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生命的來處,生活的源頭!

2020-12-05 超炫酷水悅KQK

孩子們,一個寒假,又這樣漸行漸遠漸無聲。這個假期,你過得充實嗎?你過得快樂嗎?你過得幸福嗎?你過得無怨無悔嗎?也許,你會目光如炬,氣定神閒地說是,也許,你會眼神迷離,心如鹿撞地說否,也許,你還會什麼都不說,只是用一個或深或淺的沉默,一帶而過……

這個假期,我們的語文,留了一項特別的作業:每天打卡寫微日記。每篇兩百字。在閱讀大家發來的文字稿時,說真話,有太多的驚嘆,太多的感動,和太多太多的憧憬和期盼。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荀子在《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這些話,都是在說一個最平常卻又最不平凡的道理:堅持就能見證奇蹟。

在這四十多天的假期裡,親愛的你們,就是堅持做了一件特別小,但是特別了不起的事情:寫微日記。

我們的好人緣佳悅同學,堅持寫她的班級青春志,每一篇都在千字以上。讀她的青春志,恍惚之間,我也回到了那本來一去不復返的青春歲月裡。青春,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美最動人的芳華。沒有經歷過青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沒有享受過青春的生命是不夠厚重的生命。我們的佳悅,把對青春的愛與恨,孤獨與寂寞,傷心與苦楚,甚至那些難以言說的羞澀和懵懂,都用她靈動飛揚的筆觸,一筆一筆地記錄下來。在翻看佳悅寫給青春的紀念冊上的文字,真的好想去感謝我們美麗又魅力的漢字,感謝我們豐富又頗有風度的母語,感謝我們的生活,感謝我們已經遠去的,正在走過的,還沒有到來的青春歲月,感謝文字賜予我們的這份厚禮,感謝勤奮的堅持贈予我們的永恆。在佳悅的文字裡,我不禁想到了七八年前,我大學畢業前夕,也只是一個心血來潮的突發奇想,想寫一點文字,給幾年的大學生活而已。最初的計劃是寫三萬字。可是,寫著寫著,就上癮了。寫著寫著,就習慣了。寫著寫著,就想要堅持下去了。收筆的時候,我做了一個統計,共寫了八萬多字的生活記錄。這,也是青春的縮影,還是青春的定格。有些東西,是會被時間帶走的,比如容顏,比如體魄。也有些東西,是可以永恆的,比如文字,比如文學。我想,借著佳悅的這三萬多字的假期微日記,告訴在座的各位: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就永遠不會虧待你,更不會背叛你。相反地,它可能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點,會喚醒你,會拯救你,會成全你。

除了佳悅,還有我們的科代表媛媛。媛媛的文字,一直都特別流暢,特別溫暖,特別動情。從前,我一直覺得,媛媛的敘事作文寫得不錯,隨筆散文寫得不錯。可是,這個假期,我讀到的媛媛的作品,則是小說。能夠寫小說,會寫小說,且把小說寫得有模有樣的人,真的擁有成為作家的潛質。能夠寫小說的人,都特別了不起。你看我們中國的文壇上,知名的作家,幾乎都是小說家。外國作家中,亦有不少。小說,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有它的深度,有它的廣度,有它的厚度,還有它的純度。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能寫出小說來,了不起!

相比之下,邱炎寧的文字靈感,更多的是來自電影。這個假期,她看了不少影視作品。她能夠在觀影之後,及時發現,及時感悟,及時反思。這一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這也在告訴我們,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皆生活。所以啊,親愛的孩子,擦亮你的眼睛,打開你的耳朵,敞開你的心靈,去觀察,去聆聽,去思考。而不是照搬照抄,東拼西湊,無病呻吟,故作深沉。

在大家的文字裡,藺老師讀到的是你們的文字,觸摸到的,則是你們的生活。我們中的一些人,假期時候都在補課,整日穿梭在公交車上,小巷子裡,作業堆中。在摸爬滾打的日子裡,你,一定有過太多的感觸,無論好壞。初三,是黎明前的黑暗,是春天抵達之前的酷寒。我們中間的不少人,都在不停地抱怨,受不了啦,沒有自由啦,作業太多啦……這些雞零狗碎的煩惱,其實就是青春的真面目。想當年,我在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還在鄉下讀書,過住校的日子,吃的是大鍋飯,睡得是大通鋪。常常夜裡要學習到十一點,早晨五點半就起床。那時候,也覺得苦啊,覺得苦海無邊。可是,後來,還是走過去了。因為,時間,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你若不緊跟著時間的步伐,時間也不會棄你而去,但是,你在渾然不覺之間丟失的很多東西,卻是再也找不回來了。

