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身邊的智障和天才丨百家故事

2021-01-15 最人物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舟舟是一面鏡子,折射出魔幻世界的生動與聒噪。

20年前的走紅,來得生猛又狂熱,如同他們退卻的速度。常識與邏輯被棄置一旁,質疑的聲音被迅疾淹沒。

舟舟還是那個舟舟,時代已不再是那個時代。

始終清醒而深愛著舟舟的人,只有他的父親胡厚培。面對所有喝彩聲,他只說過一句話:「謝謝大家陪舟舟玩。」

對於舟舟而言,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童年。等待他的,是巨大的寂靜與悶熱的夏天。

1995年,武漢交響樂團演練廳,舟舟與父親胡厚培在這裡排練。

身患唐氏症候群的舟舟,和著樂曲煞有其事地揮舞著當作指揮棒的筷子,顫抖著雙臂,如入無人忘我之境。

在樂曲完畢之後,他的手臂猛烈一收時臉上還會流露出某種疲憊與不屑,或是某種若有所失。

很快,舟舟的面龐又會恢復呆滯,顯示出蒼白無力的本色。

紀錄片導演張以慶目睹了這一幕,他望著拿著筷子忘情指揮的舟舟,內心感到無比震撼,跑去找胡厚培商量:

「老胡,我想拍一部紀錄片,讓一個弱智殘疾人出現在鏡頭裡,您是否能接受?」

張以慶寬寬的額頭,堅定的眼神,給人以沉穩的感覺。

記錄一個真實的人,一個真實的生命的初衷,讓胡厚培答應了張以慶導演的請求。他理解這件事的意義,不僅僅是拍舟舟,更是拍殘疾人。

「一切生命都有尊嚴」是紀錄片《舟舟的世界》片頭的一句話,這句話本身就意味著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殘缺是生命的遺憾,但不能成為他人漠視的理由。

舟舟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出現在他世界裡人與事的真善美,世界的生動與聒噪。

1978年4月1日,愚人節這天,上帝跟胡厚培開了一個玩笑。

37歲得子的他,沒想到生下來一個天生弱智的畸形兒。

後來,孩子的母親發現這個殘酷的事實後,痛不欲生地想和這個傻兒子同歸於盡,幸而被父親救下才得以重生。

舟舟與父母

胡厚培在歌劇院工作,是個低音提琴手。雖脾氣暴躁但心地善良。

他已經把自己當做《巴黎聖母院》裡卡西莫多般的悲劇人物,「有個這樣的兒子,過得再差我也要陪他照顧好他。」

圖片來源:紀錄片《舟舟的世界》

孩子取名為胡一舟,他的人生如一葉扁舟就這樣搖晃著開始了。

胡厚培夫婦只希望舟舟快樂地生活,日後也能有所依靠。日子在他們的憂慮中一天一天過去了,舟舟也在他混混沌沌的世界裡漸漸長大。

舟舟的童年時代是苦澀的。由於智力缺陷,他常常受到周圍孩子的欺負。那時候,胡厚培給兒子買了很多玩具,有自行車、羽毛球和桌球,都被別的孩子搶走了。

舟舟是很渴望朋友的,但那些被他視為朋友的孩子常常不領情,還罵他是傻子。

圖片來源:電影《舟舟》

其實,胡厚培心裡明白,他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兒子,是在保護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面對種種斜視的目光,胡厚培說:「你可以不愛舟舟,但你不能歧視舟舟。」

當時,有人告訴老胡,武漢有一個供智障人讀書的培育學校,建議舟舟去那裡讀書。

那天是一個晴朗的秋天,老胡帶著兒子轉了幾次車,到了學校。結果到校長辦公室打聽了一下費用,每月400元。

老胡一下子傻了眼,自己每月的工資是43.5元,兩年後漲工資了,到了52.5元,加上妻子的工資每月還不到100元。

那天,胡厚培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從校長辦公室走出來的,他只是覺得天忽然陰暗了下來,大地在腳下旋轉。

