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究竟是怎麼回事?「上帝的手術刀」難解「脫靶」問題

2020-12-05 北晚新視覺網

近日,基因編輯嬰兒「露露」和「娜娜」出生的消息成了全球矚目的焦點。11月,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宣稱,他和團隊通過對嬰兒胚胎細胞中的CCR5基因進行編輯,使她們在被植入母親子宮前就獲得抵抗愛滋病的能力。

作者:陳翔

基因編輯漫畫圖

消息一經公布,便引起全球震動。不僅因為「基因編輯」技術風險未知,可能產生無法監控和治療的遺傳疾病;而且,在嬰兒出生前就進行基因「改造」,這個行為本身,也是對人類倫理底線的挑戰。這個缺口一旦打開,將對人類的存在,對社會的運轉帶來無法估量的嚴重後果,值得全社會反思。

基因:生命代碼

「我們的身體裡流淌著祖先的血脈」,這「血脈」正是通過「基因」才遺傳下來。我們的眼睛是棕是藍,發色是黑是黃,臉型是長是圓……早在出生前就寫在基因裡了。那麼,基因到底是什麼呢?

研究表明,人類的身體由約40-60萬億個細胞組成。這麼多的細胞,最初都是由受精卵分裂而形成的。在每個細胞的細胞核裡,存在著46條染色體(只有生殖細胞為23條)。這些染色體一半繼承自父親,一半繼承自母親,由呈雙螺旋結構的DNA和五種蛋白質構成。在DNA長長的鏈條上,不同片段有不同的作用,有的片段決定臉型,有的片段決定眼睛大小……也有的片段,可能沒有或者我們還不知道它有什麼作用。那些「有作用」、有「功能性」的片段,就是我們所說的基因。

人類所擁有的基因數量大約在兩萬個左右,正是這些基因決定了我們的身體構造和表現特徵。不僅人類,其他生物的遺傳規律也是如此,因此,改變基因,就可以改變生物的形態和特徵;改變基因,就可以定向培育出符合人類需求的「物種」。

日本NHK電視臺編寫的《基因魔剪》中提到了一種叫「荷蘭乳牛」(Holstein)的牛種,這種牛體型巨大、性情溫順、反應遲緩、乳房十分發達,具有很大的產奶量,我們喝的牛奶很多都是來自於它。然而,理論上講,垂著這麼大的乳房,反應又遲緩,荷蘭乳牛很難從奔跑速度極快的肉食動物嘴下逃生,那麼,它是如何將自己的物種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保存下來的呢?

日本NHK電視臺編寫的《基因魔剪》

其實,所謂「荷蘭乳牛」,在自然界中本不存在。它的出現就是人類利用遺傳規律「改造」生物特性的成功嘗試。最開始,人類對野生牛種進行「馴化」,把牛飼養在圍欄之中,並記錄牛的產奶量。然後,將產奶量高的牛互相交配,並把這個過程不斷重複。終於,「荷蘭乳牛」這一理想的奶牛品種誕生了。不止是奶牛,許多以穩定食物供給為目的的生物品種都是經過類似的重複交配而獲得的。比如:結穗多的水稻、精肉產出比例高的牲豬,等等……人類利用遺傳規律,將生物特性從「自然選擇」變為「人工選擇」。

然而,若是創造新品種,必須經過數百年的漫長歲月,這還是在雜交順利的情況下。實際上,我們不一定在每次雜交中都能獲得符合預期的品種。那麼,能不能想辦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改良出理想的品種呢?一種方法就是直接在生物的基因上「動手腳」。

「基因編輯」是怎麼回事?

在「基因編輯「技術出現之前,改變生物基因主要靠引導其「基因突變」,也就是說,使用輻射或化學物質作為突變原,破壞生物某個特定基因,讓它無法起作用。據說通過這種方法,科學家曾創造出剩飯放冷後也不會變硬的水稻品種以及肉質非常肥厚的牡蠣。然而,這項技術要想獲得成功十分依靠運氣。因為,在數量上萬的龐大基因之中,我們無法預測遭到破壞的會是哪個部分的基因,想要破壞目標基因,只能依靠偶然。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遭到破壞的都是非目標基因,所以研究者們只能不斷重複相同的實驗。

