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走向孤獨的腳步

2021-01-09 中國文明網

人類走向孤獨的腳步

發表時間:2014-07-17    來源:文化讀書周報字體: [大] [中] [小] [列印] [關閉]

  阿拉斯加鸕鷀
    每一個物種的人為滅絕,都是一面鏡子。照見的,不只是人類對自然界霸道地侵佔,還有強勢民族對弱勢民族的殘酷奴役。每一個物種與民族的消失,影響都如水波,擴散到生物鏈的其他環節。人們當時意識不到,疼痛卻綿延至今,並將波及未來。
  該書敘述了幾十種已經滅絕和瀕臨滅絕的動物的命運。它們曾經是地球上絢麗而熱鬧的一群,可惜,如今我們已無法目睹它們生命的歡暢。
  每一個物種的消失,都是人類走向孤獨的腳步。沒有了它們的陪伴,我們能走多遠?
  阿拉斯加鸕鷀

  1741年,北極。
  白令招呼水手們把船靠上小島的時候,一排黑色的鸕鷀站在陡峭的懸崖上,像一群黑色的巫女,一動不動地朝著他們張望。
  白令頓時有了一種不祥的預兆。果然,惡劣的天氣,逼迫著探險隊必須留在這個荒涼的小島上,等待冬天過去。
  水手們很快就發現,鸕鷀並不像遠眺時那樣的神秘陰鬱。它沉重而笨拙,不會飛翔,常常鑽到水下去追逐魚蝦,或者像個巫師般蹲在巖石上守候食物的到來。鸕鷀對人毫無戒心,白令常常跟它們嬉戲玩耍,用以打發北極漫長無邊的冬日。由於他幾個月前對阿拉斯加的偉大發現,隨行探險的自然學家喬治·斯特拉建議把這種鳥叫作「阿拉斯加鸕鷀」。
  維特拉·白令沒有熬到冬季的結束,1741年12月8日,白令死在島上。後來,人們把這座島叫做白令島,把這片海叫做白令海,把他發現的亞美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白令海峽。
  倖存的喬治·斯特拉從白令島帶回了六隻鸕鷀的標本和兩副骨架,不幸的是他竟成為唯一見到這種鳥的自然學家。
  阿拉斯加鸕鷀被發現不久,愛斯基摩人就闖到了白令島。這種不會飛的大鳥,因為它們鮮嫩的肉質和漂亮的羽毛,使愛斯基摩人喜出望外。他們瘋狂捕殺。直到1850年,阿拉斯加鸕鷀在白令島滅絕,他們才悻悻離去。

 

  紐西蘭椋鳥

  誰能想到,忠貞於愛情的紐西蘭椋鳥竟會因一位浪蕩子國王的垂青,而全族覆滅。
  紐西蘭椋鳥的羽毛絢麗多姿、流光溢彩,鳴叫婉轉纏綿、惹人愛憐。雄鳥的喙像啄木鳥喙,可以啄開樹皮,而雌鳥的喙細長彎曲,能夠啄出藏在樹縫裡、雄鳥無法捕捉的小蟲子。「夫妻」配合默契,形影不離。不知是因為它們的美麗,還是因為它們的如膠似漆,紐西蘭的土著毛利人,把它們當做心中的神物。毛利人中還流行著這樣的說法:如果新婚的男子夢到椋鳥,妻子就會懷孕,並且會生個女孩。在舉行一些盛大儀式時,部落的酋長會用椋鳥來祭祀他們的神靈。
  毛利人與椋鳥相依相存。從公元950年他們的祖先庫珀乘著獨木舟來到紐西蘭起,到1840年英國殖民者到來之間的這九百年時間裡,祭祀並沒有減少椋鳥的數量。可是———1840年,英國海軍軍官豪伯森率領艦隊,耀武揚威地來到了紐西蘭。英國人迫使毛利人酋長籤下《威坦奇條約》,把這片土地併入大英帝國的版圖。
  蜂擁而入的歐洲人焚燒森林,搶奪土地。失去了安身之地的椋鳥們除了悲鳴,別無他法。
  二十世紀初一個英國國王的來訪,終於給了紐西蘭椋鳥最後一擊。
  愛德華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長子,即位不久,愛德華訪問了紐西蘭。歡迎他的人們,送給他一支美麗的椋鳥羽毛。這個風流的浪蕩子,隨手把羽毛插在了自己的帽子上。意想不到的是,用椋鳥羽毛裝飾帽子,立刻成為風靡歐洲的時尚。
  1907年12月28日,生物學家在森林裡發現了最後一隻已經死去的紐西蘭椋鳥,有人在它的屍骨旁立了一塊紙板,上面寫著:
  「再見,紐西蘭」。