舟舟不停地在旁邊問父親:「我什麼時候能來這裡玩?」胡厚培看了眼兒子,不知怎麼回答他。

回到家後,老胡對妻子說:「無論如何我們也要讓舟舟學習,學校進不了,我自己教他!」

從那時起,胡厚培就帶著兒子到武漢歌劇院活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大院子代表了武漢的藝術水準。在這裡,居住和走出過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其中就有著名表演藝術家謝芳。

在這所藝術氛圍濃厚的大院子裡,舟舟魔幻的人間命運,開始書寫。

武漢歌劇院的人們,對舟舟很是照顧。那是八十年代,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是純粹的。

舟舟長期和藝術家們待在一起,他熟悉這裡所有的排練房、化妝室和排練廳,且從不搗亂。

在當時,恐怕沒有人像舟舟這樣,把自己的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都安排在排練廳裡。

音樂是有魔力的,音樂可以吸引著舟舟這樣的孩子,日復一日地陶冶自己,自由自在地生長。

1984年夏天的一個上午,武漢歌舞劇院像往常一樣,樹枝輕輕地擺動著,陽光透過樹葉照在劇院的土地上。

這一天,看似普通,但對於舟舟來說,卻有著超乎尋常的意義。

舟舟在胡厚培同事的起鬨下,第一次上臺表演指揮《卡門》。

在眾人的眼光中,只見他認真地看了一眼樂譜,然後用右手輕柔地舉起指揮棒,果斷地划起了一道線。

他兩隻手有節奏地抖動著,神情嚴肅,可那張臉又分明是一張憨態可掬的臉。

最有意思的是,舟舟的指揮中有一個明顯的多餘動作,時不時地用左手去推一下鼻梁。也許是一直以來的耳濡目染,他惟妙惟肖地將樂團指揮張起的樣子模仿了出來。

他的這個動作,恐怕是唯一不了解舟舟歷史就無法看懂的一個動作。

《卡門》序曲的樂聲在排練廳裡迴蕩,飄揚在劇院上空。舟舟兩手不斷地揮動著,一招一式,都是張起的架式。屋子裡的人都看呆了,包括胡厚培。

一曲終了,大家才醒過神來。在眾人疑惑不已的目光裡,舟舟戀戀不捨地走下指揮臺,又坐到了他的椅子上。

胡厚培恍若在夢中一般,「這是我兒子舟舟嗎?這真的是舟舟嗎?」

這一年,舟舟才6歲。

自從這次指揮之後,舟舟就在心裡把自己當作了真正的指揮。

第二天的行動,驗證了這一點。這天晚上,胡厚培與妻子決定給舟舟以物質獎勵。

他們來到商場,面對琳琅滿目的食品櫃,愛吃鍋巴喝可樂的舟舟竟然破天荒地搖了搖頭。胡厚培問舟舟:「你到底要什麼?」

舟舟擲地有聲地吐出來三個字:

「指揮棒。」

回家以後,胡厚培找來一根木筷,將前面部分削尖,又找來黑膠布,將後面一層一層地纏上,一根指揮棒就做好了。

那時的胡厚培,不會想到,這根木筷會給兒子日後的人生掀起驚濤駭浪。

紀錄片旁白說:「舟舟是一個喜歡完美的人,儘管他自己並不完美。」

每次上臺演出前,他的準備工作都做得一絲不苟。

舟舟是一個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人,只要給一個樂音,他就能劃出一條美麗的弧線。儘管這種美好,無人喝彩。

浪漫主義是舟舟性格旋律中的基調,他有時候像個詩人,有所不同的是他比抽象派更抽象,比朦朧派還朦朧。

誰也未曾想過,1997年紀錄片《舟舟的世界》在湖北電視臺播出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隨後,中央電視臺也播出了這部紀錄片。

圖片來源:紀錄片《舟舟的世界》

德國、法國等國的電視臺也紛紛買下了這部片子的播出權,不同國家、民族、種族的人,為片中的這個中國年輕人欣喜、唏噓、感動、落淚。

20歲的舟舟,紅了。

1999年1月22日,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邀請舟舟參加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辦的新春晚會。

