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專稿(小編/蘆葦醬)
日前,《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季度更新,發布了一批新詞新義,其中,「中式英語」「add oil」(直譯自中文「加油」)被收錄。
根據OED解釋:「add oil」源自香港英文,粵語發音為「ga yau」,用以表達鼓勵、激勵、或支持,相當於英文的「go on!」或「go for it!」。
如今,「中式英語」(Chiglish)漸漸變得「強勢」,還記得小編讀書的那些年,這樣說英語,可是會「被群嘲」噠!
據說,目前《牛津英語詞典》已收錄近250個「中式英語」詞語,包括「Maotai(茅臺酒)」、「ganbu(幹部)」、「feng shui(風水)」、「kung fu(功夫)」等。而美國在線俚語詞典「城市詞典」(Urban Dictionary)也收入了「No zuo no die」,「You can you up」,「Gelivable」等「中式英語」。「guanggun」、「tuhao」和」dama」也常出現在外媒報導中。
既然說「中式英語」越來越「主流」,那麼今天,小編要把這些年沒機會說的中式英語說個遍:
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
OED詞源記載:long time no see於1894年首度見諸英文文獻,至今仍廣泛使用,是個口語、非正式的說法。該詞詞源為洋涇浜英語(Chinese Pidgin English),譯自中文的「好久不見」,而並非源自北美印第安語。
no can do(沒辦法)
與long time no see相似,該詞被OED所收錄,詞源明載是洋涇浜英語,譯自中文的「不可以」,最早現身於1868年的英文文獻。
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
2014年4月9日「you can you up」被錄入美國城市詞典,並配套「附贈」「no can no BB(不行別嗶嗶)」。兩句中式英語連用時,意為「你行你上啊!不行別亂說話」!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直譯自中文成語「人山人海」,也被收錄於美國城市詞典。
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
該詞彙為網絡流行語,出自高達Z(1985)第12集卡繆在擊毀一臺劍魚戰機時說的一句廣為人知的臺詞廣泛流行於中國線上社區、論壇以及主流媒體。如今,該短句已被收入美國城市詞典,意為「你如果不幹蠢事,蠢事就不會反過來害你(但如果你幹了,百分之百要出來還的)」。
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2014年7月11日,南京公布了2014年青奧會的6句候選口號,其中,中式英語「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正式獲得國際友人認可,「轉正」成功。
lose face(丟臉)
OED明載:lose face直譯自中文的「丟臉」或「丟面子」,最早記載該詞的英文文獻出現在1834年,比long time no see還早60年,如今已被西方語言學納入語用學,成為學科術語。
chop-chop(趕快)
1834年該詞現身英文文獻,同樣是源自洋涇浜英語,源自官話:「快快」,同樣被OED收錄。另外,這一詞彙也被另一本知名語文詞典《語典》(The Phrase Finder)收錄,並提出詞源異議:chop-chop其實根植於粵語的「速速」。
look-see(查看)
源自洋涇浜英語的又一詞彙,1862年首見於英語,OED指出look-see明顯有著漢語「動補結構」的特徵,可能與「看見」有關。
除了以上這些「老一輩」的「中式英語」,還有一些被國際認可的「新」詞彙:
「guanxi」(關係)
社交網絡系統及有影響力的人際關係系統,有助於商業活動和其他交易。
「hukou」(戶口)
中國政府發布的官方文件,證明持有人是特定地區的合法居民。
「hongbao」(紅包)
一種把錢放進紅信封裡的傳統中式禮物。
「jiaozi」(餃子)
由薄麵皮做成的新月形餃子,餡料通常是豬肉、捲心菜、韭菜等切成的細末,然後將其煎、炸、烤或煮。
「goji Berry」(枸杞)
著名網紅食物,一種鮮紅色的可食用漿果,在中國廣泛種植,某些維生素的含量很高。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獲得國際認可的「中式英語」源自粵語直譯:dim sum(點心)、kaifong(街坊)、dai pai dong(大排檔)、siu mei(燒味)、yum cha(飲茶)等。
果然,廣東人和「吃」的緣分是解不開、繞不過的,這些從粵語直譯的「中式英語」就是證據,小編表示:失敬失敬,佩服佩服!
(綜合自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觀察者網、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環球時報、新京報、大河網,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