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聊天語言可以視為一種社會方言
●「網話掃盲」的做法有違語言文字法
●使用「網絡語言」尋求的是新奇之感
●「網絡語言」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語言
主持人語:在網上,人們常常可以看到「BS」、「弓雖」、「醬紫」這樣的用語,很多人看不明白。「網絡語言」在學生中十分流行,一些中小學生甚至在作文中大量使用。「網絡語言」究竟有害還是無害?該不該施以管制?日前,本刊邀請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蘇培成、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計算語言學研究室研究員馮志偉、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理事錢玉趾、央視國際網站策劃武志偉,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
「網絡語言」不該走進作文
主持人:前不久有一則報導說,重慶一個小學生的作文中,短短一段50餘字的句子,竟然出現了「GG」、「7飯」、「MM」、「BT」、「粉8稀飯」等10多個新鮮詞語,文中大量的「網絡語言」讓老師十分困惑。不知道各位怎麼看這個問題?
蘇培成:「網絡語言」對青少年有很大危害。有的青少年沉迷其中,習慣了這套所謂「時髦」的表達方式,使語言變得貧乏、單調、粗俗,失去了青少年語言應有的朝氣和親和力。用這樣的語言寫的作文,連教他們的老師都看不懂。如果任其發展,很可怕。
錢玉趾:使用「7飯」、「GG」「MM」、「粉8稀飯」等字符混雜用語,不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規定,是不妥的。
武志偉:我不反對學生們在網絡上以他們喜歡的方式來交流,但並不贊同「網絡語言」進入作文。
蘇培成:青少年還不成熟,缺乏生活歷練,分不清美醜。要引導青少年認識「網絡語言」的危害,自覺加以抵制,集中精力學好母語,提高母語的應用能力,為今後的學習和工作準備好語言條件。
「網絡語言」實為「網絡符語」
主持人:怎樣看待「網絡語言」?它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產生「網絡語言」這一現象?
錢玉趾:所謂「網絡語言」,是網上流行的一種「符語」,不該稱為「語言」。它是由漢字、阿拉伯數字、字母、物理化學符號和標點符號等雜湊起來的「字符混雜語」,簡稱「符語」。其特點是模糊性、不確定性,帶有私密性、神秘性,並不具備語言的特徵,更不具備合法性、規範性及通行性。我認為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對「網絡語言」詞條的釋義不妥,它使「符語」升格為「語言」。
馮志偉:在網絡世界中使用的語言就是網絡語言。應該說,網際網路上傳輸大量信息的網絡語言基本上是規範的民族語言。除了英語,網際網路上越來越多地使用漢語、西班牙語、德語、法語、日語、韓語等英語之外的語言。一些專家擔心的所謂「網絡語言」,實際上是青少年們在網絡論壇留言、聊天室中使用的語言,應當叫做「網絡聊天語言」,並不能代表網絡語言的全部,只是網絡語言中的滄海一粟。總體看,網絡語言是健康的、規範的。
錢玉趾:青少年為什麼喜歡它?一是管理層面寬鬆或缺失。利用網絡或手機傳遞信息,想說就說,非常自由;二是技術層面的快捷方便。輸入漢字要學用一種編碼,要擊2至4個鍵才能輸入一個漢字,比較麻煩。輸入字母、數字等字符,快捷方便;三是具有私密性、神秘性的魔力。在小範圍傳遞信息,安全、可靠,沒有洩密的危險或副作用。
武志偉:「網絡語言」有著特定年齡群體的鮮明特徵。藉助兒語(「東東」)、諧音(斑竹)等多種方式,尋求一種新奇乃至無釐頭的感覺,其最大特點是求新求變。「網絡語言」的另一個特點是淺白,很多是拼音簡寫或手誤直接演變,並無更深新意。
馮志偉:「網絡聊天語言」是全民語言在網絡論壇留言或網絡聊天室的特定環境下使用的一種社會變體,一種「社會方言」,這樣的社會方言應該有自己的特點,不必加以強制性的管制。在網絡聊天語言中使用的特殊詞語,應當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進行科學的研究,它們是一種客觀存在,不應簡單否定。
主持人:最近,某報開出專版,定期推出和介紹網絡日常用語,並稱之為「網話掃盲」。這種做法值得提倡嗎?
武志偉:「網絡語言」沒必要「掃盲」。很多新詞還沒有傳播到網絡以外,就已在網絡中湮滅,我們靜觀其自生自滅即可。
錢玉趾:公開出版的報紙,推介「網絡符語」是錯誤的,它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網絡符語」具有極大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如「MM」是兩字詞的拼音首字母縮寫,可表示「妹妹」、「美眉」、「媽媽」等,有很大的歧義性,在特定時間、特定場合、特定人際間可以傳遞、交流信息,但在社會上應用,會引起混亂。
武志偉:「網絡語言」是自然出現的。新的溝通方式帶來了新的語境,在新的語境下,傳統方式表達不充分,產生「網絡語言」太正常不過了。「網絡語言」在網絡中起到了增進人際交流與溝通的作用。
主持人:「網絡語言」的大量使用,對漢語言的發展有何影響?它會取代傳統語言嗎?
蘇培成:漢語發展的方向是規範、豐富和具有很強的表達力,而「網絡語言」和這個方向背道而馳。一個新產生的詞只有符合必要性、明確性和普遍性三個原則,才有可能進入全民語言,「網絡語言」裡那些特有的詞並不符合這三個原則。任意使用這樣的詞語會把漢語弄亂,增加理解的困難,使語言交際無法正常進行,消極作用不可忽視。
武志偉:說「網絡語言」破壞漢語純潔是誇大其詞。所謂漢語的純潔是個相對概念。今日的漢語相對於古漢語來說早已「純潔」不再。語言在發展的過程中,有自己的新陳代謝。漢語有廣博的包容性,「網絡語言」帶來的衝擊不會觸及漢語根本,會注入新的活力。
馮志偉:作為一種社會方言的網絡聊天語言可能會對全民語言產生一些影響,正如地域方言可能會對全民語言產生影響一樣,我們用不著害怕。我們希望研究社會語言學的專家們來關心和研究網絡聊天語言與全民語言的關係,正確地引導網絡聊天語言的發展,這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有意義的新課題。
對「網絡語言」應區別對待
主持人:對「網絡語言」的爭論近年來一直沒有停息。一些地區比如廣州就禁止中小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上海市專門立法對使用「網絡語言」進行限制,這些都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馮志偉:應當向青少年說明,當他們在網絡論壇留言或者在網絡聊天室使用「網絡聊天語言」的時候,使用的是一種社會方言,一旦離開了這種特殊的社會環境,就應當使用規範的全民語言,遵守全民語言的規範,不要使用特殊環境下的網絡聊天語言。
錢玉趾:「網絡語言」如果符合我國有關的語言文字規範,應該允許使用;「網絡符語」在網絡上可以允許存在,但應引導使用者向規範化的語言靠攏。公開的出版物,廣告、招牌、標誌牌,政府機關、學校、公共服務行業等,都必須使用規範漢語,禁止使用「網絡符語」。中小學或地方政府機關禁止使用「網絡符語」是正確的,不容置疑。
蘇培成:當前我們正在進行現代化和信息化建設,漢語的重要性日益顯著。要努力維護漢語的規範和健康,決不能讓漢語受到傷害。「網絡語言」不是語言裡的積極成分,不能允許它到處泛濫。
武志偉:中小學是打基礎的時候,應該認真學好漢語。「網絡語言」起到了混淆作用。要完全禁止不可能,但讓「網絡語言」只是活躍於網絡,絕不許進入中小學學校,看似不近人情,卻是負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