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兩周,網絡閱讀量破3000萬!這部上海出品的紀錄片靠什麼不斷...

2021-01-08 騰訊網

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推出的八集大型系列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於近日收官。節目在東方衛視的首播收視率在全國同時段名列前茅,9月3日紀念日當天更是躍居全國第一。上線兩周,《亞太戰爭審判》微博話題閱讀量便超過3050萬,不少紀錄片相關短視頻片段也成為了網民熱傳、熱議的話題。

《亞太戰爭審判》以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為學術依託,是全球首部全景式聚焦二戰後各同盟國對日本BC(乙丙)級戰犯審判的大型紀錄片。紀錄片試圖通過珍貴的影像資料,大量海內外專家、親歷者及其後代的講述,展現出同盟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犧牲和貢獻,喚起人類的共同記憶。

觀眾可能不知道的是,《亞太戰爭審判》的主創正是紀錄片《東京審判》系列的創作團隊。平和、理性、全面、客觀的創作視角,讓這支80後團隊的二戰敘事頻繁進入國際視野。這也讓《亞太戰爭審判》在文獻梳理整合、受眾知識普及之外,更多了一層對紀錄片本體創作的實踐探索——怎樣通過更具權威性和公信力的表達,不斷提升中國故事的情感穿透力與海外傳播力。

獨家話題,實地拍攝、珍貴影像還原二戰中不為人知的中國故事

「文獻影像中的黑白畫面缺乏生動性和吸引力,過分堆砌容易讓歷史題材紀錄片陷入說理和概述的窠臼,很難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在《亞太戰爭審判》總導演陳亦楠看來,合理的影像配比與罕見的真實故事是打動世界觀眾的關鍵。

為了客觀真實地回溯歷史,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攝製組跨越4大洲,13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29所國家級檔案館裡挖掘採集大量影音資料,其中很多都是首次和世人見面,在學術界也屬於獨家揭秘。如「地獄航船」、「泰緬死亡鐵路」、「活體解剖事件」、「父島吃人事件」、「大久野島毒氣工廠」、「死亡行軍」等歷史都是首次公開。

最令觀眾震撼的,還要數那些二戰時不為人知的中國故事。比如第二集《活著回家》裡的舟山漁民營救英國落水戰俘的事件;第三集《生死飛越》裡的衢州農民解救和保護美國飛行員的善舉;第四集《魂斷異鄉》中57名「八百壯士」遠赴巴布亞紐幾內亞做勞工的往事;第五集《萬劫難歸》中新加坡華僑因辦第一份馬來半島中文報刊被日軍屠殺的悲慘故事……這些中國人民營救和保護同盟國軍人的感人故事,彰顯了中國在二戰中起到的東方主戰場作用。與此同時,話題的稀缺性也賦予紀錄片很強的吸引力和可看性。

以證明事,以事明理,平和、客觀、理性地陳述歷史

《亞太戰爭審判》除了展示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以及中國人民與同盟國軍隊的深厚友誼,還將目光聚焦世界各地參與戰爭和審判的親歷者及後人,通過生動的實拍故事,平和、客觀、理性地陳述歷史。

在第二集《活著回家》中,攝製組採訪到了地獄航船唯一英國健在的倖存者,100歲的莫裡老人。他回憶說:「中國漁民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在第六集《繩之以法》中,攝製組在重慶採訪到了主持日軍南京受降工作的中國老兵107歲的韓燦如老人,他至今還記得日軍投降時,交出佩刀的情景;第七集《良知救贖》裡實名揭露日本製毒事實的94歲的藤本安馬至今能默寫出製造毒氣的化學方程式。

通過對多位百歲老人的搶救性採訪和拍攝,紀錄片帶領觀眾走近那場殘酷的世界大戰。這其中不僅有受害國人民的講述,更難得的是有施害國人民的採訪。整個系列以世界人民攜手抵抗法西斯的生動案例,反映珍愛和平,遠離戰爭這一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

