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地之上

2020-11-26 光明數字報

    【中國故事】

    我從城市回到鄉下,最先出來迎接我回鄉的是風。這麼多年了,風還認識我。它能嗅出我身上的氣味——那種帶著草香和泥土的氣息。我是被風吹著長大的,它熟悉我的脾氣和性格,就像我熟知它的體態和呼吸。在我童年的記憶裡,風總是和落日連在一起。傍晚時分,我背著背簍,或牽著一頭牛,走在山間的小路上。風吹著路邊的野草和樹葉,沙沙沙的聲音,像成千上萬隻春蠶在啃食桑葉。夕陽像畫家的顏料,從遠處的天幕上潑下來,形成一幅抽象畫。那是自然的大寫意,是風雕刻出來的人間傑作。我在風中走著,在大地上走著。我追趕著風,牛追趕著我。風改變了鄉間的時間和歲月,也改變了鄉村人的日子和憧憬。

    路邊的野花次第開放,黃的、紫的、粉紅的……安靜而不張揚,卻又帶著點野性。小時候,我曾將一朵野花,偷偷地放進一個姑娘的書包裡,以表達我對她的喜歡;我也曾將一束野花,獻給一隻死去的麻雀。野花給過我太多情感上的慰藉,和青春期的夢想。蜜蜂是最愛花,也是最懂花的。它們圍著花朵翩翩起舞,仿佛幾個姑娘,在向意中人訴說心事。嗡嗡嗡的聲音,壓得很低,生怕過路的行人,偷聽到自己的私語。蜜蜂和花朵都是害羞的。

    太陽紅彤彤的,像一枚印在天空的印章。路旁的草葉上,還掛著露珠。那一顆一顆的露珠,晶瑩,圓潤,蘊藏著季節的秘密。我彎下腰,摘一片草葉,把那露珠滴入自己的眼眶裡。頓時,我的眼睛變得清亮起來,似揭去了蒙在我眼睛上的一層蔭翳。幼時,我早晨從床上爬起,揉著惺忪的眼,便向屋後的竹林走去,摘一滴竹葉尖上的露珠,放入眼裡,周身瞬間就被激活了,慵倦退去,神清氣爽,人的氣脈一下子與天地接通了。我爺爺一直用這種方法來進行視力保養,他稱竹葉尖上的露珠為「神水」,說長期用「神水」洗眼,不但明目,還延壽。我爺爺活了七十幾歲,眼睛一直很好。他說,多虧了「神水」,讓他沒做睜眼瞎。他活了一輩子,已把這個世界看清楚、看明白了,也把自己的人生活通透了。

    認識我的,還有那些樹。多年不見,它們都長得茂盛、葳蕤了。樹冠像一把把翠綠的傘,罩著地面。幹活累了的人,可以到樹蔭底下歇一歇,或打個盹,緩解身心的疲勞。夏日裡,許多鳥兒喜歡來樹上築巢,嘰嘰喳喳鬧翻了天。有時,人從樹下走過,聽到鳥叫,抬頭一看,一泡鳥屎正好砸中額頭。生氣間,忍不住想罵一句鳥。可話未出口,頭頂的鳥兒卻唱著歡快的歌,展翅飛遠了。留給你的,只有鬱悶,只有委屈,只有抱怨,只有酸楚。

    樹的品種很多,有刺槐、麻柳、苦楝樹、泡桐樹、柏樹、李子樹、椿芽樹……我最喜歡的是李子樹,倒不是它有果實可吃,而是因為那潔白的李花。我喜歡李花的素潔、乾淨。幾場風一吹,它就靜靜地開放了。一點都不張揚,不像桃花那麼紅豔,招惹是非。我至今保存的一個筆記本上,還有我曾用鉛筆勾勒出的一幅李花圖,而且,我還給這幅畫起了一個雅致的名字:「夕照李花」。李花開在樹上,也開在我的心裡。開在樹上的花,是短暫的;而開在心上的花,卻永不凋零。