 

  旅鴿

  後來,人們把「Stool Pigeon」叫做「告密者」。
  不,它不是。
  1914年9月1日,美國所有的新聞電臺都報導了這樣一則消息:瑪莎於當日下午一時,在辛辛那提動物園去世。瑪莎是地球上最後一隻旅鴿。
  當旅鴿滅絕之後,人們常常會懷著怨恨之情提起俄亥俄州派克鎮的那個小男孩,是他在1900年3月24日這一天,射下了天空中最後那隻野生的旅鴿。終於醒悟的人們,試圖將倖存在動物園裡的旅鴿進行培育。可是,失去了藍天的旅鴿,已經失去了一切。
  1909年,剩下最後三隻。1914年,剩下最後一隻———人們守在鳥籠外,絕望地看著它們一一死去。
  誰又能相信,旅鴿,曾經是地球上數目最多的鳥兒呢。
  僅僅一百年,漫長,卻又如此短暫。
  那是1813年一個尋常的午後,天空中傳來一陣巨大而雜亂的鳴叫,奧杜邦先生抬起頭來:龐大的鳥群,慢慢地遮蓋了北美森林的上空,陽光不見了,大地一片昏暗。十六千米寬的鴿群,在奧杜邦先生的頭頂,飛了三天。這位當時最有名的鳥類學家預言:「旅鴿,是絕不會被人類消滅的。」
  這時美洲大陸的旅鴿多達五十億隻,是當時人類總數的五點五倍。
  可是,歐洲人來了。
  我簡直不能複述他們施於旅鴿的酷刑。他們焚燒草地,或者在草根下焚燒硫磺,讓飛過上空的鴿子窒息而死。他們甚至坐著火車去追趕鴿群。槍殺、炮轟、放毒、網捕、火藥炸……他們採用豐富的想像力所能想出的一切手段,他們無所不用其極。被捕殺的旅鴿不僅用來食用,還用來餵豬,甚至僅僅是為了取樂。曾經,一個射擊俱樂部一周就射殺了五萬隻旅鴿,有人一天便射殺了五百隻。他們把這些罪惡一一記錄下來———那是他們比賽的成績。
  甚至有人想出這樣的方法———把一隻旅鴿的眼睛縫上,綁在樹枝上,張開羅網。它的同伴們聞訊趕來,於是一一落網。有時候,一次就能捉到上千隻。這個方法一定傳播得很廣,因為他們甚至為那隻不幸的旅鴿單獨創造了一個名詞———「媒鴿」(StoolPi-geon)。
  「媒鴿」,就是「告密者」最初的稱呼。人們這麼稱呼這些可憐的鳥兒,因為其總能招徠更多的落網者———這種毫無心肝的稱呼,竟來自於最富情感的人類。
  1878年,除了密西根州,美洲已經看不到成群的旅鴿了。人們都清楚這一點,可是密西根州的槍聲從未停止。這一年,密西根州人為了六萬美元的利潤,就在靠近佩託斯奇的旅鴿築巢地,捕殺了三百萬隻旅鴿。兩年之後,曾經可以遮蓋整個天空的鳥群,只剩數千隻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人類忙於相互屠殺時,世界上最後的旅鴿死在了它的籠子裡。
  灰色的後背,似乎還有些發藍,鮮紅的胸脯,像一團火在燃燒,絢麗迷人的瑪莎,站在美國華盛頓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根樹枝上,長長的嘴,尖尖的尾,展翅欲飛。可是,它再也不能動,不能吃,不能鳴叫了。
  懊喪的美國人為旅鴿立起了紀念碑,上面寫著:「旅鴿,是因為人類的貪婪和自私而滅絕的。」
  紀念碑只是一塊冰冷的石頭。近百年來,在人類幹預下的物種滅絕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一千倍。全世界每天有七十五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三個物種滅絕。很多物種還沒來得及被科學家描述就已經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在旅鴿紀念碑下,環境倫理學大師利奧波德哀傷地嘆息道:
  「那些在年輕時曾被一陣活生生的風搖動的樹仍然活著,但是十年後,只有最老的櫟樹還記得這些鳥,而最後,只有沙丘認識它們。」