這是舟舟首次登上真正意義上的大舞臺,配合他的是中國歌劇芭蕾舞劇院交響樂團。

上臺前,胡厚培非常緊張,心一直怦怦直跳。舟舟似乎並不緊張,快要登臺了,他冷不丁地來了一句:「會有人給我獻花嗎?」

舟舟上臺了。

他朝所有觀眾鞠了一躬,像一個真正的指揮那樣。

接著,他的指揮棒一亮,這時胡厚培才想到舟舟手裡拿的還不是真正的指揮棒,而是他用筷子為兒子做的一根指揮棒。

此刻,舟舟茫然的目光立即變得炯炯有神起來,仿佛有什麼東西在瞬間抓住了他的靈魂。

在臺下千千萬萬雙目光的注視下,他終於抬起了手,將父親親手用筷子做的指揮棒向樂隊一伸,有節奏地抖動著。

黑色的燕尾服在他身後飄揚著,他的臉上流下了汗珠。

舟舟的神情虔誠而又莊重。在他這裡,沒有世俗的薰染,沒有功利,有的只是藝術。

臺下的人們被他所感染,有人在流淚,有人眉頭緊鎖,目光緊緊地盯著他。

那首《瑤族舞曲》其實並不長,只是短短的不足三分鐘的時間,但臺上臺下的人們如同經歷了漫長的一生,經歷了一個世紀。

在這裡,沒有兒時的羞辱,也沒有旁人的輕慢與歧視。張以慶改變了舟舟,舟舟也改變了張以慶。

胡厚培坐在臺下,淚水從他的眼眶中奔湧而出。他不是一個脆弱的男人,二十年的艱苦歲月,他都沒流過一滴眼淚。

此刻,時光已經在他的兩鬢塗上霜雪,在他的臉上刻上斑斑痕跡,他卻哭了。

胡厚培默默地在心中記住了這一天:

1999年1月22日。

因為他知道,舟舟是永遠都記不住這樣複雜的數字的。

首場演出後,中殘聯主席鄧樸方與舟舟緊緊相擁,大聲而激動地說:「一切生命都是偉大的。」

那年,舟舟21歲。

演出成功後,全國各地的媒體紛紛報導了舟舟的演出盛況。

這個患有「唐氏症候群」的孩子一夜之間成為「天才指揮家」,被拉到了公眾面前,接受各種各樣的目光。

一時間,在北京、武漢、廣州、拉薩……舟舟成為了社會的焦點。他在各大城市掀起了一陣狂潮,場場熱烈。

2000年8月29日,22歲的舟舟赴美前指揮現場

武漢市殘聯甚至提出為舟舟在市民廣場塑一座銅像,但被胡厚培謝絕了。

2000年8月29日晚,中殘聯藝術團受邀訪美演出。

時年9月,舟舟跟隨藝術團飛往美國。

美國邀請舟舟在紐約等城市演出,最高待遇是世界級音樂殿堂卡耐基音樂廳,樂團是美國十大樂團之一的辛辛那提交響樂團。

那時,中國藝術家的面孔還從來沒有在卡耐基舞臺上出現過。

胡厚培認為,這是兒子一生中的高光時刻。他說:

「作為一個樂手,一輩子在全國各地進行著演出,做夢也不敢想像自己能在世界頂級的音樂廳內演出,可我重度智殘的兒子卻做到了。」

2000年的中國,對於普通大眾而言,大型交響樂的表演還十分高雅而陌生,指揮手更是神秘的存在。

在這樣的年代,智力殘障的男孩進入最高級別的樂團演出,他本人明顯的外形特徵和專業的樂團演出形成的巨大反差。

在媒體大肆宣揚的熱潮之下, 舟舟成了紅遍世界的「天才指揮家」。

而胡厚培卻很反感這個稱呼,因為身為專業低音提琴手的他深知,雖然舟舟的樂感很好,但他壓根就不懂什麼指揮,也缺乏樂理訓練,稱不上真正的指揮,更不是天才。

他曾在媒體上坦誠地表示:「感謝大家陪舟舟玩。」但當時的主流媒體一陣狂熱,根本沒人理會胡厚培的發聲。

在被網際網路裹挾,流量大行其道的時代,人們變得無限懶惰和淺薄,往往熱衷於製造爆款,也很善忘。

美國之音,一向攻擊中國的人權,說從舟舟的身上,看到了中國社會的進步,看到了中國人生存狀況的改善,看到了中國殘疾人社會地位的提高。

在各國演出後的舟舟榮譽加身。與劉德華、施瓦辛格同臺已成為家常便飯。

舟舟與劉德華

幾年時間舟舟變得家喻戶曉,一場演出出場費最高達到3萬元。2007年,舟舟一共參演168場音樂會。

他人生的輝煌已經達到了頂點,質疑的聲音也隨之而來。

有指揮家和音樂人反對將舟舟稱為「天才指揮家」,說舟舟的指揮不過是一種舞蹈。

父親胡厚培也表示:

「從一開始,我心裡就非常清楚舟舟不是天才指揮家,但你不得不承認,他的樂感很好,他的表演很有感染力。那時,鋪天蓋地的報導都在誇舟舟,舟舟到哪演出都能給別人帶來快樂,我不想破壞這個氣氛。」

然而常識與邏輯被棄置一旁,反對和質疑的聲音被迅疾淹沒。

當時的社會大環境需要舟舟,他是一張好牌。可是狂熱之後,舟舟又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這個問題,大眾當然不會去思考,媒體更不會,會為之思考的只有舟舟的父親胡厚培。

那幾年,舟舟的商業價值,支撐改善著一家人的生存狀況。舟舟演出掙了錢,母親得以接受化療,家裡還買上了新房和車。

直到2006年,舟舟的母親去世。

也是在那一年,藝術團給舟舟安排的演出越來越少,有人想為舟舟成立同名樂團「舟舟交響樂團」,為他開出月薪4.8萬元。

盛名之下,事情漸漸開始扭曲變形。

向舟舟拋來橄欖枝的人,大多不懂藝術,甚至為了利益任意削減樂團的人數,他們將至少60人的交響樂團砍至28人,但在印有舟舟照片的大幅海報上宣傳這場演出是「大型交響樂」。

