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江:如何看待一些人大量使用似是而非的文言文?

2020-12-06 新京報網

撰文丨葛格


語言的使用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了解語言學的知識,理解語言背後的規律。作為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在漢語研究、文字改革、詞典編纂等領域造詣頗深,著有《中國文法要略》等,同時也主編了早期的《現代漢語詞典》及《現代漢語八百詞》等辭書。除此之外,呂叔湘也對語文教學、寫作等方面有深入、獨到的見解,並著有不同主題的普及類小品文字。


近日,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所長、著名語言學家張伯江在北京言又幾書店與北京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高立志,以「跟呂叔湘先生學點語言學——我編《語文漫話》」為題,圍繞呂叔湘所著多篇關於語言學研究及語文教育的小品文章展開對談,漫話語文。

 

張伯江(左)和高立志在《語文漫話》閱讀分享會現場。


文字和語言並不能回到過去


如何看待一些人大量使用似是而非的文言文?針對這一問題,張伯江引用了呂叔湘的話「做人要做現代人,做文要做現代文」作為回答。他認為,文字和語言隨著(時代)發展,並不能回到過去。簡化字難以回到繁體字,文體及詞彙也隨著歷史的發展出現了諸多變化。


張伯江以當下流行的「穿越文」中的內容為例,「一個人穿越到秦朝,說『老闆來一碗麵』,老闆說,那個年頭麵條還沒傳到中國來。他又說來一個西紅柿,那更沒有這個東西了。食品不能穿越,語言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看到秦朝要碗面吃的那個段子之後,我也可以做一個批註,他跟老闆要什麼食品所用的那套話,有的是明朝產生的,有的甚至是民國以後才產生的詞語。」


呂叔湘,1904年生於江蘇省丹陽市,原名呂湘,字叔湘。1926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外國語文系,1936年赴英國留學,1938年回國後任雲南大學文史系副教授。1952年起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所長等職,是我國語言學研究領域的泰鬥。


在張伯江看來,現在的孩子們學習的是「假文言」,不可能地道。人們之所以能在閱讀古文中獲得愉悅,是因為這些作品是以當時最自然的語言寫成。每個時代最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用當時最自然的語言方式、文體寫成的,因此才能帶來令人舒適的閱讀感受。而這一點在當下現代的語言環境中是難以達到的,語言與文學不可分離。


因此,對於語言來說,每個時代都有當時的用法,而文言知識一個籠統的說法,是以現代漢語的出現為基準,將以前的語言稱為文言。但張伯江也強調,年輕人喜愛流傳千年的唐詩宋詞及古文作品無可厚非,完全可以借鑑其中有益的成分,吸收到我們的語言裡做精彩的點綴,但並不能從格式到詞語全部回到過去。


網絡語言已逐漸變成我們的生活語言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語言文學中的「規範」問題呢?張伯江指出,不同於拼寫忠實記錄讀音的西方語言,漢語有著較長的言文分離的歷史,同時我國又存在多民族、漢族多方言的問題。在語言運用中,由於每個人的方言背景、社會身份、文化教育、從事行業的不同,語言習慣千差萬別。概括地說,語言規律應該符合一般人思維習慣、體現一種普通的邏輯心理就算正確,「除非不講道理,正的說成反的,那肯定是語病。但一般來說,有些詞語搭配問題,或者一些虛詞該不該用,我們不主張對這些地方做硬性的規定。」張伯江指出,對「規範」的曲解和機械理解、執行,會將語言中的創造力、生動性抹去,並不是語文發展的正確方向。

 

《語文漫話》,呂叔湘著,張伯江編,北京出版社2020年6月版。


在回答網絡語言對當下語言使用的影響時,張伯江表示,網際網路發展的初期,用戶主要集中於年輕人,這些文化水平和興趣相近的年輕人創造了一些當時的網絡語言,但隨著網絡使用的普及,網絡語言也已逐漸變成我們的生活語言。同樣,現在人們不再將網絡文學視為一種特殊的概念,網絡文學也同樣真實地反映我們的文學生態。作為交流使用的語言,在脫離了傳播範圍之後,就會失去活力,喪失交流價值。所以,人們無需過分擔心部分網絡語言對大眾語言的影響。


另外,對於在特定場合中將成語中替換幾個字,組成新詞的現象,張伯江認為這屬於人們生活中的創造力,「一些東西越是超出常規,它就越吸引人眼球,能夠達到商業的目的。我覺得在一定範圍內應該允許。」


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碰撞,也是兩種文化的碰撞


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碰撞,也是兩種文化的碰撞。那麼,一篇擰巴的作文有可能翻譯成很高妙的文學作品嗎?張伯江給出的答案是不太可能,「原文不通,靠翻譯,真是繆之千裡。」《語文漫話》的最後一部分,收錄了呂叔湘關於翻譯問題的小品文章。在活動現場,張伯江分享了一個書中好玩的例子。


在《語文漫話》裡,呂叔湘說一些號稱中國通的漢學家,由於不理解「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的含義及漢語的結構,將其翻譯成「我突然找到他們,找到他們之後,我把我的書和我的詩打包起來」,惹人笑話。


