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葛格
語言的使用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了解語言學的知識,理解語言背後的規律。作為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在漢語研究、文字改革、詞典編纂等領域造詣頗深,著有《中國文法要略》等,同時也主編了早期的《現代漢語詞典》及《現代漢語八百詞》等辭書。除此之外,呂叔湘也對語文教學、寫作等方面有深入、獨到的見解,並著有不同主題的普及類小品文字。
近日,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所長、著名語言學家張伯江在北京言又幾書店與北京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高立志,以「跟呂叔湘先生學點語言學——我編《語文漫話》」為題,圍繞呂叔湘所著多篇關於語言學研究及語文教育的小品文章展開對談,漫話語文。
張伯江(左)和高立志在《語文漫話》閱讀分享會現場。
文字和語言並不能回到過去
如何看待一些人大量使用似是而非的文言文?針對這一問題,張伯江引用了呂叔湘的話「做人要做現代人,做文要做現代文」作為回答。他認為,文字和語言隨著(時代)發展,並不能回到過去。簡化字難以回到繁體字,文體及詞彙也隨著歷史的發展出現了諸多變化。
張伯江以當下流行的「穿越文」中的內容為例,「一個人穿越到秦朝,說『老闆來一碗麵』,老闆說,那個年頭麵條還沒傳到中國來。他又說來一個西紅柿,那更沒有這個東西了。食品不能穿越,語言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看到秦朝要碗面吃的那個段子之後,我也可以做一個批註,他跟老闆要什麼食品所用的那套話,有的是明朝產生的,有的甚至是民國以後才產生的詞語。」
呂叔湘,1904年生於江蘇省丹陽市,原名呂湘,字叔湘。1926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外國語文系,1936年赴英國留學,1938年回國後任雲南大學文史系副教授。1952年起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所長等職,是我國語言學研究領域的泰鬥。
在張伯江看來,現在的孩子們學習的是「假文言」,不可能地道。人們之所以能在閱讀古文中獲得愉悅,是因為這些作品是以當時最自然的語言寫成。每個時代最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用當時最自然的語言方式、文體寫成的,因此才能帶來令人舒適的閱讀感受。而這一點在當下現代的語言環境中是難以達到的,語言與文學不可分離。
因此,對於語言來說,每個時代都有當時的用法,而文言知識一個籠統的說法,是以現代漢語的出現為基準,將以前的語言稱為文言。但張伯江也強調,年輕人喜愛流傳千年的唐詩宋詞及古文作品無可厚非,完全可以借鑑其中有益的成分,吸收到我們的語言裡做精彩的點綴,但並不能從格式到詞語全部回到過去。
網絡語言已逐漸變成我們的生活語言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語言文學中的「規範」問題呢?張伯江指出,不同於拼寫忠實記錄讀音的西方語言,漢語有著較長的言文分離的歷史,同時我國又存在多民族、漢族多方言的問題。在語言運用中,由於每個人的方言背景、社會身份、文化教育、從事行業的不同,語言習慣千差萬別。概括地說,語言規律應該符合一般人思維習慣、體現一種普通的邏輯心理就算正確,「除非不講道理,正的說成反的,那肯定是語病。但一般來說,有些詞語搭配問題,或者一些虛詞該不該用,我們不主張對這些地方做硬性的規定。」張伯江指出,對「規範」的曲解和機械理解、執行,會將語言中的創造力、生動性抹去,並不是語文發展的正確方向。
《語文漫話》,呂叔湘著,張伯江編,北京出版社2020年6月版。
在回答網絡語言對當下語言使用的影響時,張伯江表示,網際網路發展的初期,用戶主要集中於年輕人,這些文化水平和興趣相近的年輕人創造了一些當時的網絡語言,但隨著網絡使用的普及,網絡語言也已逐漸變成我們的生活語言。同樣,現在人們不再將網絡文學視為一種特殊的概念,網絡文學也同樣真實地反映我們的文學生態。作為交流使用的語言,在脫離了傳播範圍之後,就會失去活力,喪失交流價值。所以,人們無需過分擔心部分網絡語言對大眾語言的影響。
另外,對於在特定場合中將成語中替換幾個字,組成新詞的現象,張伯江認為這屬於人們生活中的創造力,「一些東西越是超出常規,它就越吸引人眼球,能夠達到商業的目的。我覺得在一定範圍內應該允許。」
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碰撞,也是兩種文化的碰撞
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碰撞,也是兩種文化的碰撞。那麼,一篇擰巴的作文有可能翻譯成很高妙的文學作品嗎?張伯江給出的答案是不太可能,「原文不通,靠翻譯,真是繆之千裡。」《語文漫話》的最後一部分,收錄了呂叔湘關於翻譯問題的小品文章。在活動現場,張伯江分享了一個書中好玩的例子。
在《語文漫話》裡,呂叔湘說一些號稱中國通的漢學家,由於不理解「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的含義及漢語的結構,將其翻譯成「我突然找到他們,找到他們之後,我把我的書和我的詩打包起來」,惹人笑話。
在對談中,張伯江也向現場觀眾們推薦了由呂叔湘翻譯的文學作品,例如美國作家薩洛揚的小說。張伯江說,呂叔湘把中國文學裡用的那些最俏皮的手段,精準地對應在英文中,因此他的譯文特別生動,「比如他寫一個紐約鄉下的一個人到城裡去,說的滿嘴是紐約的土話,就是英文的方言,你從英文裡面看都不是標準的拼法,美國人或者英國人讀到那段都會會心一笑,說這是我們那邊沒文化的人說的。他就用四川土話翻譯,特別逗。他用的那些字,你念出來就是四川話,好玩極了,音容笑貌躍然紙上。」
在張伯江看來,好的作家也是語言運用的高手,吃透了語言裡面所有的內含、句子結構規律以及詞語的選擇規律,因此,好的翻譯在選詞擇句的過程中,也能充分體現譯者的學識。
作者丨葛格
編輯丨安也
校對丨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