    椿芽樹給我的記憶最深。它常常和我母親的頭痛病聯繫在一起。那時候,母親經常喊頭痛。頭一痛,就叫我爬上樹去摘椿芽。母親說,用椿芽炒雞蛋吃,可以治頭痛。母親也不知道這個偏方是從哪裡來的,好像是聽奶奶說的,抑或是聽外婆說的。總之,我為母親摘過無數次椿芽,可就是不見她的頭痛病好。母親頭痛病嚴重的時候,就用一張白帕子,死死纏住額頭,痛得在床上滾來滾去,汗珠一顆顆往下掉。我見母親可憐,下午割草的時候,都不忘爬上樹為她摘椿芽。好幾次,我從樹上摔下來,把頭磕破了,血水一直朝外流,嚇得跟我一塊割草的夥伴哇哇大哭。為不讓母親發現,我先用地瓜藤流出的汁液把血止住,然後,朝臉上抹泥巴。這樣,母親就不容易發現了。可母親到底還是識破了我的偽裝,她忍受著疼痛問我:你頭上的傷是怎麼回事?我說:割草時不小心摔的。母親說:編吧,接著編。一陣沉默之後,母親一把將我拉過去,攬進懷裡,抱頭痛哭。一邊哭,一邊撫摸著我的頭說:乖孩子,以後別再為媽媽摘椿芽了,聽話。我點點頭,也跟著哭了起來。很傷心,很絕望。後來,我才知道,我為母親摘回的椿芽,她並不是炒雞蛋吃的,而是在滾水裡汆一下,就強迫自己咽下去了。母親把家裡的那些雞蛋,統統變成了我和父親的口糧。

    樹總是跟我的生命達成了一種默契,它們給過我希望,也給過我失望。我曾清楚地記得,在那些暗淡的黃昏,我走進那片樹林,坐在鋪滿落葉的地上,看倦鳥歸巢,聽風吹樹響;看星星如何穿過林梢,送來夜的寧靜;聽蟲鳴怎樣從地縫鑽出來,帶著月光的氣息……

    我的每一次返鄉,其實都是返回一棵樹的過程。

    夜裡,周圍異常的清靜。父母勞動了一天,早早地睡了。我怕影響他們睡覺,索性拉滅了電燈,點上一支蠟燭。暗黃的光影投到牆壁上,冷冷的。宛如我兒時的記憶,朦朧,縹緲,帶著幾分纏綿和溫暖。躺在床上,即是躺在故鄉的胸脯上。床底下,兩隻老鼠在敘舊,有悲傷,也有疼痛;有喜悅,也有美好。它們說到自己的童年、青年和壯年,說到時間的無情和歲月的沉重。自然,它們還說到了這張床,床上躺過的人。在我未出生之前,一直是我的父母在這張床上睡覺。我出生後,床上便多了一個我。再後來,等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床,那張床又重新歸屬於我的父母。而老鼠們,也在這張床底下,繁衍它們的後代。人知道不少老鼠的秘密,老鼠也知道不少人的隱私。那些荒涼的夜晚,老鼠們目睹了一個人的出生;見證了兩個人的蒼老;聆聽過三個人的夢囈和鼾聲。只有床是沉默的,它似一個隱忍的智者,緊貼著大地,有幾分孤寂的美。

    蟋蟀是天生的歌唱家,集體躲在牆壁縫裡舉行燭光晚會。歌聲低沉,迂迴,短促,蒼勁。這種久違的樂音,讓我心靜如水。我披衣下床,端著蠟燭四處搜尋,欲捉一隻來玩。可只要我稍微靠近牆根,那聲音便戛然而止。待我轉身離開,復又歌聲四起,美妙無比。我是聽著蟋蟀的歌聲長大的。有一年,我因故輟學,整天在家悶得慌,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身體一天比一天消瘦。母親每晚為我淚溼枕頭,眼睛都哭腫了。父親為了安慰我,也安慰他自己,親手替我編織了一隻蟋蟀籠子。他還跑去野草叢裡逮來兩隻蟋蟀,關進籠子裡,逗我開心。那段時間,我一直把那隻籠子放在床邊的柜子上。晚上寂寞得無法入睡的時候,就睜著眼看籠子裡的蟋蟀相互打鬥,聽勝利者的讚歌,以此來消解心中的憂愁和落寞。那兩隻蟋蟀,曾給過我莫大的精神慰藉和心靈撫慰。那隻蟋蟀籠子,至今還被我保存著,它將伴隨我一生。那隻籠子給我的,何止是兩隻蟋蟀的快樂啊!

