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明展示美洲大蠊藏匿的石棉網構造體
女工正在投放飼料
飼料
美洲大蠊正在進食
10月15日,美國《洛杉磯時報》報導了一家國內的蟑螂工廠,稱其「或許也是世界最大的蟑螂生產商」。這篇報導被轉發至微博上後,引起一場大討論,蟑螂,無可爭議的害蟲,現在居然也能生財?日前,本報記者趕赴山東濟南,實地探訪這個「蟑螂工廠」。
■養蟑螂成了世界第一
5層小樓裡飼養超過3000萬隻美洲大蠊
記者採訪的目的地位於濟南市西南的長清區明發路上。這段不足2公裡的小路兩旁,開設有不少獸藥廠、飼料廠,山東馳名的佳寶乳業也在這裡有一座生產基地,王福明的一座養殖場就與佳寶乳業隔路相對。
在濟南火車站,記者搭乘前往長清區的公交,由於濟南大學城也位於同一方向,這班車上大部分是年輕的大學生。佯裝問路,記者與周圍的學生搭起話來,對於佳寶乳業,他們大多能說出確切位置,但卻沒有一人聽說過王福明的蟑螂養殖場。
天空中飄著小雨,出城的路並不擁堵,可這段路公交車足足行駛了1個小時,下車步行15分鐘後,記者終於抵達王福明的蟑螂養殖場。運動鞋、牛仔褲、T恤衫,配上一頭幹練的短髮,初見王福明,就能從打扮看出他雖是老闆,但並非只坐在辦公室裡。
「世界最大的蟑螂生產商,這個說法不準確。 」用帶有濃烈地方口音的普通話,王福明糾正記者的認知:「首先,我飼養的是美洲大蠊,簡單叫它蟑螂容易引起誤解,家中常見的蟑螂是德國蟑螂,是最髒的家庭害蟲。美洲大蠊對溫度要求較高,在北方無法過冬,不用擔心對周邊生態造成影響,我們的養殖場全封閉,它們基本不可能逃逸。 」對於所謂的「世界最大」,王福明也糾正道:「應該是產量最高,有的養殖場可能佔地比我大,但論產量,我稱得上是世界最高的。」
據老闆娘介紹,冬季密度最大時,每平方米能生存6400隻美洲大蠊,這座養殖房雖佔地不到200平方米,但按內部五層的空間來算,最多時竟生存著3200萬隻美洲大蠊。 「現在密度比較小,一間養殖房約有1000多萬隻。」老闆娘笑稱:「如果不做這行,幾十輩子也見不到這麼多蟲子。」
不過,王福明告訴記者,目前自己的產業仍以土元為主 (土元是另一種可以入中藥材的昆蟲),在他遞來的名片上也僅印有「土元養殖場」的字樣和土元的圖片,沒有涉及美洲大蠊。王福明稱,美洲大蠊養殖剛剛起步,涉及的6座養殖場中,只有2座飼養美洲大蠊,長清區這座養殖規模算是較大的,但場內4間養殖房,仍有兩間飼養的是土元。
記者跟隨王福明來到庫房。隨著捲簾門開啟,一股濃烈的苦澀味撲面而來,掩住鼻子後記者觀察發現,這間5米高的房間裡,從地面到屋頂堆滿了紅色的大塑料盆和大號編織袋,定睛一看,裡面密密麻麻塞滿了褐色的蟲子。
王福明赤手從一個編織袋裡抄起一把貨物稱:「這些都是加工好的。 」記者走近後發現,這些黑色的物體的確是蟑螂,還有不少編織袋裡裝著一種有著黑色外殼的圓形昆蟲。王福明稱這些蟑螂的品種都是 「美洲大蠊」,而另一種便是他的主要商品「土元」。
■「小強」烘乾成商品
成功率達80%,孵化美洲大蠊有秘訣
王福明告訴記者,作為第一道生產環節,這些被燙死後曬乾或烘乾的美洲大蠊、土元就是他販賣的商品。僅這所養殖場的庫房裡,就有十多噸成品存貨。 「不過美洲大蠊庫存不多,去年總產量是5噸,今年擴大養殖規模後,預計產量將達到20噸。 」
在收穫成蟲前,要收集美洲大蠊的卵鞘。老闆娘稱,這是養殖中最重要的階段:「美洲大蠊會把卵鞘埋在砂土裡,在它們大量繁殖時,我們會先將卵鞘人工收集到一起,等成蟲收穫後,再統一放回到空出來的隔間裡,等待它們孵化。 」每四個月一次的收穫和人工孵化,可能是這座養殖場唯一繁忙的時段。
之後,記者在王福明帶領下參觀了養殖土元的房間。與美洲大蠊不同,土元房比較空曠,水泥架中間沒有架石棉網構造物。王福明稱,土元都生活在沙土下,攪動沙土,可以看到許多土元四處躲避,這些土元比庫房裡的成蟲小很多,顯然還是幼體。王福明說,相比其他特種昆蟲的養殖,養美洲大蠊省心省力。 「孵出來後,就只需每天餵食、打掃場地,美洲大蠊不會生病,也不用在飼料裡『加藥』,孵出來多少就能收穫多少。」
不過,王福明意味深長地說:「關鍵是怎麼讓它成功孵化,美洲大蠊養殖的關鍵是『取種』、『保管』和『孵化』,這些技術我在業內遙遙領先,全國有近百家美洲大蠊養殖場,一般幼蟲孵化率只有百分之十幾,能達到百分之三十算高的了,我們這裡的孵化率達到百分之八十。 」記者繼續追問王福明有什麼訣竅,他只是笑而不語,顯然並不準備將秘訣公諸於世。
■山東蟑螂養殖超40年
提取物可用於新藥,與十多家藥企合作