《亞太戰爭審判》採訪了近50位國際專家學者政要,其中還包括三位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菅直人、鳩山由紀夫,以多角度、立體式的方式進行解讀,用平和、理性、客觀的國際視角,展現和還原了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受訪對象當中的很多人都是首次接受中國媒體採訪,其中包括:英國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學院教授顧若鵬、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洲歷史學教授羅伯特·克利伯、德國紐倫堡原則學院院長克勞澤·萊克維奇、前聯合國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法官納薇·佩利。

以優質內容為依託,拓展國際傳播新渠道

《亞太戰爭審判》的受眾也面向國際。因而在議題的選取上,有不少國際觀眾感興趣的話題;在前期策劃以及拍攝過程中,也引入了國際通行語態作為標尺。這種國際化的操作理念為節目收穫了大量海外關注度。目前國際上多個版權發行機構已向紀錄片拋來橄欖枝。

《亞太戰爭審判》中展現中國審判的三集裡,出現了一位外國主持人——英國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院教授顧若鵬。這個起著地道中國名字的外國教授,精通包括漢語在內的多門語言,並且深耕東亞史研究多年。「嚴謹」是這位外國學者給攝製組留下的最強烈印象,他不但對文字稿和畫面中的提法、數據斟酌再三,對於國際研究界有爭議的事件,更是高度敏感。客觀、中立、內行的視角之外,外國教授自帶的海外傳播親和力也是創作團隊看中的因素。「海外學者的採訪,一下子拉近了紀錄片與外國觀眾的心理距離;『他者』的視角也規避了不少文化差異導致的傳播陷阱,很多在我們看來習以為常的觀點與邏輯,他會試著與外國觀眾解釋。」陳亦楠說。

值得一提的是,《亞太戰爭審判》還計劃在英國戰爭博物館、英國國家檔案館舉行新聞發布會並舉辦線下展映活動,這也是中國主流媒體製作的紀錄片首次在英國國家級檔案館舉辦展映活動。

IP化運營,配套影像出版物、文創圖書構建「故事矩陣」

八集紀錄片並非「孤品」,影視開發中的IP化思維也被納入到了《亞太戰爭審判》的內容開發中來。

主創團隊將於近期完成12集《東京審判出版工程·二戰後BC級日本戰犯審判口述影像實錄》,這個與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聯合申請的2019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將會通過出版物的形式對外發行;與此同時,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還與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計劃出版一本配套文創圖書,除了加入與作品有關的內容,還會加入分集導演創作手記,揭秘拍攝背後的故事。讀者還可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觀看相關視頻片段,文字、圖片、頻被有機結合起來。

