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不是廢話嘛,7噸級的中型武直和10噸級的重型武直差距就明擺著差那3噸!其實7噸級基本是指7噸到7.5噸之間。而10噸級重武直一般是10.5噸,說的都是最大起飛重量。但兩者的外觀體量差距並不明顯。不像固定翼戰鬥機中,輕型級和重型機的尺寸差距那麼一目了然。也就是說,最大起飛重量7.5噸的中型武直和10.5噸的重型武直的外觀尺寸乍看是差不多的。兩者3噸的差距主要就是在3噸的載重上;而這多出來3噸的載重,又主要表現的內油和外掛油料以及外掛武器的重量差異。由於本身的體量差不多,對直升機來說就是長度、寬度和旋翼的直徑都接近。中型武直和重型武裝直升機的空重差異非常小,兩者幾乎都是5噸級的空重;最多差兩三百公斤。最終的差異在於帶多少油料和武器。
而且兩者基本都是2個飛行員串列雙座。因此差距就是中型武直只能最多攜帶2.5噸的燃油加武器。而重型武直卻可以攜帶5.5噸的燃油加武器。因為外觀尺寸差不多,主機艙的尺寸也差不多,會導致兩者的功重比,中型武裝直升機未必一定比重型機差。對固定翼戰機來說,一般都說推重比。而對直升機和螺旋槳類的固定翼飛機來說,對比的都是功重比。比如WZ10中的一些改進型號。其功重比甚至比長弓阿帕奇還要高一些。功重比高的好處當然很明顯。這就是作戰機動性更強些,可以做出一些更高難度的特技動作;在雙方近距離的格鬥中可以率先獲得佔位優勢;在一定高度爬升翻越障礙,比如翻越山頭時的動作更顯輕盈。對直升機來說,功重比雖然重要;但是短時間內飛得再輕盈,卻未必能長時間的堅持下去。
對中型武直來說,就是不外掛任何武器折騰,也只有2.5噸的燃油可以消耗;而對重武直來說,卻可以有5.5噸的燃油可以消耗,兩者差距巨大。表現在航程上,長弓阿帕奇可以直飛1950公裡;而7噸級的中型武直一般航程驟然縮小到了800公裡,差距是2倍還多。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對固定翼戰機來說,作戰半徑等於是在飛一個來回的同時,還要求在戰區徘徊大約15分鐘,搜索和迎戰對手。這個最大距離就是作戰半徑。而對只追求一擊而不纏鬥的截擊機來說,只要求在戰區徘徊5分鐘搜索和迎戰對手即可。因此截擊機或者普通的戰鬥機做截擊模式時的作戰半徑一般更遠一些。對武裝直升機來說,由於追求樹梢之高的複雜搜索和作戰,因此一般要求武裝直升機必須要在戰區徘徊1.5個小時之久。因此所有武裝直升機的作戰半徑,數字上比3代固定翼戰機要短。
名義航程800公裡的7噸級中武直,實際作戰半徑其實只有150公裡,剩下的500公裡都算是在戰區反覆徘徊1.5個小時的飛行。而10.5噸的長弓阿帕奇的作戰半徑則在600公裡;還可以在戰區反覆飛行650公裡作戰。150公裡與600公裡作戰半徑的巨大差異,才是必須發展重型武直的最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