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夠精準破壞目標基因,準確「編輯」我們需要「改造」的那部分基因,就成了科學家們需要攻克的難題。這個難題的解決方案就是「基因編輯」技術。所謂「基因編輯」技術,能「以迄今為止最高的準確率,對指定基因進行破壞」。

要精準「編輯」目標基因,至少需要包含兩個步驟:首先要準確地「找到」這段基因,然後再將其「切除」,替換成我們所需的基因,或者讓其自然修復。因此,用作「基因編輯」的「工具」就需要具備「嚮導+切斷」的兩個部分。

大約在20年前,出現了第一代基因組編輯技術——ZFN(鋅指核酸酶),經過設計的鋅指蛋白可以在數萬基因中找到目標基因並與之結合,而其上連接的內切酶就發揮類似剪刀的作用,將基因切斷,使目標基因喪失作用。2010年左右,第二代基因編輯工具TALEN在讀取效率和切除準確度上又有提升。但想要完成這種蛋白質的製備,必須具備極高的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因此,2012年出現的第三代技術:CRISPR-Cas9,以其製備簡單,精準度高的特點,迅速獲得關注。

前兩代基因編輯都是以蛋白質作為嚮導,但CRISPR-Cas9用更加容易製備的RNA作為「嚮導」,用Cas9內切酶作為「剪刀」,操作過程簡單了許多,定位更加精準,無需切斷DNA的雙鏈,僅切開單鏈就可以進行編輯,大大降低了染色體變異的風險。於是,「基因編輯」聽上去變得像我們日常對文檔進行「定位、剪切、粘貼」一樣簡單。

通過基因編輯,科學家已經培育出「無角奶牛」,以後還有可能設計「功能牛」,直接將人體所需營養物「編輯」進動物體內。不僅如此,培育發芽後無毒的土豆,不易腐爛的西紅柿,高產的水稻,「溫順」的金槍魚……都已經在科學家的實驗當中。這樣看來,出現不會咬人的蚊子、不長象牙的大象、不長角的犀牛,以及見到獨角獸,甚至復活那些已經絕滅的動植物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基因編輯」危險在何處?

既然如此,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消除「壞」基因不應該是一件好事情嗎?為什麼不僅我國120多位科學家聯名譴責,國際上也不認可這個行為呢?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也是《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的作者表示,「基因編輯技術雖然在快速發展,卻仍有很多根深蒂固的風險沒有得到解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脫靶「的問題」,也就是在切除「壞」基因時連帶破壞了正常的無關基因,導致出現「非常嚴重的、而且從原理上難以準確預計的遺傳疾病風險」。除此之外,一個基因可能自身具有多種功能,基因被切除後,這段基因所具有的其他功能也會遭到破壞。

《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

由於未知的風險太大,科學家對在人體上直接進行基因編輯顯得非常謹慎,除非好處遠大於風險,否則不能以人作為實驗對象。此前,的確有患愛滋病、血友病、白血病等嚴重遺傳病的患者接受過基因治療,並且看到了不錯的效果。但這些基因修改全部都是針對已患病的患者,所被「修改」的基因也都是在體細胞內。也就是說,即使治療出了什麼問題,後果只針對個人,不會遺傳給後代,也不會擴散給其他人。

而此次對雙胞胎的基因編輯,針對的是生殖細胞,如果出現問題,是會遺傳給後代的。即使這兩個孩子沒有顯示出異常,也不代表不存在未知的致病隱性基因遺傳給後代。如果不對這兩個孩子進行持續性監測,對她們的健康和對她們周圍人的健康都是一種不負責任。而如果從小就讓這兩個孩子成長在被監測的環境中,讓她們知道自己和其他孩子與眾不同,是否會對孩子是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呢?將來孩子步入社會,是否有人願意與她們結婚?又是否應該允許她們與她人結婚呢?