在對談中,張伯江也向現場觀眾們推薦了由呂叔湘翻譯的文學作品,例如美國作家薩洛揚的小說。張伯江說,呂叔湘把中國文學裡用的那些最俏皮的手段,精準地對應在英文中,因此他的譯文特別生動,「比如他寫一個紐約鄉下的一個人到城裡去,說的滿嘴是紐約的土話,就是英文的方言,你從英文裡面看都不是標準的拼法,美國人或者英國人讀到那段都會會心一笑,說這是我們那邊沒文化的人說的。他就用四川土話翻譯,特別逗。他用的那些字,你念出來就是四川話,好玩極了,音容笑貌躍然紙上。」


在張伯江看來,好的作家也是語言運用的高手,吃透了語言裡面所有的內含、句子結構規律以及詞語的選擇規律,因此,好的翻譯在選詞擇句的過程中,也能充分體現譯者的學識。


作者丨葛格

編輯丨安也

校對丨劉軍

相關焦點

  • 語言學家張伯江:與食物一樣,語言也不可穿越
    &nbsp&nbsp&nbsp&nbsp張伯江自1984年北大中文系本科畢業後,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長期擔任呂叔湘先生的學術秘書。呂叔湘先生的《語文漫話》是張伯江教授從呂叔湘先生海量的語言學普及著作以及語文教育文字中,按照語言—文學的內在理路,遴選最生動活潑的部分,結集為一本統系清楚、名副其實的「大家小書」。
  • 社科院張伯江教授做客文學院 分享「構式語法應用於漢語研究的若干...
    5月27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張伯江教授應邀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進行了一場題為「構式語法應用於漢語研究的若干思考」的講座。講座由文學院賀陽教授主持,吸引了眾多師生參加。張伯江教授首先對構式語法進行了簡要的回顧,介紹了國內外學者的經典研究論著,並提出了「王、呂早期句式研究是不是漢語構式研究的源頭」問題。
  • 古人為什麼用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我們是否恢復使用文言文?
    從小學的時候我們都開始有接觸到文言文,我記得我最早學的是《學奕》。剛開始學這個的時候只知道全部是聽不懂的,很麻煩,要逐字逐句的翻譯才能明白。那麼古人為什麼要發明文言文呢,難道他們不覺得麻煩嗎?他們平常說話也是這樣的嗎?
  • 電磁電離輻射、疫苗接種、天賦基因……復旦「似是而非」課提及的...
    其中,根據網上熱傳的課程目錄,這門「似是而非」課中重點提到了電離輻射與電磁輻射、疫苗接種、天賦基因檢測等問題,向學生們闡述什麼是「偽科學」。這些話題,也是健康科技類網絡謠言的高發區,曾在網絡上持續引發網友討論關注。
  • 蔣昕捷:高考寫下文言文《赤兔之死》獲滿分,19年過去現狀如何?
    人們紛紛爭相點開這篇傳奇一般的高考作文,都想知道一個高中生的水平,怎麼能寫出全篇文言文的高考作文而且竟然拿到了滿分,而19年過去,其現狀如何? 在2001年那場高考語文作文中,他另闢蹊徑,沒有使用我們平時的白話文,而是用中國的古文,寫就了一篇洋洋灑灑的古文。 蔣昕捷對古文的熱愛,還要從他五歲那年說起。對於一個五歲的小孩,還處於文字啟蒙的時期,大多數小孩都在這個年齡讀一些幼兒的繪本這種淺顯易懂的書籍。
  • 對部編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思考
    教師要明白,在整體文言文教學中,教材應達到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深度。從三年級上學期開始,語文教材循序漸進地增加文言文的比重。語文教師不能只關注自己所任教的年級的教學內容,而要理清整套部編教材文言文教學內容安排的思路,深入淺出地進行教學,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我閱讀能力。比如,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表達方式產生興趣。
  • 北理工校友發明文言文「填詞大師」,斷句、造詞都能做,高考文言文...
    蕭簫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都說GPT-3能接人話,補充上下文關係,中文版的「填詞大師」你見過沒?不僅是中文版,這個「填詞大師」甚至還是從古代穿越過來的文言文版。這是兩個來自北理工的小哥做出的模型GuwenBERT,經過訓練後的模型,不僅能自動幫助文言文斷句,還能幫你思考被遮住的詞語到底是什麼。(真沒有用原詩騙你)要是這個模型去參加高考,文言文斷句、詩詞背誦部分,豈不是都能拿滿分?
  • 文言文很難學好嗎?學好文言文、古文的秘笈
    文言文第一個與現代文的不同是:縮寫、縮句 文言文句子短,句子縮寫,句子語法成分殘缺不全,按現代文的說法要麼缺主語,要麼缺賓語,或者缺定語、狀語、副詞一類的。不要奇怪,古人就是這麼說話的,文言文就是簡潔、簡單之極!例如: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 高中公認最難學的文言文,生僻字很多,你還背得出來嗎?
    很多人在初高中時期都背誦過語文課本中的優秀文言文,比如「逍遙遊」,「離騷」等。相比於詩歌的押韻和郎朗上口,文言文由於篇幅較長,生僻字較多,成為很多學生的噩夢,基本上背誦一篇要花費好幾天的功夫。今天我們就要介紹這篇公認最難學的文言文「寡人之於國也」。
  • 文言文翻譯「神器」走紅 翻譯結果被評有「喜感」
    把流行語、歌詞翻譯成文言文,又有怎樣的喜感?近日,多款文言文翻譯神器在網絡走紅,成為眾多網友爭相「把玩」的工具。如此「神器」到底好不好用?學生和老師對此又持怎樣的看法?  文言文翻譯器躥紅網友玩瘋了  「誰知道『女漢子』翻譯成文言文咋說?竟然是『安能辨我是雄雌』。」1月6日,鄭州網友「貝蒂」朋友圈裡的微信,瞬間引來數十條回復。