    夜越來越涼,我卻並不感覺冷。蠟燭的火苗越燃越旺,照亮黑暗的屋子,照亮這個古老的小村,也照亮我的心。小時候,沒有電的日子,屋裡就點燃一盞煤油燈。我在燈下看書,寫字;母親在燈下織毛衣,納鞋底;父親則坐在矮凳上編籮筐。一盞燈,給了我們生活的曙光。現在,父母都老了,一盞燈,已經無法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但他們仍在為一盞燈而活著。我也在為一盞燈而活著。我們彼此都能感覺到那盞燈的存在,它就燃在我們的心裡,燃在我們相互的掛牽和祝福裡。

    隔壁依稀傳來父母熟睡的鼾聲,那麼輕柔,又那麼粗糲。像是從大地深處發出來的,帶著莊稼和野草的氣味。從這鼾聲裡,我聽出了被歲月碾壓過後的疲憊,更聽出了被霜雪摧殘之後的堅韌……

    這個夜晚,我註定無法入眠。沉重的肉身束縛不了渴望樸素的心靈。輾轉反側下,翻開書本,泛黃的紙頁上,恰是東坡詞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人生的苦惱再次湧上心頭。索性連蠟燭也吹滅,打開房門,向院壩走去。

    院壩一旁堆滿了母親割的柴草,那些草經過了一個冬天,散發出淡淡的苦味。我走過去,靠草堆坐下,一股薄涼從臀部躥至背脊。我打了個冷戰,寒氣像一層紗,裹住了我。望望夜空,一彎新月高掛,明晃晃的,照著安靜的大地。這月亮,曾照過多少英雄豪傑,照過多少才子佳人……可如今,他們安在?月色依舊,魂兮歸來。仔細想想,多少往事付諸笑談,多少蒼生寄予流水。該消逝的都消逝了,該淡漠的也已淡漠。是非功過,寵辱得失,悲歡離合,恩怨紛爭,有哪一樣不煙消雲散,抵得過一抹月色的寧靜!

    一陣明顯的風,送來花的清香。環顧四周,卻並不見花,但我又的確嗅到了花香。也許,這花香是從我的心底,抑或是記憶裡飄散出來的吧。我推開院壩的柵欄,向左邊的菜圃走去。菜圃裡,滿是母親栽的蔬菜:萵苣、四季豆、小白菜……青油油的,綠得鮮嫩。幾隻螢火蟲,爬在菜葉子上,發出藍色的光。夜便多了幾分柔情和浪漫。我蹲在菜圃中,俯耳貼近蔬菜,我仿佛聽到了它們伸懶腰的聲音。那麼清晰,那麼富有質感。我還聽到了蚯蚓在泥土裡拱動的聲音,它們是天生的「鬆土工」。以無私的勞動,幫助蔬菜吸收土裡的養分。

    菜圃的邊上,兩棵高大的梧桐樹,直指蒼穹。其中一棵樹上,築著一個鳥巢。近看,酷似一頂倒扣的毛氈帽。巢裡不時發出兩聲鳥叫,我猜想,那一定是我無意中闖入了鳥雀的幽夢。它們認出了我這個鄉下孩子,在睡夢中向我問好。動物是極通人性的,它們也有尊嚴,內心孤傲,喜歡本質上樸素的人。討厭那種滿身市儈氣,一離開鄉村就忘了祖宗,忘了根的人。

    重新回到院壩,霧氣濡溼了地面和草堆。一隻貓,靜靜地臥在院牆上。身子蜷縮成一團,把溫暖抱住。那種簡單到極致的幸福,真讓人羨慕。我們家那條小黃狗,也乖乖地睡在牆根,守著我們這座簡陋的房屋,屋簷下掛著的犁鏵、鋤頭、鐮刀……

