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1月5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10月15日,美國《洛杉磯時報》報導了一家國內的蟑螂工廠,稱其「或許也是世界最大的蟑螂生產商」。這篇報導被轉發至微博上後,引起一場大討論,蟑螂,無可爭議的害蟲,現在居然也能生財?日前,本報記者趕赴山東濟南,實地探訪這個「蟑螂工廠」。
■養蟑螂成了世界第一
5層小樓裡飼養超過3000萬隻美洲大蠊
記者採訪的目的地位於濟南市西南的長清區明發路上。這段不足2公裡的小路兩旁,開設有不少獸藥廠、飼料廠,山東馳名的佳寶乳業也在這裡有一座生產基地,王福明的一座養殖場就與佳寶乳業隔路相對。
在濟南火車站,記者搭乘前往長清區的公交,由於濟南大學城也位於同一方向,這班車上大部分是年輕的大學生。佯裝問路,記者與周圍的學生搭起話來,對於佳寶乳業,他們大多能說出確切位置,但卻沒有一人聽說過王福明的蟑螂養殖場。
天空中飄著小雨,出城的路並不擁堵,可這段路公交車足足行駛了1個小時,下車步行15分鐘後,記者終於抵達王福明的蟑螂養殖場。運動鞋、牛仔褲、T恤衫,配上一頭幹練的短髮,初見王福明,就能從打扮看出他雖是老闆,但並非只坐在辦公室裡。
「世界最大的蟑螂生產商,這個說法不準確。 」用帶有濃烈地方口音的普通話,王福明糾正記者的認知:「首先,我飼養的是美洲大蠊,簡單叫它蟑螂容易引起誤解,家中常見的蟑螂是德國蟑螂,是最髒的家庭害蟲。美洲大蠊對溫度要求較高,在北方無法過冬,不用擔心對周邊生態造成影響,我們的養殖場全封閉,它們基本不可能逃逸。 」對於所謂的「世界最大」,王福明也糾正道:「應該是產量最高,有的養殖場可能佔地比我大,但論產量,我稱得上是世界最高的。 」
據老闆娘介紹,冬季密度最大時,每平方米能生存6400隻美洲大蠊,這座養殖房雖佔地不到200平方米,但按內部五層的空間來算,最多時竟生存著3200萬隻美洲大蠊。 「現在密度比較小,一間養殖房約有1000多萬隻。 」老闆娘笑稱:「如果不做這行,幾十輩子也見不到這麼多蟲子。 」
不過,王福明告訴記者,目前自己的產業仍以土元為主 (土元是另一種可以入中藥材的昆蟲),在他遞來的名片上也僅印有「土元養殖場」的字樣和土元的圖片,沒有涉及美洲大蠊。王福明稱,美洲大蠊養殖剛剛起步,涉及的6座養殖場中,只有2座飼養美洲大蠊,長清區這座養殖規模算是較大的,但場內4間養殖房,仍有兩間飼養的是土元。
記者跟隨王福明來到庫房。隨著捲簾門開啟,一股濃烈的苦澀味撲面而來,掩住鼻子後記者觀察發現,這間5米高的房間裡,從地面到屋頂堆滿了紅色的大塑料盆和大號編織袋,定睛一看,裡面密密麻麻塞滿了褐色的蟲子。
王福明赤手從一個編織袋裡抄起一把貨物稱:「這些都是加工好的。 」記者走近後發現,這些黑色的物體的確是蟑螂,還有不少編織袋裡裝著一種有著黑色外殼的圓形昆蟲。王福明稱這些蟑螂的品種都是 「美洲大蠊」,而另一種便是他的主要商品「土元」。
■「小強」烘乾成商品
成功率達80%,孵化美洲大蠊有秘訣
王福明告訴記者,作為第一道生產環節,這些被燙死後曬乾或烘乾的美洲大蠊、土元就是他販賣的商品。僅這所養殖場的庫房裡,就有十多噸成品存貨。 「不過美洲大蠊庫存不多,去年總產量是5噸,今年擴大養殖規模後,預計產量將達到20噸。 」
在收穫成蟲前,要收集美洲大蠊的卵鞘。老闆娘稱,這是養殖中最重要的階段:「美洲大蠊會把卵鞘埋在砂土裡,在它們大量繁殖時,我們會先將卵鞘人工收集到一起,等成蟲收穫後,再統一放回到空出來的隔間裡,等待它們孵化。 」每四個月一次的收穫和人工孵化,可能是這座養殖場唯一繁忙的時段。
之後,記者在王福明帶領下參觀了養殖土元的房間。與美洲大蠊不同,土元房比較空曠,水泥架中間沒有架石棉網構造物。王福明稱,土元都生活在沙土下,攪動沙土,可以看到許多土元四處躲避,這些土元比庫房裡的成蟲小很多,顯然還是幼體。王福明說,相比其他特種昆蟲的養殖,養美洲大蠊省心省力。 「孵出來後,就只需每天餵食、打掃場地,美洲大蠊不會生病,也不用在飼料裡『加藥』,孵出來多少就能收穫多少。 」
不過,王福明意味深長地說:「關鍵是怎麼讓它成功孵化,美洲大蠊養殖的關鍵是『取種』、『保管』和『孵化』,這些技術我在業內遙遙領先,全國有近百家美洲大蠊養殖場,一般幼蟲孵化率只有百分之十幾,能達到百分之三十算高的了,我們這裡的孵化率達到百分之八十。 」記者繼續追問王福明有什麼訣竅,他只是笑而不語,顯然並不準備將秘訣公諸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