或許很多人覺得這個探討過於嚴重,哪怕不經過人為編輯,人類基因也有產生突變的可能性,被修改的基因對人類存在本身的影響也不會有那麼大,不必誇大其詞。甚至,哪怕被編輯的基因出現什麼問題,隨著技術不斷成熟,我們也可以用更先進的基因技術對其進行治療和控制。

那麼,這樣的考慮未免過於簡單了。因為,基因編輯技術一旦突破了治療邊界,就可以按照個體意願對人類進行「增強」,「定製嬰兒」將會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孩子的性別、頭髮或眼睛的顏色都可以被選擇,疾病可以被消除,再進一步,還可以幫孩子「加點兒分」。就算嬰兒完全健康,也可以讓孩子更漂亮一些,記憶力水平更高一些,性格更開朗一些……而且,如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假設的:「就算你不想對自己的孩子這麼做,如果鄰居都這麼做了怎麼辦?難道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又如果,本國政府禁止對嬰兒進行基因幹預,但某個國家對此毫無限制,於是製造出許多了不起的天才、藝術家和運動員,遙遙領先於全世界,又該怎麼辦」?我們就像這樣一小步一小步地走著,等到哪天,就會有孩子的基因類型名錄來由父母選擇。

而能夠選擇基因,就意味著個人的基因信息將變成一種商品存在,基因信息也有可能出現洩漏或者被用於交易,還可能被當作評價標準。學校可能拒絕基因條件不夠好的孩子,經過基因編輯的孩子可能會歧視「自然人」。有錢人能得到更好的基因編輯,而這會造成更大的貧富差異。

不僅如此,事實上,世界上很多國家對孩子的性別都有所偏好。我國很長時間以來是生男則喜,生女則憂;而加拿大人或墨西哥人則更偏愛生女孩。對於什麼樣的孩子是「優質」的標準,總是隨著時代和地域變化而變化的,如果父母為孩子選擇的「優勢」基因不是孩子想要的呢?「基因編輯會不會破壞人類基因庫的多樣性?會不會讓人類變得千篇一律,毫無特色?會不會塑造永恆的不平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提前思考的問題。

基因技術的邊界在哪裡?使用規範是什麼?出現問題應該如何問責?在這些問題沒有想明白之前,技術進步越迅速,我們越需要警惕。因為魔鬼一旦從瓶子裡放出來,它就不會再回去了。

