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科學家告訴你,傳統中藥桑白皮的活性天然產物是如何產生的?

2020-12-06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丨迦漵

自然界中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的植物產生了大量結構複雜多樣的天然產物(或者稱為次生代謝產物)。這些天然產物既可以作為內源性小分子參與植物重要生理活動,例如調控植物自身的生長發育(例如赤黴素、脫落酸等植物激素)以及抵禦病蟲害(例如豌豆素、白藜蘆醇等植保素), 同時也是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分子的主要來源,例如:嗎啡、阿司匹林、紫杉醇,喜樹鹼、青蒿素等。因此,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對於植物生物學研究、生態學研究、以及開發創新藥物治療人類重大疾病和植物保護分子都具有重要意義。

與微生物相比,研究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途徑存在著更大的挑戰。首先,植物基因組龐大,遺傳背景複雜,難以獲取高質量基因組序列。其次,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基因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成簇分布在植物基因組中,無法利用微生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常用的基因簇挖掘(「genome mining」)的方法來鑑定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途徑。最後,植物,特別是非模式植物,生長周期較長,遺傳操作相對複雜,很難通過體內敲除直接驗證基因功能。目前,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的方法十分有限,包括了轉錄組分析、活性導向蛋白分離以及基於同源性的反向遺傳學研究,如圖1所示。但這幾種方法也有自身的一定局限性,不能有效促進植物中全新功能蛋白的發現,因此,開發出新穎的研究方法對於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圖1 微生物來源與植物來源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方法比較

2020年5月25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雷曉光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戴均貴課題組以及中國中醫科學院黃璐琦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hemistry雜誌上發表以FAD-dependent enzyme-catalysed intermolecular [4+2] cycloaddition in natural product biosynthesis為標題的文章,解析了來源於傳統中藥桑白皮中的活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關鍵步驟,發現了自然界中存在的首例催化分子間Diels-Alder反應的單功能酶。該工作還發展了一類新穎的、基於「天然產物生物合成中間體分子探針」的化學生物學策略,為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途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在本文中,作者開發出一種基於天然生物合成中間體分子探針(Biosynthetic Intermediate Probes, BIPs)的靶標垂釣策略,並結合活性導向蛋白分離以及轉錄組測序等方法,成功在桑樹愈傷組織中鑑定出兩個FAD依賴蛋白(MaMO和MaDA),其中MaDA為從自然界中發現的首個催化分子間Diels-Alder反應的單功能酶。

桑科植物的根皮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桑白皮,它具有止咳、平喘、抗炎等功效。於此同時,現代醫藥學研究發現,桑白皮具有抗HIV的功效,其作為「複方SH」的主要有效成分已被泰國政府批准用於治療愛滋病。桑白皮中含有一類特殊的Diels-Alder(D-A)類型加合物,這類天然產物具有共同的環己烯骨架結構,且具有多樣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菌,抗病毒,以及潛在的治療糖尿病的功效(J. Asian Nat. Prod. Res.2014, 16, 690–702.)。生源上,這類天然產物是由查爾酮(親二烯體)和不同二烯體發生分子間Diels-Alder反應形成的,如圖2a/b所示(J. Chem. Soc. Chem. Commun.1990, 8, 610-613)。

微生物來源的 D-A 反應酶雖然已屢見不鮮,但到目前為止,植物來源的 D-A 反應酶還鮮有報導。目前,tabersonine synthase(TS)是唯一已知的催化分子內D-A反應的植物來源的D-A反應酶。另外,除了Macrophomate synthase和Riboflavin synthase以及近期協和藥物所的胡友財課題組報導了催化分子間雜D-A反應的EupfF(J. Am. Chem. Soc.2019, 141, 14052-14056)外,目前已知的D-A反應酶絕大部分催化的是分子內的Diels-Alder反應,因此,揭示桑樹中全新的分子間Diels-Alder 反應酶,不僅會極大地豐富我們對D-A反應酶的認知,也會促進桑科植物中這類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得D-A類型天然產物的開發和利用。

