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哲學王子」王德峰教授課上吸菸?黃侃:跟我比不算啥

2020-12-05 藍調侃人文

近來,被學生譽為「哲學王子」的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因上課視頻被學生傳到網上引起熱議,火速躥紅,已然成為全網最受歡迎的大學教授之一。

王教授有何魅力,使得廣大網友對他如此青睞有加呢?觀其體貌,中等身材,略顯消瘦,相貌平平,咋就火了呢?細探之下,王教授躥紅網絡原因有二:

其一,王教授才學斐然,口燦蓮花,能把常人眼中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的哲學理論和生活日常糅合,講出來通俗易懂,風趣幽默,妙義紛紜,使聽者有醍醐灌頂之感悟,因此倍受追捧

其二,身為老師在課堂上授課吸菸,有違規儀,這在網上被聚焦討論引發爭議,熱度被人「拱」了起來。

王德峰教授在課上吸菸,網民是如何看待的呢?看評論眾說紛紜,統而論之可以歸納為三種意見:

意見一:贊同。他們認為王教授憑本事抽菸,有何不可?

意見二:反對。他們認為按教學規範要求,老師不可課上吸菸,為人師表當自律。

意見三:瑕不掩瑜。他們認為不應該上綱上線,過於苛責,比起王教授課講的那麼好,這個小缺點不算什麼。

這三種看法姑且先不論其對錯,我們先從復旦大學校方,王德峰教授本人和聽過他課的復旦學生這三方的角度來探討課上吸菸問題。

復旦大學如何看待王德峰教授課上吸菸

王德峰教授現在為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同時也是復旦學院副院長,但歸根結底還是一名復旦大學的老師。王教授在課上吸菸已有多年,學校不可能不察,顯然校方對王教授在課堂上吸菸是默許了的。

按說學校是不允許老師在課堂上吸菸的,可是為何王教授成為特例呢?復旦這種做法在中國教育界,有跡可循或者有例可依嗎?

在中國教育史上,大學對某些大牌教授在某些方面給予特別優待的例子還真不鮮見。譬如,與國學大師黃侃相比,王教授享有的這點特別待遇,還真不算啥。

論師承黃侃是魯迅的大師兄,其學術成就比魯迅高得多,他也是老師章太炎眼中的最得意弟子。黃侃在當時被學生稱為最大牌的教授,他在學校享有的特別待遇比王教授大多了。

當年國立中央大學想要聘請黃侃來校執教,黃侃說可以,但是學校得答應我三個條件,否則不去。優秀人才來學校任教,向學校提條件提要求,這很正常,可是他向學校提的這三個條件堪稱匪夷所思。他居然向校方提出:下雨不來;颳風不來;降雪不來!

要知道當時的國立中央大學可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最高學府啊,它同時也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一介書生竟然向當時最大牌的大學,提出如此荒唐的要求,校方能答應他嗎?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學校看他學問做得好,還真答應他這看上去很過分的要求。

從此,他在國立中央大學上課,來不來學生心裡也沒個準,經常看著天氣議論紛紛,調侃今天天氣是「黃不來」天氣,私底下還給他起了個綽號叫「三不來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對黃侃的包容,比起復旦對王教授上課抽菸的包容要大多了。

飾演黃侃者外貌與黃侃本尊也太像了

這還沒完,還有更離譜的。黃侃在北大執教,開一門課叫《說文解字》,因為這門課比較難,期末考試經常有學生掛科。有些學生怕掛科,知道他嗜酒好吃,於是在考試之前幾個學生一起湊錢請他搓一頓。考試結果出來後,這些請他吃飯的學生全部給通過。

這件事情後來被捅到校長蔡元培那裡去,蔡元培質問黃侃為何這樣做?黃侃只回了這麼一句話:「對於那些還知道尊師重道的學生,我不想為難他們。」蔡元培聽了無奈苦笑,但是也沒有問責於他。

為何南京中央大學和北京大學這麼牛氣的學校,都對他這麼包容呢?答案很簡單,因為黃侃學問做得好,分量重,所以校方願意包容他,畢竟這種天縱奇才很難得,他為學校做出的貢獻更大。

據當年還在北大讀書的馮友蘭回憶,那時聽黃侃課的學生最多,他詠誦詩詞語調獨特,被戲稱為「黃調」,深受學生歡迎,大家都喜歡模仿他詠誦詩詞,所以校園裡的「黃調」此起彼伏。