在你們的微日記裡,藺老師有驚喜,有感動,但,也有遺憾,也有失落,也有不滿意的地方。比如,親愛的你們,在座的各位,在文字裡總是小心翼翼地訴說著,小心翼翼地描寫著,好像是在掩飾著什麼一樣,是你們的青春秘密嗎?是你們成長的暗號嗎?是你們彼此和彼此的約定嗎?這份看似不經意的掩飾,有意無意地就將我們的心靈距離,拉得好遠好遠。也是在有意無意之間,那份本該存在的真實真誠和真情,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純度和溫度。

我們平常總喜歡說,拿得起,放得下。可是大家呢,我覺得,雖然我們又長大了一歲,可是,我們的心境,和從前似乎別無二致。還是那麼幼稚,那麼單純,那麼不諳世事。

在你們的微日記裡,大家還在撒著嬌,發著嗲,耍著公主和王子的小脾氣,做著一個又一個不切實際的肥皂夢。光說不練假把式,空話套話假話都是水中月鏡中花。醒醒吧,不要再用不痛不癢的文字來為自己開脫,不要再用半真半假的話語為自己找臺階。你所悔恨的昨天,已經成為歷史,永遠不會重新開始。你所擁有的今天,才是最好的日子,務必要好好珍惜。腳踏實地地去做,一步一步地去走。人說,不怕慢,就怕站。既然如此,那麼,你就不要停下來,就像你這四十多天,每天堅持兩百字的寫作一樣,堅持一下,坦途,就在前方。

親愛的孩子們,你們生活在最好的時代。物質條件充裕,交通便捷,通訊發達,信息化程度特別高。足不出戶就可以覽閱天下大事。手指輕輕一點,要買的東西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送上門來。上學有人送,下學有人接。吃肉有肉,吃菜有菜,穿最好的服裝,看最好的電影,還有時間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可是,你們又是生活在最壞的時代。因為虛幻的網路遊戲,我們中間的不少人,為此神魂顛倒,指鹿為馬,為此與家人關係緊張,搞得生活是烏煙瘴氣。因為便捷的交通條件,很多人都是車接車送。一輛小車,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你們與自然親近,與煙火生活親近的距離壓縮到什麼都沒有。因為不能感受春風撫過臉頰,你自然就不會懂得,朱自清先生在《春》裡邊所寫:「『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因為不能在雨中撐傘行走,你就自然不會明白詩人戴望舒在《雨巷》中所描繪的「她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行著寒漠、悽清,又惆悵……」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寒漠悽清和惆悵。因為不能在秋天的某一個時刻,自己獨自遠行,你就自然不會清楚元代的馬致遠,這位被譽為「秋思之祖」的詞人寫下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因為不能在雪落的時候,叫上一群人,前呼後擁地到雪地裡瘋一場,你自然就只能是隔著一張薄薄的紙,有氣無力地讀出「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假期,本來是用雙腳去親吻泥土,用雙手去觸摸生活的好時候,可是,親愛的孩子,假期你在幹嘛?在寫作業,在補課,在聊微信,在打遊戲,在晨昏不分,在晝夜顛倒,在渾渾噩噩。在你們的微日記裡,不止一位同學感慨,假期幾乎是什麼都沒做,等到想做的時候,假期已經結束了。於是,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當中。於是,在自責中,又一次信誓旦旦……古人有言:無志人常立志,有志者立長志。你們在為過去的無所事事心表懺悔的時候,其實就是告訴旁觀者,我就是一個沒有志氣,沒有恆心,不能堅持的人,所以,我才會這麼痛苦。

眾志成城。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划槳開大船。這個假期,我們一起進行了微寫作,一共寫了十幾萬字。十幾萬,真的不是個小數目。但是,如果,這一刻,我們在這十幾萬字面前,就表現出驕傲自滿,表現出洋洋得意,那未必太早。生活就是故事的源頭活水。我們所經歷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故事在發生。這些故事,還等著你用靈敏的五官,用悲憫的筆墨,去講述,去呈現,去生動演繹,去恆久存留。

所以啊,新學期,我們還要繼續把微寫作進行下去。每天兩百字(周末除外)。我想讓大家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為我們的初中生活做結尾,也想用這樣的一種方式,為我們的新生活做開幕。