為了找尋桑樹愈傷組織中催化morachalcone A(2)和二烯體(4)發生分子間D-A反應的酶,作者提出了一種基於天然生物合成中間體探針(Biosynthetic Intermediate Probes, BIPs)的靶點垂釣研究策略,如圖2c所示。通過對細胞裂解液的分離純化,研究人員可以提高目標蛋白的含量,降低假陰性結果的可能性;同時通過分離純化,去除掉體系中的幹擾蛋白,降低假陽性結果的可能性。基於生物合成中間體探針的靶點垂釣可以與轉錄組分析以及活性導向蛋白分離等方法形成優勢互補,從蛋白和底物有結合的角度為研究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途徑提供新的思路。

圖2 桑樹中D-A類型天然產物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徑以及基於生物合成中間體探針的靶點垂釣

為了合理設計和合成BIPs,作者對親二烯體morachalcone A(2)進行了SAR研究(圖3a/b),併合成了探針分子8。隨後,作者將該生物合成前體探針分子8與分子篩純化後高活性組分孵育並進行紫外交聯,然後進行後續的「pull-down」實驗,最後通過銀染找到了可能與探針分子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如圖3c中紅色箭頭所示。LC-MS/MS數據顯示,在該條帶中包含了BBE-like proteins,這暗示著桑樹中的BBE-like protein很可能是D-A反應酶。

圖3 利用基於生物合成中間體探針的靶點垂釣測策略探索純化後高活性組分中的靶點蛋白

在前期的基於活性導向的蛋白分離的實驗中,作者證明了桑樹中BBE like protein參與二烯體4的形成,而通過靶點垂釣實驗也暗示著桑樹中某些BBE-like proteins催化了分子間的D-A反應,於是作者對桑樹愈傷組織進行了轉錄組測序,共鑑定出了14個BBE-like protein家族蛋白,並對轉錄水平最高的兩個基因(MaMO和MaDA)進行了表達純化以及功能驗證。酶學活性測試發現,MaMO能夠氧化moracin C(3)生成二烯體(4),而MaDA卻不能。MaDA能夠催化二烯體(4)和morachalcone A(2)發生分子間[4+2]環化反應,而MaMO在同樣條件下卻不能催化該反應的發生。這說明MaDA是首個催化分子間[4+2] 環化反應的單功能酶。此外,作者還對這兩個酶的酶學性質進行了表徵,如圖4所示。

圖4 MaMO和MaDA的活性檢測和酶學常數測定。a), i)標準化合物3,ii)標準化合物4,iii)化合物3與MaMO,iv)化合物3與緩衝液; b), i)標準化合物4,ii)標準化合物2,iii)標準化合物1,iv)化合物2和4與MaDA,v)化合物2和4與緩衝液; c),MaMO底物(3)的動力學分析; d),MaDA底物(2)的動力學分析。

隨後作者探究了MaDA的底物適應性。作者發現,不同的morachalcone A的衍生物(5-7)及其類似物(15,16)均能被MaDA識別,但去掉異戊烯基後的化合物14不能被識別。另外,化合物6和16的轉化率也顯著降低,如圖5a所示。這些結果暗示著morachalcone A(2)中的異戊烯基以及2和2』號位上的羥基可能與MaDA有較強的相互作用。作者也合成了五種不同的二烯體,利用MaDA催化的endo專一性的D-A反應,實現了包括chalcomoracin在內的多個天然產物及其類似物的首次不對稱全合成,如圖5b所示。

這些實驗結果表明,作為一個催化分子間Diels-Alder反應的酶,MaDA對二烯體和親二烯體都具有很好的底物兼容性,可作為一種高效的生物催化劑,用於D-A類型化合物的合成。同時,這些結果也揭示了桑樹中endoD-A類型天然產物結構的多樣性可能來自於MaDA底物的寬泛性。