作者:張禎希

編輯:黃啟哲

責任編輯:宣晶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2020年B站國漫:全年上線50部新作,高分動畫頻頻破圈
    一、 B站2020年上線動畫 作品和出品公司 B站2020年新上50部動畫,其中由B站參與出品的動畫達18部,除此之外,由繪夢動畫出品及製作的作品佔比頗多,共10部。
  • 中國網文「破圈」「出海」,海外粉絲逾3000萬
    原標題: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開幕,現場發布《2020網絡文學出海發展白皮書》  中國網文「破圈」「出海」,海外粉絲逾3000萬  「Hello,Daoist  近年來,隨著中國網絡文學經翻譯走出國門,中國網文在海外的規模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16日,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在滬開幕,現場發布的《2020網絡文學出海發展白皮書》稱,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市場規模達4.6億元,海外中國網絡文學用戶數量達3193.5萬。截至2019年,國內已向海外輸出網文作品1萬餘部,覆蓋40多個國家和地區。
  • 四川網絡作家「愛潛水的烏賊」《詭秘之主》海外閱讀量破2500萬
    11月16日,「2020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在上海浦東正式開幕。來自國內及英國、義大利、波蘭、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賓、韓國、泰國等的作者、譯者、網絡文學企業代表齊聚一堂,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和創新性。
  • 火爆網絡的「南京抗疫現場」英文版上線!這日本導演震驚世界!
    他拍攝的紀錄片《新感染數為0的城市——南京》,登上了日本最大門戶網站雅虎日本首頁,並在朝日、TBS、富士等日本各大電視臺反覆播放。這部10分鐘的短片,直觀呈現了疫情防控下南京人的生活與工作日常,一經發布即成為日本社會的關注熱點,引起廣泛討論。
  • 百度研究院孵化智能視頻合成平臺|鬢邊不是海棠紅|紀錄片|危險的她...
    其中電視劇755部,網絡劇84部,電影19部,紀錄片、電視欄目59部,動畫片52部,網絡文學作品216部。中國電信/央視頻推出 VR 慢直播珠峰中國電信攜手「央視頻」App推出「慢直播」VR視角,向全國觀眾首次呈現珠穆朗瑪峰24小時實時景觀變化。
  • 科幻新作《星骸騎士》上線首周播放量4400萬,《雪鷹領主2》開播。
    《星骸騎士》 科幻題材作品《星骸騎士》由紹興天機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企鵝影視、杭州黑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於2020年12月30日在騰訊視頻平臺獨家上線。 該劇講述了在未來某一時期,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進入了繁盛時代。
  • 2019上半年,15部網絡大電影分帳破千萬
    傳媒內參導讀:相關統計顯示,2019上半年各大平臺上線網絡大電影438部,其中15部影片分帳破千萬,《鬼吹燈》IP的首部網絡電影《鬼吹燈之巫峽棺山》以1990.4萬分帳位居榜首,截至目前暫無分帳破2000萬影片。
  • 貼近觀眾需求、傳播主流文化 網絡紀錄片令人耳目一新
    網絡紀錄片更符合網際網路用戶接受習慣,令人耳目一新—— 貼近觀眾需求 傳播主流文化(網絡文藝趨勢觀察④)  核心閱讀  網絡自製紀錄片通常節奏明快、信息密集、娛樂性強、重視視聽體驗,在互動性、整合性、易分享、可遷移性等方面和傳統紀錄片有明顯區分  工業化是紀錄片發展重要方向。
  • 對話「烏鴉電影」 陳波:閱讀量 800 萬+爆文背後,大眾渴望真實
    在微信公號打開率越來越低的當下,「烏鴉電影」 創始人陳波以一篇閱讀量 800 萬+的爆文瞬間成了公號界的 「黑馬」 網紅,他寫作的文章經常把粉絲看得 「淚流滿面」。成為公號寫手前,陳波是不斷在職場攀爬的廣告人,一度過著提案、比稿、應對挑剔客戶的日子。
  • 少年》1月12日上線愛奇藝全網獨播
    1月12日,由愛奇藝出品的自製紀錄電影《棒!少年》正式上線愛奇藝平臺獨播。這部影片於2020年12月11日登陸全國影院,上映至今引起了社會各界和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影片不僅獲得易烊千璽、王源、汪涵、王一博、馬伊琍、周迅、孫儷、鄧超等明星的喜愛和推薦。在社交平臺話題閱讀量達2.5億,討論超35.3萬。
