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共反應物增強的電化學發光顯微鏡可觀察細胞內結構和轉運

2021-01-10 科學網

生物共反應物增強的電化學發光顯微鏡可觀察細胞內結構和轉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2:58:44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Yuehe Lin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開發出生物共反應物增強的電化學發光顯微鏡觀察細胞內結構和轉運。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1月14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

一種生物共反應物增強的電化學發光(ECL)顯微鏡揭示了細胞內結構和動態轉運。該顯微鏡技術使用Ru(bpy)32+作為連接細胞外和細胞內環境的電化學分子天線,並通過「催化途徑」使用細胞內生物分子作為ECL反應的共反應物。因此,細胞內結構的識別無需使用多種標籤,並且涉及DNA氧化損傷的自噬是由核ECL信號確定的。

時間分辨圖像序列揭示了由於細胞膜幾何性質對誘導跨膜電壓的影響,細胞電穿孔的普遍邊緣效應。Ru(bpy)33+在不同細胞間室的動態轉運顯示了與肌動蛋白骨架相關的細胞內擴散率的不均一性。除了單細胞研究,生物共反應物增強ECL顯微鏡還擴展到對其他生物的成像。

附:英文原文

Title: Bio‐Coreactant‐Enhance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Microscopy of Intracellular Structure and Transport

Author: Cheng Ma, Shaojun Wu, Yang Zhou, Hui-Fang Wei, Jianrong Zhang, Zixuan Chen, Jun-Jie Zhu, Yuehe Lin, Wenlei Zhu

Issue&Volume: 14 November 2020

Abstract: A bio‐coreactant‐enhance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CL) microscopy realizes the ECL imaging of intracellular structure and dynamic transport. This microscopy uses Ru(bpy)32+ as the electrochemical molecular antenna connecting extracellular and intracellular environments, and uses intracellular biomolecules as the coreactants of ECL reactions via 「catalytic route」. Accordingly, intracellular structures are identified without using multiple labels, and the autophagy involving DNA oxidative damage is determined by nuclear ECL signals. Time‐resolved image sequence discloses the universal edge effect of cellular electroporation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geometric properties of cell membranes on the induced transmembrane voltage. The dynamic transport of Ru(bpy)33+ in the different cellular compartments unveils the heterogeneous intracellular diffusivity correlating with the actin cytoskeleton. In addition to single‐cell studies, the bio‐coreactant‐enhanced ECL microscopy is expanded to image other organisms.

DOI: 10.1002/anie.202012171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2171