圖5 MaDA底物適用性的探究

為了探究該分子間[4+2]反應的機理,作者首先對非酶促的分子間[4+2]反應進行了DFT機理計算。DFT計算表明,endo產物過渡態比exo產物過渡態在能量上低2.8–3.0 kcal mol–1,如圖6a所示,這解釋了為什麼該反應展現出endo選擇性。在endo產物過渡態中,將要形成的兩根C-C鍵分別為2.03 and 2.69 (圖6a),這說明該環化反應可能是通過協同但不同步的反應機理進行的(concerted but asynchronous reaction)。作者還測定了酶促反應中二烯體10上不同位置的KIE數值(圖6b),其實驗結果也支持MaDA催化的[4+2] 環化反應是一個協同但不同步的Diels-Alder反應。這些數據支持MaDA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分子間Diels-Alder反應酶。

圖6 DFT計算(a)以及KIE測定(b)

為了進一步探索MaDA的催化機制,作者成功解析了MaDA的晶體結構(2.3 ),如圖7a所示。通過將產物chalcomoracin (1)對接進MaDA的口袋中發現,F356、N357、 L358、 L373、N374和F375可能與二烯體(4)有相互作用,而V177、I259、F292、Y192 和 R443可能與親二烯體morachalcone A(2)有相互作用,如圖7b所示。基於此,作者將可能與產物形成相互作用的胺基酸進行了突變,結果顯示,F375,R443,F356 I259以及Y192對於維持MaDA的活性至關重要(圖7c);同時,作者還發現氧化態的FAD對於MaDA的活性也非常重要,如圖7c所示。

圖7 基於MaDA晶體結構的分子對接以及點突變實驗揭示了MaDA與底物形成相互作用的關鍵位點

綜上所述,研究者通過活性導向蛋白分離,基於生物合成中間體探針(biosynthetic intermediate probes, BIPs)的靶點垂釣和轉錄組分析相結合的策略成功在桑樹愈傷組織中鑑定了兩個FAD依賴的蛋白, MaMO和MaDA。其中,MaDA為首例催化分子間[4+2]環化反應的單功能酶。作者通過DFT以及KIE實驗證明了該酶促反應為協同但不同步的Diels-Alder反應,因此MaDA是首個從自然界中發現的、催化分子間反應的Diels-Alder反應酶,從而結束了學術界一直存在的「自然界是否有真正意義DA反應酶」的爭論。

作者還成功解析了MaDA的晶體結構,並初步闡明了底物和蛋白相互作用的機制。此外,MaDA有很好的底物寬泛性,利用MaDA實現了多種D-A類型天然產物的酶法合成。該酶法合成展現出普通化學方法難以實現的高效性與立體化學專一性,體現了MaDA在生物催化中的優勢和特點,為發展酶催化合成方法來高效製備結構多樣的功能有機分子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此外,本研究所提出的基於天然產物生物合成中間體分子探針(BIPs)靶點發現的化學生物學研究手段也會為闡明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途徑、發現新穎的生物合成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與思路。最後,該類藥用植物來源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途徑的解析也為後繼合成途徑重建,實現植物天然產物的微生物異源生物合成,並開展結構衍生化研究,提升功能活性鋪平了道路。

在本工作中,雷曉光課題組高磊博士,戴均貴課題組蘇聰博士,雷曉光課題組杜曉霞博士以及黃璐琦課題組王瑞杉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雷曉光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戴均貴研究員以及中國中醫研究院黃璐琦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周宇博士和黃牛研究員以及UCLA的Chen Shuming博士和K. N. Houk教授在計算模擬,DFT計算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陳涉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郭蘭萍研究員,北海道大學的Oikawa教授,Minami副教授以及成偉助理教授,以及帝京平成大學的Hano教授和Shimazaki教授也在質譜分析,轉錄組分析以及酶活測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幫助。