黃侃,前排右1

不得不說,他除了學問好,還是一名難得的良師,出自他門下的優秀弟子很多。比如,楊伯峻、程千帆、潘重規、陸宗達、殷孟倫、劉賾、黃焯等等,這些都是二十世紀的著名學者。

學校包容良師在那時比比皆是,又如以研究莊子自稱的劉文典,他上課時經常對學生講:「寧吃仙桃一口,也不吃爛杏一筐。」他本人在課上也抽菸,這點跟王德峰教授很像,但是他的行為更怪誕。

劉文典講課除了抽菸,還要看個人狀態。他有時狀態好就連續上兩三個小時才罷休,若是狀態不好,上一會就宣布下課了,他不管到沒到下課時間。

在西南聯大時期,他講《文選》中的「月賦」,特意把時間選在當月十五那天晚上。上課時他讓學生們搬來凳子,在操場上圍成一圈,他在月下講《月賦》。那一堂課,學生們聽得如痴如醉,終身念念不忘。

劉文典

對於學生而言,人生有幸遇到這樣的老師,聽他一堂課比聽庸師十堂課收穫還要大,所以學校包容他們某些缺點,也是值得的。

正如王德峰教授所說那樣:「北大前校長蔡元培,他能夠讓一個反動文革(劉思培),到北大當教授,就說明北大是北大,復旦能夠寬容一個抽菸的教授,所以復旦是復旦。」

當然,能得到學校寬容的這些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學問做得好,不但得到校方的寬容,還能贏得學生的認可,否則學生早就把他轟下臺了。

王德峰教授被復旦學生譽為「哲學王子」,並且認為他的課是復旦學子不可不聽的,因此校方寬容他課上吸菸,也是情有可原的。

王德峰教授本人如何看待自己課上吸菸

他曾說:「非常懺愧,但對煙有心理依賴,一直克服不了」;「這是一個習慣問題,不抽菸思考可以進行,但是進行的不順暢。」;「在思考一些問題的時候,吸菸能夠讓我的思維變得更加開闊,如果不抽菸,我會萎靡不振。」

當然,記述王教授對自己吸菸的肺腑之言,並非我有意回護王教授的恕辭,只是想讓大家了解一名老菸民的心聲。

竊以為了解清楚這點很有必要,倘若王教授課上吸菸是為了標榜自己的身價,倚老賣老,蔑視學生,那麼學生們必定不會容許他在課上吸菸。

但是,如若學生探知吸菸是為了讓他思維更加開闊,在精神抖擻的狀態下,給學生帶來更好的知識分享,那麼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個利己同時又利他的行為,這樣就會有更多同學選擇理解他包容他而不是反對。

復旦學生如何看待王教授課上吸菸

前文提到贊同、反對或者認為瑕不掩瑜的,三種意見皆有之。在網上曾有復旦學生就這一問題回答:回憶當年,答主很感謝王老師講課的內容帶來的啟發,但對於吞雲吐霧的講課方式,作為教育工作者「恕難苟同」。

後面他還補充說明,對於王老師的才學他非常認可,曾去聽過好幾次王老師的講座和課,不過在抽菸這個問題上,他仍然認為課堂上禁止抽菸是一刀切的教學規範,不存在教師抽菸或者學生抽菸的討論空間。

