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神論者如何看待「生死」哲學?

2021-01-09 獨視角

一般的無神論指得是否定神的存在,甚至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事物。最早在古希臘哲學就有這種無神論主張的存在,如早期的自然哲學(蘇格拉底之前)、詭辯學派和後來的伊比鳩魯學派,在中國則有東漢時期的王充等人為代表哲學家。基本上他們都是唯物主義思想,反對宗教用鬼神迷惑人們,所以在他們的想法中,一切都是物質所構成的,沒有所謂的精神實體,更別說有一絕對的精神體(神)的存在。而根據感覺經驗而言,這些物質體也會隨身體的死亡而毀壞,所以人應當尋求現世的物質世界。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

另外一種無神論則是反對人格神存在,卻以一種真理的存在為追求的無神論,通常是在科學開始蓬勃發展的時代。法國哲學家孔德認為人類歷史由神學走向哲學(形上學),再由哲學走向科學。於是科學界開始認為,只有實驗、經驗檢證才是一切的準則。同樣如近代的哲學家羅素認為,人們不應該相信那些未經證實的東西。人格神對他們而言,只是人類歷史上所經歷的一個階段,在近代以來科學理性時代,上帝已經不存在。這種一方面否認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覺的以其他理性真理為絕對預設的說法,可以稱之為科學主義的無神論。