相關焦點

  • 盤點|國內天然產物資料庫
    天然產物是新藥發現的重要源泉,天然產物化學成分實物庫與資料庫的建設對天然產物的研究與開發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目前國內可以公開查詢到的有關天然產物的實物庫和資料庫建設情況進行概述,希望對天然產物的研究與開發有所幫助。
  •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記貴州省--中科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
    記者來到了位於貴陽市藥用植物園內的貴州省--中科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採訪。    在辦公室記者見到了擔任實驗室主任的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郝小江博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本來用於表述發掘民族文化遺產的語言竟出自他這位科技人員的口中,而他要表述的卻是如何發展貴州民族醫藥,服務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 化學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
    25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戴均貴課題組、中國中醫科學院黃璐琦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hemistry雜誌上發表以「FAD-dependent enzyme-catalysed intermolecular [4+2] cycloaddition in natural product biosynthesis」為標題的文章,解析了傳統中藥桑白皮中的活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關鍵步驟
  • 雲南大學團隊在Natural Product Reports發表基於機器學習的天然產物活性研究進展
    >機器學習的天然產物活性研究的進展進行了綜述。該文章結合本團隊的研究經驗,在總結理論方法和分析文獻案例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建議,擬在數據科學家和藥物研究者之間架設一道有效溝通的橋梁。   天然產物是藥物分子的重要來源,但其結構發現具有「偶然性」,生物活性探索具有「隨機性」,限制了天然產物的活性發現和深入研究。機器學習算法通過對現有天然產物的分子結構、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數據進行分析,建立天然產物活性的預測模型。
  •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的化學合成項目獲973立項
    近日,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馬大為研究員任首席科學家申報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的化學合成」項目通過科技部973計劃評審,批准科研經費為1700萬元。項目研究團隊由有機所及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組成。
  • 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研製出 富含天然產物的新一代DNA編碼...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Richard Lerner教授和楊光教授研究團隊合作,研製出富含天然產物的新一代DNA編碼化合物庫(DNA-Encoded Library, DEL),以《Functionality-Independent DNA Encoding of Complex Natural Products》為題發表在國際頂級化學期刊Angewandte
  • 「天然產物與中藥提取、分離純化及生產工藝過程智能化 關鍵技術...
    【中國製藥網 會議論壇】 近年來,隨著天然產物與中藥開發利用的快速發展,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日益受到重視,一些現代化提取分離技術越來越顯現出特有的優勢,如超聲協助提取、微波輔助提取、製備液相色譜法、膜分離技術、大孔吸附樹脂等技術在天然產物與中藥開發中起著重要作用。
  • 磷酸二酯酶天然抑制劑的研究進展
    天然產物一直是防病、治病藥物的主要來源,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方面有悠久的歷史和堅實的基礎。儘管人工合成的藥物在藥物研發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但是臨床上應用的很多藥物都是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天然產物。天然產物依然是治療重大疾病的藥物或先導化合物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從天然產物中尋找高效低毒且選擇性強的PDEs活性抑制成分越來越受到科學家的重視。
  • 中澳科學家揭秘傳統中藥苦參注射液如何殺滅癌細胞?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9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Oncotarge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來源於傳統中藥中的複雜植物混合物如何有效地殺滅癌細胞