不過,接下來的微日記寫作,我們要確立中心,每周一個主題,題目自擬。在這個主題之下,完成兩篇微日記。剩餘的三篇,自由發揮(即不在主題範圍之列)。

百川歸海,落葉歸根。我們也要用文字,一點一點,一寸一寸地探尋生命的來處,生活的源頭,情感和靈魂的歸宿。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是的,萬紫千紅,它都歸春天所有。千紅萬紫,它都是春天的色彩。就如你,如我,如他,如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文字歸我們每一個人所有,記錄也歸我們每一個人所有。王君老師說,我寫,是因為我有。我寫,是因為我愛。那麼,從這一刻起,讓我們放低身段,俯下身來,把自己和生活融為一體。從此刻起,讓我們打開緊掩的心扉,去觸摸煙火日子,尋常歲月,青春路上的那些真,那些善,那些美,那些溫暖,那些幸福……

親愛的孩子,約起來吧!親愛的孩子,寫起來吧!生活的書籍,等著你去寫一篇真誠的卷首,作為送給春天的邀請函。

你,準備好了嗎?

相關焦點

  • 跪在母親河的源頭 有多少人想過生命的來處?
    百度說西河一處源頭在劍閣縣五指山南麓,一處源頭在江油縣皇堂埡,二者在江油鄧家壩合流,流經劍閣縣進入南部縣境後匯入嘉陵江,在南部境內流長400餘裡,是南部的母親河。留意這段文字的人應該不多,這些地名也沒有多少人考證。
  • 直達生命的源頭
    生命的源頭,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現在的人,忙忙碌碌,有的人不知道是為了什麼?而有的人確實很清晰自己在忙什麼。清晰自己忙什麼的,也許就知道生命的源頭,生命的源頭你可以理解為出生,孩子出生到這個世界,自帶高能量的,人見人愛。 生命原本具足!這就是生命的源頭!
  • 探尋知識論的思想源頭
    探尋知識論的思想源頭 2019年05月29日 07: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公益課程丨連接生命源頭 擁抱幸福成功(附3月公益講座)
    點擊連結查看詳情:2020年3月福州市網絡家長學校公益講座原生家庭對孩子生命的意義如何與生命源頭連接讓孩子健康茁壯成長3月每個生命就像一棵大樹,父母就是大樹的根,是每個生命的源頭,如果沒有生命的源頭,和生命源頭沒有連接,那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個人的生命就無法得到綻放,離成功幸福快樂總是差那麼一點點。如何與生命源頭連接,將問題轉化成資源,讓生命之樹茁壯成長,讓我們一起來探尋。
  • 《Tryst》探索生命的源頭!生命始源的海洋
    生命的源頭在海洋在《Tryst》中,我們可以看出,創作者是想要單純地描述一個生命本源的東西。根據目前的人類科學認知,我們只能知道一切的生命都誕生於海洋。雖然我們無法坐上時光機回到幾十億年前,甚至是地球剛剛誕生的時候去觀摩地球的自然變化與生命出現的奇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現有的發現和推斷來模擬出那時候的場景。
  • 人類對外星生命的探尋
    人類對地外智慧生命的探尋的過程是漫長的,而世界未解之謎似乎都會與外星人搭上關係,金字塔、巨石陣、稻田怪圈、百慕達三角、復活節島上的巨石像等等,這也似乎是間接地將外星人歸結為未解之謎的系列,而這也正符合人類天生的強大的好奇心。我們對深邃美麗星空嚮往已久,我們同樣也渴望知道我們到底會不會是廣袤無垠的宇宙中孤獨的存在。
  • 它們生活在距今35億年前,有些生物很接近生命的源頭
    科學家們曾在西澳大利亞皮爾巴拉的瓦拉烏納群和南非伯頓翁福瓦赫特群的超微化合物中出現了最古老的生命痕跡——細菌。生物1它們生活在距今35億年前,它們很接近生命的源頭,雙層的細胞膜可能是它們的光合器,以硫化氫為氫源進行不放氧的光合作用
  • 朱丹《丹行線》11月18日首播 探尋愛的源頭 迎接新生命
    《丹行線》預告片詮釋生命的溫度,引爆網友期待在朱丹看來,新節目《丹行線》的出現就如同打開一扇門,通過去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感受當地的自然風光、器物文明,感受不同文化裡平凡的普通人為生活努力奮鬥的生命故事,看到世界的美好,看到愛與生命的堅強,這一切都令她大為觸動。
  • 淮陰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探尋生命科學 解碼生命奧秘
    生命科學學院與英國諾丁漢大學、烏克蘭國立科技大學、芬蘭于韋斯屈萊應用技術大學建立了應用型本科生、博士聯合培養項目模式,每年選派30餘名本科生赴國外交流學習。學生團隊多次在「挑戰杯」「創青春」等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全國二等獎、江蘇省特等獎。學院連續12年獲校考研工作先進單位。
  • 盤點來處和歸宿都不屬於M78星雲的奧特曼有哪些?
    最初昭和時期的奧特曼的來處都是M78星雲,最後離開地球後回到的地方也是M78,就算最初來的地方不是m78星雲最後的歸宿也都是m78星雲。而後來又些奧特曼來的地方不是光之國,歸宿也不是。來看看他們的來處和歸宿吧。