  • 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這13個問題是:1,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2,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本質特徵,3,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4,如何看待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5,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學內涵和實踐,6,如何看待西方所謂「普世價值」,7,如何準確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8,如何深刻領會新的發展理念,9,如何科學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
  • 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十大方法
    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來的。」 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 例3:「君與具來。」「與」後省略了賓語「之」。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 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 「中國消防」文言文通報男子跳江獲救:希望更多人看到 引以為戒
    6月22日上午,「中國消防」編輯阿消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是一種新嘗試,希望吸引網友眼球,讓更多人看到,並引以為戒。同時,阿消表示並非所有救援都適合用文言文寫通報,例如重大警情需要更正規些。對此,有網友對事件評論稱,「怕不多讀書就看不懂阿消的文案」,也有網友表示,看懂了阿消的文言文,幸好沒有人受傷,也有人表示,希望大家珍惜生命,不要做傻事,擔心消防員救援時出意外。6月22日上午,北京青年報記者聯繫到寫這篇文言文通報的「中國消防」編輯阿消。
  • 臺灣去文言文是文化浩劫
    (記者 林谷隆)長期推動學童讀經的國民黨臺中市議員賴義鍠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文言文對傳承中華文化相當重要,「教育部」利用課審會刪減文言文比例,根本是蔡當局官員為去中國化,而去文言文。臺灣良好保存中華文化,很多傳統文化連中國大陸都要派人來學習尋根,現在竟然自己要放棄去除,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國民黨必須透過宣傳讓民眾知道去中國化對臺灣有多不利,避免讓文化浩劫發生。
  • 文言文閱讀高頻詞語收錄大全!快列印記熟,文言文閱讀少走彎路!
    文言文作為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難點,背誦、抄寫、釋義、閱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常態。其中一個環節做不好,對文言文的理解就會十分吃力,也會導致文言文的學習越來越難。到了初中階段,隨著課本中文言文篇幅的加大,語文學習也逐漸變難。
  • 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對人屬性的改變
    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對人屬性的改變 發布時間: 2020-07-06 14:35:20   來源:《當代電力文化》  作者:梁衛國
  • 你還在為翻譯文言文苦惱嗎?記住「5字訣」,翻譯文言文不再難!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怎樣準確地翻譯文言文,使其符合現代漢語的規律呢?「留、刪、補、換、調」五字訣,概括說明了翻譯文言文的主要方法。一、留。即翻譯時保留原文。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帝號、國號、人名、地名、官職、器物名、度量衡單位等,均可在譯文中保留下來。例如:(1)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 文言文表達方式與現代語法存在差異,高考想拿高分,仍有規律可循
    高中對比初中來說,學習壓力增大,學習的科目增多,很多同學在剛進入高中之後感到非常不適應,一些同學會覺得高中的語文科目很難,尤其是文言文,不知道如何去學,也無從下手,非常苦惱。考題定位讀懂淺顯的文言文,難度平均,掌握方法是關鍵學好文言文的根本方法,多讀多積累,重在堅持長期看效果我們都知道文言文是古代的人說話的一種表達方式,我們無論學習哪一種語言,都會有突破點,那麼對於文言文來說,要能夠多去閱讀,多去積累,在長期的積累之下,才能夠看到效果,我們要適應說話的方式,培養出語感來,所以重在堅持。
  • 如何看待網絡信息的意識形態功能?
    鳳凰衛視10月27日《世紀大講堂》,以下為文字實錄:如何看待網絡信息的意識形態功能?田桐:近年來網際網路發展迅速,無疑成為當今社會最為重要的信息傳播途徑之一,由於網際網路的傳播有著快捷性,以及便捷性,使得它所傳播的內容有著更廣泛的社會影響。
  • 華人教授親歷:美國大學生如何看待中國?
    近期中美關係陰雲密布,如何客觀認識中國兩種價值觀體系的差異和共同點?學人Scholar採訪了在美工作多年的阿勒格尼自由自由文理學院伍國副教授,從他的觀察和思考中,或許可以對美國年輕一代有更全面客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