    這一夜,我是活得過於奢侈了,我發現了不少自然界的細節和秘密,我重新成了一個與大地廝守的人。

    早晨的空氣,溼漉漉的,透著薄涼。遠山近樹,全被一層霧嵐罩住。村邊的古井旁,有幾個人在挑水。井壁上,爬滿了青苔。井口的幾塊條石,凹陷下去,被磨損得光滑了。歷代村民都飲這口井裡的水。那些曾經飲過井水的人,有的已不在人世了,而這口井還在。井裡的水,依然從地心深處汩汩地冒出來,滋養著這個村莊,村莊裡的植物和動物。記憶中,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母親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井邊挑水。我站在院壩邊,默默地看著她肩挑兩個大大的木桶,向古井邊走去。那瘦削的背影,那水桶攪動井水的聲音,那提水攬繩的動作,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出現。這是母親給我的最為深刻的印象。多年來,她和那口井一起,植入了我的生命。每每想起,都有一種辛酸中的溫暖,讓我飽含熱淚。我感念那一口幽深的井,以及那像井一樣幽深的生活。

    那口井,還是一面鏡子,照過我的童年,也照過我的青春。母親是斷然不敢讓我們去井邊玩耍的,只要我們一靠近井邊,她就氣勢洶洶地從廚房跑出來吼道:遠點耍,掉下去咋辦。我們像受驚的兔子,匆匆逃開。母親不在家的時候,那口井則對我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邀約三兩夥伴,偷偷揭開井蓋,趴在井沿上,朝井裡丟石子。石頭落水的咚咚聲,曾激起我們心中無限漣漪。我們還朝井下喊話,你一句,他一句,回音悠長,伴著串串笑聲。那笑聲裡,夾雜著鄉下孩子的頑皮和率真,成長的憂喜和心靈的秘密。我們那幾張稚氣的臉,倒映在水面上,水一樣乾淨。我們互相扮著鬼臉,逗自己開心。扮著扮著,一隻青蛙跳入井中,打破了水面的寧靜。水波擴散,起了皺褶。我們的臉也跟著破碎了。同時破碎的,還有我們的童年光景——那些簡單的快樂和憂傷。

    跟古井差不多老的,是那棵黃葛樹。虯枝盤錯,根深深地抓住泥土。每一條根,都是一段光陰。那粗大的樹幹,需兩個大人伸手合抱,方能箍住。黃葛樹的葉子,四季常青,總是那麼綠,那麼沉靜。你很難看到時光從它身上走過的痕跡,仿佛它永遠不老,抑或是它就是時間本身。曾經,在它的綠蔭掩蓋下,光著屁股逮螞蚱,躬著脊背捉蛐蛐,匍匐身子掏蚯蚓的那幫頑童,個個都已人到壯年。經歷了生活的摔打和磨礪,飽嘗了人世的辛酸和悽楚,變得成熟,也世故了。可只有它,依然蒼勁,挺拔,傲岸,堅韌。風雪壓不屈它,驕陽曬不枯它,一副永遠冷眼看世間的姿態。

    夏日傍晚,村中的老人各自端了凳子,聚在黃葛樹下乘涼,拉家常。手裡搖著蒲扇,搖得很輕,很自在。渴了,就舀一碗井水,咕咕灌下肚,一身清涼。他們年輕的時候,沒有時間清閒。現在老了,勞累了一生,總得留點時間給自己。他們坐在樹下,圍一個圈。面對一棵樹,開始回憶往事——莊稼,風雨,泥土和天空,人和牲畜,繁衍和衰老……事兒還是那些事兒,今天談完,明天接著談。周而復始,百談不厭。人老了,大概都這樣吧,喜歡嘮叨,把一件小事情重複上千遍。聽的人或許早就不耐煩了。但他們不管這些,他們不需要聽眾。他們只說給自己聽。人活到這個份上,已經沒有人能夠走進他們的內心了。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交給自己,把孤單交給孤單,把衰老還給衰老,把痛還給痛。大多數的人,就這麼在回憶中走完一生。

    比那些老人有趣味的,是村中的婦女。中午或黃昏,她們提桶拿盆來井邊洗衣服。衣服有丈夫的,兒女的,也有公公婆婆的。她們勤勞,賢惠,孝順,有著農村婦女的樸實和善良。衣服都很舊了,有的還打了補丁。但她們的日子是快樂的,心情也是愉快的。邊洗衣服邊聊天,聊自己的兒子,談自己的丈夫。當然,也少不了說說女人的私房話。說高興了,就哈哈大笑。那笑聲,像一袋種子,被風吹得四處亂飛。種子落在什麼地方,就會生長出一個女人的氣息和柔情。

