣的淨化,加上各種機器的操作,噪音在所難免。工人們不得不靠高喊來實現溝通,這又增強了飛沫的傳播。一旦工廠的防護措施不到位,就很容易引起疫情的暴發。
2018年,報導了挪威三文魚出口量創紀錄的相關新聞中,附上了工人未佩戴口罩的工作照。
因供應鏈而引爆的疫情
新冠絕不是第一次
事實上,這不是第一起由食品進出口貿易引發的危機。
早在1996年,英國便出現了由朊病毒引起的狂牛症病例,數量佔全球96%以上,導致歐洲、亞洲、非洲多國全面停止英國牛肉及相關產品的引進。
2001年,日本也發現了首例狂牛症病例,直接導致中國叫停了以肉質柔嫩聞名的松阪牛肉、神戶牛肉等的進口。
食用狂牛症病牛可能會患上變異型或新變異型克雅氏病,病患會出現進行性的神經系統病情惡化,最終往往死於肺炎或自主神經功能衰竭。而所有朊病毒引發的疾病,目前都缺乏有效的特效藥物。
尷尬的是,狂牛症在日本出現的十年後,口蹄疫又登場了,中方不得不禁止日本偶蹄動物(豬、牛、羊等)其他製品的進口。直到2019年12月19日,我國才終於解除日本和牛的進口禁令。
想吃口牛肉怎麼就這麼難。/圖蟲創意
2018年到2019年間,國內發生了數起非洲豬瘟疫情。由於中國生豬存欄量佔全球的一半以上,疫情使得全球的生豬存欄量減少了近四分之一,豬肉供應缺口逐步擴大。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數據,在2019年11月,全球肉品價格飆漲18%,漲幅創8年來新高。以至於去年的我們,經常能感受到來自豬肉價格的「降維打擊」。
雖說我們食用的豬肉不怎麼受進口的影響,但寄宿在蜱和吸血昆蟲體內的非洲豬瘟病毒,通過豬場、運輸車、設備和衣服等途徑,就能實現跨地域傳播。而這同樣關係到全球食品貿易供應鏈的管控。
正如荷蘭合作銀行分析師克裡斯汀麥克拉肯所說:「只消一塊受感染的豬肉進入供應鏈,全都會再次被汙染。」
愛豬肉人士,去年想必受盡了口腹欲的苦。/圖蟲創意
不得不說,以上每一個因生鮮運輸導致的傳染性疾病,可能造成的後果都不一定會比新冠病毒小。但在無法迴避的全球化趨勢面前,這樣的情況只會越來越普遍。
為什麼我們戒不掉全世界的肉
既然來自世界各地的肉這麼危險,為什麼我們還戒不了「外來肉」,不能靠自產自銷實現「吃肉自由」?
首先是養殖上的限制。以肉牛養殖為例,中國以散戶養殖為主,產業呈現發展小而散的格局。
自繁自養所要求的資金和技術水平,是絕大多數中小養殖戶難以達到的高度。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母牛繁殖存活率、肉牛的酮體重及培育效率都偏低,從而導致培育成本偏高,市場供應量減少,吃力不討好。
養牛這件事,可不是水美草豐這麼簡單。/圖蟲創意
而這回引發二次疫情的「傳播載體」三文魚產業,同樣是我們的短板。我們常說是三文魚實際上是指大西洋鮭魚,這一深海品種在中國是無法養殖的。
Salmon Business數據顯示,中國每年都要進口約10萬噸三文魚。挪威海產品委員會預計,到2025年,中國每年將消費24萬噸三文魚。
而即便是我們具有優勢的肉禽養殖行業,有時也需要靠進口來對抗偶爾出現的供不應求的局面。
雖然豬瘟暴發已經是去年的事了,但直到今天,豬肉市場的供應缺口依然存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預測,至少要到2022年,我國的豬肉供應才能恢復到2018年上半年非洲豬瘟之前的水平。
生豬繁育也需要時間。/圖蟲創意
要填補需求,免不了進口。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肉類和家禽進口達7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同比增長了137%,而進口總量為218萬噸,同比增長了85%。
正是全球化食品貿易的存在,讓我們始終能吃到各式各樣的美食。如此背景下,也只能靠各地海關加強檢疫、口岸消殺等工作,從源頭上遏制病毒的流入了。
艱難求生的人們
無法迴避的反撲
在這次「生鮮危機」中,受到最多苛責的莫過於奮戰在食品供應鏈第一線的工人們。
當科普界紛紛為三文魚「鳴冤」、力證沒有肺的魚類不具備病毒傳染性的時候,不少人將矛頭指向了操作車間不戴口罩的工人們。
這張被瘋狂轉發且引起恐慌的照片,同樣來自2018年關於挪威三文魚產業的報導。
確實,肉類加工企業的屬性,決定了它勞動密集度高、工作強度大、勞動報酬偏低等特徵。
從業者多是低收入群體或移民,為了一日三餐,絲毫不敢懈怠工作。而如果企業迫於疫情停工,他們的生活很有可能難以為繼。
企業的保障制度也是一大硬傷。上文提到的英國兩姐妹食品集團暴發疫情後,其員工向CNN反映,一旦請病假,他們只能得到20%的法定病假工資。這樣的隔離「成本」,他們擔不起。
低收入所導致的另一個結果,是他們只能選擇有限的居住和通勤條件,接觸的人更多,感染的新冠肺炎的風險也更高。
如果企業沒有防疫意識,那麼當工人們勉強解決溫飽的時候,又怎能苛責他們不戴口罩?
不管是《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家庭條件艱苦的二姐大雨,還是《我的天才女友》中離開了丈夫的莉拉,都選擇了肉聯廠作為生活的出路。/《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這次北京暴發二次疫情,一外賣員病例引起了不少市民的恐慌。據朝陽區疾控機構流調顯示,6月1日至17日期間,該外賣員平均每天接50單左右,接觸人數可謂相當可觀。
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這位男性外賣員已是47歲「高齡」,每天工作時間為7時至21時,長達14個小時。若非生活所迫,相信誰也不願意付出如此高強度的勞動、將自己投入在如此高風險的環境中吧。
每一次世界範圍內的危機,都應引起我們對產業與結構的反思,而非簡單地指責個人。恐慌、甩鍋、製造混亂,通通解決不了問題。向利益方問責,要一個中肯的答案,不放棄正當合理的知情權,才是我們身為普通人表達訴求、推動行業進步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