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腦誕生的起點?美國科學家首次製備「記憶電晶體」

2020-12-05 流浪前哨站

通過將電晶體與記憶電阻器的功能特性結合起來,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新的電晶體類型——記憶電晶體。該元器件的運行類似人類的神經細胞,可以很大程度增強改善計算機性能,使它更像人腦。

圖:記憶電晶體有類腦性能

人腦的基本組織是神經元,神經元的突起互相連結構成神經網絡,使人腦可以同時處理很多複雜的任務。但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計算機,還做不到像人類大腦那種思維方式,即使是簡單的日常活動,比如辨認記憶人臉的同時分析預測對方可能要說的話,計算機表現得仍然很死板。

圖:神經元構成神經網絡

近日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記憶電晶體」,這種電子器件可以同時執行存儲記錄和信息處理功能,使得它非常類似於神經元,而不是傳統電晶體那樣需要單獨進行。目前該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最新的《自然》雜誌上。

圖:一位藝術家為記憶電晶體創作的模型

記憶電晶體是由電晶體和憶阻器結合而成。憶阻器是一種特殊的電阻器,能夠記住先前施加在上面的電壓,但是它只能控制單個的電壓通路。研究人員在該電晶體內部結構中,通過將憶阻器從兩個端子向三個端子進行改造,成功實現更為複雜的電路系統。基於記憶電晶體形成的高效神經計算網絡,不僅可以增加計算機的類腦機能,而且比傳統數字計算機消耗更少的能源,因為它的運行不需要兩個獨立線程。

圖:神經網絡

該項研究的負責人馬克在一篇新聞稿中對該電晶體的類腦特性做出解釋:「在我們的大腦中,神經元不會只和另一個神經元相聯繫,它會和它周圍大量的神經元一起構成一個神經網絡。而我們的電晶體器件也是建立多種連接,這如神經元有很多突觸結構類似。」他表示,研究團隊會繼續努力使電晶體更小、運行更快,並且擴大這種技術的實際應用。

圖:腦機接口

我們不知道這種技術應用擴大何時會發生。但是毫無疑問這項研究將使我們日常密切接觸的計算機和智能設備更加智能,甚至可以感覺到它們變得有生機活力,具有人性化特徵。記憶電晶體可以增強和升級人工神經網絡,也許未來與人類神經網絡接駁融合,那時腦機接口和電子腦這些夢幻科技將變成可能。

圖:科幻中的電子腦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製備出矽-石墨烯-鍺高速電晶體
    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的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可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GHz)領域,並在未來有望實現工作於太赫茲(THz)領域的高速器件。1947年,第一個雙極結型電晶體(BJT)誕生于貝爾實驗室,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技術的新時代。
  • 全球首次,中國科學家製成高速電晶體,有望終結半導體矽晶片時代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垂直結構的矽-石墨烯-鍺電晶體」(A vertical silicon-graphene-germanium transistor)的研究論文,這意味柘中國科學家首次製成了高速電晶體。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石墨烯高速電晶體 延遲時間縮短千倍(附股)
    來源:金融界網站據報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科研團隊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
  • 中國科學家製備出石墨烯高速電晶體,有望應用於太赫茲領域
    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取得新的科研突破,該中心先進碳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GHz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高速電晶體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
  • 中國科大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我校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室實驗室和物理學院陳仙輝教授課題組在二維類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組與復旦大學張遠波教授、封東來教授和吳驊教授課題組通力合作,成功製備出具有幾個納米厚度的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 我國首次製備出一成果,矽基晶片的末日來了?
    近日,我國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提升至吉赫茲領域。這有什麼意義呢?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研究工作提升了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性能,未來將有望在太赫茲領域的高速器件中應用,為最終實現超高速電晶體奠定了基礎。
  • 薄膜電晶體-晶圓面積製備透明鋅摻雜CuI的高性能p型器件
    近幾年,研究人員專注於尋找新型的透明無機p型半導體用於高性能電晶體的製備。在眾多候選材料中,碘化銅(CuI)無疑是最有前景的應用材料。然而,由於其較低的銅空位(空穴源)形成能,CuI始終展現導體特性,因此,如何調節其高導電性但同時保持高透明度和穩定性成為該領域的難點和熱點。在前期CuI電晶體技術基礎上(Adv.
  • 科學家首次製備二十四面體鉑納米晶體
    本報廈門5月7日電(通訊員王瑛慧  記者馬躍華)來自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孫世剛和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王中林等科學家採用一種新的電化學方法,首次製備出具有高表面能的二十四面體鉑納米晶粒催化劑,顯著提高了鉑納米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領域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深大團隊製備出高性能黑磷電晶體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馬璇)記者昨天從深圳大學獲悉,該校二維材料光電科技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的張晗特聘教授團隊與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喻學鋒研究員團隊和武漢大學廖蕾教授團隊合作,在二維黑磷領域取得新進展,通過金屬離子修飾的方法製備出高穩定性且高性能的黑磷電晶體。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神經形態運算新突破:兼具學習與記憶功能的神經電晶體
    關於這顆新型神經電晶體的論文已發表在5月25日的《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該電晶體是透過在矽奈米線(Silicon Nanowire)上塗上離子摻雜型溶膠-凝膠矽酸鹽薄膜製成的。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團隊與美國合作者,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 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這可能是分子級電晶體的關鍵一步
    8 月 15 日,《自然》(Nature)雜質今天刊登了一項重大科學突破:牛津大學的化學家和 IBM 的團隊一起,首次製造出了由 18 個碳原子組成的環形純碳分子,而這在過去「幾乎難以成功」,曾有無數團隊嘗試後放棄了。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半導體,電晶體,摩爾定律...
    來自英國衛報的消息,德國PDI固體電子學研究所、日本NTT基礎研究實驗室、美國海軍等單位,近日研製出了目前最小的電晶體,直徑是167皮米(0.167nm)。0.167nm,是人類已知最強的IBM 7nm 1/42、人頭髮的60萬分之一、DNA鏈的1/15。
  • 我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李江濤)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科學家從實驗中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現象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基於單個有機分子...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同時,獲得了最小間距為 50 納米的單原子層溝道鰭片陣列。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同時,獲得了最小間距為 50 納米的單原子層溝道鰭片陣列。此外,他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報導的二維本徵鐵磁半導體自旋場效應器件,為繼續尋找室溫本徵二維鐵磁半導體提供了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