    樹和女人,都是一座村莊的美學。

    母親在地裡除草,鋤頭舊了,卻依然鋥亮。鋤頭是母親手的延伸,它替母親抵達了土地的深處。母親信賴鋤頭,勝過信賴自己。鋤頭上,儲藏有母親的體溫和汗水,歡笑和憂愁。鋤頭每挖一鋤地,母親的手就粗糙一點,額際上就多一道皺紋。那一塊塊被鋤頭翻挖過的土地,便是母親一生的疆土。歲月輪迴,秋收冬藏。母親在那些貧瘠的土地上收穫過高粱、大豆、小麥、紅薯……也收穫過炎熱、霜凍、眼淚、苦痛……母親用她收穫的糧食,餵大了我,也撐起了我們這個家。但鋤頭,也挖掉了母親的風華和美麗,以及女人所特有的靈秀。

    我站在田壟上,擔心母親累著了,勸她歇一歇。母親頭也不抬地說:累不壞。我搶過母親手裡的鋤頭,想幫她鋤地。可手中的鋤頭就是不聽使喚,還差一點挖到腳趾。母親朝我笑笑,說:鋤頭也認人。說完,奪過鋤頭,重又埋頭鋤起地來。我一下子感到羞愧。我一直自稱土地的兒子,卻不想已與土地有著如此之深的隔膜。到底是土地虧待了我,還是我背離了土地呢。我摸摸手掌,被鋤柄磨出的兩個血泡,像兩顆碩大的紅痣。一陣尖銳的刺痛,火辣辣的,穿過我的手心,直逼情感而來,讓我來不及防範和躲藏。凝視著母親俯向大地的身影,我看到了一種深刻的寧靜。那寧靜,足以讓人再活一次。

    被刈除雜草的田地,粗糲,卻也光鮮。我曾赤腳站在泥地上,讓黏軟的泥土塞滿我的趾縫。那種薄涼,痒痒的感覺,值得用一生去銘記。

    仍記得那些時光暗淡的午後。父母在地裡辛勤地勞作,我則獨自蹲在離他們不遠的一個角落,捏「泥塑」。我像揉麵團一樣,把泥土搓成各種形狀,憑想像隨意造型。馬、牛、狗、貓……在我的手下變魔術似的出現,簡單,大寫意,不飾雕琢。它們赤裸裸,我也赤裸裸。父母挖一會兒地,就扭頭看看我。目光剛一觸碰,就融合了。像風遇到風,像水遇到水。父母在用泥土塑造他們的生活和人生,我也在用泥土塑造我的性格和世界觀。

    我離開故土,已經很多年了。這許多年來,我像一片浮萍,借著一點風,飄來飄去,無根,懸浮。我不知多少次在夢裡,看見父親坐在一片山坡上,望著落日,點燃一袋煙,守著地裡的莊稼;看見母親躬著腰,走在菜地裡,捉菜葉上的青蟲。青蟲毛茸茸的,肥胖胖的,日子過得逍遙而從容;看見我——一個浪子,遊走在田野上,四顧茫茫,無所依……

    沒有我在的日子,母親一定也是寂寞的。不然,她就不會每天上坡幹活時,都把那頭山羊帶在身邊。那頭羊,是她的另一個兒子。山羊很聽母親的話,讓它跪下就跪下。跪下後,還用嘴去蹭母親的腿。那種親暱,那種情分,讓人動容。母親總是用上等的青草來餵養它。羊吃飽草後,就乖乖地臥在地壟邊,陪母親幹活。自己的兒女靠不住,伴著一頭羊老去,也是好的。至少,不至於讓自己的晚年活得那麼悽涼,落寞,失去尊嚴。父母是兒女的另一片大地,另一個故鄉,精神的根,血脈的藤。而兒女,則是父母最後的牽掛,最大的傷,最深的痛。

    重新走在故鄉的大地上,我想到許多的事,許多的人。有內疚,有懺悔,有難過,有感恩……我憎恨過往生活的虛假和麻木,痛惜曾為那些毫無意義的人際糾紛、爾虞我詐所消耗掉的光陰。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沒有道理的,你在生活中苦苦求索所得到的,並不比你從中失去的多。身後的事,終歸是寂寞的。最終接納你的,唯有大地。