  • 上線24小時內觀看破百萬的新冠病毒紀錄片,一場巨大的人類消減陰謀?
    在2020年11月11日,由法國導演皮埃爾·巴內裡亞斯(Pierre Barnérias)攝製的紀錄片《Hold up》在社交網站上被瘋狂轉發,短短24小時內已有上百萬的瀏覽量,以席捲之式引起整個歐洲範圍內展開了一場關於「病毒陰謀」的討論。
  • B站與BBC聯合出品紀錄片 《神奇的月球》驚喜上線
    而非常應景的是,一部以月亮為主題的重磅紀錄片於2月1日在B站上線。­  這部名為《神奇的月球》的紀錄片由BBC與B站聯合出品,它從全新的角度帶領觀眾探索了月球之美。­  《神奇的月球》­  血月、超級月亮、月全食……即便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已經是49年前的事,但我們從未停止對它的迷戀與探索。
  • 紀錄片《被點亮的星球》即將首播,國內流媒體爭相布局紀錄片
    鈦媒體註:紀錄片《被點亮的星球》即將於10月24日上線,這由優酷與國家地理、「雲集將來」共同出品。這部紀錄片由奧斯卡影片《黑天鵝》的大師級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親自操刀,製作時長達三年、足跡遍及45個國家、6個大洲的紀錄片,涉及從地洞到太空空間站的冒險旅程,可謂展現了浩瀚的史詩級自然科學世界。
  • 《你好未來人類》總播放量9000萬 開啟教育觀察紀錄新模式
    由騰訊新聞立春工作室和三橙傳媒聯合出品的首檔環球教育科技體驗觀察紀實片《你好,未來人類》已於騰訊新聞全部上線,並於近日完美收官。一個月內在騰訊端就迅速收穫了將近9000萬的總曝光量,在社交媒體熱議話題超過 3800W,屢次登上網絡節目熱度排行榜,唯一一檔非娛樂、紀實內容進入vlinkage TOP10,根據骨朵熱度指數排行榜,節目熱度穩居同時段紀錄類榜單第1名。烏鴉電影、劇王、有部電影、紛紛撰文獲得10萬+閱讀量。
  • 《尋秘自然》:科普紀錄片Made in China嶄新嘗試
    中國首部民間科普人士擔綱、由熱心觀眾捐助製作的國產科普紀錄片《尋秘自然》已經於9月全網上線,目前10集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英國著名自然博物學家大衛·艾登堡爵士與BBC製作的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影片,成為自然科普紀錄片的天花板。而美國天文學家泰森參與的《宇宙時空之旅》(國家地理出品)成為硬核宇宙類紀錄片的最高境界。在中國,最出圈的類科普紀錄片是《走進科學》,儘管因為追求懸疑而飽受爭議,也的確在長達十年時間內破除了許多民間怪力亂神的傳說。
  • 華夏銀行攜手央視財經 出品紀錄片《品牌的奧秘》
    華夏銀行攜手央視財經 出品紀錄片《品牌的奧秘》   由CCTV2和華夏銀行聯合出品,BBCW及Blakeway聯合製作的央視財經頻道大型紀錄片《品牌的奧秘》發布會11月19日在中華世紀壇舉行。
  • 這部美食紀錄片完爆《舌尖3》!
    UTV「高校創作人社區」請謹慎閱讀本文,以免造成不適原來他們都被一部美食紀錄片徹底俘獲了!——《人生一串》。截止到目前,這部低成本、小製作的美食紀錄片首集播放量已超過900萬次,B站評分9.8分,豆瓣評分9.0分。
  •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再出發
    目前該紀錄片已播出完畢。作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典範,這部讓很多人「追著看」的紀錄片不論是在CCTV4中文國際頻道、東方衛視、紀實人文頻道等大屏端,還是央視網、騰訊視頻、B站、優酷視頻等網絡端都收穫了亮眼的播出成績:豆瓣評分高達9.2分,全系列海內外播放量超5億,不僅CCTV4和東方衛視的實時收視率穩居前列,同時《新聞聯播》也對《人生第一次》的播出進行了報導。
  • 寒假將至,把BBC出品的這幾部經典紀錄片,推介給孩子們吧
    不得不說,BBC 出品,必屬業界精品!這些鏡頭簡直是隨手一截圖就是壁紙預定的節奏,簡直把紀錄片拍成了好萊塢大電影!中文名:《藍色星球》第一季集數:共 8 集豆瓣評分:9.7這部海底紀錄片,可以說是開了拍攝業界先河,暢遊在藍色星球中。原來,海洋可以這樣藍;原來,畫面可以這樣美;原來,世界真有太多未知。
  • 網絡電影以PVOD模式上線 背後暗藏什麼趨勢?
    作為一部網絡電影,《陳翔六點半之民間高手》為什麼能以PVOD模式發行?《陳翔六點半之民間高手》由「陳翔六點半」的短視頻IP衍生。「陳翔六點半」在微短劇中擁有超高的人氣,在愛奇藝號上,「陳翔」IP有近300萬的精準觀眾群。短視頻App裡,「陳翔六點半」的話題播放量達144億,截至發稿「陳翔六點半之民間高手」的抖音話題播放量達10.3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