胡厚培氣憤不已:「他們這是在敗壞舟舟,也是在敗壞他們自己。」

老胡不想讓自己的兒子淪為商品,他決定拿出全部積蓄,接下樂隊自己幹。

這一年,舟舟30歲,胡厚培67歲。

可惜從2008年開始,演出就開始走下坡路。看舟舟演奏的人越來越少,而胡厚培一直堅守著樂團48人的底線,咬牙撐到了2013年,最終被迫關閉。

舟舟沒那麼複雜,就像從前他並不明白「天才指揮家」意味著什麼。他只知道,沒人再笑著給他獻花,父親也越來越蒼老。

2016年,舟舟得了肺癌。經人介紹,胡厚培帶著兒子南下來到空氣更好的深圳,在一家中醫院讓舟舟接受治療。

十個月後,舟舟奇蹟般地痊癒了。

這期間,深圳低山村的一家殘疾人藝術團籤下了舟舟,給舟舟和父親安排的宿舍在距離地鐵終點站兩公裡的小村莊裡,10平方米的房間解決了父子倆的衣食起居。

儘管生活拮据,但胡厚培為了讓兒子好好吃飯,每天都拖著中風的腿腳堅持走三十多分鐘的路,買菜給舟舟做飯。

圖片來源:南方+

舟舟喜歡吃肉,胡厚培就給他開小灶,紅燒雞塊、炒排骨、蒸鱸魚……

隨著年齡的增長,胡厚培覺得兒子「長大了」。

2019年初,胡厚培中風後,舟舟承包了所有的家務活,「我會洗碗、拖地、倒垃圾,我還要演出賺錢,照顧爸爸。」

圖片來源:南方+

胡厚培想過帶舟舟回老家武漢,但舟舟不樂意。他喜歡待在殘疾人藝術團裡生活。在這裡,他不會自卑,也活得熱鬧。

更多時候,舟舟一個人站在舞臺中央,聽著伴奏帶裡的歌曲,揮舞雙臂,動作卻不如從前利落乾脆。

他只是不適應深圳炎熱的天氣,偶爾也會跟從北京來的夥伴說:「我想回北京。」

圖片來源:深圳晚報

胡厚培的內心曾有過失落感,但後來也就釋懷了,自己的兒子不過是個凡夫俗子。

他只是沒有想到,曾經自己用筷子做的指揮棒,會在日後掀起一場曠日持久的風暴,把智障的兒子送到巔峰又落回凡塵。

如今,他只求日子過得安寧。

現在冷靜下來,胡厚培覺得那些年的事情都是不該發生的事情,一個殘疾人曾那樣轟動世界,多少有些魔幻。

在曾經最為狂熱的那些年,他就說過舟舟不能稱之為指揮,只是沒人理會。

舟舟如今已過不惑之年,有了幾絲白髮,低垂的眼角伸出皺紋,體態發福,只是心智依舊是個孩子。

圖片來源:深圳晚報

曾經的「天才指揮」,被世人遺忘,只有父親胡厚培一直陪伴左右。

可對於舟舟來說,他不理解這個社會變了,不理解屬於自己的時代已成為過去。

二十年過去,泡沫破了,只留下些水跡浸染在舟舟的記憶裡。打開自己往昔演出視頻,看到有人給自己獻花的影像,會讓他抱著父親落淚。

曾經武漢歌劇院的小環境造就了他,後來社會的大環境需要他。

在智商只相當於3歲孩童的舟舟那裡,他無從知曉關於自己的種種爭議,他只記得從1999年那個春天開始,鮮花與歡呼洶湧而來,後來突然就消失不見。

每個人都構成別人世界的一部分,身患唐氏症候群的人與所在的家庭,是社會最困難的所在。

20年來,相伴舟舟左右的父親,今年已經80歲了,頭髮已然花白。

「再給我十年時間吧。我是要先走的,我走了之後誰來照顧舟舟呢?」成為如今胡厚培心中最大的難題。

在舟舟最受追捧的那幾年,有女孩表示願意嫁給舟舟,照顧他一輩子。老胡依然拒絕了。他說,不管對方多麼情願: 「這都是不人道的。」

舟舟被時代塑造,也被時代冷落。

20年前的走紅,來得生猛又狂熱,如同他們退卻的速度。始終清醒而深愛著舟舟的人,似乎只有他的父親。

面對所有喝彩聲,胡厚培只說過一句話:「謝謝大家陪舟舟玩。」

胡厚培覺得自己這一輩子大部分是不幸,但總的來說還算幸運。

即使風光不再,父親胡厚培覺得一切已經足夠。對於大多數患有唐氏症候群的孩子來說,舟舟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舟舟還是那個舟舟,時代已不再是那個時代。

對於舟舟而言,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童年。等待他的,是巨大的寂靜與悶熱的夏天。