    (作者:吳佳駿,系青年作家,著有《掌紋》《院牆》《巴山夜雨》等。現供職於某文學期刊)

相關焦點

  • 秘魯---納斯卡大地畫奇觀
    納斯卡線條是一種巨型的地上繪,有著廣大寬闊的直線或曲線,綿延幾公裡的線條,構成各種幾何圖形或生動的動植物圖案,鑲嵌在大地之上,在地面上只能看到眾多線條,基本見不到完整的圖案,而在高空(300米以上)鳥瞰則場面宏大偉岸,圖案清晰逼真。究竟是誰創造了它們?為什麼要創造它們?它們代表著什麼?
  • 重返2020|佳作上新
    《大地的裂痕》 作者:朱俊霖祁連山下,甘肅玉門市區南端,峽谷蜿蜒流淌著的是石油河。
  • 行走在山川之上,讓靈魂歇一歇
    ▲層巒疊嶂當你行走在山川之上時,放下所有,不念世事,心無旁騖專注地用目光去尋找、用心靈去感受山川中的美好,就會發現周圍熟悉的山川竟然有著別樣的美麗。▲江南山水行走在山川之上,即使走累了隨意坐下也會覺得就是偶爾飄來的一片小雲朵、無意爬過的一隻小螞蟻、悄然綻放的幾點小野花都能讓自己覺得愉悅。這時你才會發現是自己的腳步過於匆匆地走過了這片土地,走得快了便忽視了。
  • 航拍春日大地,桃紅苗綠斑斕如畫
    目前正是晉南大地百花盛開的大好春季,田野之中杏花開罷桃花又開,李子花、梨花、櫻桃花大地如同被各種顏料濃彩淡抹了一般,似乎多看幾眼就能讓人花了眼睛。誰家用一排排的綠樹苗在大地之上「畫」了一個迷宮,有進無出?
  • 和大地一樣嗎(論二十一)
    即內經說的「在上」,即地平線之上的位置。所謂在泉,就是掌管地氣的意思。在泉也叫做司地,因為泉都是在地下,所以用在泉代稱司地。在泉就是大地內裡,地平線之下的意思。黃道是立足大地,看到太陽一年四季的運動軌跡,這種天空的運動軌跡就是黃道。當今有了衛星,可以離開大地在天外天觀察,加深了黃道的理解,黃道就是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不過這和大地觀察日行軌道,是一樣的。所以古人立足於大地的觀察所得出的結論,一點不落後。所謂現代比古人聰明一說,是不懂古代天文學的現代人的謬說。
  • 什麼是大地坐標系?
    既然這樣,那麼大地水準面就是光滑橢球面?經過長時間的觀測發現,大地水準面實際上是這樣的。地球的大地水準面大地水準面是一個不規則的曲面。下圖是大地水準面到參考橢球面法線方向距離的全球高程異常圖(基於EGM96模型)。正值表示當地大地水準面在橢球面之上,負值表示當地大地水準面在橢球面之下。造成大地水準面起伏變化的原因是地球內部物質密度分布的不均勻性。
  • 《重返狼群2》:童話的背後是血腥
    如果說《重返狼群》是極致的美,《重返狼群·再見格林》就是為生命在譜寫禮讚,任何生命都應該被尊重,不求絕對平等,只求留下生存的空間。在人類擁有熱武器之前,狼的攻擊力遠在人之上,為了生存,人殺了狼,可以理解。
  • 2024年重返月球計劃不被看好,人們稱不現實
    但是,由於近年來對於NASA的撥款不斷被縮減,而且很多航天項目也都會被立項、啟動,這意味著,NASA是沒有100%的精力全部用在重返月球上的,畢竟無論是探測小行星還是探測火星,這些都和重返月球一樣重要,甚至要比重返月球更重要。因此,一個是考慮到目前資金方面的問題,再加上如今美國國內疫情的原因,這讓很多人都變得不再看好2024年重返月球。
  • 高達屹立於大地之上!上篇:鋼普拉推薦(HG & RG)
    高達屹立於大地之上!中篇:鋼普拉推薦(HG & RG)今天咱們直接撈乾貨,在現有的GUNPLA中推薦一些值得入手的機體。畢竟做好一架模型需要的不僅僅是銀子,更多的是時間。
  • 天坑,大地的眼眸