 

  渡渡鳥

  1681年,模里西斯。
  清晨七點,天已經大亮。然而羅德裡格斯島上的森林裡卻突然變得可怕的寂靜,所有的小動物們都屏住了呼吸。
  渡渡鳥抬起頭,不遠處,一支黑洞洞的槍口死死地盯著它。
  火光一閃,槍響了,世界上最後一隻渡渡鳥應聲倒下。一隻卡爾瓦利亞樹果從它的嘴裡跌落出來,滾到一邊。
  法國軍士託馬斯·哈代把渡渡鳥掛在雙筒來復槍上,吹著口哨回到駐地。託馬斯先生對當天的晚餐很滿意。
  1505年,葡萄牙一個名叫馬卡雲拿的航海家驚喜地踏上了模里西斯海灘,成群的渡渡鳥迎上前來,過分熱情地表達著它們對人類的親暱。隨後而來的人們,很快就發現這種肥碩可愛、溫順笨拙的鳥兒居然美味可口,而且,只要用大棒就能輕易打中。因為這個安詳平靜的島嶼上,渡渡鳥幾乎沒有天敵,它的翅膀退化了,它不會飛,也跑不快。
  在葡萄牙人看來,這是很可笑的。於是給它取名「渡渡」,葡萄牙語的意思就是「笨笨」。
  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接踵而至,渡渡鳥被一盤盤端上餐桌。渡渡鳥苦苦支撐到1681年的這個清晨,一聲槍響過後,渡渡鳥倒在巨大的卡爾瓦利亞樹下。卡爾瓦利亞樹從高空悲傷地注視著這一切。
  不知道為什麼,當天晚上,託馬斯先生並沒有啃掉這隻渡渡鳥的頭。殘存的鳥頭,如今被收藏在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劉易斯·卡羅爾先生在博物館見到了這隻風乾的鳥頭,於是他在《愛麗絲漫遊仙境》 中寫道:「渡渡鳥坐下來,用一個指頭撐著前額想了好長時間,就像照片上莎士比亞的那種姿態……」
  渡渡鳥死了。目睹悲劇的卡爾瓦利亞樹不再有種子發芽。這種可以長到三十米高的巨樹,像是要為渡渡鳥殉情。
  三百年後,遍布全島的森林之王,僅僅剩下十三棵。
  自然界環環相扣,一個環節的缺失,會導致怎樣的連鎖性災難的發生?對此人類相當無知。我們不知道,因為人類的貪婪,自然界中,有多少悲劇已經上演,多少悲劇正在上演。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相關焦點