  • 接通萬物之主,回到生命的源頭!
    這個「心」,不僅是指個人之心,更是指眾生整體之心或宇宙之心,也是各宗教所說的上帝、真主、神、佛……也是生命的源頭。這或許難以讓人理解,別急!請詳細閱讀下面的內容。這個「心」是宇宙中一種極高、極其精微,並蘊含了無限的愛與慧、無限的光明與力量的這樣一種振動頻率。它是一切宇宙眾生生命的源頭所在。
  • 探尋生命價值和意義!上海「生命教育」聯合教研室落戶靜安→
    探尋生命價值和意義!該教研室將引領全市社區教育機構,開展生命價值和意義以及如何提升生命質量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上海仁濟醫院黨委宣傳處處長袁蕙芸、呼吸科主治醫師查瓊芳也應邀前來現場,介紹了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救治患者情況並講述了《查醫生援鄂日記》的創作背景。
  • 九江市第十一中學開展「探尋生命奧秘」主題科普研學活動(組圖)
    大江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陳玉文報導:為拓展孩子們的視野,加深其對人體構造及相應功能的了解,提高其對學習的積極性及準確度,樹立科學學習的方法,12月11日,九江市十一中組織同學們來到九江市婦幼保健院健康教育基地開展了一場「探尋生命奧秘」主題科普研學活動。
  • 活著的現象深處,探尋死亡的真面目
    命運,只是生命在體驗。體驗,卻遮蔽生命原貌。概念的形成,基於心靈的體驗。
  • 仰望基督,轉向生命源頭!
    當我們談到將屬靈的產業,彰顯在生活中的時候,這一切都是在耶穌基督十字架上已經成了的基礎上,才談到彰顯,神十字架的完工是如此的真實。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當你在人際關係中,感到有壓力或受傷時,要及時地回到你生命源頭裡,回到與主的關係裡。當事情遲遲沒有進展的時候,要留心你身旁出現的聲音,是將你帶向基督,還是帶向自義。我們的宣告和期待,若基於血約的思維和關係,就會帶出超自然的彰顯。只管坦然無懼回到天父愛裡,你的突破源於血約的關係。
  • 科學家們從未停止過探尋外星人,尋找外星生命是探索宇宙的一部分
    人類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後,就渴望得到其他宇宙生命存在的信息,以證明在浩瀚的宇宙裡,人類並不寂寞尋找地球外生命也是各國探索宇宙奧秘的一部分,科學家們從未停止過探尋外星人,一直積極地以各種方式在宇宙中尋找可能存在的生命體。
  • 季維智: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通過研究猴子,能夠探索人類生命發育的奧秘。」季維智解釋自己研究猴子的初衷,「現在很多疾病沒有特效藥,人們對這些疾病的發病機理不了解,不知道早期發病的症狀。通過研究猴子模型,就能早點發現發病的症狀和機理。」1977年恢復高考時,他考入雲南大學生物系學習。
  • 大洋鑽探:到地球深處探尋生命極限—新聞—科學網
    本航次大洋鑽探的一個重要科學目標,就是通過研究巖芯中的微生物,探尋下地殼和含水的地幔中是否存在生命,生命的極限形式是什麼。 作為一個有生命的星球,地球上的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通過物質、能量和生命的流轉交換,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但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生物過程還缺乏認知。 「深部生物圈」的發現,是大洋科學鑽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 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題: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新華社記者陳芳、王昆全球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社會各界如何參與、源頭創新的靈魂在哪裡……在29日閉幕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國內外生命科學健康領域頂級科學家共聚一堂探尋生命科學創新的源泉,期待共同為增進人類福祉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新動能,實現世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探尋5億年前「生命大爆發」的奧秘
    原標題:探尋5億年前「生命大爆發」的奧秘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再次引發了圈內圈外對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和動物門類起源話題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