那只在1984年被父親用黑色膠帶粘起來的指揮棒,將陪伴他走完一生。

相關焦點

  • 別小看你身邊胖男人!|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圖片來源:網絡作者丨半菀最近,我被一個男人帥哭了。就是他,韓國樂隊southclub鼓手李東漌。前年,和吳昕參加綜藝節目的時候,他成功瘦下來了。簡直年輕了10歲,看起來就像是20多歲,和吳昕站在一起也毫無違和感。果然一瘦下來,又變回了10年前的潘帥哈哈哈。
  • 《最強大腦》現「數學天才」 曾被診斷為「智障」
    根據網友提供的線索,四年前報導周瑋的這期《走近科學》名為《智障少年的速算天分》,當時18歲的周瑋被節目組帶到了北京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進行檢測。專家們對周瑋進行了韋氏兒童智力測驗(6-16歲階段),發現只要跟知識面和理解相關的題目周瑋都做不了,比如國慶節是哪一天?電燈是誰發明的?如果在商店裡拾了別人的錢包你會怎麼辦?……周瑋都很茫然地回答「不知道」。
  • 麻風病康復者、智障人士在我身邊起舞
    但對於身邊有智障或麻風病人的朋友,這個日子就意義非凡了。為了消除偏見與歧視,廣州9家公益、慈善機構在正佳廣場舉辦了一個「我們都一樣」公益倡導活動。智障人士、麻風病康復者和普通人一同起舞,無分你我。■陽光社區記者 邢曉雯/文 孟祝斌/圖「TA跳舞多好看,壓根不像是特殊人士」昨日下午,在正佳廣場的四樓中庭,一場載歌載舞的活動秀引來遊客們駐足。
  • 身邊有個智障真的是讓人害怕啊
    有一個智障同學是一種什麼體驗?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各位是怎麼說的吧~1:有一天上課前,其中一個同學跑過來對著我前面的一個同學說道:「某某,你坑爹!」 我前面那同學不服氣地回道:「誰特麼坑你了!」 。。。全班笑噴。你說說,這整得,一不小心就喜當爹了!
  • 夫妻旅行環遊日記:我和她一起潛水,水母就在身邊……|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文中圖片來源 網絡作者 | 不一「我們到了三亞的時候,我和他還下海遊泳了,在海水裡頭我戴了遊泳鏡,那些小的水母在我們身邊,特別好看,像小降落傘似的。」回憶起旅行時的經歷,已經過了古稀之年的高志俠,臉上依然滿是興奮。
  • 激勵故事,人的某些潛能有時是被激發出來的丨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難免會遇到許多的冷嘲熱諷。有時候在不經意間直接或間接遭到別人的不待見及冷嘲熱諷,你也許會從中得到某些激發,如果能沉著應對冷靜思考,把握好時機,也能創造出奇蹟,取得輝煌和勝利。受到別人的不待見或是冷嘲熱諷,也是激勵自己的一種動力。
  • 我叫藤原千花,萬萬沒想到,我身邊竟然影藏著兩個「智障」
    春天真的是一個適合談戀愛的季節呢,但是作為一個貴族學院的學子,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千花是不會早戀的,(主要原因是編劇沒有為我安排西皮,哼)雖然千花自己沒有對象,但是看著身邊的朋友也沒有對象,也就不那麼難過了,咳咳,說錯了,應該是看著身邊的兩個好朋友互相喜歡卻不願意承認,千花真的是好著急的呢。
  • 劉德華經典電影系列(四):完美情人
    華仔的愛情電影有很多,有時會為了劇情需要犧牲自己真摯的愛情,有時則會義無反顧一愛到底:《烈火戰車》《烈火戰車》是一部相對平淡的愛情電影,沒有轟轟烈烈的誓言,也沒有生離死別的哀愁,電影展現的就是一對普通情侶的生活日常,梁詠琪為了劉德華的安全日夜擔心,劉德華為了自己的夢想冷落身邊的親人。
  • 旺角卡門--不容錯過的王家衛處女作品,劉德華與張曼玉的愛戀
    旺角卡門--不容錯過的王家衛處女作品,青澀的劉德華與張曼玉的愛戀錄像帶時代,就看過旺角卡門印象深刻,這次在碟店看到,毫不猶豫把它收藏。本片是王家衛的處女作,卻處處有天才的流露,王家衛把自己的風格,用MTV式的抽象視覺和詩意,把破碎的故事情節和凌亂的色彩影像處理得美輪美奐。 這部影片聚集了當時香港影壇的三大偶像明星,劉德華、張學友、張曼玉。三位主演正值花樣年華,劉德華的扮相英俊帥的不行,讓許多女孩夢縈魂繞,不能自己,張曼玉清純亮麗,此片以後,成為香港影壇當仁不讓的一姐。
  • 穿戴「假肢」拆核彈 劉德華演繹全新故事
    首度亮相的「假肢」讓人印象深刻,《拆彈專家2》中 ,劉德華將飾演一位殘障拆彈專家,面臨更具殺傷力與危險性的「核彈危機」。  2017年上映的《拆彈專家》不僅斬獲當年五一檔票房冠軍,也讓劉德華飾演的章在山成為影迷心中的經典角色,最後的犧牲也令觀眾感動,以至於《拆彈專家2》每次曝光海報預告,都會有影迷好奇:「第一部劉德華的角色不是犧牲了嗎?」