這位同學的看法很理性,雖然他反對老師課上抽菸,但是他還是願意去聽王德峰教授的課,可見他對王教授抽菸也是包容的。

總而言之,在我看來王教授在課上吸菸,論法不合規儀,但情有可原,不宜上綱上線,而是應當以包容的態度處之。

坦率講,如有機會當面聆聽王教授講課,我還是十分樂意前往的,畢竟讀大學能遇見這樣的老師,也是一種莫大的幸運。

——END——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閒侃「網紅校長」鄭強,「學術超男」易中天,「哲學王子」王德峰
    引言「網紅校長」鄭強,「學術超男」易中天,「哲學王子」王德峰,這哥仨都深得網友的喜愛。我把他們放在一起討論,並非要給他們分高低,排座號,而是他們的講座有共性(人文講座),對聽者而言,在知識結構上又有互補性。
  • 王德峰與王東嶽:當代哲學界的「東峰」與「西嶽」
    之所以把他們兩位放在一起比較,並非是因為他們在思想上有什麼關聯,更非是因為他們在經歷上有什麼交集,而是因為他們都是網上受關注度和認可度很高的哲學學者,他們的知名度和思想傳播範圍已經超出了哲學愛好者的小眾圈子,而達普通的知性人群。
  • 習近平如何看待文藝、新聞輿論、網絡文學與哲學社科
    習近平如何看待文藝、新聞輿論、網絡文學與哲學社科習近平如何看待文藝、新聞輿論、網絡文學與哲學社科原標題:習近平如何看待文藝、新聞輿論、網絡文學與哲學社科 責任編輯:鄭莉莉
  • 中西哲學如何對話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在根基上不同,我今天主要說這個不同。   哲學是無處不在的。近100多年來,我們努力向西方學習,不僅引進來了器物、技術、制度,還引進了科學和西方的哲學。我們很多大學都有教授康德、黑格爾哲學的課程,但是我們不可能在西方哲學裡安身立命,原因何在?根源在語言。如果對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進行分類,劃分出最大的文化單位,這個劃分標準是什麼?
  • 為什麼我不吸菸?看看我的經歷
    我時常接觸香菸,還收集過一段時間的煙盒,後來把所有收集的煙盒全糊在自家土牆上,起了裝裱效果,五顏六色,煞是好看。煙盒全是紙包裝,現在來講叫軟包,沒有如今常見的硬盒包裝,也沒有過濾嘴,煙盒沒有套上塑料薄膜。至今我還記得很多香菸牌子,如廬山,飛馬,歡騰,大前門,光榮,孔雀,黃金葉……。那時是計劃經濟時代,買什麼都要票。
  • 錢學森如何看待科學、哲學、藝術
    同時,他又把現代科學技術大部門哲學放在第二個層次,成為聯接科學技術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橋梁,「從根本上拆除了以往各部門科學技術之間仿佛永遠不可逾越的中界」。  這個體系,是錢學森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科學研究工作的有力實踐。
  • 宋冰專訪:中國哲學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儒釋道立場有別
    儒、釋、道看待機器人的立場有哪些區別?中國傳統哲學的智慧,在未來仍然有效嗎?新京報記者專訪了《智能與智慧:人工智慧遇見中國哲學家》一書的編者宋冰。自2017年年底以來,宋冰所在的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就一些根本性問題,在北京大學組織了一系列哲學家和人工智慧科學家的對談和工作坊,她在此基礎上,編撰了本書。
  • 中國哲學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儒釋道立場有別丨專訪宋冰
    儒、釋、道看待機器人的立場有哪些區別?中國傳統哲學的智慧,在未來仍然有效嗎?新京報記者專訪了《智能與智慧:人工智慧遇見中國哲學家》一書的編者宋冰。自2017年年底以來,宋冰所在的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就一些根本性問題,在北京大學組織了一系列哲學家和人工智慧科學家的對談和工作坊,她在此基礎上,編撰了本書。
  • 王東嶽的哲學真能站得住腳嗎,該如何理性看待?
    王東嶽其人我知道的也並不多,在網上偶然看到他的一段視頻演講,覺得挺新鮮,後來去網上系統性地看了他的視頻演講,也了解了一下他的基本信息。寫了一篇關於王東嶽及其哲學著作該怎麼看待的文章,只是從大意上簡單了談了下,沒想到引來許多人的質問和討伐。於是決定我又從新整理,從各個細節詳細分析王東嶽哲學是否站得住腳,我們到底該如何理性地去看待!
  • 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課上說了一個中文詞「那個」,因種族歧視被停課
    原標題:南加州大學教授課上說了一個中文詞「那個」被批種族歧視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來源:環球時報
  • 資深市場人士陳凱:正確看待交易「機會」 尋找適合自己的交易哲學
