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換我國沙子?作為糧食進口大國的中國,為何要拒絕日本的合作

2020-12-05 龍貓國際館

文 | 龍貓國際館 排版 | 龍貓國際館

原創文章,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日本領土並不大,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小國,但是卻是一個發達國家經濟發達、工業發達、很多領域都是排名世界之巔的。不過既然是小國,那麼也說明了日本國內的資源非常不足,所以日本也是一個非常依賴進口的國家。

前一陣子,日本提出一個非常令人不解的要求,想要使用一斤米來換我國一斤沙子,這怎麼看來都是穩賺不賠的,但是我國卻拒絕了日本。

我國國內沙漠

我國雖說是以大山大河為名的,但是我國的沙漠在我國確實佔比十足,竟然足足佔了我國國土的五分之一。沙漠的形成,無非就是幾種原因,自然形成的、砍伐樹木給毀了要麼就是不下雨的乾旱地區容易形成沙漠,亦或是遭受了蝗災後成為了沙漠。

而沙漠上的自然災害也是非常多,沙塵暴、龍捲風層出不窮,所以沙漠也成為「生命禁區」,沒有人可以在沙漠生活,沒有水源沒有食物只有自然災害。沙漠的治理也是我們國家的首要任務,如果能夠擁有將沙漠改化為綠洲或是樹林森林的技術,那麼我國的沙漠變為綠洲將未來可期。

大米換我國沙子

一直以來我國十分重視沙漠都會受到外國人的嘲笑,但是隨著我國做出沙漠變綠洲的成績,也是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並且改觀了對沙漠的看法,所以便一一開始學習我國這種技術與精神。

但是在我國改善的時候,日本竟然向我國提出了一斤大米換我國一斤沙子的提議。說到這裡,日本是不會做虧本的生意的,所以要換的沙子也不是我國普通沙漠的沙子。

提起江南地區,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水鄉,風景非常好,很溼潤,最想不到的就是在江南地區竟然會有幾片沙漠,除了最大的厚田沙漠,還有一片沙漠,但這不是自然形成的沙漠,而是我們在開採鉛鋅礦石的時候形成的一片人造沙漠。

我國拒絕日本的合作

一斤大米換取一斤沙子,這沙子其實是鉛鋅礦石的尾砂。經過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這片面積高達3000畝左右的沙漠,並且沙子呈現銀白色。若是在沙子中提取精華,可以提出鉛鋅礦石。所以日本才會想要來用大米換取我國的這片沙子。

我國自然是拒絕了日本的合作,畢竟這片銀白色沙漠還成為了我國的著名景點,為我國旅遊業創造了不菲的價值,等待時機成熟,我國可以將這片沙子的精華提出供我們自己使用。好東西自然不能像稀土一樣「白菜價」就出口了。