相關焦點

  • 細胞形態結構的觀察方法—雷射掃描共焦顯微鏡
    在普通螢光顯微鏡下,許多來自樣品中焦平面以外的螢光會使觀察到的圖像反差減小、分辨能力降低,而雷射掃描共焦顯微鏡相當於在螢光顯微鏡上安裝了一套雷射共焦成像系統,並以雷射為光源,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圖像的解析度。
  • 細胞形態結構的觀察方法—相差顯微鏡和微分幹涉顯微鏡
    用顯微鏡觀察時,生物樣品經過固定後就會失去了生物的活性,所以活細胞顯微結構的細節就必須要藉助相差顯微鏡或微分幹涉顯微鏡來觀察。原理:光波的基本屬性包括波長、頻率、振幅和相位等。可見光的波長和頻率的變化表現為顏色的不同,振幅的變化表現為亮暗的區別,而相位的變化卻是人眼不能覺察的。當兩束光通過光學系統時會發生相互幹涉。如果它們的相位相同,幹涉的結果是使光的振幅加大,亮度增強。反之,就會相互抵消而亮度變暗。相差顯微鏡和微分幹涉顯微鏡就是利用這樣的原理增強樣品的反差,從而實現對非染色活細胞的觀察。
  • 初中生物小題集練之觀察細胞的結構
    初中生物小題集練--觀察細胞的結構     、小明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第一次使用的目鏡為16×,物鏡為4X;第二次使用的目鏡為16×,物鏡為10×。()     A.甲可通過移動裝片,將細胞移到視野中央     B.乙可能是由於遮光器上的光圈沒有對準通光孔造成的     C.從丙觀察的細胞排列特點看,該組織很可能是葉片上的保護組織     D.丁觀察的效果不理想,最可能的原因是視野亮度不夠     9、綠色開花植物的細胞和哺乳動物的細胞中都有的結構是
  • 細胞形態結構的觀察方法—普通光學顯微鏡
    肉眼的解析度一般只有0.2nm,很難能識別單個的細胞,所以必須藉助工具,如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能達到0.2um;而電子顯微鏡解析度高達0.2nm,能將細胞的超微結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再有掃描隧道顯微鏡等。
  • 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系統及其在細胞生物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雷射;共聚焦顯微鏡;粘附細胞分析與篩選(ACAS)  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簡稱LSCM)是近代生物醫學圖象儀器的最重要發展之一,它是在螢光顯微鏡成象的基礎上加裝雷射掃描裝置,使用紫外光或可見光激發螢光探針,利用計算機進行圖象處理,從而得到細胞或組織內部微細結構的螢光圖象,以及在亞細胞水平上觀察諸如
  • 顯微鏡觀察洋蔥內表皮細胞
    顯微鏡觀察洋蔥內表皮細胞實驗器材:顯微鏡、載玻片、
  • 研究解析硝酸鹽轉運蛋白晶體結構
    來自清華大學生科院、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報導了硝酸鹽/亞硝酸鹽轉運蛋白NarU的晶體結構(解析度為3.1Å),並分析了其結構和生化特徵
  • 「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入選成果「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簡介如下:真核細胞內,細胞器和細胞骨架進行著高度動態而又有組織的相互作用,即「細胞器互作」。在此過程中,細胞器之間進行蛋白質和脂類的交換及信號的傳遞,高效的協調複雜的細胞功能。
  • 2019中考:生物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1.顯微鏡的結構 (1)機械部分:包括鏡座、鏡柱、鏡臂、載物臺、鏡筒、調節器(也叫調節螺旋):大的叫粗準焦螺旋,小的叫細準焦螺旋。 (2)光學部分:包括目鏡、物鏡、反光鏡、遮光器等。 2.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1)取鏡和安放 (2)對光:不斷調整反光鏡,直到出現光亮而均勻的視野。
  • 高三生物複習細胞知識點重點: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名詞:   1、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中能夠觀察到的細胞結構。   2、亞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細胞內各種微細結構。   3、原核細胞:細胞較小,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組成核的物質集中在核區,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無核膜、無核仁;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4、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 放大率3.3倍,發現細胞內天然生物放大鏡,可用於亞波長成像!
    利用活細胞作為微型透鏡,對小於光波長的物體進行成像和操縱,研究展示了亞衍射極限成像和非侵入性設備對納米物體的操作,該設備是通過在纖維頂端捕獲一個細胞來構建。被捕獲的細胞在白光顯微鏡下形成了一個生物放大鏡,可以以100納米的解析度放大納米結構。研究人員利用生物放大鏡形成了一個納米光學陷阱,可以精確地操縱半徑為50納米的單個納米顆粒。
  • 挑戰顯微鏡 用榮耀V20重現初中生物課觀察細胞實驗
    我們還記得初中的時候有一個非常經典的生物實驗,就是觀察洋蔥表皮細胞,這個生物實驗主要是通過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結構,了解細胞壁和細胞核,這或許是你第一次使用顯微鏡觀察微觀生物世界。現在,我們通過榮耀V20的4800萬像素攝像頭,加上一個外接的微距鏡,嘗試重現這個經典的生物課實驗。
  • 植物細胞微絲束的光學顯微鏡觀察
    當用適當濃度的TritonX-100 處理細胞時,能溶解質膜結構中及細胞內許多蛋白質,而細胞骨架系統的蛋白質卻不被破壞顯得更清晰,M-緩衝液洗滌細胞,可以提高細胞骨架的穩定性,戊二醛固定能較好地保存細胞骨架成分,經考馬斯亮藍R250 染色後,可使細胞骨架蛋白著色,而胞質背景著色弱,有利細胞骨架纖維顯示。
  • 植物細胞微絲束的光學顯微鏡觀察
    當用適當濃度的TritonX-100 處理細胞時,能溶解質膜結構中及細胞內許多蛋白質,而細胞骨架系統的蛋白質卻不被破壞顯得更清晰,M-緩衝液洗滌細胞,可以提高細胞骨架的穩定性,戊二醛固定能較好地保存細胞骨架成分,經考馬斯亮藍R250 染色後,可使細胞骨架蛋白著色,而胞質背景著色弱,有利細胞骨架纖維顯示
  • Nature:核糖體與SRP及其受體組成特殊複合體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就如同溺愛子女的父母總是會在第一天親自護送孩子上學一樣,細胞內的新合成蛋白往往也需要一些推動作用才能轉運到細胞外。近日法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對這一「交接」過程進行了成像分析,並確定了參與攜帶新合成蛋白質轉運出細胞的一個重要的核糖體-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這種蛋白通常會融合在目的蛋白上,並且在活細胞中表達。使用特定波長的雷射照射細胞中的一些區域,蛋白標記就會在另一個波長上發光。這就使在顯微鏡下研究活細胞內的動態過程成為可能。天然狀態下,四個IrisFP分子會形成一個四聚體,這會給融合蛋白的應用帶來麻煩,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研究者們修飾了這個蛋白,造成了四個突變。
  • 看見病毒:顯微鏡的百年曆程
    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胞時一般都需要染色,這是因為細胞結構中大部分組分都是透明的。透明度高的物體也稱為位相物體,光波通過位相物體時不改變振幅 (光的強弱) 只改變位相,但人眼只能辨別出振幅的變化,因此在光學顯微鏡下難以區分不同的細胞組分。用有機染料對不同的細胞組分進行選擇性染色後,可藉助不同的顏色反襯來提高細胞不同組分圖像的對比度,便於更清楚地進行觀察和研究。
  • 光學顯微鏡的主要觀察方法之螢光觀察
    螢光顯微鏡是利用螢光特性進行觀察、成像的光學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病理學、遺傳學等各領域。螢光成像具有高靈敏度和高特異性的優點,非常適合進行特定蛋白、細胞器等在組織及細胞中的分布的觀察,共定位和相互作用的研究,離子濃度變化等生命動態過程的追蹤等等。細胞中大部分分子不發螢光,想要觀察它們,必須進行螢光標記。
  • 全國生命分析化學研討會:生物納米技術
    福州大學 池毓務教授  低毒性納米電致化學發光體及共反應物的研究  池毓務教授的課題組對低毒性納米電致化學發光體和納米共反應物進行了一些研究,從中發現了環境友好、生物低毒性、容易標記、具有良好電致化學發光活性的碳量子點(CODs)發光體和SnO納米顆粒,詳細研究了相關納米材料的製備方法、它們各自組成的電致發光電致體系、電致化學發光性能、及其反應機理,並對它們的分析應用前景進行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