    摘要 【資深市場人士陳凱:正確看待交易「機會」 尋找適合自己的交易哲學】近期市場波動有所加劇,對於投資者來說操作難度也進一步加大,怎樣才能更好的進行交易?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交易體系?怎樣把握大框架看待市場的交易機會?投資收益和自身期望該如何看待?
  • 用「哲學眼光」看待「取笑農民」也是偏見可笑
    但肖鷹教授用「哲學眼光」和「哲學思維」來評價春晚「取笑大部分農民」的言論有失偏頗。 春晚作為盛裝「藝術盛宴」的一口大鍋,要為13億全國人民奉上一頓「豐盛晚宴」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總導演的「烹調」手藝如何,決定著「春晚盛宴」質量的好壞。可「眾口難調」也是不爭的事實,「取悅」農民、「取悅」觀眾更是春晚的主旨。春晚不是政治說教,而是藝術分享。
  • 為什麼哲學上認為「物質不滅」是不對的?
    事實上,現代哲學的締造者,法國的笛卡爾,就是將世界分為這兩大部分(排除上帝),因而落下了「二元論「的名字。在我們的這個世界中,從文化上看,東西方又將世界物質的變化分為二個大範圍。在東方,以印度為代表,視世界的一切發展都是「輪迴」,既循環。
  • 無神論者如何看待「生死」哲學?
    最早在古希臘哲學就有這種無神論主張的存在,如早期的自然哲學(蘇格拉底之前)、詭辯學派和後來的伊比鳩魯學派,在中國則有東漢時期的王充等人為代表哲學家。基本上他們都是唯物主義思想,反對宗教用鬼神迷惑人們,所以在他們的想法中,一切都是物質所構成的,沒有所謂的精神實體,更別說有一絕對的精神體(神)的存在。而根據感覺經驗而言,這些物質體也會隨身體的死亡而毀壞,所以人應當尋求現世的物質世界。
  • 日本:我有錢吃白色草莓,杜拜:我吃黑色西瓜,中國:這不算啥
    日本:我有錢吃白色草莓,杜拜:我吃黑色西瓜,中國:這不算啥 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歡迎收看本期內容,在這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時代,人們對於物質的需求越來越高,曾經人們只局限於吃飽,現在不但要吃飽,還要吃好,就拿水果來說,市場為了迎合人們的口味,培育出了各種各樣造型獨特的水果
  • 怎樣看待形上學,及其它與哲學、自然科學三者關係淺談
    有人提出,如何來通俗解釋形上學這個問題。看起來這是一個很高端與我們普通吃瓜群眾無關的事情,但真正把它說清楚了,實際上是我們吃瓜群眾天天遇到的一個很接地氣的問題。我不一定能夠說得清楚,但願意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來討論。我們從哲學開始,說說什麼是哲學?
  • 周國平:不相信任何事情上都能插一嘴的是哲學
    從總體上說,以前是政治實用主義,把哲學當作政治的工具;現在是市場實用主義,流行營銷哲學、卡耐基式的處世哲學之類,教人如何賺錢、如何公關等等。而且前面所說的實用主義和實用主義哲學又是兩回事,因為詹姆斯、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畢竟是哲學,是對一些根本問題的思考,而現在流行的這些根本就不是哲學。哲學是智慧,不可與技巧、計謀、權術混為一談。
  • 武器裝備用塑料模型不算啥,「大象」戰鬥機才叫...
    武器裝備用塑料模型不算啥,「大象」戰鬥機才叫地表最強 閱兵儀式作為一種最直觀公開進行的軍事活動,很多國家都會定期舉行。振奮軍心民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也是為了可以彰顯國家軍事實力,以警示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相信大家看過的各國各種類型的閱兵儀式已經非常多了,但是印度閱兵還是每次都會給大家帶來意外的「驚喜」。比如他們的摩託車方隊,每年都會有不同的花式表演。
  • 資深市場人士陳凱:正確看待交易「機會」尋找適合自己的交易哲學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交易體系?怎樣把握大框架看待市場的交易機會?投資收益和自身期望該如何看待?又有哪些交易操作技巧可以學習?對此,東方財富網邀請到了資深市場人士陳凱做客《財富大咖秀》欄目,跟大家分享精彩觀點。陳凱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別人的方法都是別人的方法,適合你自己的才能是真正成為你自己的交易體系,因為所有的交易體系都會有一個交易哲學,這個哲學一定要自洽。
  • 我叫蔥頭,其實我更喜歡叫自己王子
    1.我叫蔥頭 我叫蔥頭,其實我更喜歡叫自己王子。我不明白我的主人是怎麼想的,王子那麼高貴不取給我,偏偏讓我叫得這麼接地氣,接地氣也就算了,蔥頭算啥?鄰居那大嬸總笑我是洋蔥頭。怎的?要炒肉絲啊! 哦。我重新自我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