    它們是散落在大地之上的眼睛,千百萬年來遙望著蒼穹。它們是流水的傑作,是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獨特喀斯特奇景。
  • 讀詩像是講段子,網紅教授戴建業魔性解讀李白杜甫,帶你重返盛唐
    真實的杜甫並非只看到腳下大地,每日哀嘆命運,從未抬頭仰望過星空。如果你看過戴建業教授的解讀,你會知道盛唐時代的詩人們,是狂的可愛,都是非常爺們的。一起來看看戴教授是怎樣用幽默的語言魔性解讀李白和杜甫的。
  • 《大地頌歌》觀演指南來了
    9月21日中午12點 可以說是見證誰的手機是真5G網速的時刻 備受矚目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 此次《大地頌歌》售票的場次,是9月28日至29日在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的兩場演出。 "快速售罄在意料之中。"
  • 高達屹立於大地之上!下篇:鋼普拉推薦(MG & PG部分)
    高達屹立於大地之上!下篇:鋼普拉推薦(MG & PG部分)不知道上周看過那麼多機體之後各位心裡有沒有種草?還是覺得1/144的小玩意不過癮?
  • 在世界之窗「重返侏羅紀」
    從啤酒狂歡節到世界達人秀第二季,再到「重返侏羅紀」的盛大開幕,世界之窗始終以時尚動感的娛樂元素為遊客帶來最潮流、最豐富多彩的「世界之旅」。 「世界達人秀第二季」決出冠軍 8月6日,由深圳廣電集團移動電視頻道聯合深圳世界之窗推出的「世界達人秀第二季」冠亞季軍產生。
  • 《靈籠》解析 三大生存法則背後隱藏的驚天秘密:只為重返地面
    然後在大災難之後,支離破碎的大地上逐漸出現了一種新的生態系統,詭異的植物在夜光下閃爍著微光,兇殘的怪獸四處獵殺人類,俯瞰一切的燈塔人將這座空中城市當作了最後的庇護所。為了更有效的應對末日的威脅,冷酷嚴苛的生存法則在燈塔內孕育而生,人們只能在扭曲壓抑中勉強度日。
  • 「樂隊的夏天」過去了,這個冬天,跟著「野孩子」漫遊「大河之上」
    本月26日,這支與眾不同的民謠樂隊將登陸上海保利大劇院,帶上海觀眾現場感受來自「大河之上」質樸而又現代的民謠。圖說:大河之上演唱會 官方圖「黃河的水不停地流,流過了家流過了蘭州,月亮照在鐵橋上,我就對著黃河唱。」這首《黃河謠》,幾乎是野孩子樂隊每場演出必唱的散場曲,也是「大河之上」名字的由來。
  • 無字天書 大地農夫
    天難名其名,唯以大地代言之。天書作者天。人問「天」是誰?芸芸之乎者也,浩浩術道卷經。 大地之上無秘密,是名秘密;郎朗乾坤無絕學,是名絕學;昭昭天道無天書,是名天書。 大地者是誰?春秋冬夏。天圓地方。元享利貞。大千虛空。
  • 雙腳分別站在地球的南北半球之上
    (原標題:雙腳分別站在地球的南北半球之上) 2015
  • 《重返狼群》第二部出版 "狼女"李微漪"救子"心切重返草原
    2012年,一部《重返狼群本以為將格林送回草原後,故事便告一段落,但2013年1月一個深夜來自網友的一條消息,讓李微漪當夜重返草原,開始了尋「子」之旅,於是有了這個故事3年後的續集。近日,李微漪新作《重返狼群2》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再續與格林的感人故事。在李微漪看來,她只是一個文字的記錄者,「格林才是真正的作家」。
  • 黑潮之上什麼時候開服 黑潮之上幾點可以玩
    黑潮之上即將上線,很多玩家都非常的期待黑潮之上上線,那麼黑潮之上具體幾點鐘上線呢?黑潮之上具體上線時間是幾點?一起來看看吧。