早在1800年前的 《神農本草經》中,就有了蜚蠊入藥的記載,是作為蟲魚部中品的一味藥品,可用於治療血痰症、寒熱、破積聚、喉咽痺、內寒、無子。現代入藥的蟑螂種類主要有美洲大蠊、澳洲大蠊、黑胸大蠊、日本大蠊、東方蜚蠊、褐斑大蠊、德國小蠊、廣紋小蠊等。 「已證實它們的提取物有抗菌、抗病毒和抗氧化功能;可以治療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心衰;可以促進組織修復;增強免疫力,保肝護肝;有抗炎、鎮痛作用。 」山東省蟲業協會理事長、山東農業大學環境生物與資源昆蟲研究所副所長、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教授葉保華稱,目前市面上用美洲大蠊成分製造的燙傷、腸胃炎藥物,主要利用美洲大蠊體內的多元醇類和多肽這些表面細胞生長因子,一些美容院用美洲大蠊等品種的蟑螂製作「蟑螂面膜」,是利用其是抗氧化、抗衰老活性成分,不過「具體有哪些物質現在沒有研究清楚」。
在王福明的老家威海鄉下,上世紀70年代就有醫療企業進村收購土元,近年來,美洲大蠊藥用價值被發掘,收購價也水漲船高,王福明將其當成另一項事業。 2010年,他開始單獨養殖美洲大蠊,主要銷往藥廠,也有部分銷往美容院。「去年價格最高時賣到250元一斤,幾單量少的,甚至可以賣到500元一斤。」按照150元一斤的均價計算,王福明今年20噸的美洲大蠊乾貨,可以賣600萬元,其成本僅為飼料、場地和人工的開銷,收益極大。不過作為一個異鄉人,他不願意露富。得知他養殖昆蟲,周圍村子的村民曾來找過他麻煩,稱家中蟑螂變多,這讓他頭疼不已。王福明稱,當地政府在特種昆蟲養殖方面管理處於空白:「沒人管這事,做得再好也得不到政府補貼,一切都要靠自己。 」
王福明稱,許多新藥都會用到美洲大蠊的提取物,對此葉保華表示認可。葉保華稱:「雲南省大理學院藥學院、雲南省高校昆蟲藥物研究重點實驗室、藥物研究所藥物學家李樹楠教授,以美洲大蠊為藥材,相繼研製開發出康復新液、心脈隆注射液、肝龍膠囊等一系列新藥。」王福明身邊就有一瓶康復新液,包裝上「成分」一欄只有一種物質:美洲大蠊乾燥蟲體提取物。這些藥廠是王福明最主要的生意對象,據王福明介紹,他曾為四川一家藥企供貨,「他們製造的美洲大蠊精粉,500克不到要賣1500元,壓成藥片更貴。」至今,王福明已與十多家藥企進行過合作,裡面還有不少都是上市公司。
■夫妻倆的「蟲子人生」
賣房建起蟑螂養殖場妻子是賢內助
走出養殖區,重見陽光後記者仍然心有餘悸,但王福明卻沒有絲毫的感覺,照他的話說:「養了16年的蟲子,只會覺得他們『很漂亮』。 」
據王福明介紹,他8歲的時候,就認識到昆蟲的價值。 「那時候我就和其他孩子上山抓土元,賣掉補貼家用。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王福明做起了昆蟲養殖的生意。 「剛開始養土元是個錯誤的選擇,北方沒人做這一行,因為氣候關係,南方養殖方法完全不能用,一切只能摸索,花掉了五六年時間,每年賠幾萬元。沒多久,起步資金就用完了,只能問別人借,但到技術成熟,要擴大規模了,錢又沒了,也沒人願意借了,只能賣掉家裡的房子,才把養殖場開出來。 」
所幸,王福明的妻子一直支持他。 「16年前,我決定投入特種昆蟲養殖時,就已經和她結婚了。她陪伴我經歷事業的起起落落,就算我決定賣房辦廠,也一直支持我。現在事實證明,當時我們的選擇都是正確的,不管是養土元,養蠍子,還是養美洲大蠊,雖然養的不是普通的豬牛羊,但也是正常的養殖業,是一個能促進人類健康的大產業。 」
王福明說,妻子是稱職的賢內助,多年來一直幫忙打理生意。 「我主要負責和人打交道、談生意,還有研究技術、尋找商機、研發新品。妻子不懂這些,但一直努力協助我,養殖場裡的活她都能幹,雖然也招足了工人,但是她總會搭把手,一旦有工人休假,她也可以頂上。 」
談話間,王福明的妻子拿來幾隻蘋果。「這是我們老家樹上直接摘下來的山東蘋果,沒打過農藥,可以帶皮直接吃。 」聽說我們正在談論她,這個衣著樸素的中年婦女非常靦腆,一聲不響坐到王福明身邊,半天才憋出一句話:「做老婆的,這些都是本分。 」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多年的打理,王福明的生意走上正軌,他的土元也當成「種子」銷往全國各地。在回購時,王福明發現南方發來的土元裡混了一些蟑螂,和蟲子打了多年交道的他一眼就看出,這些蟑螂是能賣錢的「美洲大蠊」,他沒有簡單處理,而是任其生長。「兩種昆蟲可以共存,美洲大蠊生活在屋頂,只要等它們成規模了,用吸塵器就可以簡單收集起來。 」王福明稱,美洲大蠊的產量極小,只是單純副產品,一年最多也就100多斤,藥廠的收購價也很低,只有十幾元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