構成人體的主要化學元素

無神論的唯物主義認為,人既是物質結合體的動物,死後物質的人體腐化朽壞了,人就隨之歸於烏有,人死如燈滅,死了就完了。此派說法,根本不相信入的靈魂是有永存性的。因唯物論是解釋宇宙的一種思想方法,是偏重物質而不著重精神,即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所以無神論者認為,在物質(當然,這個物質概念不僅僅只是物理、化學意義上狹隘的物質概念)的身體死了以後,而依託肉體的精神也隨之消失(可以理解成U盤被損壞後,裡面存儲的信息也必然隨之消失),因之說人死如燈滅,死了就了了。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個無神論者是誰?
    本期帶來的資訊是(中國第一個無神論者是誰?)王充(公元 27 --公元 97),字仲任,東漢時期會稽上虞( 今浙江省上虞縣境)人。是我國東漢時期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無神論者。他通過對當時「唯我獨尊」的迷信神學及其唯心論的全面批判,進一步發展了秦漢以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創立了以元氣自然論為核心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其卓越的思想成就為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寶庫增添了璀璨的篇章。
  • 習近平如何看待文藝、新聞輿論、網絡文學與哲學社科
    習近平如何看待文藝、新聞輿論、網絡文學與哲學社科習近平如何看待文藝、新聞輿論、網絡文學與哲學社科原標題:習近平如何看待文藝、新聞輿論、網絡文學與哲學社科 責任編輯:鄭莉莉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
  • 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
    對此,我們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引導、督促廣大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做徹底、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由于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就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領域徹底否定了超物質的神靈,因此必然是無神論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認識和把握人與神的關係,揭示了宗教教義將人神關係異化的本質,闡明了宗教不過是對社會存在的歪曲反映這一事實。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已經結束,而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 德國專家:為何中國人明明是無神論者,也沒有國教,卻撐到了現在
    其含義為,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對誰的照顧都不會太壞,所以順其自然就好。其實,這就否定了神在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同時強調了人要依靠自己才能夠發展起來的哲理。與西方不同,在西方人的眼中,神是第一位,人是第二位。所以,在對待神靈的態度上,中西方的差異就很大。
  • 為什麼共產黨員必須是徹底的無神論者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世界是物質性的,物質決定意識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方法論。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觀點相對立的是堅持意識決定物質的唯心主義觀點,唯心主義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宣揚有神論,宣傳超自然的力量。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同包括唯心主義觀點在內的諸多非科學觀點進行批判和鬥爭的過程。因此,物質第一性的根本立場決定了共產黨員必須與意識第一性的唯心主義劃清界限。
  • Get中國70問:「中國人如何看待死亡?」
    第一期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小孩子的話總是充滿童真,即使是面對死亡,這個對多數成年人來說是沉重,悲傷甚至是有些晦氣的話題,他們也能給你如下的答案: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顧晉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引發了網友對死亡以及死亡教育等問題的討論。Get中國70問也想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怎麼看待死亡這件事情的。
  • 錢學森如何看待科學、哲學、藝術
    文◎馬德秀  錢學森的一生,與科學、哲學、藝術緊密相連。他畢其一生精力,在科學世界裡縱橫馳騁,在藝術世界裡盡情遨遊,在哲學世界裡苦苦冥思,用科學之精神、藝術之性情和哲學之思辨實現了三者的完美結合。
  • 宋冰專訪:中國哲學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儒釋道立場有別
    儒、釋、道看待機器人的立場有哪些區別?中國傳統哲學的智慧,在未來仍然有效嗎?新京報記者專訪了《智能與智慧:人工智慧遇見中國哲學家》一書的編者宋冰。自2017年年底以來,宋冰所在的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就一些根本性問題,在北京大學組織了一系列哲學家和人工智慧科學家的對談和工作坊,她在此基礎上,編撰了本書。
  • 共產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無神論、共產主義才是人的本質的現實的生成,是人的本質對人來說的真正的實現,或者說,是人的本質作為某種現實的東西的實現」,「無神論是對神的否定,並且正是通過這種否定而設定人的存在」。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開始,就一直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黨的全部理論、思想和行動都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基礎之上的。
  • 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開展「生死哲學與生命教育」講座
    為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於12月7日晚在中心校區開展了「生死哲學與生命教育」主題講座。講座由哲學社會學院李聰老師主講,首先從教育的育人本位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從培養對生命的人文關懷探討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 中國哲學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儒釋道立場有別丨專訪宋冰
    儒、釋、道看待機器人的立場有哪些區別?中國傳統哲學的智慧,在未來仍然有效嗎?新京報記者專訪了《智能與智慧:人工智慧遇見中國哲學家》一書的編者宋冰。自2017年年底以來,宋冰所在的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就一些根本性問題,在北京大學組織了一系列哲學家和人工智慧科學家的對談和工作坊,她在此基礎上,編撰了本書。
  • 用「哲學眼光」看待「取笑農民」也是偏見可笑
    但肖鷹教授用「哲學眼光」和「哲學思維」來評價春晚「取笑大部分農民」的言論有失偏頗。 春晚作為盛裝「藝術盛宴」的一口大鍋,要為13億全國人民奉上一頓「豐盛晚宴」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總導演的「烹調」手藝如何,決定著「春晚盛宴」質量的好壞。可「眾口難調」也是不爭的事實,「取悅」農民、「取悅」觀眾更是春晚的主旨。春晚不是政治說教,而是藝術分享。
  • 無神論者:美國的「異己分子」
    我與她在雷恩斯縣圖書館(Rains County Library)見面時,她對我這樣解釋道,「我寧可自己襯衣上繡一個大大的字母『L』,即『女同性戀』,而不是字母『A』,即『無神論者』,因為那樣一來大家會更心平氣和地看待我。」
  • 如何看待「哲學王子」王德峰教授課上吸菸?黃侃:跟我比不算啥
    王德峰教授在課上吸菸,網民是如何看待的呢?看評論眾說紛紜,統而論之可以歸納為三種意見:意見一:贊同。他們認為王教授憑本事抽菸,有何不可?意見二:反對。他們認為按教學規範要求,老師不可課上吸菸,為人師表當自律。
  • 王東嶽的哲學真能站得住腳嗎,該如何理性看待?
    寫了一篇關於王東嶽及其哲學著作該怎麼看待的文章,只是從大意上簡單了談了下,沒想到引來許多人的質問和討伐。於是決定我又從新整理,從各個細節詳細分析王東嶽哲學是否站得住腳,我們到底該如何理性地去看待!主旨上:王東嶽提出「遞弱代償」的哲學觀點,首先搞清楚什麼是弱,弱又該如何理解?
  • 歷史上最早看破生死的人,對於生死的含義,他才是真諦的領悟者
    昔日莊周夢蝶,分不清夢還是現實,分不清是自己化作蝴蝶還是蝴蝶化作自己,提出了人不可確切的區分真實和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可以說是最早的感悟生死虛幻的代表人物了,莊周化蝶,不僅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的人生哲學思考,更是成了莊子詩化哲學的代表之作。
  • 怎樣看待形上學,及其它與哲學、自然科學三者關係淺談
    有人提出,如何來通俗解釋形上學這個問題。看起來這是一個很高端與我們普通吃瓜群眾無關的事情,但真正把它說清楚了,實際上是我們吃瓜群眾天天遇到的一個很接地氣的問題。我不一定能夠說得清楚,但願意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來討論。我們從哲學開始,說說什麼是哲學?
  • 早期基督徒為什麼會成為希臘人和羅馬人眼裡「無神論者」
    君士坦丁如何才能把龐大帝國凝聚在一起?這個戴克里先曾竭力想要解決的難題,現在依然擺在君士坦丁面前,他記憶裡的帝國就在不久前還險些陷入無可救藥分崩離析的境地。君士坦丁選擇了一套全然不同於前人的解決方案,與戴克里先的措施相比,這套方案具有更深遠的影響。
  • 「本真」與《周易》的時間哲學
    《易經》原雖為「卜筮」而作,其內涵的自然哲學卻並未被掩埋,經歷三古四聖以後,最終以包括《易經》六十四卦與《易傳》十篇兩部分共成傳世之《周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周易》。為什麼說這是一部在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絕妙智慧的古老經典呢?且不說其玄,我們僅來談談《周易》裡面的時間哲學。怎麼談?我們或可從西方現象學界視域入手,看看「時間」如何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