(原標題:「基因編輯」危險在何處?)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提起基因編輯,除了科技倫理外,讓科學家們心存疑慮的還有潛在技術風險——基因編輯脫靶。這會導致在基因靶點以外的地方產生錯誤切割,危害健康。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
    難題:如何有效檢測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CRISPR/Cas9是廣受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學術界普遍認為,基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臨床技術將為人類的健康作出巨大貢獻。然而,基因編輯工具「脫靶」風險也一直備受關注。若將其應用於臨床,「脫靶效應」可能會引起包括癌症在內的很多種副作用。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提起基因編輯,除了科技倫理外,讓科學家們心存疑慮的還有潛在技術風險——基因編輯脫靶。這會導致在基因靶點以外的地方產生錯誤切割,危害健康。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新聞—科學網
    難題: 如何有效檢測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 CRISPR/Cas9是廣受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學術界普遍認為,基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臨床技術將為人類的健康作出巨大貢獻。然而,基因編輯工具「脫靶」風險也一直備受關注。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
    基因編輯雖好 脫靶是個問題 相對於以往研究基因功能的工具,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效率和準確性都較高,但也會帶來一個可能「致命」的問題——脫靶效應。 「基因編輯可以『指哪打哪』。一般只要20個核苷酸序列就能對一個基因進行定位並定點敲除。
  • 「GOTI」技術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隱藏
    該研究建立了一種被命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並使用該技術發現: 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因而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
  • 基因編輯食品要上市?專家:植物脫靶不影響食品安全
    (原標題:基因編輯食品要上市?專家:存在脫靶風險,不影響食品安全性)據中國之聲報導:近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的一個專家小組發布的公告稱,日本將允許基因編輯食品在不進行安全評估的情況下銷售給消費者,前提是相關技術符合一定標準。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基因編輯雖好,脫靶是個問題 相對於以往研究基因功能的工具,以CRISPR/Cas9 為代表的基因編輯的效率和準確性都較高,但也會帶來一個可能「致命」的問題——脫靶效應。基因編輯過程中,與導向RNA靶向目標很接近的片段,也會結合上去並被敲除掉,這就是所謂的『脫靶』。
  • 「管住」脫氨酶,基因編輯不脫靶
    他們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效應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GOTI技術的延伸2019年3月,該團隊曾在《科學》發布用於檢測基因編輯技術脫靶率的GOTI技術。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型檢測技術,基因編輯脫靶將無處隱藏
    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基因編輯應用於臨床的最大瓶頸是脫靶問題,單鹼基編輯技術因能夠實現高精度「打靶」而被科學界寄予厚望。其中,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精確的引入由C/G到T/A的點突變;單鹼基編輯技術ABE7.10可以由T/A突變成C/G的技術,對於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   全球有7000種罕見病,3億病患中,50%為兒童。
  • 基因編輯損傷上萬RNA!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誕生
    消除「脫靶」,讓基因「剪刀」安全進入臨床全球範圍內,有7000多種罕見病困擾著人類,其中80%是單基因遺傳病,比如地中海貧血、血友病、視網膜黃斑變性、遺傳性耳聾等。理論上,用基因編輯技術就能方便地「糾正」這些大自然的錯誤,讓數以億計的病人重獲健康。
  • 我國科學家研發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修復脫靶「漏洞」
    因而,能否把這個特定的鹼基安全有效修復,這正是基因編輯工具肩負的一個重要使命。&nbsp&nbsp&nbsp&nbsp「無論哪一種基因編輯工具,編輯效率和特異性一直是衡量其好壞的兩個關鍵因素。」周昌陽說,基因編輯技術的開發難點在於,既要能保證很高的目的位點編輯效率,又要能保證基因編輯工具的特異性。
  • 新方法發現BE3基因編輯技術脫靶嚴重,打破先前的安全性認知
    GOTI脫靶檢測方法:對「二細胞期」小鼠胚胎中的一個卵裂球進行基因編輯,同時進行螢光標記,另一個卵裂球作為對照組這個工具比之前檢測脫靶的方法在精度上和廣度上都有巨大的提高,足以發現之前無法注意到的脫靶位點,這使得我們終於可以比較客觀地、可靠地評估基因編輯工具的脫靶率。比如說,我們就在單鹼基編輯工具BE3當中發現了很多脫靶的位點,這在之前的研究中從未有人檢測到過。這樣的發現足以讓業界重新審視這些技術的安全性。
  •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軒然大波……
    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消息一出,當事多方出面回應,監管部門介入調查,形成輿論關注熱點。 基因編輯嬰兒:法律明確禁止,各國共識「不得用於妊娠」 基因編輯即藉由一定技術,精確定位基因組的某一位點,並對該位點上的基因進行刪除、修改或者插入新的基因片段,實現對基因組的定點修飾,以達到修復缺陷或者治癒疾病的目的。此技術不僅可修改胚胎、消除遺傳病,理論上甚至能夠改變人的外貌,讓父母「設計嬰兒」。
  • 專訪丨《上帝的手術刀》作者王立銘:基因編輯是擋不住的
    為了釐清自己在爭辯中該持什麼態度,他決定寫一寫基因編輯技術的前世今生,最終促成了2017年5月出版的《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一書。5月下旬,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納米樓的一家咖啡店裡,王立銘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專訪,就基因編輯這個熱點話題聊了聊自己的看法。
  • 讓脫靶無處可藏!上海科學家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
    「基因編輯工具開發及安全性評價,是基因治療的基礎。」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基因編輯安全性問題非常重要,一旦脫靶,除了會造成基因變異,還會影響非基因的DNA片段發生變化。此次工作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讓脫靶無處隱藏,其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都遠超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
  • To take over as God 上帝的手術刀
    人類迫不及待地想搶走上帝手中的那把手術刀。但是這一切好比一個孩子穿上了白大褂走進了手術室,他帶來的會是什麼結果?上帝的手術刀——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導言2018年底的一則新聞引發了全民討論南方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賀建奎對人類胚胎的基因進行了編輯,並且這兩名接受基因編輯的嬰兒已經在醫院出生了。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進展
    乾貨 | 靠譜 | 實用CRISPR/Cas這項基因編輯技術自從問世以來,已經吸引了無數歡呼和掌聲,在短短幾年之內,它已經成為了生物科學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研究工具。然而它最近也頻頻被「潑冷水」,那麼基因編輯未來究竟何去何從呢?基因編輯技術指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
  • 科學家建立「GOTI」新型脫靶檢測技術
    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