  • 《心是孤獨的獵手》:孤獨走向群體本就是妥協,因為孤獨才是常態
    「孤獨是絕對的,最深切的愛也無法改變人類最終極的孤獨,絕望的孤獨與其說是原罪,不如說是原罪的原罪。」看這本書的伊始本是為了解決一位朋友的傾訴,那天她滿懷悲傷詢問我一些問題的時候,我竟有些不知所措,於是我翻山越嶺找到了這本書。而我恰恰沒有想到的是,這本書卻因緣巧合的治癒了我,告訴了我什麼才是真正的孤獨。
  • 追隨「孤獨喬治」的腳步,揭開巨龜「長壽」的謎因!
    ▲圖:孤獨的喬治/Rodrigo Buendia/AFP/Getty孤獨的「喬治」,它是加拉帕戈斯陸龜-平塔島象龜(Chelonoidis abingdonii▲圖:孤獨的喬治喬治離世後,厄瓜多官方意識到必須加強對其他未滅絕巨龜種群的保育,因此科學家們對於喬治的研究也並沒有就此止步……
  • 深度解讀《百年孤獨》: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時代讓孤獨永恆
    對於這百年間生在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上的人來說,孤獨與生俱來,儘管他們孤獨的具體表現並不相同,但在時代的背景下殊途同歸,不同的生命軌跡全部歸於孤獨,時代讓孤獨成了永恆。那麼一定有人很奇怪,為什麼孤獨能夠成為《百年孤獨》中的普遍境況?
  • 人類真的很孤獨
    而現實是四維空間,沒有人會在我迷茫的時候扔書暗示我:「喂,清醒一點」人類在文字上的編排組合,時常令我眼前一亮。看到「到此莫愁」的時候,我甚至感覺被誰偷窺了心事一般。也許寫出「到此莫愁」的文案人員只是在完成上級安排的工作。但是它一定慰藉過不少失意之人。
  • 排遣你我孤獨
    地球孤獨嗎?目前為止整個太陽系與銀河系沒有類似的地球文明,我們的文明何去何從,是走向毀滅或是發展至無窮,既然我們有了這樣文明的開端,也是宇宙的一道光,照亮了宇宙一角,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音樂旋律。如果我們不團結髮展,相當於患了憂鬱症,隨時有自殺毀滅的傾向。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帶著疑問,我悄悄地從扉頁起,試著重新體會先生文章的本味,追尋魯迅先生的腳步。《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也應該是魯迅先生第一次正式執起民族思想解放手術刀的地方。於是,在《吶喊》的自序中,我管中窺豹,也的確見到了魯迅先生的初心與憂慮。1907年,魯迅先生認為,他和他的同志們的第一要義是要改變百姓的精神,而改變精神的最佳途徑是推行文藝運動。
  • 世界最「孤獨」動物,即將走向滅絕,我國僅剩一隻雄性個體
    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動物比較冷門,卻被稱為世界最「孤獨」的動物。目前這個物種在全世界僅剩3頭,即將走向滅絕,而我國僅剩一隻雄性個體,可是說是真的配得上「孤獨」二字,這種動物就是斑鱉。其實曾經斑鱉的數量還是挺多的,不過以前人們迷信龜殼和龜肉能夠大補,於是許多人都會去食用烏龜。而斑鱉在幼年時期和烏龜長的比較類似,所以也遭到了人們的捕殺。
  • 沒有什麼比人類更孤獨,世界上9個最孤獨的存在
    它在火星上孤獨的工作著,當然幸運的是,它只是一個沒有意識的機器人。世界上最孤獨的樹蛙:硬漢(toughie),世界上最後一隻萊伯氏非凡雨蛙,俗稱巴拿馬樹蛙,在它的家——亞特蘭大植物園中死去,它的離世也是物種滅絕危機的一個象徵,慶幸的是它的遺傳物質被凍存了起來,希望人類技術有朝一日能使這個物種再次活躍於世間
  • 《孤獨是可恥的》:我們孤獨著也聯繫著
    若你選擇吸毒、酗酒、亂性、冷漠,那麼很大可能到最後走向抑鬱而自我毀滅。故有,一念天堂,一念地獄。006孤獨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嗎?更糟糕的是,長期抑鬱會讓自己走向自我毀滅的不歸路。007社會協作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社會協作鍛鍊了我們的大腦。
  • 誰也不能槍斃孤獨——評《質數的孤獨》
    孤獨是附麗於浩茫宇宙而存在的永恆命題,從人類誕生伊始,織成一張細密的羅網,覆蓋在萬物之上,直至世界終點。千人千面,而一千種人便有一千種孤獨。對於布考斯基來說「一天不獨處,我就會變得虛弱。我不以孤獨為榮,但以此為生。」而茨威格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寫到「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置身於人群之中,卻又得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 高口碑電影《水形物語》,當孤獨的人愛上一隻孤獨的魚