鉛鋅資源同稀土都作為不可再生資源,我國一定會珍惜使用。

相關焦點

  • 以物換物?日本用「等價」大米換中國沙子,但我國卻選擇拒絕
    在國際貿易當中,以物換物也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交易形式了,因為只需要用等價的物品來進行交換就能夠達到雙贏的目的,所以說很多國家都喜歡這麼做,而大米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非常需求的糧食,之前日本選擇用等價的大米來與我們的沙子進行交換,但我國卻選擇了拒絕!相信大家都很好奇,這是為何?
  • 用米換國內沙子,作為糧食進口大國,中國為何拒絕日本的請求?
    日本國內的經濟非常發達,他們國內有不少技術都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但是由於他們國家地方小,礦產資源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含量很低,所以他們通常會大量進口國外的資源,讓人沒想到的是他們曾經甚至瘋狂到打算用一斤米來換我國一斤沙子,但是卻被我國拒絕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世界上最值錢的沙漠在中國,日本想用大米換沙子,網友:果斷拒絕
    世界上最值錢的沙漠在中國,日本想用大米換沙子,網友:果斷拒絕提起沙漠,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那遍地的沙子和那滿滿一丁翠的仙人掌吧,而在沙漠中根本就沒有什麼極限的登記發生,你可能想像不到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上有一束什麼戰術連城,而且這個沙漠就在我國境內
  • 湖南的獨特沙漠,日本想要一斤米換一斤沙,卻被我國當場拒絕
    日本看中了我國的一處沙漠,我國一直在治理沙漠,不希望如此惡劣的環境繼續發展下去,而日本這種沙漠景觀卻非常稀少,對此他們想要擴大沙漠面積。為了說明日本曾經看中過我們國家的一個沙漠,想必我們國家這個沙漠對他們非常有用,於是日本就把我們這個沙漠算了一遍,還跟我們提出用一斤米換一斤沙,不過,這一次,我們國家當場拒絕了。
  • 我國這片沙漠的「沙子」有多值錢?日本想用大米換,中國:不可能
    所以,土地荒漠化並不僅僅是生態環境的問題,更是橫亙在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一個大溝,是一個重大嚴峻的社會問題,並且目前,我國目前的土地每年2460平方公裡不斷荒漠化。但是你知道麼,在我國的內陸地區,還有一片大沙漠,不僅不是自然形成的,還是當時的工人故意造成的。
  • 值錢的沙漠中國、日本曾經想用一斤大米換一斤沙,但被堅決拒絕了
    許多人認為沙漠是貧瘠的黃沙而且沒有生命,中國中有許多沙漠,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地區,南方感覺像江南像江南的霧雨一樣溫和而溼潤,但是你能認為南方有沙漠嗎?這並不違背自然,因為沙漠是人造的。這片沙漠位於我國的湖南省,被稱為「江南大漠」。
  • 60%靠進口,日本糧食憑什麼比中國安全?
    作者:正解局,題圖來自:視覺中國在《豬肉保衛戰與中國糧食安全》一文中,我局分析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並指出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就是要提高糧食自給率。明治維新時期作為日本近鄰的中國,自然也是日本發展海外囤田的首選。
  • 都是人口大國,為什麼印度向全世界出口大米,而中國卻要滿世界買大米
    但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中國作為產糧大國,每年還要大量進口糧食,比如大豆,我國對它的依賴度超過了80%反觀另一個人口大國印度,明明隔三差五就鬧饑荒,人民根本吃不飽飯,他們卻是世界糧食出口大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看地理位置,印度是我國的鄰居,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裡的印度人口數量約13.2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中國是第一大),雖然近些年來印度的經濟有了很大的提升,軟體、金融等服務業在世界領先。
  • 中國糧食自給自足 我國還要進口海外的糧食?
    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開放農產品市場,俄羅斯、印度、越南、巴西、阿根廷等重要糧食生產國都爭相對我國增加供應。然而,近日一項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糧食產量已經突破13000億斤,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外界就不禁納悶了,為何在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我國還要進口海外的糧食呢?
  • 都是人口大國,為什麼印度向全球出口大米,中國卻滿世界買大米?
    中國擁有著全世界最大的人口,溫飽一直都是最嚴峻的問題,好在咱們在農業發展上不斷創新,糧食產品已經能夠做到自給自足,但為了避免遭遇糧食危機,中國也從來沒有停下進口糧食的步伐。
  • 日韓糧食大部分依賴進口,為何糧食安全指數排名全球前列?