  • 生物谷專訪-聽徐宏喜教授談中藥研發與國際化進展
    由於西藥研發成本越來越高、時間越來越長,以"自然療法"為特點的天然藥物產業將成為全球製藥業最具發展前景的特色產業。徐宏喜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藥活性成分及藥效評價研究,中藥新藥開發以及中藥質量控制分析方法研究等。
  • 天然小分子抗癌持續研發!盤點抗腫瘤天然產物分子
    多年來的努力,天然產物抗癌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很多天然小分子已經成功上市,並成為了相應領域的明星治療藥物。下面,筆者帶大家來盤點一下抗腫瘤天然產物分子。一.紫杉醇:首個微管蛋白抑制藥最初,研究人員從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枝葉中發現了白色生物鹼類毒性成分,但具體物質未知;隨後,美國研究人員Barclay專門提取了紅豆杉樣品進行了活性篩選並發現了其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活性;進一步的提取研究,研究人員找到了提取物中活性最強的的白色結晶單體,並將其命名為紫杉醇
  • 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由於這些植物天然產物對人體有較強的生理活性,已被廣泛應用於醫藥健康等領域。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醫藥藍皮書《中國藥品市場報告(2012)》稱,中國藥品市場 2012 年總規模為 9 261 億元人民幣;預計到 2020 年,中國藥品市場的規模將達到 2.3 萬億元人民幣。
  • 研究發現:中藥草果含降血糖活性成分
    新華社昆明11月13日電(記者趙珮然)我國科學家在中藥草果中發現了降血糖活性成分,該研究為新型降血糖先導分子的發現提供了化學和藥理學依據,也為拓寬草果的新用途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已分別在《植物化學》《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等國際期刊上發表。
  • 2017(第二屆)天然藥物研討會免費參會名額,等你來拿!
    2017(第二屆)天然藥物研討會將於8月10-11日在杭州召開!你造這個會上可以看到多少大牛嗎?首先,本次會議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陳凱先院士擔任大會主席。陳凱先院士196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
  • 上海有機所高效集成合成膽甾醇類天然產物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田偉生課題組發展的從甾體皂甙元合成甾體-16-羥基-22-酸內酯的方法以及用其合成天然甾醇化合物的新策略,為具有挑戰性的天然甾醇化合物合成開啟了一扇大門,為天然甾醇化合物生物活性及其構效關係的研究提供了所需樣品
  • 中藥與西藥有什麼區別?
    隨著當今健康大好形勢的發展,大家我們不經意會發現,在很多種場合下,都會提到關於中藥與西藥的話題!我國中藥主要農業種植物中草藥和天然中草藥植物。從古到今,在我國中醫生把中草藥採來為百姓治病,而這種藥材就被稱為中藥。
  • 暨南大學副校長葉文才:在中藥和天然藥物化學的海洋裡縱橫馳騁
    葉文才是知名的中藥和天然藥物化學專家,長期從事中藥和天然藥物活性成分、天然產物來源的創新藥物等研究,在對150餘種中藥和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千多種新化合物,以及一些重要的新藥先導化合物。談到葉文才的研究,就不得不提到「三萜及其皂苷」,這是他大學畢業後在中草藥成分研究中首先碰到的一類活性成分。1983年,作為南京藥學院中藥學專業第一屆畢業生,葉文才被分配到安徽蕪湖中醫學校中藥化學教研室教書,一待就是五年。
  • JMC|基於結構的天然產物黃連素的結構改造
    黃連素是從黃連、黃柏等傳統中藥中提取的單體化合物,常用於治療痢疾及其它消化道感染。近年來,黃連素的抗心律失常、調控能量代謝、降血糖血脂和抗癌等多重功效使其成為一個「明星」中藥單體化合物。儘管黃連素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但其抗癌作用在臨床應用上仍具有許多局限性,包括抗癌活性低、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然而,由於黃連素的分子靶點不清楚,以往對黃連素的改造比較盲目和隨機,並未取得較好的進展。
  • 林雙君:我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
    天然產物是由活體生物包括植物、微生物、動物及海洋生物產生的具有一定生物功能的化合物。它是由生物體的次級代謝過程所產生,因此屬於次級代謝範疇。天然產物產生於自然,其化學結構和功能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得以選擇和優化,所具有的獨特結構單元賦予了許多天然產物與特定靶點專一性結合的能力並表現出良好的生物活性,使之可以作為藥物直接用於疾病的治療,因此天然產物在醫藥及農藥研究與開發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並為人們所熟悉和重視。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