    孤獨者更能體會孤獨者的孤獨,當女主看見被鎖住的「怪物」時,她感受到的不是恐懼而是被鎖住的孤獨。 這是美國在亞馬遜捕捉到的一隻人形魚怪,被鎖住關押在研究所。 每天女主都帶著自己喜愛的雞蛋和魚怪分享,兩個孤獨的人聽著音樂,吃著喜歡的雞蛋,這時她是自由的。就像女主的臺詞,和他在一起我是完整的。 得知魚怪將要被解剖做研究時,女主準備「劫獄」。 在俄國間諜的幫助下成功劫走「魚怪」。
  • 攝影師在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尋找著北歐神話
    他在世界上最孤獨的蘇格蘭群島,尋找著北歐神話的「瓦哈拉」聖殿。「冬天,從倫敦走二十多天到斯凱島。每天早上4點做早餐,5點前出發,隨意的走,大多晚上11點前後回來。」「原想到斯凱島結束行程,但是腳步已經停不下來。」 清晨,房子對面的湖顯得格外平靜、安寧。
  • 死神的另一種解讀,存在即是孤獨的救贖
    為了抵抗孤獨,我們不得不找尋存在,而為了確證自己的存在,就不得不尋找同伴。《死神》這部動漫表面上講的是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同伴之間的羈絆,但深層次卻講的是找尋活著的意義以及羈絆,擺脫永恆的孤獨。每個人自出生開始都是孤獨而獨特的,而這些獨特中的相同又指引了一部分人聚集在了一起,這便是同伴和群體。
  • 人類是走向文明還是毀滅
    人類的發展史是一部徵服地球的歷史,地表世界動植物界己經被徵服了,工業革命開始對地底世界的徵服,工業革命,本可以多樣化發展,人類選擇的是生產工具的發展,進入電汽化革命,人類選擇本可以有多樣化發展,人類選擇的是生產工具的發展,進入計算機時代,人類選擇還可以有多樣化發展,人類選擇的還是生產工具的發展
  • 人類在宇宙中是否真的孤獨
    其中,系外行星的研究主要揭示一個重大問題:人類在宇宙中真的孤獨嗎?系外行星就是太陽系以外的行星,跟太陽系類似,系外行星也是圍繞著它的恆星運動。1995年10月,馬約爾和奎洛茲宣布在類太陽星周圍發現了一顆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即系外行星。它是位於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飛馬座51b。
  • 誰是地球上最孤獨的動物?
    早在2019年5月,澳大利亞考拉基金會發表聲明稱,澳大利亞考拉數量不到8萬,正走向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ly extinct)。由於棲息地減少和極端氣候,部分區域的考拉因數量太少而出現近親繁殖。基金會主席黛博拉認為,按照目前的速度考拉將在未來三代內滅絕。
  • 人類最終走向是什麼?
    人類的最終走向是什麼?該如何發展?拋開自然災害造成人類毀滅不說,就人類自身而言,最終走向無非兩種,一是毀滅,二是繼續生存和發展。一方面,他造福人類社會,改善人們的生活,使人們生活變得越來越容易。另一方面,現代科技的應用也給人類帶來負面的作用。如環境汙染等。特別嚴重的是,人類將科技成果用於製造殺人武器。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在戰爭中使用的武器的殺傷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從木棒、石塊到金屬刀劍,從金屬冷兵器到火器,從火器再到核武。如今一顆核彈就可毀滅一座城市。現在傳說又有國家研製黑硐武器。如果世界大戰再起,人類將會面臨毀滅的命運。
  • 納斯卡線條究竟有什麼秘密,為何人類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
    納斯卡線條究竟有什麼秘密,為何人類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 原標題:納斯卡線條究竟有什麼秘密,為何人類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
  • 吳國盛 | 他創立了近代運動理論,也帶來了人類的孤獨
    所以,哥白尼革命完成了從封閉世界走向無限宇宙的這麼一個思想的啟蒙 。  從有限宇宙到無限宇宙:伽利略的貢獻  我們知道近代科學的一個基本理念是宇宙是無限的,希臘科學的基本理念是宇宙是有限的。希臘科學認為有限宇宙的基本運動形式是圓周運動。現代科學認為在一個無限宇宙裡,基本的運動形式是勻速直線運動。
  • 地球僅剩最後一株伍德蘇鐵,它見證恐龍滅亡,現在也要孤獨至死
    然而,植物中也存在孤獨的個體,它們在不知不覺中走向滅亡,曾與恐龍同期見證地球生物最初模樣的伍德蘇鐵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於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漫長的時間,伍德蘇鐵也被人們稱為「活化石」。早在2億年前,伍德蘇鐵所在的家族就已經十分繁盛,它們甚至順利躲過了生物大滅絕,見證了這億萬年的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