    糧食安全可以說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的大事,這也是國民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保證。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其實都很多,在2019年12月,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公布「全球糧食安全指數報告」顯示韓國和日本分別以73.6分和76.5分位列第29和21名。這三個國家排名甚至要高於俄羅斯、阿根廷、巴西等農業大國。
  • 國內2億人吃不上飯,非要把大米低價賣給中國
    印度在今年的疫情中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原本印度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對外貿易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要依賴穀物出口,但問題是,印度國內有2億人吃不上飯的情況下,他們還非要把大米低價出售給中國,印度到底打的什麼算盤呢?我們買這些米有什麼用?
  • 每斤進口僅1元,中國近30年來首次進口印度大米!越南優勢不再?
    Krishna Rao稱,這是中國至少30年來首次進口印度大米,如果印度大米符合買家的質量要求,後者明年可能會繼續增加購買。至於為何進口印度大米,有印度大米貿易代表透露,緬甸、越南、泰國等中國傳統大米供應國的剩餘出口供應趨緊,報價每噸至少比印度高出30美元。據了解,由於大米出口旺盛,今年越南大米價格出現飆升。
  • 一斤米換一斤沙?日本怎會做「賠本」的生意,我國當場拒絕
    引言日本給大家的印象一直都是特別的精明,所以當日本提議用一斤米換我國這片沙漠中的一斤沙時,我們國家當場拒絕了,日本怎麼可能會做「賠本」的生意,這根本就不符合日本的人設,也不是日本的作風。沙漠環境相信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地貌分很多種,沙漠環境雖不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但是沙漠的面積還是不小,我國的沙漠面積就已經達到了國土的五分之一。
  • 我們吃的大米為什麼會有沙子?
    那天聽一位老人家回憶說,他們小時候,哪裡捨得吃大米啊。那時候家裡孩子多,買米買面全靠糧票,家裡吃的最多的還得是玉米面,大米也有,但捨不得吃。能一周吃一次都是好生活。那時吃飯可不像現在這樣,想燜多少就燜多少。她回憶說,當時做米飯,都是中午吃,這樣下午才有體力幹活,先把鍋裡的水燒開,然後大米要撿,因為會有沙子,然後把米倒進開水裡煮,煮到六七分熟的時候再換一口鍋加點水燜。
  • 日本在海外屯田備戰糧食危機
    1908年,日本人在巴西展開了類似活動。之後,日本東棉株式會社和巴西殖民合作組織合作,在亞馬遜河谷和聖保羅建起了農業聚居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又將目光投向了哥倫比亞和巴拉圭。20世紀30年代,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後,又大規模向東北移民,佔據中國人的土地。他們在這裡生產糧食,既為侵華日軍提供軍糧,又向日本本土提供糧食這一重要戰略物資。此後,日本又在東南亞建了農場。
  • 中國糧食現狀:一邊進口,一邊浪費
    可以作為佐證的是,2013年中儲糧林甸直屬庫「5·31」火災事故,當時過火糧食4萬餘噸,直接經濟損失為307.9萬元人民幣。在運輸方面,我國的糧食運輸方式落後,專業化運輸工具短缺。同樣數量的稻穀,拋光越多,產出的大米成品就越少,既損失糧食營養素又明顯降低出品率。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大米分會曾做過測算,以20%的大米被加工成特製米為例,我國每年就損失大米約80億斤,相當於近千萬畝稻田一年的產量、2000多萬人一年的口糧。如果不加遏制,任由精製米市場份額繼續增加,大米損耗量最高將達400億斤,相當於約1.3億人一年的口糧、4000萬畝良田一年的產量。
  • 重磅乾貨:當前全球糧食貿易格局分析報告(玉米、小麥、大豆、大米...
    當前,泰國、巴基斯坦和越南三大亞洲主要出口國在我國大米進口市場呈現三分天下的格局,三者進口量的差距越來越少。  被中國需求培育起來的巴基斯坦大米供應規模  去年1月份巴基斯坦成為本月我國大米進口第一大國,取代泰國、越南大米的位置。
  • 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是如何成為大國基石的?
    1976年我國的人口是9.3億人,糧食總產值大約2.8億噸,平均下來每人每年的口糧大概是300公斤,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我國開始大規模的推廣雜交水稻的種植。 到了1984年,我國人口增長了一個億,糧食產量增長了1.2億噸,人均口糧也達到了390公斤,這一年,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國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
  • 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為何還強調要有危機意識,為何堅決制止餐飲...
    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人民群眾衣食無虞,為何還要強調樹立危機意識,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為何要反覆敲響杜絕浪費的警鐘?我國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於「緊平衡」新中國成立至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