  • |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靳東是她們從未得到過的、理想中的父親、兄長和丈夫。對真實生活的失望而又不死心,使得廣大女性觀眾——特別是中老年女性觀眾——對靳東百看不厭。因為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對於我們虛幻而無的放矢的情與愛,靳東就是當下最體面的寄託。
  • 汶川地震12年,看到了她的故事丨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廖智的故事,充滿悲傷與美麗。因地震失去雙腿的舞蹈老師,因勵志走紅的堅強舞者。但在某檔節目的開場,她說:「我是汶川大地震倖存者,但我更希望大家能記住的是,我是廖智。」
  • 還記得那個智商僅幾歲的「天才指揮」舟舟嗎?20多年後,現狀如何
    而紀錄片的主角舟舟,也自然而然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人物,當時被很多媒體稱為「天才指揮家」。那一刻,張以慶導演被舟舟的表演感染了,並且深受觸動,於是,處於職業的敏感性,和對智障兒童的關心,他決定讓這個不一樣的孩子走向大眾視野,讓他身上的這種彭拜的激情傳遞給大家,讓大家一起關注智障兒童。於是,張以慶導演對胡厚培說:「我要拍你的兒子!」胡厚培出於對張以慶導演的信任,和對兒子的期許,很快便答應了下來。
  • |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愛德蒙哈雷是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曾任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第二任格林尼治天文臺臺長。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見兩次的彗星。
  • 孩童時的玩伴「斑豹」/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很小的時候,父親不知從哪兒撿了一條小黃狗,狗兒乖巧可愛喜活動耍鬧,黃色的皮毛上長出一條條黑斑紋,狗兒聰明聽話,我們都習慣叫她「斑豹」。
  • 蛇涎草|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鍾飛雨是個生意人,天南海北地跑。有一天機緣巧合,拜訪客戶的時候,在酒宴上遇見一名童顏鶴髮的老中醫。鍾飛雨的母親有二十幾年的老胃病,藥倒是吃了不少,病情卻沒有好轉。鍾飛雨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趕緊向老中醫討教治療老胃病的方法。
  • 影話故事之——葉倩文,《瀟灑走一回》一個時代的聲音|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從60年代到如今,從收音機到如今的網絡,從beyond、張國榮、梅豔芳、再到甄妮、周華健、王菲,見證了整個香港樂壇的鬥轉變遷,流淌著代表香港的聲音。今天要談的這位曾是華語樂壇的一代天后——葉倩文(Sally)。
  • |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一套郵票拯救了現代奧運會?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真的發生在現代奧運史上。
  • 冥王星,一顆充滿爭議的星|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與其他柯伊伯帶天體一樣,冥王星主要由巖石和冰組成。冥王星從被發現開始就充滿了戲劇化的故事。19世紀末天文學家根據對海王星的觀察推測有其他行星攝動天王星軌道。1906年羅威爾天文臺的創辦者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owell)開始搜索第九大行星。1909年羅威爾和威廉·亨利·皮克林提出了若干該天體可能處於的天球坐標。
  • 古代最經典的空手套白狼|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以史為鑑·歷史精品故事獎自古以來,花錢辦事都是理所當然的。那麼,如果沒錢,或者錢太少人家看不上眼,是否就辦不成事了呢?當然不是,比如東漢末年的小商人孟佗,就想出了一個妙招,花小錢辦大事,讓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